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10月6日晚,我们来到了最后一站。陕晋边界的碛口古镇,到达时已到了晚上10点左右,什么都看不见。经导游的热情推荐,我们夜宿在了碛口古镇最豪华的宾馆—黄河宾馆。黄河宾馆四合院结构,共有五层。古香古色,以窑洞为主。据说其先人在清代时已进行了修建。我们到达时,刚举办完《枣儿红了》开幕节。院里挂满了一串串枣儿。<br></h3> <h3>碛口古镇,位于山西吕梁山区临县的黄河之滨。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土地貌,贫瘠干旱、沟壑纵横。和这片土地的颜色一样,黄色与灰色是碛口亘古不变的主色,即使有湛蓝的天空来映衬,也依然给人留下一种衰败和萧瑟的印象,因而让人觉得,再深邃的目光也无法穿透那厚重的历史尘埃,仅凭视觉印象很难再追寻到“九曲黄河第一镇”昔日曾经拥有过的浮华。<br></h3> <h3>第二天一早,我们游玩了碛口古镇。碛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南临著名的孟门古镇。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凝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br></h3> <h3>碛口古为兵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br></h3> <h3>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200余年间均属于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阀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里回荡,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的说法,碛口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黄河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br></h3> <h3>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br></h3> <h3>古老的民居,成为当地第一景观。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这些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展示着这历史上商埠的痕迹。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充分让人们感受着这里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的浓郁。<br></h3> <h3>古镇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br></h3> <h3>多少商贾之道,多少人文典故,都游离在这黄土高坡与黄水之间。
碛口,一个流淌着故事、 充满诱惑的古镇。<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