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古人重重阳,登高望远、啖食饮酒、敬老扶幼、赏菊作诗,极有仪式感而又不失真挚、虔诚。其时,人们对重阳节的理解、感受和身行从形式到意境都非今天可比了。</h3><h3><br></h3><h3> 说起意境,必然提到历代文人的重阳诗。古人善诗词,每到重阳,诗歌铭志、词赋和友当不可缺,流传下来的名句千百年不衰,成为我国诗词宝库中不可或缺的明珠。其中陶渊明可谓首开重阳诗的先河。在他的《饮酒.其五》中,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尽神绝地表现出诗人恬淡、闲逸的生活状态和洒脱、清高、鄙视媚俗的精神情操,千百年来无人出其左右。菊开九月正逢重阳,东篱采菊形意交融,后代文人诗及重阳每每引用。久之,菊、甚至东篱都自然而然地成为后人诗词中直意重阳的代名词和图腾了。</h3> <h3> 重阳来于寒露和霜降间,此时已近万物萧杀天地封胧,北风悄然临近,丝丝缕缕地试探秋的耐心。</h3><h3><br></h3><h3> 在北方,寒气已凋零草木,环顾四野万物萧寂,西风吹过满眼簌簌,悄然惆怅在心。偶尔,几片半黄殷红的叶在微微摇摆的枝上飘零。此意境下的重阳大概适合悲悯、深远的情怀,如此才有了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感叹。重阳节负载着亲人团圆的期盼,今天的人们可曾了解?</h3><h3><br></h3><h3> 境地南移,到了华中及以南地区,九九相重情形却是不同。秋天正展示着最后的灿烂:纵使相逢越明年,苟相望,说珍重......草叶着上了斑驳浓烈的色彩,不是春花胜似花,随风摇曳瑟瑟轻语,留下深秋不舍的叮咛。</h3><h3> 独自走在阴翳蔽日的林中或是阡陌纵横的原野:</h3><h3> 一地梧桐叶,三两雀儿声,极目天地远,低忖路何行。</h3><h3> 于是,这里的重阳对诗人而言就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语境。“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李清照这里,一怀相思情归何处,重阳夜只应低吟爱情的挽歌;“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的重阳,登高遥望洒落一地乡愁 。他竟不知,李白却为人生苦短神伤“九日茱萸熟,插鬓伤自白”……</h3><h3><br></h3><h3> 重阳,这始于远古,盛于唐代,一直流传至今的神奇节日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浸染古今文化传奇,周而复始,恒古不变地如约而来、寻例而去。转寰间,沧海桑田,人亦千秋了。</h3> <h3> 今又重阳,昨晚做了梦。本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偏下起了雨,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游离的目光看向被淅淅沥沥小雨淋湿的街道。不远街角处,有人披着色彩鲜艳的雨布叫卖自产的水果,几位妇人围在周围品头论足。身后弄堂里,看不清脸庞的年轻女子轻柔地摇晃怀抱里的婴儿,不时翻动着洗衣机里的衣服。一串踢踏的脚步生中,三五壮年汉子簇拥着走过,他们大声讨论着生意上的事情渐行渐远。我是来自远方的客,某种原因在这异乡落脚谋生。不知过了几年时间仍然情无所依,身边的人都无视我的存在,他们说着听不懂的方言,依循陌生的民俗从事着各自生计……心伤、孤独。</h3><h3> 重阳因人的情感寄托而有不同的意义,于你我,于古今,本来如此。</h3> <h3>踏莎行</h3><h3> 秋意渐深,犹有残绿,晨风暮露添凉意。东篱黄花何所见?空凭乡愁三千里。</h3><h3> 雁鸣霜天,寂寥甘楚,堪堪归心相属。古往今来有情天,谈笑间风骚几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