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那些事(之1:我的爸爸妈妈)

蟑螂

<h3>人生那些事。今天,我43岁了。虽然还不算老,但也不小了。我是个平凡人,没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斜风细雨,零零碎碎的小事情却经历了不少,所以时常在想是不是应该用某种方式纪录下来,就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座博物馆吧,曾经点点滴滴的人和事就是那珍贵的馆藏。你若是碰巧,路过看过,是非对错,精彩与否,任由评说,对我而言,留下人生的印迹就好。</h3> <h3>"爸爸""妈妈",我想这应该是世间上最亲切的称呼,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我们作为子女亨受父母的关爱和照顾,长大后自己也成为了父母,倾尽全力养儿育女。每个人都在人世间经历着这样的一种轮回。我的爸爸妈妈,赋予我生命,养育我成人,塑造我品性,他们成为了我生命中最无可替代的人。爸爸,与共和国同龄,年近70了。妈妈,虽小爸爸两岁,两年前却因病离去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仅剩归途。短短两句话,道尽了人世间最无可奈何的淒凉与悲伤。“百行孝为先”,无论在什么时候,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永远铭记于心。</h3> <h3>海南知青</h3> <h3>半个世纪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一场声势浩大浪潮席卷全国,多少人的人生轨迹也就随之改变。就这样,我爸妈成为了光荣的海南农垦知青。爸爸,来自汕尾海丰,妈妈,来自广州黄埔。缘份天注定,他们在70年,71年就相继落户于海南省保亭县国营金江农场十六队(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五团十六连)。金江农场,位于海南中部山区通什市内(现在已改名五指山市),属于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山高林密,雨水台风多,蚂蝗多,蛇多,野兽多。爸爸初到农场,就安排农业班劳动,犁田,割胶样样皆能。后来因为他上过初中,文化稍高,又能说能写,很快就到小学里当老师。妈妈做事细致,态度认真,性格执着,但由于身体较弱,干农活时经常晕倒,就调到连队幼儿园当幼师。在这里,他们青春的汗水和激情一起挥洒,相识,相知,相恋,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了。很快74,75年迎来了知青返城高峰,大多数知青都返回了原来居住地,原则上是哪里来回哪里去。但要是成了家,就另当别论。我广州的小姨担心妈妈回不了广州,为此对爸妈的婚事多次来信劝阻。妈妈的心,从认定爸爸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动摇。"嫁给爱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也成为爸爸妈妈感情的真实写照。</h3> <h3>幸福的一家四口</h3> <h3>爸妈,于75年春节正式结婚,一张简单的结婚照片,就意味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庄严承诺。76年中,79年尾,我和妹妹相继出生,幸福的一家四口诞生了。76年9月,爸爸由于在教师岗位上,表现突出,吃苦肯干,调任金江农场政治处任通迅报导员。80年初,任农场教育科干事,继而在82年8月任农场教育科科长,主管农场的教育工作。当时金江农场,有1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23所连队小学或者教学点,300多名教职工和3000多名学生。妈妈也跟随爸爸的工作变动,也于79年调到农场中心小学任5年级毕业班数学课任教师。由此,爸妈离开了连队,在农场场部居住,82年住进了农场新盖的两层楼高,独门独户的“小洋楼”。生活居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和妹妹也一天天长大,上幼儿园,读小学,生活似乎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发展下去。</h3> <h3>金江农场生活照</h3> <h3>平静的日子,来到了87年的初春。"一纸调令"打破了平静,我们要回广州了。其实这些年来,爸妈凭借努力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事业生活上都有不错的基础,农场也将爸爸做为后备干部力量重点培养。但是,爸妈觉得我们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与家乡父母亲人隔海相望,交通不便,也只有每两三年才能探亲相聚,更重要的是广州毕竟是大城市,对下一代的培养和发展更有优势,所以爸妈一直想通过工作调动方式回广州。广州是全国热门城市,虽然妈妈是广州知青,但毕竟已经成家。想再回到广州,真的是困难重重,整整8年,终于在广州小姨的多方努力下,又有贵人相助,梦想终于实现了。广州黄埔广州冶炼厂,也是我外公工作单位,同意接收我们。就这样,我们要回广州了,消息在农场里传开。离开的前一夜,好多爸妈的学生,相识多年的朋友都齐聚在家里。时隔31年了,我都还依稀记得那天晚上昏黄的灯光下,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脸上有祝福的笑容,也有离别的伤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见。不知道在哪里,会重逢。只知道,那份无法言喻的情感会一直珍藏在心里。海南,金江农场,爸妈奋斗了十六个春秋的热土,我和妹妹生命的源泉,从此就成为了魄牵梦绕的故乡。</h3> <h3>87年的清明节,还是那样的阴雨绵绵。我们,一家四口挤在从海南开往广州的长途班车里,车辆一直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到了海口市要搭轮船过海,上岸后再途经湛江茂名等粤西地区,昼夜不停,整整24小时才来到了广州黄埔广州冶炼厂生活区。当年还年幼的我并不明白太多的东西,只是突然间就来到了陌生的环境,面对着许许多多陌生人。新的生活迅速开始了,我爸爸安排在了厂的宣教科工作。妈妈还是回到教师岗位,成为了广冶小学一年级语文的课任老师。我和妹妹都做了插班生,接着上学读书。<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那年爸爸37岁,妈妈35岁。爸妈为了和家人团聚,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更好成长,放弃了十多年来在海南拼搏奋斗打下的基础,从头再来,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当年我和妹妹还小,自然无法理解爸妈良苦用心。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以前都已经住上了新盖的二层小楼了,来到广州却要挤在两间20平米的单身宿舍里,而且厨房和浴室都要公用的。以致,后来农场的朋友来看望我们的时候,都觉得不理解。但是爸妈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肯努力,生活条件就一定会慢慢改善的。</span></h3> <h3>广州冶炼厂生活照</h3> <h3>广州冶炼厂,始建于1954年7月,55年正式投产,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珠江之滨,是广东省国营企业中规模较大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据说当年毛主席曾经来考察过的。爸爸刚来到厂里,任宣教科科长,因为有之前在农场主管教育的经验,开展起工作来轻车熟路。89年7月,厂里成党委办公室,被任命办公室主任。爸爸,是典型的政工干部,能说能写,虽然他对生产的过程只是一知半解,但是他人缘好,善于沟通,而且工作能力突出。94年9月,被提为副厂长主管生活后勤福利等工作。97年5月,因为老厂长退休,爸爸被任命为广州冶炼厂厂长,主持企业的全面工作。</h3> <h3>爸爸,担任厂长期间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当时的冶炼厂,由于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逐渐成为一间濒临破产的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已经基本停顿,因为越生产亏损越大,下岗职工,退休职工的负坦很大。当时很多人并不看好爸爸能不能做得下去,弄不好要骑虎难下。爸爸,既不是官谜也不是财谜,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要挑起担子,负起责任给厂的职工办点实事。治炼厂虽然是千苍百孔,但是厂房,设备,土地资源还在,爸爸一方面在内部精兵简政,缩减开支,另外充分利用他外交能力强的特点,找上级主管单位搞企业兼并,盘活厂里的现有资源,出租物业厂房等多种渠道,办成几件实事。以地换房,利用外来资金新起了5栋生活楼,一举解决所有职工的住房问题。向政府补交了养老资金,所有的职工退休后都享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的待遇,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冶炼厂的子弟学校移交给地方政府,老师待遇得到极大提高。爸爸连续担任两届人代大代表,为企业的各方面发展给献策献言。</h3> <h3>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陪伴在爸妈身边。他们的以诚待人,助人为乐的处事原则一步一步的感染着我。我明白,无论走到哪里,走到什么时候,他们身上始终伴随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始终散发着人与人之间相处那种最朴素的光芒,这是值得我和后辈永远传承的。我爱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为你们自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