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迪老师经典语录

可可

<h3>今天,马迪老师说了一段话,被大家转发保存,马老师任性,说的话一不小心就成经典了,我就整理一些马老师的部分经典语录跟大家分享吧</h3> <h3>我从不公开上传某些经典独奏曲,因为绝大多数人要求你必须和原创演奏的一模一样,否则就会耻笑你。吹自己的曲子就简单的多了,你就是原创者,想怎么吹就怎么吹,甚至一遍和一遍都不一样,这就是二度创作。有人说,对待经典必须敬畏,必须照搬。我则认为,那样就是克隆,匠人而已!艺术贵在创新,否则就不是艺术!<br></h3> <h3>寻找最佳的发声点和发声动力的结合是获得最美音色的关键!方法就是如此简单而深邃!这就是演奏法!而到底是家是匠人只取决于内心是否有美好的音乐!音色的好坏是由气息、艺术审美、技术控制能力多方决定的。那是一种“段位”是一个“层次”!拿不到,就永远到达不了那个段位和层次。跟教导有关,跟悟性有管,跟文化有关,跟境界有关。<br></h3> <h3>想吹好笛子很简单,先跟老师打好基础(气息、音准、节奏等),然后仔细研究不同演奏家的吹奏特点和方法,再不停的对比琢磨,悟出来就是演奏家,悟不出来赶快改行。真正的大师绝不是教出来的!<br></h3> <h3>有人说,脑力劳动者的很轻松啊!搞体力劳动的多辛苦啊!我想说的是:体力劳动只要肯出力,没有完不成的工作,且睡得好吃的香。脑力劳动者呢?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想使劲都没处使,也使不上劲,绞尽脑汁苦思幂想就会影响睡眠,休息不好就没胃口,废寝忘食的后果就是神经衰弱……<br></h3> <h3>音乐是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人说听不懂音乐,但有感觉,实际他懂了。小说是具象艺术,音乐是抽象艺术,不需要听懂,有感觉有触动有联想即可。<br></h3> <h3>有人问我 旅行有什么意义? 我说 没有意义, 不会抬头看星星的人 ,就算去到再远, 也是看不见诗和远方的。<br></h3> <h3>人最大的运气:不是捡钱,也不是中奖,而是有一天遇到某一个人,打破你原有思维,提高你的境界,可以带你走向更高的平台!每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小人的打压,高人的指点,贵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 其实限制人们发展的,不是智商学历,是你所处的生活圈子。 人生,是一场盛大的遇见。若你懂得,就请珍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br></h3> <h3>竹笛好声音应该是“松、通、透”。松:是说演奏的状态应该是非常自然放松的,吹出的声音也应该是松弛舒适的。通:风门、咽喉、腹部高度协调形成一条无障碍的气息管道,最后传出来是通顺的一种声音。透:是一种穿透力,震动充分、入木三分的声音。</h3><h3> 紧、僵、硬的声音绝对不会悦耳,除非你有强烈的自恋倾向。<br></h3> <h3>很多人觉得,吹笛需要特别多的气,吸的越多越好,越满越好,其不然,凡事都讲究一个度。比如一个气球,你给它吹进太多的气,它就会爆掉。我们身体也是这样,如果吸太多,你的肌肉就会像气球的皮一样开始绷紧,僵化,整个人都开始不自然了,在这种肌肉僵硬的状态下,呼吸肌肉群是没办法自如运转的。所以,要想保持身体的松弛与声音的弹性,切勿吸满气,自然舒适的呼吸状态才是吹奏中的常态。但是,当你吹奏最强力度的乐句时,气息必须要吸的多,否则声音就没爆发力,只是一个乐曲中需要强力度的乐句很少很少,除非你不顾一切的蛮吹。 &nbsp;&nbsp;&nbsp;&nbsp; 要学会用笛子去叙述音乐讲故事,而不是装腔作势的朗诵。其实,只要少吸气、不刻意的去主动吸气,身体自然就放松了,叙述也就水到渠成了。<br></h3> <h3>《梦想成真后的失落》 经常梦见自己开车兜风,环视着马路边骑自行车的行人,优越感十足。等自己终于有车后,才发现周围人都有车了[流泪];经常梦想成为一代演奏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有人称自己为演奏家了,兴奋之余且环顾四周,演奏家及大师一堆一堆的遍地都是。咳!<br></h3> <h3>任何一门艺术,一味学他人模仿他人,学的再好模仿的再像,终会成为过眼烟云。当真正找回你,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风格时,你的作品和你将成为不朽。 </h3><h3><br></h3> <h3>在漫长的艺术之旅中,经历过不断的困惑、挫折、痛苦之后,我逐渐发现有很多理论是以讹传讹,使我在艺途上走了很多很多弯路。为此,我不停的思索探讨并实践。没有学不会的,只有不清楚的。勇于开拓就必然要承担风险,新理念肯定会与传统理念不相容,抛弃传统方法就意味否定前辈,张扬新理论必然引火烧身,但是,如果能救一大片,烧身也就无所谓!有笛友问到:“老师你讲的方法和一般书上的理论不一样啊!”我的回答很简单:“要做一般人就用一般方法,我不是一般人。” </h3><h3><br></h3> <h3>找笛子老师一定要找能示范的老师,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是需要亲临感受的,语言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常听到有的老师要求笛子吹出的声音要“圆”,天知道啥是圆?“圆”是形容词,可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啊!它不是物品,我们怎么可以无中生有的用圆来形容声音呢?初学者肯定不会领悟到“圆”的实际含义。如果老师能示范吹出圆润的声音,学生马上就会清楚理解到“圆”的声音概念,靠模仿老师即可很快找到声音的感觉。这就叫“先声夺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