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10月16日上午我们有幸聆听了来自江苏无锡包丰老师所授的一节阅读课Down the Rabbit hole。该语篇材料是牛津版英语七年级(下)Unit 6里的阅读板块,其节选自世界儿童文学经典著作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优美,情节生动。本课主要讲述了Alice在梦中追逐兔子而掉进兔子洞,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旅行。以下是我们团队就不同的课堂观察点进行的课堂观察。
</h3> <h3>
本堂课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有明确目标,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设计服务。同时,每一课时的课件应有一条主线,可以是以课本中某一人物为话题而设计,也可以以课本中的某一场景为背景而设计,而不能过多涉及课外的学生并不熟悉的人物和场景,以免混淆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本堂课中多媒体的运用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还未看完问题,答案就已经显示出来了。二是课件不能完全替代板书,题目以及重难点应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重视,加强学生的记忆。(课堂媒体使用观察员:唐俊丽)<br></h3> <h3>包老师采用PWP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梗概,理解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复述故事,进而品味语篇的文字之美。尤其在课堂后半部分让学生根据图示猜测Alice 心理变化并预测故事结尾,学习原文结尾并组织学生进行仿写,以此促进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在学法指导上,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文中的四个不同地点进行图文搭配以及排序,再读找出第一部分中的关键动词sat,heard,looked up , saw, stood up。老师示范利用关键词复述第一场景(by a river)。老师搭建语言支架,学生复述故事便是水到渠成。而在超越和重塑文本上,包老师则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How may Alice feel? Did Alices sister find her at last?How? Is this idea great?学生的思维火花就在包老师一个接一个有梯度的问题中得以点燃。所有的课堂呈现并非一蹴而就,一切皆来自老师巧妙的课堂构思。(课堂三维目标观察员:何芳)<br></h3> <h3>本节课,老师运用直观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了go across/through, see sb doing等语法难点,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学生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基于知识作出推理预测,预测出了故事的精彩ending。(课堂自主总结观察员:张秀梅)<br></h3> <h3>本堂课老师通过有效的提问方式使课堂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例如课堂开始一句Do you know the name of the story?轻松导入故事题目。利用四幅故事结构图及问题Where are they?Can you have a quick look and tell us?引导孩子们快述浏览全文。几个Which lines are talking about P1/P2/P3/P4?迅速引领同学们精读课文几部分。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同学们复述故事Can you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key words?在拓展部分,老师也通过他的提问巧妙引导思索更多词汇来为后面续写故事做铺垫:How does Alice feel when her sister is reading? How does she feel when she saw a rabbit passed by?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fell down a dark hole? What may make her happy when she lying in the dark hole?在展示完老师的故事后,他又通过问题:How did Alice's sister find her? What amazing things did Alice see?来回顾整个故事.用Do you have an idea about this?引导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故事。整个课堂老师共提了几十次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引出下一环节的内容。问题的设置有低层次的思考(如回忆,复述),也有高层次思维(如归纳,概括)。问题设计有效度高,容量大,难度层次清晰,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课堂有效提问观察员:刘艳)<br></h3> <h3>
整堂课的教学氛围较好,师生互动有效,包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一步步将学生带入到Alice的奇遇中,围绕四个地点展开对课文的剖析,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利用图示及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Alice的心理过程。在小组合作复述课文以及讨论续写故事结尾时,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比较积极。但不足的地方是其他环节中,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参与度不高,主动举手的人较少,比如分享自己的想法时。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语法讲解可以看出前面几个环节完成的情况较好,但是在故事的延伸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尾时,可能由于时间安排上欠妥,学生展示的时间很少,仅有一位同学展示了,因此将续写故事结尾布置为课后作业,在下节课时全班分享是否更为妥当?(课堂效果观察员:张书霞) <br></h3> <h3>包老师通过出示视频动画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如在教授go across 和go through 时,通过出示两段动画,让学生观察对比,从而总结它们之间的用法区别。但在整堂课上,我们更多是看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似乎欠缺了些!(课堂自主探究观察员:吕晓菊)<br></h3> <h3>
包老师以展示清晰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情节,从而有效解答学生的模糊点。包老师以书本为门,再以生动的动画,强化练习,及时处理孩子的错漏点。他先展示个人观点,给学生一个缓冲带,进而激发打开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抓文章动词,思维导图,快速定位文本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生成和学法指导观察员:淳柳)<br></h3> <h3>整堂课学生的情绪比较紧张,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可能与老师是临时借班,不了解学生学情所致。但是,通过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还是能比较轻松的有层次的,递进地阅读文本,通过课堂中的练习,也能检测出大部分学生学有所得,智能与情感得到提升。(课堂以学论教观察员:樊小铭)<br></h3> <h3>包老师的这节阅读教学课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愉,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语言之美引领你我前行,2018我们在路上!<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