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忙忙到豆叶黄

悠悠岁月

<h3> 要忙忙到豆叶黄 “麦忙不算忙,要忙忙到豆叶黄。”这句农谚对我来说算是有体验了。2018秋季,我在叶县水寨乡中学支教。闲暇之余,走出校门,饱览这里广阔的原野风光,觉得很是新鲜。我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平时很少接触过田园。我老家位于襄县与许昌的中点,那里距县城和许昌都近,家乡人利用这有利的区位优势搞起了道路运输业。我上年支教的地方—叶县廉村镇距县城也近。当地人利用距县城近的优势办起了工商业和机械加工业。原本原汁原味的农业生态就很难看到了。好在今年支教的水寨乡中距城镇远(这里距叶县县城15公里,距漯河市60公里)。受区位限制,工商业发展缓慢。广袤的大地上到处是庄稼。自然生态原汁原味。农业是本,无粮不稳。也许是出身农门的缘故,自小过惯了缺吃少穿的生活,对农村;对田野;对庄稼有着一种难舍难分的情结。在这里可以体会到纯生态农业,看到不加修饰的田园风光,悠哉乐哉。 国庆节后的第二天上午,我上完课,来到学校后边的一片寥地。这里土地平旷,道路阡陌纵横。几年前,叶县中标美丽乡村县,经过几年的土地整合。现在纵横在田间的“井”字道路,不管是连接村庄的,还是延伸到田间地头的全都改筑成了水泥路。我沿学校后面的一条通往郭庄的路向北走,只见道路两边肥沃的土地一马平川坦荡如砥。这片地里的花生、玉米、豆子都已收完,农人们正在地里操纵着各种机械,犁地翻土,为秋播做准备。空旷的原野上传来拖拉机的马达声。这有节奏的马达声奏成了田间交响乐。农机手们都是演奏大师,他们驾驶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农业机戒来回穿梭于田间地头。那些沉睡的泥土在它们的重力作用下,就像是沸腾的浪花飞溅起来。现在时代变了,农业真正实现了机械化。那种多人终天战天斗地的局面很少看到了。现在虽是秋播之时,地里也很少见到人。看到的都是机械的身影。想想我当年在老家那会真是天壤之别。那时候,农业机械少,数量有限的机械动力也很小,根本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生产大量靠人畜做动力。一个农忙得四五十天,今天就大不一样了,各种机械齐上阵,用不了几天麦子就全种上了。 走过一片繁忙的田野,我来到一片红薯地。时下,红薯正在旺长。绿色的叶梗把黄土地遮得严严实实。每片叶子四边翘起,中间凹下。下粗上细的叶梗把叶子高高顶起。由于是晚秋,叶子的边缘已泛黄。红薯梗已过了旺盛的生长期,变得有些发脆了。再加上早晚气温低,它们失去了往日的精气神。根根附着在地上,横七竖八,没有规律,像邪织的蛛网。红薯秧贴地生长。拉得很长。有些枯败的叶片已腐烂,即将化作肥料。我随意掂开一根来,没有见梗上长根须。由于农民朋友们勤劳,伏天翻了几次秧,使得这些红薯梗没有长根须。若长了根须,就会跟主根争水,争肥,从而分散主根的力,结出很多小红薯。主根(红薯)就长不大了。看到这一大片讨人喜欢的红薯,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在家吃红薯的情景。那时候。生活困难,地里打的粮食少,农民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靠吃红薯度日。俗话说得好“一年红薯半年粮”。 红薯据说明朝时候引种到我国。红薯高产,存放时间长(挖个窖能存放将近一年。)在缺粮的年代里,红薯可代替粮食,帮助人们度过饥荒,救了许多人的命。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薯已不再是人们的救命粮了。儿时,家家镲红薯干的情景不见了。种红薯的也少了。偶然出现也都是做经济作物了。在地里刨出来,直接就卖了。正在我尽兴观察这些红薯秧时,一位老农走过来。我与之攀谈起来。询问他现在农民朋友种的农作物。一亩地的产量。纯收入有多少。攀谈中我得知这里种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大豆,花生,红薯,其中玉米最多。玉米亩产七八百斤。好的能产千把斤,纯收入800多元。花生今年好收成。亩产一千多斤,纯收入两千多元。大豆产量低,一亩地也就产三四百斤,纯收入七八百元。就说花生利润大。不过也跟时候。今年伏天雨水足,入秋后光照又强,适合花生生长。看到农民朋友用拖拉机满载着花生去卖,相信他们明年肯定还要多种。在一片花生地看到众人都在收获花生。现在科技发达,人们制造了收花生机。主人坐在地头,农机手驾驶收花生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含有花生的土壤被刨花生机的耙子扒出播撒到刨花生机的筛子上。这些筛子像荡秋千一样,不停地左右晃动。不大一会,就把附着在花生上的土簸掉了。筛子上只剩下了白花花的花生。听说过去农民朋友不愿种花生,原因是花生不好出。出花生费工费时。那时候没有机械,出花生全靠人工。一个劳力忙活一天累得腰酸腿疼也出不了多少。现在不比从前,农民时间宝贵,他们农闲都想外出打工挣钱。耽误一天就少挣一,二百元。谁也不愿在地里多耽搁时间。 走过一片繁忙的花生地,我来到一片辣椒地。只见火红的辣椒顶部稍尖, 底部稍大,厚厚实实。一簇一簇的。它们努力向上展示着。有了这些绿叶的陪衬,它们显得更加火红了。个个精气神十足。过去这里曾是烟叶种植区。现在人们不种烟叶了,改种辣椒和花生了。辣椒也是经济作物。一亩地能产五六百斤。每斤卖五、六元,一亩地能卖三、四千元。若种上四、五亩,纯收入个两、三万是有把握的。现在农村不少地方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畅通了销售渠道。信息灵了 不愁没销路。成熟的辣椒连萿拉回家慢慢摘,可加空干,不耽误打工。种辣椒一举两得,农民朋友喜欢。 不远处还有一片甘蔗林。这里的的甘蔗长得又粗又壮。有青色的,也有黑色的。时下,甘蔗已到收获季节。棵棵又肥又粗的甘蔗正等待收割。在一处收割点,我向老农了解甘蔗的种植,生长,销路等情况。甘蔗本是热带经济作物,这几年引种到内地。北方与南方气候差别大,再加上土壤中含的微量元素不一样。所以我们这里的甘蔗没有南方的甜,但高产,一亩地能种上千株,每株按卖三元,一亩地可收入三千多元。种甘蔗还是很划算的。 走出甘蔗地,已是日落西山,我该原路返回了,因为晚上还要给学生们上课。回来的路上,我在想,这几年中央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一系列高效、高产农业项目会与时俱来。农业发展的势头会越来越好;农民的收入会越来越高;农村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