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学颁发的高中毕业证

美友12613929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村小学颁发的高中毕业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大道至简/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单薄的毕业证,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简易的毕业证,只有半张薄薄的白纸,寥寥几行钢笔字,但在我心里却如此厚重,如此独秀,我一直珍藏着,几经迁徙,从未舍得丟掉,主要是割舍不掉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张村小学颁发的简易毕业证,见证了我们在特殊年代,在特别的学校和所接受的一段特殊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公社的北部,嫩江东岸的江套地带, 依稀散落着三个名不经传的小村庄,公屯、和南、太和,当地人习惯称为“北三村”。1976年秋天,我们听到一个兴奋不已的消息,“北三村”在公屯小学成立高中,这样,可以免去我们到公社中学上学住宿,带粮食,交柴火的烦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村小学办高中在全县属首次,说是高中,其实就是当年的八、九年级,当时的学制是九年制。三个行政村下散落着十多个自然屯,离学校最近的有十来华里,最远有二十来华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样,三个村一共有40多名学生聚集在公屯小学开始了两年多的“高中”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学校十分简陋,师资相当匮乏,几间泥土房和几间旧砖房加起来不过十多间,师资也是东拼西凑的,主要以原学校教师为基础,又从乡里调来个把老师,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教高中的经历,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足,学历和知识结构不高,还有几名民办教师。课程设置相当简单,开足开齐课程也比较困难,课外资料少得可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虽然办学条件差,走读上学辛苦,但同学们还是满心欢喜,乐此不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寒来暑往,风霜雪雨,同学们起早贪晚,没有因为路远而迟到,也没有因为天气恶劣而缺席。相反,每个同学求学的欲望相当强,学习积极性相当高,骨子里透出一股不向命运低头,不服输的一股劲。课程简单同学们自己拓展,字典、词典、报刊,小说等都成为学习内容和研究对象,还有几名同学把《新华字典》当教材,逐字逐页进行研读,谁有新资料大家相互传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以苦为乐,把走路当课堂,在上、下学路上背课文,考问复习,讨论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师视学生如朋友,待学生如亲人,学生记忆力好,接受新知识快,在很多方超越了老师,老师遇到问题向学生请教,与学生切磋,更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把劳动变课堂,劳动缝隙研究问题,每次劳动之后每人写一篇作文,老师不仅认真批注,还把范文用毛笔抄在大白纸上,进行公开讲评。劳动不仅磨练了意志,还收获了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参加劳动也是我们的重要课程。我们是学校的主要劳动力,学校里的苦活、累活都由我们承担。劳动内容之杂,劳动强度之大难以想象。我们曾经肩扛很大很重的铁耙子跟着老师到离家几十里外的草甸子上去搂柴,一些同学的鞋底被扎破、磨漏,鞋帮、鞋面也被草茬子扎开花。还跟着校长到三四十里之外的湖边打柴、割柴,蒿草一人多高,一些同学手上磨起了血泡和老茧,有的陷进烂泥里不能自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最难忘的一次劳动是扩建学校盖砖房,我 们同瓦工师傅一起连续劳动二十多天,自己带粮、带菜,划分若干小组,在同学家住,以小组为单位搞伙食,给瓦工师傅当小工,负责运沙子、扛水泥,搬砖、和泥,和成年人一样干,直到把砖房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多次参加支农劳动,同社员、民兵一起参加修灌渠大会战,挥锹、舞镐、挖土方、挑土、抬土,不拍苦、不怕累,轻伤不下火线,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我以校显,校以我荣。苦心人,天不负,1978年,“文革”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中首次恢复十年制高中招生,公屯小学唯一一届高中班在缺教材、少资料、师资极度匮乏和薄弱的条件下,并连续不间断地参加大规模的农业劳动,但仍以15人的骄人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其中有10人考入全县唯一50人的文科班,占全县文科班的百分之二十,创下县、乡单班升学率之最,以高于乡中学数倍的升学率而闻名全乡,学生多篇习作在县、乡优秀作文评比中获奖并展出,优秀生会考第一名,中考文科第一名,县数理化竞赛第二名均出自这个班,令人难以置信的学业成绩震动全县,抒写了县乡教育史上的奇迹,公屯小学由此成为享誉全县教育系统的一朵奇葩,我们的班主任张寅职老师也成为全县知名教师,不久,被破格擢升为乡中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时间抹不去深刻的记忆,村小学颁发的毕业证令我珍惜,特殊教益伴我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