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多年未提升,看看这位厅官如何吐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职场打拼三十年,拥有广愽的学识、几斗的才气,超高的智商情商,绝世的颜值;且文武双全、競競业业,一心为公,廉洁自律。可是职务就是不见提升,自然难免吐槽。说到吐槽,也是大有学问,如何吐出境界,吐得高大上,亦是每个吐槽者之必修课。这位厅级大咖,吐槽也吐得帅到不能再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方朔,汉武帝的近臣、民间传说中智慧的象征。且来看看他是如何吐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刘彻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时,二十二岁的东方朔就以一篇颇具艺术性的半吹半实自荐书,赢得武帝的好感,成为朝臣。自荐书所刻的竹简达到三千凑牍,武帝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才读完。内容大概有四层意思:一是说自己愽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二曰自己才高,从治国到军事、农桑等样样在行;三夸自己帅,宋玉相形也见绌;四称自己文武双修实乃国之良材,用之朝之幸,不用国之损。把年轻的武帝搞得晕乎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其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也确实长得帅;否则,他如何一年换一妾,而被换下的每个妾都心甘情愿;非但如此,后面等着做妾的美女还有一大堆在排队等着?不知何故,后世形象却被恶搞成小丑样。他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深得武帝欢心。实际上他就像一个大活宝,也可以说是中国滑稽戏的老祖宗,司马迁称他为“滑稽之雄”。他是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本姓张,字曼倩,卒年七十二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性格幽默诙谐,也实实在在是一位有道行的精英,一生著述颇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备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名《颜字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方朔常用幽默的方式对武帝进行劝谏,汉书载其 “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并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却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而没有进一步的重用;也许武帝认为,朝中不缺能臣,而将他长期放在身边能够听到他的真话对朝政的作用更大,同时对东方朔而言又是另一形式的宠用;再则,时常能听到东方朔的笑话,亦是武帝的一大乐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间,看到身边的许多同僚朋友出将入相,东方先生修养再好,也还是憋不住了,终于开始吐槽。但他吐槽的方式却雅得很。一篇洋洋洒洒的吐槽书,却成为著名的汉赋;还成为后世学者争相模仿的对象。这就是“答客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答客难”中,一开始便虚构出一位神秘的客,来诘难自己,借客之口再次把自己吹嘘了一通。然后引出:如此大才、侍君几十年,才当个常侍郎(汉代的常侍郞,就是郎官,陪侍皇帝身边的近臣,地位比后世的副部长级侍郎低);位不高、权不重、禄不多。接着以东方先生的谓然长叹来掲开吐槽的盖子。反话正说,冠冕堂皇,陈述了乱世用人与盛世用人之不同。乱世必要能人,而盛世不妨用庸才。并进一步说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既拍了武帝的马屁,又再三抬高了自己。最后搬出姜太公来作为榜样,言明自己还将孜孜追求!如此完美的吐槽,后世的杨雄、班固、张衡都争相模仿。</p><p class="ql-block"> 附书法版的“答客难”和译文:</p> <h3>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br></h3> <h3>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
东方先生喟然长息,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br></h3> <h3>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仓麋,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br></h3> <h3>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苏<br></h3> <h3>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虽有圣人,无所施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事异。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br></h3> <h3>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br></h3> <h3>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br></h3> <h3>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予哉?若大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br></h3> <h3>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犹是观之,譬由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
</h3><h3><br></h3> <h3>译文(来自古诗词网)
有人诘难东方朔道:“苏秦、张仪一旦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不可胜数。甚至将它们写于竹帛上.以致唇腐齿落,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可谓博闻强辩了。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德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都无处容身,这是何缘故呢?”东方朔喟然长叹,仰面回应道:“这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想那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兼并为十二国,难分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游说之风大行于世。他们身处尊位,内充珍宝,外有粮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如今则不然: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四海相连如同腰带,天下安稳得像倒扣的痰盂。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如何区分呢?遵天之道,顺地之理,万物皆得其所。所以抚慰他就安宁,折腾他就痛苦。尊崇他可以为将领,贬斥他可以为俘虏。提拔他可在青云之上,抑制他则在深泉之下。任用他可为老虎,不用他则为老鼠。虽然做臣子的想尽忠效力,但又怎知道进退得宜呢?天地之大,士民众多,竭尽全力去游说的人就像车轮的辐条齐聚车轴一样,多得不可胜数,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即使苏秦.张仪与我并存于当世,也当不上掌故那样的小吏,还敢期望成为侍郎吗?所以说时异事异呀。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当今之贤士,才高无友,寂然独居。上观许由,下视接舆,谋似范蠡,忠类子胥。天下太平之时,与义相符,寡合少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您对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燕用乐毅为将,秦任李斯为相,郦食其说降齐王,游说如流水,纳谏如转环,所欲必得,功如高山,海内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好时势呀。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俗话说,如果以管窥天,以瓢量海,以草撞钟,又怎么能通晓规律.考究原理.发出音响呢?由是观之,就像耗子袭击狗,小猪咬老虎,只会失败,能有什么功效呢?现在就凭你这样愚钝的人来非难我,要想不受窘,那是不可能的。这足以说明不知通权达变的人终究不能明白真理呀。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