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茫茫的戈壁,寸草不生,人们曾几何时都把这里忘记。唯有这些胡杨却默默的守望在这里。(本文部分文字为网上下载)<br></h3> <h3>额济纳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辖下的一个旗,面积为114606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多为无人居住的沙漠区域。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该旗,以胡杨林称著。
该保护区面积39万亩,主要保护古老的遗树种——胡杨,是目前全世界仅存的三大胡杨林之一,太美了!<br></h3> <h3>历史沿革
在库车千佛洞和敦煌铁匠沟的第三纪古新世地层中部发现了胡杨的化石,算起来至少也有6500万年的历史了。《后汉书·西域传》和《水经注》都记载着塔里木盆地有胡桐(梧桐),也就是胡杨。维吾尔语称胡杨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由于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因而被人们赞誉为“沙漠英雄树”。人们夸赞胡杨巨大的生命力是“三个一千年”,即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br></h3> <h3>额济纳胡杨林的倒影。<br></h3> <h3>秋风瑟瑟中,胡杨林已变成一片金黄。<br></h3> <h3>寻找这最后的胡杨,一睹你的风采,仿佛金黄色的童话世界。<br></h3> <h3>生而一千年不死<br></h3> <h3>死而一千年不倒
</h3><h3><br></h3> <h3>倒而一千年不腐<br></h3> <h3>一岁,一枯荣。一树,一世界。<br></h3> <h3>坐在胡杨林下,享受这里的宁静。<br></h3> <h3>深秋总会被那一抹金黄而吸引,此行也被这金黄而震撼,一处一声惊叹,感叹这三千年的传奇,感叹这顽强的生命力!三千年之约,你在,我来了!<br></h3> <h3>居延海
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北40公里处。居延海是由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水注入形成的天然湖泊,分为东西两个湖泊,水域约300平方公里。<br></h3> <h3>居延是匈奴语,《水经注》中将其意为弱水流沙,在汉代时曾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之为西海,唐代起称之为居延海。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 部,形状狭长弯曲,有如新月,额济纳河汇入湖中,是居延海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湖面因额济纳河的改道而时有移动,逐渐淤堵。自元代以后分为亦集乃、哈班哈巴 儿、塔剌失三个海子(湖泊)。清代以来分为东部的索果诺尔(蒙古语,意思是母鹿湖)和西部的嘎顺诺尔(蒙古语,意思是苦湖),两湖之间相距约35公里,但因主要补给水源额济纳河注入湖中水量的减少,居延海已干枯无水。
历史上的居延海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是我国最 早的农垦区之一,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里的农垦历史,还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史记·匈奴列传》中记 载:“(汉)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城居延泽上。”后又在这里设郡立县,南北朝时期柔然占领这里,隋唐时这里属于突厥,宋代时这里在西夏国的统治之下,是当时 西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这片漫漫黄沙中的绿洲之中,碧水之畔,有过许多传说,也曾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相传,西汉的骠骑将军霍云病、“飞将 军”李广,进攻匈奴时曾在居延泽饮马,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争夺的目标之一就是居延地区。居延地区之所以是战略要地,就是因为丰富的水源,那里是海。如 果能将匈奴赶出那里,强悍的游牧民族也就被迫要北迁到下一处水草地生活,就能解除对汉朝的威胁了。
据说,在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曾到过居延海。而唐 代大诗人王维更是曾于湖畔驻足,并写下了著名的《塞上作》一诗:“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br></h3> <h3>超级震撼的大漠日出<br></h3> <h3>额济纳河
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东麓,干流全长821公里,流域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其中干流水系11.6万平方公里)。莺落峡以上为上 游,河道长303公里,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平均降水量350毫升,植被较好,是额济纳河流域的产粮区。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河长185公里,流域面 积2.5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140毫米,以张掖地区为核心的人工灌溉绿洲面积较大,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产区。正义峡至额济纳旗的东西居延海为下 游,河长333公里,流域面积8.04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47毫米,是额济纳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的重点地区。<br></h3> <h3>“额济纳”为党项语“亦集乃”的音转,意为黑水或黑河。但清末学者何秋涛在为清张穆所著的《蒙古游牧记》作注时,曾引徐星伯先生所云,认为“额济纳为蒙古语,意幽隐也“。额济纳河古称弱水或姜谷水等。
额济纳河在史籍中多有记载,而今人所编《额济纳旗志》中亦有这样的记载:”额济纳河在旗境流程250公里,河宽平均在150米左右,正常水位在1.5 米左右,平均流量在200~300立方米/秒之间,由南向北在三角绿洲上又分支19条…。余波注入东(苏泊淖尔)、西(噶顺淖尔)居延海和京斯图湖“。<br></h3> <h3>丝绸之路”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黑城
残阳如血、漠风当歌,烽火狼烟、羽翎传信。抚摸暮色笼罩下的残垣断壁,沉甸甸的思绪从指间滑落,消失在历史无言的厚重里。古道蜿蜒、笛声悠咽,对视着胡杨林泪水潸然……
“居延”一词为匈奴语,其意为“天”。居延地区原为匈奴牧地,19岁的大汉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曾在这里屯兵戍边,创造了居延地区灿烂的汉文明。汉后这里的文明断断续续、起起伏伏,战争的创伤浸透了弱水河畔。
时至公元1038年,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在这里设立“威福军司”,这是居延文明的又一次高潮,也是这里成为如今西夏文化研究重要线索的原因。1226 年,成吉思汗蒙古军第四次南征攻破黑城,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这里成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马克波罗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走进了东方 天堂。
1372年,明朝征西将军冯胜攻破黑城后明朝随即放弃了这一地区,此后黑城便在尘封的历史里沉睡了的近700年。1886年,俄国学者波塔宁在额济纳 考察时发现了黑城。1908年4月,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这里掘得大量西夏文物,其中包括珍贵的汉文、夏文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及《音同》、《文海》 等古籍,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和掠夺行径轰动考古界和史学界……
黑城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东西434米,南北384米,两墙中部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残高约9米。城西北角建有一覆钵式喇 嘛塔,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筑依稀可辨,四周古河道和农田的残貌仍保持其轮廓。沙漠已经快将这里吞噬,黑城里面还埋藏有多少珍宝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它给人类带 来的思考绝不应该仅仅是珍宝…<br></h3> <h3>当你拿起相机在拍风景时,也许你已经成为别人镜头里的一道风景线。<br></h3> <h3>仿佛来到了外星球,怪树林如此的凄美,不禁让人感叹、追诉这戈壁的苍茫和大自然的残酷无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