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八三年春节过完,休完探亲假我携妻儿一起登上了北上的列车。要带上妻儿到东北体验一下关东的风情,如果直接去芦苇荡深处的双一联合站,就必须到指挥部调度室,让他们派车送去,得到的答复是我们中队已经于一星期之前转战到了辽中县的朱家坊一带。第二天调度室直接派车送我去了辽中县朱家坊。</p><p>辽中县位于省会沈阳市的西部,朱家坊是一个公社的所在地,和辽阳市的小北河接壤。我们的驻地是整个朱家坊招待所,并在招待所大院还搭建了几排板房。这里就成了我们中队的临时新家。与在荒原和芦苇荡施工相比,这里相对各方面条件都要好些,住在公社街上而且还离辽中县城不远,离省城沈阳市也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而且镇上还有一家非常简陋的电影院,东北的二人转拉场戏,就是在这个及其简陋的电影院里第一次进入到我们这些江南人的视线。虽然我们都不太喜欢这种带有低级趣味的戏种,但是比起在芦苇荡中无聊时数螃蟹要强得多。每逢赶集也异常的热闹,购物也很方便。</p><p>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就在辽中县境内,下辖的井场联合站都分布在辽中,辽阳两地。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敷设一条从龙一联到兴隆台油气处的输油管道。指挥部下辖的所有的安装中队一字排开,在这长达百公里的辽河大平原上展开大会战。三中队的工段是从位于辽阳小北河的龙一联到朱家坊,这期间全辽河油田勘探局开展了全员职工进行双补活动。技能补习,文化补习。所有职工都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和达到初中文化水平。有些人还被安排脱产学习,工程进度还不能受到丝毫影响。白天管道施工现场加速向前推进,晚上进行文化补习。上级给每名职工都发了双补教材和初中课本,指导员安排我兼任业余文化补习教员,为了能够胜任这一角色,我买了许多高中学习辅助资料,恶补自身的文化知识。那段时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用在学习和备课上。输油管道顺利的向前延伸着,可是在管道穿越辽河时发生了意外,穿越作业时器具船在辽河中间发生翻船事故,设备落入河底。为了打捞设备,中队组织了一支由十三名水性好的同事下水打捞,自小就生活在长江边的我也在十三勇士之列。虽然已是初夏季节,辽河的水依然是冰冷刺骨。我们十三人轮流跳进浑浊冰冷的辽河里扎进河底摸索,事后我们被称为辽河打捞十三勇士。输油管道在中队全体人员努力工作下顺利完成任务。有些同事在这期间还收获了爱情,我的好朋友黄志坚在辽中县城找到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并于当年的五月二十四日与辽中县城美女小金结为伉俪。这条管道就象月老的红线让许许多多的石油人在此结束单身,找到了欣怡的爱人。七月份我们转战到龙一联。</p> <h3>龙一联,位于辽阳市小北河公社房身泡大队境内,其周围油井密集的散落在农田,原野河滩上。隶属于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从八三年七月份来到这里直到八六年夏天,我们在这里会战整整三年。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暂时停止了不断的颠沛流离,这里的夏季非常的舒适凉爽,从全国各地来此探亲的油嫂们带着宝贝儿来此团聚。驻地因为有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更显得温馨和谐,这也是我们这些石油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最难得的团聚,在这期间也有很多的同事们结束了单身,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喜结良缘。领导们也为大家提供了最大的关怀和照顾。比如给单身汉介绍女朋友并结婚了的发给介绍人红娘奖金,并组织游览了当地的名胜景区,其中就有鞍山市的千山风景区。在千山景区里面第一次近距离的观看了潘长江,巩汉林,杭天琪等人的精彩表演。如果说那条输油管道是月老撒向人间的红线,那么龙一联就是那些修成正果的靓女俊男的福地。这三年里在这里总是喜事连连,许许多多油娃娃都是出生在这段时间里。</h3> <h3>儿子已经二岁半了,和妈妈一起从武汉来龙一联过夏天。和爸爸团聚,这是在龙一联北面鱼塘边的留影。</h3> <h3>千山景区,在这里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了潘长江,巩汉林,杭天琪等人的精彩表演。</h3> <h3>单位组织的千山景区一日游,全家人的合影。</h3> <h3>千山留影</h3> <h3>青春无悔,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此生无愧于心。</h3> <h3>作者简介</h3><h3>张后勤,笔名文哥,1970年毕业于武汉华工附中,同年上山下乡到京山县宋河区晏店公社同兴大队四队插队,1975年招工到石油单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