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北京行(二)——游颐和园

足音

<h3> 十月,北京行(二)<br> ——游颐和园 </h3><h3> 十月一日,一大早在大哥家吃完早餐,便在哥嫂的催促下匆匆地向北京之行的第二个目的地——颐和园进发。地铁上,大哥说,颐和园地儿大景美游客多,去晚了买票、入园会耽搁时间,那样今天就会有很多景点看不到。大哥这一说,我对今天的旅行更期待了!<br>  先做准备工作——问问“百度"。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h3> <h3>哥嫂的决策英明,顺利买票、入园!</h3> <h3>一进门我们便被一处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式的建筑吸引住了,驻足拍照留影,不舍离去。大哥催促:“快走,好景在后边呢!”</h3> <h3>穿过一段古木下的林荫路,迈进紫气东来门关,一幅壮美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昆明湖面,微波荡漾;十七孔桥,飞接岛岸;万寿山上,高阁雄立;蓝天白云,映衬水中……大哥看我愣神儿,又在前边向我招手。我紧走几步,追上“队伍”。这时游客多起来了,一不小心就会掉队。</h3> <h3>  大哥的吆喝声把我们唤到了邀月门。踏进邀月门,便看到了久负盛各的长廊,“哇塞,这也太带劲了!”——不知是谁的赞叹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仔细地观察它的每一个细节,数着它有多长,多少根柱子,多少幅画……在长廊内信步观赏,累了可以坐在亭台上小憩一会,真是惬意……“快走吧,一会儿又掉队了”,这回是妻子在催我。我们疾步前行,二十分钟左右来走出了长廊。</h3> <h3>  “这是中国最大的古戏楼——德和园大戏楼,它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我借光听旅行团的导游说。我抬头仰望眼前这个庞大的建筑真可谓是气势恢宏,精美绝伦。我退到院落的最后端也没能拍下它的全貌。</h3> <h3>  迈进排云门,穿过排云殿就看到颐和园的标致性建筑佛香阁了。我们爬了190级台阶,气喘吁吁地登上佛香阁,放眼望去,真有一种心旷神怡,把酒临风的畅快。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约20米的方形台基上,它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壮观。</h3> <h3>  恋恋不舍地走下佛香阁已是午后时分。大家饥肠辘辘,腿酸肉麻,找个空地,野餐开始,好生惬意!</h3> <h3>  水足饭饱后继续我们的行程,沿着湖堤来到了当年帝后们游乐、观鱼、赏景的景明楼。这里前后临水,视野开阔,颐和园景,尽收眼底。</h3> <h3>  是因为园中的一步一景,或是每个人的腰酸腿软,整个“队伍”游园的脚步慢了下来,也给了我这个喜欢书法和古文的人一个品味各9匾额的时间。“队伍”中的其他成员也驻足赏景、拍照,自得其乐。</h3> <h3>  “十七孔桥!”转过一处假山,透过倒垂的柳枝,我发现了不远处的湖面上横卧的玉桥,不禁惊叹道。我们疾步上桥去观赏它,抚摸它,了解它。它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h3> <h3>  沿着石桥来到了南湖岛,已是黄昏时分。眼前的一幕让我动容:推轮椅带老人观世界得付出多大的辛苦呀!擦擦汗,喝口水,老人在夸你。大家为你点赞👍</h3> <h3> 我爬上岛内高阁俯视哥嫂及妻子。他们倚靠石栏,望我兴叹,大哥喊我:“走不动了,咱往回走吧!”</h3><h3> 景未完,情犹兴,日不待,力已竭——撤!</h3> <h3>又抢着拍了几张。</h3> <h3>  回家的车上,大哥与我交流游园的体会。他说国内外的园林他走过很多,颐和园绝对的第一。是啊,颐和园不仅地儿大景美人多,更在于它大而不空:步步有景,逐渐深入;美而不浮:故事连连,富有蕴含。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它展现了我们祖先的超强智慧……车还在前行,我渐入梦乡,梦见了皇室贵族们在游园、看戏,梦见了我与工匠们一起雕栏画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