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年轻力壮的农民带着新生的憧憬,背井离乡涌向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谋生的天地和致富的机会,把乡村的阴影留给了孤老的父母和孱弱的孩子。在一些贫困山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这支被戏称为“613899部队”的留守大军,成为当下农村的“主力部队”。为反映他们的生存状况,我时常把镜头聚焦他们,真实地记录这个群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以呼吁全社会对这个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br></h3> <h3> 无忧无虑是孩子的天性,乡村小桥上留下了他们活泼可爱的身影。<br></h3> <h3> 年轻人外出打拼,年幼的孩子只能留在家中让爷爷奶奶照料。<br></h3> <h3>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正是需要投进妈妈怀抱的年龄,可妈妈哪里找?<br></h3> <h3> 寒风雨雪中,孩子们日复一日冒着寒冷踏上漫漫求学路。<br></h3> <h3> 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背着弟弟上学去。<br></h3> <h3> 邀上小伙伴,野外当课堂。<br></h3> <h3>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双休日帮着爷爷奶奶干点活。<br></h3> <h3> 本应是学习贪玩的年纪,却懂得利用暑假替父母分担生活的忧愁。<br></h3> <h3> 从小多锻炼,敲响锅碗瓢盆交响曲。<br></h3> <h3> 未谙世事的孩童,无忧无虑,照样爱玩爱闹。<br></h3> <h3> 春节期间是与父母团聚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br></h3> <h3> 追逐打闹,天性使然,我要吃糖葫芦!<br></h3> <h3> 儿行千里母担忧,千叮万嘱记心头。<br></h3> <h3> 留守在家的妇女不仅要忍受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还要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br></h3> <h3> 乐观地操持家务,背着心中未来的希望。<br></h3> <h3> 手忙脚乱,独自承担着抚儿育女的艰辛。<br></h3> <h3> 为了这个家,忙里又忙外,瘦弱的身躯竟散发着无尽的力量。<br></h3> <h3> 粒粒皆辛苦,缺少劳力独自干。<br></h3> <h3> 用谷耙一遍遍地翻晒,汗淋淋的皱纹里荡漾着收获的喜悦。<br></h3> <h3> 用柔弱的肩膀,担起家的重担。<br></h3> <h3> 生活还需继续,一日三餐照样不能少。<br></h3> <h3> 古老的井台旁,忙碌着的都是女人的身影。<br></h3> <h3> 闲暇之时,老人头脑中充满着对儿女无尽的思念。<br></h3> <h3> 求菩萨保佑,祈求儿女们在外平安健康。
<br></h3> <h3>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青壮年的外出打拼,村里的事都靠老人、妇女来谋划与实施。<br></h3> <h3> 本需得到晚辈照顾、安度晚年的耄耋老人,如今却反过来照顾孙辈。<br></h3> <h3> 自家的责任田无人耕种,总不能任其荒芜了吧!<br></h3> <h3> 佝偻着不再挺拔的腰身,盼望着今年的收成会更好。<br></h3> <h3>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消失久远的“打禾桶”重现天日,细看之下上面竟标着“民国甲申年”字样。<br></h3> <h3> 勤劳纯朴、皮肤黝黑的老人,农闲时又干上了铸铁厂的“季节工”。<br></h3> <h3> 漆黑的锅头,熏人的烟雾,谁能理解老人内心的寂寞与孤独?<br></h3> <h3> 思念,凝聚在老人的烟斗里。<br></h3> <h3> 担忧,化作在吐出的烟雾中。<br></h3> <h3> 何谓白头偕老?搀扶病中的老妻前行就是最好的明证。<br></h3> <h3> 在外的儿女们,时常打个电话回家吧!你报一次平安,父母将高兴十天半月。<br></h3> <h3> 尽管岁月的沧桑爬上了父辈的脸,但他们的眼神却分明显现出不屈的坚毅⋯⋯<br></h3> <h3> (图/文 周延平)</h3> <h3><b>(欢迎转发朋友圈,但图片请勿擅自下载使用)</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