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杜甫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诗赞美的是春天的夜雨。本文写的是艺名“夜雨”的首届宜春文化名人、人称“宜春奇人”的艺术家任静。</h3><h3><br></h3></h3> <h3>情迷艺术</h3><h3>关于任静的身世,我们可以从他的微信朋友圈得知:</h3><h3>儿女的生日,是母亲的苦日!</h3><h3>今天是我的生日。人到“五十而立”之年,多少梦想多少无奈多少慨叹!小时候生日时候母亲会煮蛋面给我吃,当我长大了,就从来没有“生日快乐”过。</h3><h3>其实我没有生日,这个日子也不一定是我的生日。我是苦命人,家境贫寒,兄弟姊妹多。我母亲生了十个孩子,带大了我们七个。母亲也记不清我是哪天出生的。 我的母亲生下我就下地干活。我的母亲才是真正的苦命人,她六岁嫁到我家做童养媳,受尽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苦难。我们是老大带老二一个一个拖大的,我的童年很苦。</h3><h3>以前我们不在乎生日,后来要算命了,听说要合“八字”,由于生庚不准确,只好按照我的命来逐一排除地推算。所以。我从那时起就不相信“八字”。看来,我的生日母亲实在记不起来。大姐说是五月吧,好象是端午节后几天,那是一个黄昏,她在地里种第二茬红薯。到一九八九年了,要办第一代身份证了,得个具体的日子。综合这些推断,我就定它为五月初九日下午五点。</h3><h3>父亲96岁,母亲也92岁了,二位老人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了。从前没有条件,如今我们的每天餐大鱼大肉的,想去看看父母送点好吃的,可他们却吃不动了!</h3><h3><br></h3> <h3>任静1985年读了半年宜春共大便辍学回家,来到宜春街上学画瓷板画。出于天赋,他的画得到许多人赞赏。一天,萍乡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出差来到宜春,看见任静的瓷板画,觉得颇有潜力,便将他“挖”到该校的一个书店,解决吃住,而且提供绘画和卖画场所。任静遇到了发展机会,自然欣然前往。天高任鸟飞,海宽凭鱼跃,在此书店,任静不仅可以安心画画,而且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海绵吸水般增加了不少知识。与人交往的圈子决定人的品位,任静在萍乡期间,有幸结识了萍乡书画界的诸多名人,尤其是通过租房结识了在萍乡铁路机务段工作的诗书画印都精通的著名艺术家黄含昌先生,拜他为师,学到不少真东西。后来又结识了萍乡文联的连环画画家解博学,篆刻家易痴雅、双管书法家李远实、油画家李志刚、指掌画家肖增烈等深深影响着他。这个时期的任静对艺术如饥似渴,不放过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他接揽了萍乡电影院电影巨幅广告画的制作,也同时跟随九江的王老师的学习广告设计制作,晚上又要参加凤凰街书画协会的学习讲座。</h3><h3>除此之外,任静也发现自己的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腼腆内敛胆怯。他为了锻炼自己,经常骑单车夜晚从萍乡回宜春。去萍乡必须要步行十里山路到西村站乘坐火车,这个叫做“猪屎岭”的十里山坳荒无人烟,遍地野坟磷火闪烁,常有鬼怪传说,六七十年代还有强盗出没,人们一般要结伴而行。这条诡异的十里山道即使白天也令人畏惧,任静硬是风雨无阻、孤独夜行,一走就是三年。</h3><h3>有一次,他的装着三十八元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他感觉十分气愤和恐怖的同时又触动他要学会生存。他突发奇想要当一回“铁道游击队”,终于下定决心要历练尝试去流浪一下。身无分文的他带上一个蛇皮袋趴火车去醴陵、株洲,睡车站、睡马路边,向陌生人借钱后倒卖香烟:香陵山、芝成、郴州、芙蓉。一次在株洲火车站,他的身子刚刚钻过火车轮,列车就启动了。他也不能忘记一个炎热的夏天,在芦溪铁路旁的一个水泥涵洞里度过一个漫长的夜晚,饿醒了挖几个红薯在草地上擦擦就吃了当晚餐。经历过多少次艰难困苦,他的性格、胆略和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改观。</h3><h3><br></h3> <h3>1989年,任静赴厦门“下海”,在这期间,他的各方面水平都得到很大提升,先后做过职业画师、染色师、部门主管,讲师、刊物编辑。在厦门大学、福建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过美术专业,也赚到了不少钱。</h3><h3>但是,任静总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充其量是个“画匠”,离自己当的梦想太遥远。于是,1995年任静毅然放弃沿海城市的发展机会回到了家乡宜春。</h3><h3>他吃苦耐劳,勤于思考,又动手能力强,回到宜春以后,摆摊卖过烟酒水果,自学修理摆过钟表摊,也照相、画像、刻章。在电脑尚未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他就率先买了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研究学习感光瓷像、电脑瓷像和3D立体画,自学电脑知识,建立网站向全国培训推广电脑瓷像和3D立体画技术。后来他开了广告公司和画廊,一边经营一边潜心美术创作。用任静的话说:那个时候守在店里就希望没有生意,就希望没人进店,好让自己无人打扰、安心创作。从此,任静在美术创作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大展身手,并硕果累累。</h3><h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任静父亲读过私塾,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任静从小就对毛笔字产生了兴趣。七八岁时,从一个亲戚家得到了一本《书经》,上面有楷篆字体对照。任静如获至宝,天天对着《书经》练习毛笔字。绘画方面主要学习《马骀画宝》《芥子园》。</h3><h3>早期任静的学习之路十分坎坷,正如他的博文《哭笑不得》中描述的:</h3><h3>我出生于江西宜春乡下的一个贫苦农民大家庭。我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写东西。但那时候没有条件学,也没有人教。都没有,只好自己乱搞。 没有笔,我们就自己动手做,把圆珠笔芯插进细竹子做圆珠笔,把毛发插在细竹子做毛笔。没有白纸,我就把包面条的纸反过来用,可是那时候面条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东西。我们的作业本很紧张,纸张都是颜色深暗的,一写就湮,难得有白纸。纸张是多么宝贵的东西。这张纸写正面写反面,写了铅笔写钢笔,写了钢笔写毛笔,往往要写上好几层,实在没有利用价值了也从来舍不得随便扔掉,可以用来包东西,可以用来当手纸。记得有一次拿一张写过毛笔字的纸上茅房,结果把个小屁股擦的黑黑的,真是叫人哭笑不得。</h3><h3>有个时候,最想得到的是想要有本美术方面的参考书和画画的颜料。曾有一次把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几毛钱拿到城里去买颜料,结果错把绘画颜料买成染衣服的染料。那时候,我们的衣服是用土布放在锅里加水加染料自己染的。“颜料”买回去以后,我好高兴。母亲放我一下午假,我一口气画了好几张画。有色彩的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啊!我一个晚上都睡不着,好激动。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再来欣赏一下自己用“颜料”画的五颜六色的画。可是,我的画怎么变了啊?画面上竟然长起一层白白的毛!这哪里是颜料,分明是染料太浓了结晶析出。真是叫人哭笑不得。</h3><h3><br></h3> <h3>如果说学习书法还有师可循,那篆刻就是无师自通了。任静像许多顽皮的孩子一样,很小就在橡皮擦或者墨条上学刻字。不同的是,一般小孩只是玩玩而已,而任静却当作一门艺术坚持不懈,加之他很小就认识了一般人不认识的篆体字,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现在任静的篆刻也颇有名气。</h3><h3>绘画离不开文学,没有文学底蕴的画便没有灵魂。任静与眼下一般画家不同的是不仅绘画精美,而且文学底蕴也很深厚。读书时,任静的作文常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念给同学听,学校作文比赛总是名列前茅。任静忘不了第一次听着公社广播站播音员甜润的嗓音播放着自己的文章;任静忘不了第一次自己的名字和作品变成铅字;任静忘不了第一次自己的散文在“榕树下”、“红袖添香”、“古榕树下”等知名网站刊发后读者的评论和留言;任静也忘不了第一次自己的散文诗被粉丝当面背诵;任静更忘不了第一次有读者说被自己的文字感动得哭了……</h3><h3><br></h3> <h3>情系家乡</h3><h3>任静绘画创作颇丰,但是就其内容而言,基本上是反映宜春本土的。这既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乡愁情结,也有宜春确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有一份鲜为人知的为宜春人争口气的豪情。说起此事,任静深有感触地向笔者讲述了一件他难忘的往事。</h3><h3>那是1999年的一个夏天,南昌画家德康来到宜春,走进画廊请任静篆刻印章,闲聊时,任静问他与宜春的画家们是否熟悉,他不屑一顾地说宜春的画家差不多在睡觉。任静似乎受到了侮辱,问其缘由,对方说,宜春近几年举办月亮文化节,这么好的机遇而艺术家却不去做本土风情的创作。任静受到了震撼,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暗下决心,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反映本土的艺术创作。</h3><h3>这是个浩大的工程,从何入手呢?任静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决定以风土人情为突破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品才能走得更远,更有生命力。于是,任静背着行囊,带着相机、画笔、本子、钢笔,开始了枯燥无味的翻阅档案、查阅史志、查看族谱、收集民谣、记录传闻、了解方言、探寻习俗的工作。</h3><h3>宜春风景秀丽,要反映宜春,自然离不开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任静跋山涉水,走村串户,绘画了一幅幅巍峨险峻的高山、古老秀丽的村庄、蜿蜒明净的河流。</h3><h3><br></h3> <h3>2012年4月,历时多年倾心创作民俗风情系列书画和文学作品,结集出版作品集《宜春风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2014年5月出版《漫画宜春风情》,该书获宜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漫画宜春风情》填补西赣文化的该项空白,是宜春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文化礼物,该书选编500余条(首)宜春方言、民谣民歌等,配有汉语拼音和方言音标,以及200多幅卡通漫画作品。夸张、搞笑、好玩、有趣是新版《漫画宜春风情》的最大亮点。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俗易懂,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地道农民,无论是哪个阶层的宜春人、还是对宜春一知半解的外地人,都能看懂、都感兴趣、都会开心一笑。充分迎合少年儿童的喜好和大众审美情趣。</h3><h3>《漫画宜春风情》首发时间选在六一儿童节,同时举办状元洲漫画节,状元洲公园盛况空前,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计划一星期的画展延长到一个月才撤展,签名售书的几千本《漫画宜春风情》让任静签到手软。</h3><h3>为什么任静会突然改变画风来搞漫画呢?2012年春出版了《宜春风情》,在接受宜春电视台采访时我说过民俗风情是一个很好很大的题材,比方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卡通版的。</h3><h3>之前只是一个初略的想法,任静越想越感觉到漫画版的可行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过去的事物连同一方民俗风情都已经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一些民俗风情即将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它需要有人去拯救、去传承。人们大都有怀旧心理,这个时期的人目前已经是中年,而我正是这段事物最好的见证人。这些事物用书画的艺术方法表现出来相比任何一种说教都更加生动直观、亲切而富有感染力。《宜春风情》算是投石问路,它的出版广受欢迎,特别是其中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让宜春民俗风情得以传承。“传承”,有“传”了,还得有“承”。“承”的最佳对象当然是少年儿童了。用卡通漫画是当今社会最能被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和接受的形式。 </h3><h3>任静就开始构思,把《宜春风情》中大家普遍喜爱特别是中少年儿童广受欢迎的宜春童谣、宜春方言成语等用漫画形式表现出来。想归想,但动手来制作漫画却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h3><h3>任静初略制作了一些卡通画面配上文字,标注拼音,加上注解。之后,任静召集一些各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来评他的漫画画面,进而知道了各个年龄段喜好的漫画形象、漫画风格并不相同,进而知道了自己做的工作是多么有意义,因为,他们这一代没有童谣,也没有游戏。于是他又增加了老游戏漫画内容。一个老游戏《攻城》他就画了整三天。</h3><h3>后来,任静觉得漫画宜春元素不够,就又画出了《宜春老浮桥》、《再舞一碗宜春土扎粉》等漫画,传到网上,广受欢迎。一时间,我感觉大受鼓舞。在通篇构思处理好之后,画册就要排版了。</h3><h3>这时候他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那还是宜春地方民俗风情。这是我五年来一直想做却没做成的。一个地方都要有区别于其它地方的具有特色民俗风情,作为上千年历史的宜春当然也不例外。终于,即将脱稿的时候我突然有灵感了,在把宜春地方民俗风情做了归纳总结,并配以漫画和打油诗,形成了典型宜春本土特色的《宜春民俗十八怪》。</h3><h3>只有富有童心的人才可以画出感人的漫画。任静觉得我们要在漫画里面,表现人最纯真的天性。我认为每个人都有画漫画的天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漫画的一种。如果我们以漫画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世界会是多么美好。</h3><h3></h3><h3><br></h3> <h3>宜春是禅都,禅文化深厚。为了反映宜春厚重的禅宗文化,任静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禅的书籍资料,访遍了宜春的古刹名寺,准确掌握了宜春禅宗的历史渊源。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2014年11月中央电视台来宜春拍摄纪录片《禅境宜春》时,根据剧情需要,著名的禅宗公案野狐禅,央视导演杨兴华经多方打听找到任静,听了任静对禅的理解以后当场决定由任静来出演。一周之后,三十多人的摄制组开赴明月山,任静现场作画,一气呵成,多镜头长时间录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摄制组的交口称赞。该片是世界第一部禅主题纪录片,荣获美国纪录电影最高奖“天使奖”。</h3> <h3>情倾乡愁</h3><h3>“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古人因战事频繁或交通不便,想见亲人十分不易,有着浓郁的乡愁情结。然而,在和平安定的今天,由于交通的过于发达和方便,人们大都远离家乡,老家成了客栈,他乡成为故乡,乡愁情结比起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为了记住难以忘怀的乡愁,任静牢牢抓住乡愁这根主线,在风土人情上大做文章。为了展示宜春的风土人情,任静广交朋友,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他都真心交结。任静常常带着画笔和相机走向山村角落、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最底层老百姓普通而真实的生活场景深深触动着他,他快速地把他们生动的瞬间一一捕捉。在采访和采风过程中,夜雨结识了不少朋友。乡下老表、邻居大婶、乡间牧童、鸭倌、杀猪的、挖煤的、算命卜卦的、乡村老先生、卖鱼苗的、做匠人的、贩牛的、街头摆地摊的、炒扎粉的,以及钉鞋的、卖饼子的、卖番薯的、收废品的、蹬三轮的、崩爆米花的、来店里做生意的……各种各样的,他们成为了夜雨的朋友。最初很多人不认为他是个艺术家,在他们心里,艺术家是那样的神圣,不可能有空就“混”在他们中间。接触久了,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东西讲给任静,与艺术家一同分享生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多年的艺术探索和实践,任静对未来的艺术走向和定位已经深思熟虑。他一下子有了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经过多年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以及几年来大量深入生活的经历,他走访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本土人,获得第一手创作素材,翻阅了大量参考资料,搜集整理参考各类档案、族谱、县志、文献以及轶闻逸事,为创作做好了充分准备。</h3><h3>这时候,任静已经创作了上百幅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国画。这些作品通过朋友引荐,厅级离线老干部、老作家刘西屏专程从南昌来到宜春参观任静的作品,载文把任静的事迹刊发到《江西文艺史料》。</h3><h3>2011年11月,在南昌成功举办书画展,“宜春风情”系列作品得到了包括省美协副主席胡敬修、省文化厅厅长郑光荣以及省文化名人马朝芒、王东林、徐林义、吴天麟、涂漱维、邹卫、谢牛、谢天锡、梁邦植、刘云、刘西屏等二十多位嘉宾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任静的“诗、书、画、印”四绝样样精通,让到会的嘉宾和前来参观的观众惊叹不已。专家指出,任静的民俗国画和竹枝词民俗诗系列开江西美术该类创作之先河,创作思路、创作水平、创作精神得到大家一致肯定。南昌电视台主持人邹卫主持了研讨会,南昌电视台、南昌日报纷纷给以报道。</h3><h3><br></h3> <h3>刚开始任静只是准备出一本画册,到后来他又打断了前面的想法,他决定把自己从采风过程中收集、整理的许许多多关于宜春风土人情的文稿连同画作一起编印出来,由个人画册提升到有一定可读性、充满诗情画意、图文并茂的《宜春风情》。2012年4月,历时多年倾心创作民俗风情系列书画和文学作品,结集出版作品集《宜春风情》,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h3><h3>《宜春风情》不仅有任静精美的绘画作品,还有许多优美的诗章,华美的散文。为了使画面既一目了然,又含有深意,任静采用画配诗的形式,每幅画配上一首竹枝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有的内容用诗配画的形式似乎解决不了,譬如年俗、婚俗、葬俗、寿俗、哭嫁、忌宜、法术、神鬼传说等等内容,一个画面、一首竹枝词根本无法表现,任静便另辟蹊径,采用散文的形式娓娓道来。《宜春风情》出版以后,任静的系列作品在北京展出,如今,来到宜春市驻北京办事处,看到墙上挂满的任静的作品就感觉到浓浓乡愁弥漫心头。</h3><h3><br></h3> <h3>说到乡愁,还不得不说到2014年农历小年的首届“宜春民俗文化节”。任静经过较长时间调查,发现民间已经看不到古老习俗的用石舂打麻糍了,也看不见宜春特有的“肃字迎亲”“对轿联”习俗了。任静想,如此下去,再过几十年,恐怕现在的年轻人就不知道这回事了。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任静毅然决定凭一己之力,举办一次“宜春民俗文化节”。于是,在作好充分准备、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支持的情况下,按照“二十四,打麻糍”的习俗,选择腊月二十四这天,在状元洲举办首届“宜春民俗文化节”,为期三天。为了办好这个节,任静辗转各个乡镇高价收购了三十多个石舂,又购买了三十顶花轿,他事必躬亲,前后张罗。他亲自搬运器材,为轿子刷漆,从活动策划到设计舞台背景、海报、包装,从布置现场到后勤保障。文化节期间,在状元阁广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吹吹打打,锣鼓喧天,几十台花轿流光溢彩,几十个各具特色的石舂一字排开,把偌大个广场装饰的民族风味十分浓郁。舞龙、花鼓、采茶戏、评话、观民俗画展、猜方言谜语、写对联、看漫画,幽默风趣的媒婆领着颠花轿表演惹得观众前仰后合,大人小孩齐参与,场面十分壮观的六十人同时打麻糍,打出来的麻糍免费让参加文化节的市民品尝。市民纷纷高兴地说:“这个文化节真好,既饱了口福,又开了眼界。” 活动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光明网、中国旅游网、大江网、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以及宜春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此次活动,市民手机也出于刷屏状态。</h3> <h3>情满非遗</h3><h3>从宜春电视台明月访谈《我的家乡情》中我们了解到任静是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收集、研究、整理的有宜春过年习俗、民间婚俗、丧葬习俗、寿庆习俗、民间忌宜、方言成语、民谣、喊彩、哭嫁、女红,其中民间婚俗等六项批准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包民间婚俗任静为传承人。任静的民俗文化资料录入宜春市志、袁州区志。</h3><h3><br></h3> <h3>说宜春不能不说到夏布,说到夏布不能不说任静。</h3><h3>宜春古称袁州,迄今2200多年的历史,自汉代开始建县,曾辖今袁州区、新余市、萍乡市、樟树市、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分宜县。有“农业上郡”之称,素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美誉。独特的地理气候,为苎麻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历来以产优质苎麻著称。以苎麻为原料生产的夏布,更是名扬海内外。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织布。而宜春则是苎麻的故乡,全国唯一的中国苎麻科学研究所和全国唯一“中国苎麻文化博物馆”就设在宜春。2014年,宜春市荣获“中国苎麻历史名城”。</h3><h3>苎麻手工纺织而成夏布,而宜春夏布画的起源于近代,已知有记载的最起码在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当时,农村都采用夏布做蚊帐,夏布通风透气保暖、结实又不易发霉,但那时没有条件染色,当时就有人在素色的夏布蚊帐上画上图饰,装点了蚊帐又掩饰了蚊帐容易脏旧的缺点。而且由苎麻为原材料制作的夏布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适宜纺织各类卫生保健用品,被公认为“天然纤维之王”。因此,夏布用以作画,也具有这种特征。</h3><h3><br></h3> <h3>任静,袁州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夏布画的研究与创作。据任静介绍,从他的祖辈开始起,其家族就一直与夏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祖父任钧恒以帮人做脚夫和帮大户人家作长工为生,后来偶然在夏布蚊帐上画上各种美丽的花纹图饰,继而使这门手艺成为一个职业,农闲时以上门或揽活的形式,帮人家画夏布蚊帐换取吃饭和钱物。父亲任绍泉十几岁的时候,就帮祖父任钧恒做帮手,耳濡目染,把从祖父传下来的技艺继承下来,先后画了20多年,直到后来夏布蚊帐逐渐被尼龙蚊帐所代替。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夏布工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千年历史的夏布工艺重新焕发光彩。</h3><h3>如今,任静利用自己的美术专长,在传统的夏布上绘画基础上继承和发扬。经过不断研究探索,解决了夏布画不易上色、不晕洇等一系列难题,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绘画技艺,形成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绘画作品深受人们广泛喜爱。</h3><h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认为,除了绘画技法以外,乡土创作和乡土夏布的有机结合,才能更恰当地让艺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百姓。</h3><h3>介绍说,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地区的艺术家在尝试夏布画的探索和创作,但是画面艺术效果却并不是太好。作为夏布传统主产区的宜春地区,夏布画还是一片空白。任静当时就想,宜春人要在宜春夏布上画上宜春的民俗风情,那该多有意义!</h3><h3>记得小时候,任静就从父辈那里看过夏布蚊帐上画过的精美古朴的纹饰。于是任静就决定从夏布蚊帐上画过的纹饰开始入手,接触、了解夏布,掌握夏布绘画入门和材质特点,探索夏布绘画的新的技巧。</h3><h3>探索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夏布用来画油画是没问题的,但是,用高贵的夏布来画油画是根本不值得的,厚厚的油画颜料把夏布覆盖了,显示不出夏布材质的特点,同时,中国夏布和西洋画没有多大的关联,缺少文化底蕴。由此看来,夏布用来画油画是不适合的。</h3><h3>夏布最适合用来画国画。画布和国画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夏布上创作中国画,其自然独特的肌理效果和创作后作品的唯一性所形成的天然防伪标志既保证了原创作品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原创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夏布的天然本色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收藏一幅中国夏布画既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使中国画长久传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的改变,崇尚绿色自然、反璞归真意识提高,夏布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必将再展新姿,再现昔日辉煌。</h3><h3>有了这个认识以后,任静发现夏布有生夏布和熟夏布之分,但无论哪种夏布都不容易吸墨上色,更难以产生中国画的墨色变化效果。</h3><h3>这时候任静就准备放弃,改用夏布上印刷画作,先后跑了不少厂家,印出的画面要么模糊不清,要么色彩呆滞,根本达不到要求。既然在现代印刷技术也无法在生夏布上印刷,那么夏布上手工绘画就更加有价值了。同时因为夏布天然的机理效果所决定,也就是说一千匹或一万匹夏布中,也无法找到两匹肌理效果完全相同的夏布。这也是保证原创作品的真实性和原创作品的易鉴赏性。</h3><h3>任静只好又回来经过头来还是把它定位到手工绘画。经过反复试验,先后试用过十几种夏布产品,最后认定淡草黄本色和深褐色的手工生夏布,买回来,经过技术处理以后完全适合创作国画,熟夏布经漂白后成为布料可以染色和印花,但不宜创作国画。而经过技术处理以后的手工生夏布可以同时达到生宣和熟宣的效果!</h3><h3>在绘画过程中通过作者对夏布的加工处理改变其夏布的原有特性,使之既可以做生宣效果使用,也可以做熟宣效果使用,还可以做半生半熟的宣纸使用,关键取决于画家对绘画效果的特殊认识。中国夏布画通过化学物理的反复实验,画面的色彩保真度优于绢画和宣纸画;通过耐水性实验,夏布在水中能长久固色,宣纸固色效果最差,其次为绢。夏布天然的耐水性、抗菌性和固色效果使中国夏布画的保存可以与西方的油画保存相比美,其性能优于油画的保存。</h3><h3>在创作过程中,任静利用夏布天然形成的色彩差异和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而创作出中国画,既可以画出纯中国画的写意效果、工笔效果,也可以创作出各种风格的现代装饰画。而且最重要的是,通过画面的布白艺术处理,画面和夏布特有的天然美丽的纹理相得益彰;夏布画不怕水洗,可以长时间保存不褪色。</h3><h3><br></h3> <h3>早在2009年任静夏布画作品《山村》入选省美协时装画大赛,2011年,任静的夏布画《故乡情》入选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五届江西省美术教学成果大赛,荣获金奖。这时的任静在宜春艺术界不为大家所熟悉,尽管已具备加入省美协的条件,但他依然默不作声。</h3><h3>夏布画真正走入宜春人的视线那是2012年,那时任静正在自己创作室里潜心创作一组乡土题材的夏布绘画作品,其中一幅丰乳肥臀的乡村妇女形象的夏布画,深深打动了市教育局的老领导高秉庚先生看见,他当即邀请朋友来参观任静创作室并联系宜春电视台记者。通过电视台的宣传,任静的夏布画顿时在宜春传开了,许多领导、朋友、绘画爱好者纷纷前往观看。于是任静的夏布画出名了。</h3><h3>2015年12月,任静夏布画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人对夏布画并不认可。任静有一次沉默了。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夏布画做出点名堂,要在使宜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大众所接受。</h3><h3><br></h3> <h3>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宜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宜春》杂志多次大幅刊登作品和个人介绍文章。2014年9月,中国苎麻文化博物馆为任静开辟展厅展出和收藏夏布画作品。2015年1月,宜春市人民政府颁证授予任静为首届“宜春文化名人”。2015年3月,江西电视台为任静录制20分钟专题片《布上的风景》,江西卫视黄金时段播出。2015年5月,宜春电视台《明月访谈》为任静录制个人专访,介绍任静成长历程和艺术成就。2015年10月,应江西卫视邀请,在南昌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任静专场,江西卫视现场直播。省委书记强卫来到展会现场参观。2015年12月 18日,任静作品入选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70周年暨江西民进30周年美展。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罗富和接见任静,赞誉任静作品“很有味道”。2016年1月14日《信息日报》整版载文《任静,夏布上的美丽乡愁》。2017年1月,任静11幅夏布画作品入选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和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第六届江西省艺术节,《采莲》等6幅作品获优秀奖(最高奖)。任静非遗进校园,夏布画艺术走进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宜春洪江中学和沁园小学课堂。2017年5月,任静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画得到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力平等省市区领导高度赞扬。2017年5月,应万载县政府邀请,在“中国万载百合文化旅游节”上任静现场绘制夏布画《百合之恋》。江西卫视、凤凰卫视采访报道。2017年12月,任静夏布画《奔牛图》《温汤古井》入选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江西省第八届美术成果大赛,荣获二等奖。</h3><h3>最令人鼓舞的是2018年9月,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新浪网派摄影记者前往宜春状元洲拍摄任静和夏布画,一时间宜春夏布画在全国顶级媒体首页霸屏报道:《宜春夏布画,苎麻上的非遗风情》,《任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h3><h3>我们有理由相信夏布将继绢、宣纸之后,成为第三大国画原材料。中国夏布画的出现将把传统的国画与中国古老的夏布文化融合为一体,中国夏布画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夏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进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史上揭开了新的篇章。我们也相信中国夏布画的出现将成为继中国绢画、中国宣纸画后,又一民族文化的奇葩。</h3><h3><br></h3> <h3>2017年任静被文化部推荐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深造,勤奋好学的任静经过中国美术学院高研班学习以后专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勤于思考,敢于挑战,不放过每一个学习、历练的计划。 如今,任静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宜春市新联会常务理事,宜春市政协文史馆馆员,省、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宜春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今年又当选为袁州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我们祝愿的艺术之树常青,艺术之路越走越远!</h3><h3><br></h3> <h3>采访结束,笔者看着宜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的“首届宜春文化名人”等一大摞获奖证书和奖状,看着他个性飞扬的披肩长发,我突然想起他的艺名“夜雨”,便好奇地问道:“你的字号夜雨,有什么讲究吗?”任静深情地说:“我喜欢夜、喜欢雨”。夜雨,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那首《春夜喜雨》,朦朦胧胧的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h3> <h3>(本文作者:曾福龙,著名作家,发表过大量小说和报告文学,著有部长篇小说《白马寨女人》、《方 林埠》等。其中《方林埠》是江西省文联、江西省作家协会“赣鄱情·家国梦”长篇小说丛书之一,2014、2015年江西省文艺创作与繁荣工程项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