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芜湖县原三元鲁大村(现属湾沚镇津元村)及周边鲁氏族人是“宛陵芳山鲁氏后人” ,(宛陵是宣城旧称)。这一支鲁氏后人统称“芳山鲁”,包括鲁大村周边村庄如吾门、八字门等及原和平、西河(称周屯树鲁)地方的鲁姓,人口2000多人。</h3><h3>“芳山鲁”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为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子之一。是周武王伐纣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256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姬旦被尊为鲁姓的得姓始祖,伯禽被尊为一世祖。据“姓氏考略”记载,鲁姓源流比较单一,除极少部分由其他民族改姓鲁者,所有汉族鲁姓为一个得姓始祖。其迁徙分布情况也是比较清楚的。据“宛陵方山鲁氏”重修宗谱序载:“况吾宣望族如鲁姓者,实发源于鲁周公,是盖以国为氏。”“余按鲁氏之先出周伯禽,封于鲁。子孙因以为氏”。</h3><h3> “芳山鲁”有千年历史。据“芳山鲁氏”宗谱记载:芳山鲁氏自始祖千一公从淮西和州(今和县)鸡笼山迁来,距今已近千年,据清顺治丁酉年(1657年编者注)重修宗谱序记载:“千一公遂卜居宣邑芳山,其时乃宋之重和年间也。”谱载:千一公,讳本,字茂源,宋元符戊寅年(1098年编者注)十月十一日生,“公享年六十有八,宋乾道乙酉年(1165年编者注)九月初十日殁,葬菖蒲塘凹。”千一公从和州南渡迁居芳山,时间为宋重和年间(即1118—1119年),距今正好千年。千一公时年20—21岁,正值年青开拓之年,这是符合实际的。千一公为芳山鲁氏一世祖。值得补充的是,元末红巾军之乱对芳山鲁氏发展带来很大损失。据“重修宗谱序”载:“迨元季红巾贼起,族众播迁,独胜八公固守斯土,缵绪丕基,为继宗之祖也。”胜八公乃千一公八世孙,生于元延祐丙辰年(1316年编者注)4月8日,红巾军乱时,芳山鲁氏族人逃散迨尽,只有胜八公留在本地,坚持下来,延续了芳山鲁氏的发展。据谱载,芳山鲁氏九世孙中有胜八公等13人,十世孙中只有2人即德一、德二,为胜八公的两个儿子,传至第十三世时已有40人。</h3><h3><br></h3> <h3>“芳山鲁”与鲁氏名臣一脉相承,如鲁仲连,鲁恭,鲁肃,鲁宗道等,这在《宛陵鲁氏宗谱》一脉总图都有记载,芳山鲁氏历次修谱时在谱序上都要提到。据明万历乙酉年(1585年)鲁氏宗谱序载:“东山(即芳山编者注)鲁氏其原出自宋政和年间墓碑誌曰鲁村始也,战国仲连公义不帝秦,高风载在史册,数传至参政公宗道,当时以鱼头状其骨鲠权要靡不敛迹,乃汉时肃公之遗裔,而挟风(今陕西扶风,编者注)鲁姓者之始祖也”。仲连公即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著名平民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此人善出奇谋,又持高节,不肯入仕为官。史书记载其有三件事:一是婉拒孟尝,即拒绝孟尝君要其做官的要求;二是义不帝秦,即游说赵王不要尊秦王为帝;三是劝降燕将,致燕将自杀,使齐国田单得以攻破聊城。另据考证:鲁仲连为鲁国末代国君鲁顷公之孙,委巷公之子。鲁国灭后,鲁顷公之子委巷公以国为氏。鲁仲连为鲁姓一世祖。还有以“德化为治”,结果出现“三异”即蝗虫不入境,德治化及禽兽,童子有仁心的东汉名臣鲁恭(子仲康),为鲁氏第10世祖。宗道公即鲁宗道,宋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曾任海盐县令,后官至参政。鲁宗道为人正直,性格刚直,多次弹劾骄横权贵,被视为“鱼头参政”即鲠直如鱼头。家谱里特别提到芳山鲁“乃汉时肃公之遗裔”,明确了芳山鲁就是肃公的后裔。肃公即鲁肃,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吴国大都督,极力主张联刘抗曹,为赤壁之战孙刘大胜曹操立下大功。另据阅外地宗谱,芳山鲁和安徽定远、全椒、和县、无为、巢湖、当涂、三山区等等地区的鲁姓从始祖到南宋时期世系图完全一致,说明这一地区的鲁氏是同族同宗的关系,有一个共同的近祖。其中定远宗谱比较清楚地记载了鲁肃作为定远鲁氏先祖及后代繁衍迁徙情况,也证明了这一地区包括芳山在内的鲁氏都是鲁肃的后代。</h3><h3>当然,仅依据宗谱一脉总图即世系图便确认方山鲁与上述名臣的关系可能还是不够的,因为历史上修家谱存在有攀附之风(就是把同姓名人奉为先祖),加上年代久远,很早以前又不曾修过家谱,仅靠代代相传难免有错漏之处。但鲁姓是帝王后裔,名门望族,代代不乏名人名臣,对家族历史自然十分重视,对世系传承的记载应该是能做到的。据现有家谱记载,芳山鲁从元至正三年(1343年)续修家谱(最早是哪年开始修不可考),到民国25年(1936年),经历了11次修谱,也足以证明鲁氏家族对家谱的重视。所以,我认为:芳山鲁是鲁肃后裔应该是没有问题的。</h3> <h3>这是三山区龟山鲁家谱记载宗道公世系</h3> <h3>这是芳山鲁家谱记载的宗道公世系</h3> <h3>这是定远县鲁氏家谱记载的宗道公世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