<h3> 10月16日,我有幸在国培(2018)送教下乡岐山县城关小学送培点上了一节示范课——《唯一的听众》。<br></h3> <h3>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变化”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很多语文老师常常在示范课中首选的经典文章之一。之所以说是经典,是因为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温度、触人心弦的故事——一位小伙子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下,由音乐白痴变成了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如何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有感悟并积累一定的学习方法,是每个教者所深入思考的话题。<br></h3> <h3> 在执教本文后,我对自己本节课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整节课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如下理念:<br></h3> <h3> 一、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h3><h3> 借班上课经常会遇到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难的障碍,而《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在情感方面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便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课前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适时地唤醒、激励、点燃会一下子让原本陌生的孩子和老师之间熟悉起来,孩子们愿意与老师交流,愿意与老师分享心灵感悟,通过互相激励,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自豪,喜悦与自信,短时间内,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缩短了,课堂上也就容易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了。</h3><h3> 二、删繁就简,直入中心,长文短教。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知课文内容,课堂上围绕中心适当取舍,而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提炼文字后的精髓就尤为重要。这篇课文中一是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描写及神态描写,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体会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对小伙子的鼓励及老人平静外表下不平静的内心描述。二是要抓住“变化”这个线索,体会小伙子的变化源于老人默默的鼓励及帮助。作者还写了父亲、妹妹的变化及老人的变化,从侧面烘托出了我的琴技的提高。</h3><h3> 三、读文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h3><h3> 一读知内容。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读中回顾文章的主要情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及阅读概括能力。二读悟情感。抓关键词句体会老人对小伙子的无声激励及陪伴,学生在读中体会小伙子的变化。三读知方法。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学生要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四读乐提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多种朗读之中学到的是读书的技巧及方法,而潜移默化根植于内心世界的却是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h3><h3> 四、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相得益彰。</h3><h3> 熟能生巧,多元化、多角度的朗读,体味情感,走进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谈自己成长中印象最深刻的人,也许是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学生有提笔写作的愿望,并激励他们提笔写下最深刻的感受,适当用用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的方法,有机的将读与写结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整合性。</h3><h3> 五、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h3><h3>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唯一的听众》教学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语言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使语文知识点落到了实处。教学时,引导学生简单分析老人的品质及对小伙子的影响,但并不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整堂课扎实而又真实。<br></h3> <h3>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充分,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提问和讲解有些繁杂,不能大胆的对教材进行取舍。其次,对学生的评价语语言比较单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今后的课堂上,我将会深入教材,精心设计,使自己的课堂能真正的起到唤醒学生、点燃学生、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提升自己,绽放自己!<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