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缘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自缢身亡,年仅四十八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九九一年二月,初涉她的散文集《背影》,从此深深地爱上了她——活着及死去的三毛。</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初识</span></p><p class="ql-block"> 三毛的书,以前不曾涉猎,但其知名度甚高,尤其在大学生圈内名望更盛,现在她已死去,颇觉突然。</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她的文集《背影》,很觉她的性格是那样的内向,在她的小天地里,她很充实也很忙碌,可她的一生充满了不幸,读得很沉重,她写得也不轻松。</p><p class="ql-block"> 终于看到了《浪迹天涯话买卖》、《背影》两篇,我渐渐沉入了三毛的情中,坠入了她的书中,这才是她——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半生的颠沛流漓,都是为了爱:她热爱生活,不断地“拾荒”;她爱着荷西,经历了漫长的寻觅。她很富有又很贫穷,她有着辛勤喜书的少年时代,还有茫茫沙海中的恋浪和拾荒,更有着失去恋人的苦痛。坎坷的经历,昭示着她那不幸的人生,她爱得深沉活得也沉重。终于,她有了一个沉重的解脱,她终于解脱了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难以接近</span></p><p class="ql-block"> “ECHO,你是骄傲的,你一向看上去温和,其实是固执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她的一位朋友说。三毛确使人感到“难以接近”,《背影》文集中前面九篇都是写无甚典型的小家庭生活琐事,从中处处可以体现她的“难以接近”,更谈不上如何喜欢,因此,前面读得很慢,到了《赤足天使----永远的夏娃》才开始增加了一些活跃的气氛,待终于看到了《浪迹天涯话买卖》,《背影》便完全沉入了她的情中,坠入了她的书中。</p><p class="ql-block"> 她说她是个有着B型血的人,常常是晴天下大雨,凶猛得象只老虎。她把一些同住沙漠中的来“借”“小东西”的“好心”邻居赶得距而远之。她又极为任性,稍不如意便“罢学”或者为打招乎便离家出走,这种性格一直延续到她婚前婚后的生活,常常不加思考就收拾东西要去旅行,荷西也只有跟着。可她必竟是她,“雨过之后,天晴也来得快。”过后她自己深觉不安,于是便更加深爱着荷西。</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撒哈拉沙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她的书,以写日常琐事见长,一些看上去很平常的生活经历,一注入她的情感便成了脍炙人口的记篇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她写的大都是亲身所历,里面有万花筒般的五彩缤纷,也有无尽的伤心和泪水,那浓浓的情,浓浓的爱伴着浓浓的心痛,那是写不完的甜美记忆,也是述说不尽的伤痛,是一个个奇特而迷人的故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她喜欢大自然,喜欢白色的一切;她喜欢吃母亲做的零食,更喜欢“穿凉鞋”玩布娃娃,还喜欢“拾破烂”。因此她很早就想到那无边无垠的“撒哈拉沙漠”去领略一下那灿烂而神奇的沙漠风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她在文化大学结束学业的第二年,即一九六三年,她便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文哲院学习,从些开始了她的“撒哈拉沙漠之旅”。文集《撒哈拉沙漠》便是她这期间的生活实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这里,一切的酸甜苦辣都流淌出来,有近似奇遇的经历及风俗人情,也有身处异国他乡的新鲜情调,更有身在他乡跋涉的艰辛。也正是这一切给了她无尽的乐趣,她感觉到每天都是新的,每天者有不同的内容,她的爱情也总是恋情,每天都在热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受其感染,我不禁忘记了沙漠中那恶人的风沙,无水的苦痛,从而也去向往那广而无垠的沙地了。</span></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她终归是她</span></p><p> 中分的长发,朴素的衣裙,清纯的笑魇,温文的谈吐,寒星般的大眼,女学生似的,难怪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女中学生跟她那么亲近,她的作品有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火热的爱,执着的追求,看似信手拈来,语言也并不华丽,却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她不象席慕蓉,席慕蓉那淡淡的情,幽幽的愫,是一种经过精心构置的装饰,使人不忍心去碰,生怕一碰就坏。她不象琼瑶,琼瑶是理想化了的爱神,使人心驰神往,刻意去模仿。她更不具李敖的玩世不恭,游戏爱情;不似汪国真的浅薄,要用他那浅淡的诗句去换取诺贝尔奖状。她终归是她,她的东西你大可以拥为己有——只要你愿意。那些东西都很平常,人人都会遇见,而她写出来却那么动人。</p><p> 她的性格是那么复杂,有时动如风有时静如潭,有时升如飘忽的流云,有时又宛如一弯曲折的溪水,而不变的终究是她的情,她的真她的爱。她的拉丁性格比中国性格更强烈。她是热情浪漫的,也是洒脱的。她祟尚自然,爱好纯朴简单的生活,她一生到过五十八个国家,在外国生活了二十二年,半生的曲折经历,数十万里的行程,加上灵秀的情丝与纤柔的笔,才使她成为她,正是如此,才酿出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篇章。</p> <p> 也许又正是出于这种性格——对生活充满激情而又易动情,使得她这个带几分神秘又近似虚幻的人物的结局蒙上了一层阴影。</p><p> 终于,不幸的一天来临了,是自缢身亡,认识她和不认识她的学生,青年都传递着她的信息,我从同班同学那里获知她的死讯,我是极不愿看到自己的亲朋或是自己喜爱的人以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等到终于确信这是真的,才决心回过头去研究三毛的死因,去追悼她的亡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尾 声</span></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七月我在一本集子里重新阅读了《中国饭店》,《不死鸟》,《雨中花落知多少》等名篇,还看到了她的两篇遗作:《假如还有来生》及《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这两篇是在她死后的第二天即一月五日发表的,虽然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悲凉,可找遍整个文字,却没有“遗书”的性质,这又是她吗?岁月在她身上没留下什么痕迹,死了她也不想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1991 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