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叔同的《送别》属于哪类词?(原创)

云卷云舒(luo)

<h3>题:浅谈李叔同的《送别》属于哪类词?</h3><h3><br></h3><h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h3><h3><br></h3><h3>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h3><h3><br></h3><h3> 李叔同大师的这首《送别》词和曲,历经一个世纪,被人们传唱和翻新,经久不衰。词中那种离别的景和情:空灵、苍茫、深沉、伤感而不悲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h3><h3>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这首《送别》词是属于古词,还是新歌呢?网友的回答众说纷纭。有的说是“类小令”;有的说是一首“骊歌词”。最后“百度百科”也就这样综合了大众的意见:既是“类小令”,也是“骊歌”。也有的说是李本人的“自度词”。</h3> <h3>  倒是有一个网名叫“云海雾林”的网友,在“百度知道”中说:</h3><h3>据我了解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没有词牌名,第二种是词牌名为《喜迁莺》,但原词下阕“知交半零落”处应为六字,此处是大师的活用,第三种是《阮郎归》为双调上阕押四平韵,下阕押四平韵。上阕四句,下阕五句。《送别》取自《阮郎归》词牌下阕句式,韵脚平仄有改动。(2013.9.24上传)</h3> <h3>  从上文看,“云海雾林”网友总结出三种答案。但他是倾向于第三种的。即取之于《阮郎归》的词牌的下阕句式。但句式多次重复。且韵脚平仄有改动。</h3><h3> 那我们就首先来看看《阮郎归》下阕 的词谱:</h3><h3>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h3><h3> 再看看《送别》第一段的平仄:</h3><h3>长亭外,古道边,</h3><h3>平平仄 仄仄平</h3><h3>芳草碧连天。</h3><h3>平仄仄平平</h3><h3>晚风拂柳笛声残,</h3><h3>仄平仄仄仄平平</h3><h3>夕阳山外山。</h3><h3>仄平平仄平</h3><h3><br></h3><h3> 相比较可见:前三句平仄不相对应。后两句,勉强可以(其中第五句还要看作拗救句)。 </h3><h3> 那么《送别》第二段的平仄与《阮郎归》下阕词谱的平仄,相差就更大了。首先其韵脚就变掉了。</h3><h3> 我们通常知道:古体词的平仄要求是严格的。和押韵相比,平仄合谱是填词的第一要求。平仄不对,不能为词。</h3> <h3> 那么,《喜迁莺》呢?</h3><h3> 《喜迁莺》有小令、长调两体。其中小令双调47字(也有46字变体的)。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两仄韵两平韵。</h3><h3> 其正体《喜迁莺》是韦庄的“街鼓动”:</h3><h3> 街鼓动,禁城开。天上探人回。</h3><h3>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h3><h3>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h3><h3>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h3><h3><br></h3><h3>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h3><h3>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h3><h3>家家楼上簇神仙。爭看鹤冲天。</h3><h3>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h3><h3><br></h3><h3> 现在,我们将《送别》词与《喜迁莺》词谱正体相对照。可以看出:“送别”词句式、韵脚、及平仄都是符合的。尤其是后段“五句两仄韵两平韵”。只有一个不相符合的就是:后段第三句,“送别”是五字,而不是六字!</h3><h3> 那我们再看唐末五代词人张元干的《喜迁莺·文倚马》:</h3><h3> 文倚马,笔如椽。桂殿早登仙。旧游册府记当年。衮绣合貂蝉。</h3><h3> 庆天申,瞻玉座,鵷鹭正陪班。看君稳步过花砖。归院引金莲。</h3><h3><br></h3><h3> 词“文倚马”的后一段第三句是五个字,与“送别”第二段的第三句吻合。</h3><h3><br></h3><h3> 再引一下薛昭蕴的《喜迁莺·金门晓》:</h3><h3> </h3><h3> 金门晓,玉京春,骏马骤轻尘。桦烟深处白衫新,认得化龙身。</h3><h3><br></h3><h3> 九陌喧,千户启,满袖桂香风细。杏园欢宴曲江滨,自此占芳辰。</h3><h3> 薛词,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两仄韵,两平韵,并且后段押前段平韵。薛词有三首皆然。同时许棐“鸠雨细”词也照此填。它们都是46字的双调《喜迁莺》。</h3> <h3><b><font color="#010101">  纵观以上可知:《送别》的句式,双调字数(46字)是按张元干“文倚马”词谱填的,其韵脚是按薛词“金门晓”填的,其平仄律是按《喜迁莺》正体填的(其中有两句不符合词谱也采用了拗救处理)。所以,《送别》词是《喜迁莺》的一种变体。其字数、韵脚、平仄(尤其是第二段的平仄)都有谱可依。</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font></b></h3><h3> 诚然,其中这里面也有创新。那么,网上说的三种说法的另外两种,也就不存在了。当然,也不需要以“自度词”来解释这首词的创作思路了。</h3> <h3>  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是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在清末民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音乐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组成新的歌曲。“学堂乐歌”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 </h3><h3> 李的《送别》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的曲调作谱。</h3><h3> <b> 《送别》词不富丽奢华,都是小学生都会用的常用字词。但却在短短的46字当中,创造出自古以来所推崇的“长亭饮酒、古道送别、折柳赠言、夕阳挥手、芳草离情”的空灵、伤感、回味余长的情景画面。第一段是写景含情,第二段是写情含景,给读(歌)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感受,其本身已经超出离别之情了。也展现出大师的饱读词书填词构句的非凡功底和才华。</b></h3><h3><br></h3><h3> 《送别》虽然用的是现在的曲调来歌唱,已经不是古词《喜迁莺》的乐曲调了,但我们还能感受到古典诗词所吟唱的那种音律和美的感染力和打动人心的震撼程度。只不过今天,我们已无法领略到古诗词吟唱那种音律和美的动人的歌声了。</h3><h3><br></h3><h3> 时代在发展,在五四文化运动的前夜。李叔同等一批文化青年,踏着时代的节拍,将古词和新歌做了完美的创新和嫁接,留下了经久不衰的歌调,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h3><h3> </h3><h3><br></h3> <h3>注1:《喜迁莺》正体词谱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送别》词的平仄: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 仄平仄 平平仄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br></h3><h3><br></h3><h3>注2:关于自度词---见“百度百科”:</h3><h3> 清《钦定词谱》就收录了826调、2,306体。 用简单的话说,词是用来唱的曲子。现代人是以平仄格律来填词;而古时候的诗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内容繁多。 两宋顶盛期著名词人永叔、子瞻、晏元献等前辈之词中,也往往有不协音律之处。准确的说,自元、明以后声律之学就近乎失传,现在可以说是没有几个人能懂,而个人的臆断往往不合古法。如今的自度词不可入乐已是现实。而学词之人也早已不知古声律之奥妙,不可擅言。 </h3><h3>注3. 关于“词谱和平仄” 见http://baike.baidu.com/l/QCxkP43k?bk_share=weixin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