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游记风光民俗与文化篇

胡澍海

<h3><br>朗德苗寨之四<br>朗德苖寨合唱《古歌》的演员 ! 悠远绵长的声音,把我们带向古远的年代 !<br>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但自然唱出几个声部,有和声 ! </h3> <h3><br>朗德苗寨高管芦笙演奏家。</h3> <h3><br>明朝屯军后裔-----天龙屯堡之三<br>天龙屯堡游客并不多,商业味尚不重。很有意思的是,见到的当地居民都大多为年长女性。男丁少见 ! 打仗去了 ? 不 ! 打工去也。<br>据导游介绍,包黑头巾的,表示也熬成婆。</h3> <h3><br>地戏------非遗项目<br>演武厅里看非遗演出,节目多出自《封神榜》《三国演义》。</h3> <h3><br>马头寨古建筑群<br>马头寨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北58公里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西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土司官寨。<br>唐宋时期,布依族先民从黑羊大箐(今贵阳)迁居清河两岸,元明时期逐步形成马头寨、新寨、典寨、杨方寨、桐木寨、安家寨、水头寨、平寨等“底窝八寨”仲家苗(布依族)聚居区。<br>马头寨民居不少为干栏式四合院、三合院,一般为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一正两厢加对厅(或照壁)。正房面阔三间、五间、七间不等。门窗均饰精致木雕。正房大门外加建腰门,左厢前部多建有朝门。以龙凤、“万”字格等吉祥图案居多。而布依族则对一些雕饰图案有独特的解释,如他们认为“万”字格象征水车花或螃蟹花,都与水有关,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顺水而居形成的水文化传统。马头寨现有居民208户,1126人,其中大部分为布依族。村民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建房,一座座木构民居顺山就势建于山腰上。山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寨前清河环绕,石拱桥横跨河上。寨内小路多以鹅卵石铺成“人”字形。四合院多以青石铺墁,古香古色。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底窝八寨”数万布依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在马头寨欢度“六月六”歌节。马头寨是元代“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驻地和元代最大规模抗元运动领袖宋隆济的故乡,又是明代“底窝马头”所在地。底窝总管府(习称“大朝门”)遗址、宋隆济故居遗址。全寨有民居97座,寺庙2座,寨墙50余米,石拱桥1座,戏楼1座,古道1000余米,古井2口,并有红军标语25条。<br>马头寨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br>马头寨古建筑群<br>图1树龄200年的高大榉树 ; 图3.4.5.6土司府,现为几户人家居住 ; 图6&quot;文革&quot;标语 ; 图8娶媳妇 。</h3> <h3><br>文昌阁及背篓工<br>文昌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能登楼。从文昌阁前往阳明祠,随手拍了背篓工。据导游介绍,贵阳许多楼房无电梯,靠背篓工送货。<br>文昌阁,位于贵阳城区东隅,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占地1200平方米,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许多地方都有修建。一般来说,文昌阁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建筑风格奇特:文昌阁底层呈正方形,第二层和第三层是不等度数9个角;文昌阁共有81根梁、54根柱,都是9的倍数;二、三层的椤木,各为9根。“九”在易经里意味着至高无上,代表崇高的地位。文昌阁坐落在贵阳城老东门的月城上,地势较高,登阁远眺,山川城郭尽收眼底,视野辽阔。</h3> <h3><br>贵阳游,最佳阳明祠 !,<br>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br>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文物荟萃,还有王阳明资料展,值得细观。<br>游客只道甲秀楼,不知扶风山下阳明祠 !</h3> <h3>再来几张黄果树大瀑布</h3> <h3>贵州小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