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天:湿漉漉的伦敦,变幻的云

QC

<h3>第2天开始之前,先把昨天没说完的大英博物馆里的宝贝介绍完。</h3> <h3>这种工艺是先烧两层,再把外面那层白色的刻掉,留下图案。</h3> <h3>这套象牙棋子是大英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h3> <h3>好像是个图腾,看到一个金发女士,拿着素描本在画,观察了半天也没明白咋回事……</h3> <h3>来自复活节岛的巨人雕像,铭牌上居然写着“英女王捐赠”</h3> <h3>来自南美的水晶骷髅头,被学者证实是人们用现代工艺技术制作的,身价一落千丈,被放在博物馆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了。</h3> <h3>非洲展馆里有一群人在练素描,像是个社团或者兴趣小组什么的。</h3> <h3>猜猜这个是干啥用的?😁</h3> <h3>这是一个庆祝山药丰收的雕塑,一个以山药为主食的民族……</h3> <h3>门口放着一个现代艺术的作品,很有意思。</h3> <h3>下午3点半出来,下起了雨。回到普林斯普酒店。居然从下午4点睡到夜里12点半,时差还是没倒过来。<br></h3> <h3>9月23日,到伦敦的第2天。</h3> <h3>在酒店吃了个英式早餐(煎蛋,烤肠,番茄酱焗豆,烤番茄,培根,奶酪,凉牛奶,各式麦片,果汁,咖啡,红茶,酸奶,水果,怪不得要喝早餐茶,相当于咱的热乎汤吧)。<br></h3> <h3>伦敦也种竹子</h3> <h3>远处是哈利波特剧院</h3> <h3>伦敦中雨,室外气温11度,下雨加有风,体感温度也不高,路上很多游客穿起了轻薄的羽绒服,马上改安排室内活动,去国家美术馆。不到10点,馆外已有游客撑伞排起了长队。馆内展出了13世纪到19世纪的2300多幅画作,基本都是油画,一多半是关于圣经题材的,其次是肖像和风景。<br></h3> <h3>包括达芬奇的《岩间圣母》(1490-1507年,相当于明朝弘治年间)、莫奈的《睡莲》(1899年,相当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梵高的《向日葵》(1888年,相当于清朝光绪十三年)、伦勃朗的34岁和63岁自画像(1669年,相当于康熙八年)、委拉斯贵支的《镜中的维纳斯》(1647-1651年,相当于顺治四年)、杨·凡·艾克的《阿尔诺菲尼夫妇像》(1434年,相当于明朝宣德八年)、特纳的《无畏号战舰》(1839年,清朝道光十九年)、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与战神》(1485年,明朝成化二十一年)、保罗·乌切洛的《圣罗马诺之战》(1432年)、荷尔拜因的《使节(1533年,明朝嘉靖十二年)、乔治·修拉《阿尼埃尔的浴场》(1884年,清朝光绪十年)、米开朗基罗的《男孩被蜥蜴咬伤后》(1595至1600年,相当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以及塞尚、雷诺阿等等以前课本上学过的画家作品。<br></h3> <h3>梵高的向日葵,第一眼看上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鲜艳。</h3> <h3>从画里看看威尼斯吧。</h3> <h3>美术馆的一个穹顶</h3> <h3>很像英剧《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先生。</h3> <h3>塞尚的名画</h3> <h3>名画《睡莲》,结果作者实际画了很多幅,一样的题材,现在在法国。</h3> <h3>一个女画家的自画像</h3> <h3>红衣主教的三连拍</h3> <h3>为了显得威严,这头画的不真实的小…</h3> <h3>伦勃朗的自画像</h3> <h3>还是伦勃朗</h3> <h3>这光线画的太逼真</h3> <h3>少有的画普通人,不是贵族</h3> <h3>里面的女主角像亚裔</h3> <h3>达芬奇的《岩间圣母》</h3> <h3>拣着重点、走马观花的看到了下午3点多,人困马乏,发现外面雨过天晴出太阳了,惊喜,赶紧出来。<br></h3> <h3>特拉法加广场</h3> <h3>周日西敏寺不对游客开放,马上走去泰晤士河边。穿过美术馆外的特拉法加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像一出太阳,全伦敦人都跑出来了),穿街走巷的赶到了伦敦眼,一路上看到很多印度游客。在伦敦眼俯瞰整个城市,泰晤士河川流不息,鸽子、海鸥、信天翁等水鸟在河边围着游客讨食,阳光下的伦敦展现出与阴雨天里的矜持清冷完全不同的热情面孔,虽然还是有点冷。走过威斯敏斯特大桥,就是大本钟了,不过它在维修(直到2020年)被围起来了,看不到全貌。<br></h3> <h3>卖冰棍儿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