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诗词,品味诗韵

汉堡妈

<h3>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五千多年的画卷中,有一笔不可磨灭的绚丽色彩,那就是古诗词,它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10月16日下午,洪凝小学的语文老师们迎来一场古诗词教学的盛宴,分别由于瑶瑶和盛菲两位老师为大家执教。<br></h3> <h3>于瑶瑶老师执教的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于老师通过图片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特别是于老师精心制做的高山、流水、白鹭、桃花等图片,让孩子通过对古诗的了解,粘贴到黑板上,这样更加深了孩子的印象。<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1, 251, 251); font-family: &quot;Helvetica Neue&quot;, Helvetica, STHeiTi,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font-size: 16.96px; white-space: normal;"></span></h3> <h3><font face="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STHeiTi, Microsoft YaHei"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style="font-size: 16.96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1, 251, 251);"></span></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课堂教学中,于老师没有枯燥的讲解诗文背后的故事,而是巧问学生为什么“不须归”?老师紧紧抓住“不须归”做起文章。老师由诗人的生平背景入手理解“不须归”,又进行拓展,穿插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更深层的理解张志和“不须归”的原因,由诗及人,进入人物精神,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读中体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font><br></h3> <h3> 盛菲老师执教的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由两首思乡的诗词引入,进而引导学生读词,从读准字音,到读准节奏,学生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诵读中,体会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感情。</h3> <h3>小组分工,孩子们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着。</h3> <h3>  盛老师由景入情,让孩子展开想象,写出诗人纳兰性德想象家乡的美好情景,孩子们有感而发。接着盛老师拓展诵读内容,呈现了纳兰性德在征途上写的一首题为《菩萨蛮》中的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至此,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鲜活的心灵展示在孩子们面前了。</h3> <h3>  课后老师们齐聚录播教室,对两节课进行评课,李志英主任对两节课做了点评并强调诗词教学的难点,老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两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评析。   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探讨,对古诗词的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让古诗丰富孩子们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相信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精彩纷呈。</h3><h3>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