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早上我和青山一道,坐高铁奔赴曲阜,拜谒至圣先师孔子。冒着挨批的危险,也算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之情,因为昨天夜晚会议结束,应该一大早就赶回去的,实在是觉得一个老师,至今还没到过曲阜,不仅是不应该,简直就是罪莫大焉,这险冒得值了!</h3><h3> 孔庙的第一座石坊叫"金声玉振坊"。孟子对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开始,以击磐告终,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石坊上面莲花宝座上各刻有一个独角怪兽称"辟邪",也叫"朝天吼",这是封建社会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饰物。</h3> <h3> 孔庙第一道门叫"棂星门"。"棂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棂星。"棂星门"三个字为乾隆所书。"太和元气"坊同"金声玉振"坊差不多,题字为明代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br /></h3> <h3> 至圣庙。至圣庙坊位于圣时门前,太和元气坊后。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 "至圣"一词最早当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后宋真宗追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封号。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h3> <h3> 这座门叫"圣时门",由此住里,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测之感。"圣时"二字,取<<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句,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者。</h3> <h3> 洪武碑亭,立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是朱元璋"为祀岳、镇、海、渎,免祀杂神,专崇孔子"之御碑。碑文道:"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又说:"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其政治用意,不言而喻。</h3> <h3> 弘治碑,立于弘治十七年,因碑文中有"金元入主中国,纲常扫地之时"一语,招惹清乾隆皇帝不悦,遂将碑亭拆掉,只剩龟趺孤碑了。这四幢碑均用正楷书写,结体方整,书法见劲,展现着汉字的独特魅力,因而它们也备受中外书法爱好者的青睐。</h3><h3> 这些石碑历经风雨沧桑,傲然挺立在孔庙院内。这些石碑不是在当地造的,而是从北京西山运来的。当时交通运输不发达,数九寒天,人们往地上泼水,使地面结冰,然后畜拉人推,滚滑而行,积几年之功才运到孔庙。所以这些石碑积聚了统治者的良苦用心和劳动者的勤劳智慧。</h3> <h3> 永乐碑亭。孔庙的第六进院落里还有是13座碑亭,南边8座,北边5座。亭内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h3><h3>55幢,碑文多为皇帝对孔子的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整修庙宇的纪录,用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刻成。此排中间的这座碑,重约65吨,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将如此重量的石碑从千里之外,跋山涉水,运至曲阜,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此院东、西各有一门,是孔庙第三道腰门,为"东华门、西华门"。</h3> <h3> 这块碑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高6米,宽2米多。这块碑的特点是书法精湛,著称于世,并且碑文用论辩形式写成,在极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说是之最。大家请看右上角,那上面写道:"联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无焉",又说:"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这碑下面的动物不是乌龟,叫赑屃,是龙的儿子,特别能负重,所以用来驮碑,有句话讲"龙生九子不成龙",在孔庙内,龙和龙的9个儿子,你都可以看到,当地的老百姓常来这里抚摸这赑屃,他们说:"摸摸赑屃的头,一辈子不犯愁,摸摸赑屃的腚,一辈子不生病"。(赑屃(bi xi),形似龟,好负重,为石碑下的龟趺fu指碑的龟形底座)</h3> <h3> 这道大门,称"弘道门",这三个字取自<<论语.卫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汤和文武周公之"道"。这道门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h3> <h3> 面前的这座木结构建筑名叫"奎文阁",原是孔庙的藏书楼。"奎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后来人们把它演化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称"历代文官主"。这座楼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构造坚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间曲阜曾有过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却傲然屹立,安然无恙,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h3> <h3>院内的千年古柏,树干上有虬龙状的附着物。</h3> <h3> 面前的"杏坛",相传是当年孔子设坛讲学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纪念,著名文人党怀英书"杏坛"二字。坛侧有棵杏树,为后人所栽,每当初春时节,红花绽开,绿叶摇曳。所以乾隆皇帝来朝拜时,曾赋诗赞之,诗曰:重来又值籼(xian,一种米,米粒细而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h3> <h3> 名扬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国的"三大殿"之一,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齐名,其雄伟壮丽有过之而无不及。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米,雕梁画栋,金壁辉煌,特别是周围28根石柱,为世界文化瑰宝,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为深浮雕,每柱二龙戏珠,盘绕升腾,栩栩如生,刀法刚劲有力,各具变化。过去皇帝来了,都是将此柱用黄布围裹。他们若看见恐怕也会自惭不如。两侧及后廊的龙柱为浅浮雕,每柱72条龙,总共1296条。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东西是复圣颜回、述圣孔及,西面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们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和孔子诞辰纪念仪式,表演大型祭孔乐舞和"箫韶乐舞",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欢迎各位到时光临。大成殿两侧的绿瓦长廊叫两半岛,共有80间房屋,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在唐朝受供奉的只有20余人,到了民国多达156人,这些配享原为画像,金时改为塑像,明代改为木制牌位,文革期间被拆掉。现在两廊中主要存放汉画像石刻和著名古碑。最珍贵的是汉魏六朝石刻22块,如"五凤""礼器""乙瑛""孔庙""史晨""张猛龙"碑等,都为国家级石碑,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极品,价值连城的瑰宝。最北面的两庑中,珍藏着584块石碑,叫"玉虹楼"法贴,是孔子68代孙孔继涑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慕刻而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h3> <h3>至圣先师孔子像</h3> <h3> "先师手植桧"是位于大成门内东侧石栏围护的桧树,树东石碑是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 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树东有明人杨光训"先师手植桧"被人视为孔子思想和孔子后裔兴衰的象征,倍受敬仰。至今约有2400年树龄,依然保存完好。</h3> <h3> 两千多岁的古柏</h3> <h3> 孔府大门。孔府即"衍圣公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府大门与孔庙仅一墙之隔。孔府共占地240亩,有厅、堂、楼、房463间,在路布局,九进院落,东路为"东学",西路为"西学"供游人游览的主要是中路。</h3><h3> "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赐给孔子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这一封号子孙相继,整整袭封了32代,历时880多年。远在这封号之前,自西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就给予孔子后代众多封赐,汉代曾封孔子后代为"奉礼君""关内候",魏晋南北朝又封"宗圣候、崇圣大夫";唐朝封"文宣公";宋代封"衍圣公",到</h3><h3>民国孔子77代孔德成时,改称"奉礼官"。"衍圣公"是我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被称为"天下第一家",在明代,不仅班列群官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等。孔子的嫡系长支大多住在孔府,一直到1948年孔子77代孙孔德成离开曲阜,迁至台湾。</h3><h3>孔府大门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二字。有趣的是门两边这幅对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点",寓"富不到顶",下联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章"字一竖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与国咸休""同天并老",这是多大的气派!</h3> <h3> 孔府大门匾额</h3> <h3> 这道门只有皇帝来的时候才能打开。</h3> <h3> 孔府二门里,这座独具风格的门叫"恩赐重光门",过去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时,此门才在13声炮声中徐徐启开,此门又称"仪门"或"塞门"。过去,一般官宦人家是不允许建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有其殊荣。</h3><h3> 这个院子两侧的厅房,各挂有一个牌子,是孔府仿照建王朝六部而设的六厅,即管色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孔府"大堂",是"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正中太师椅上,披铺斑斓虎皮,长桌上置文房四宝、印章令箭,两旁摆满各种兵器、更鼓、云牌、龙旗、官衔木牌,象征着孔府的种种特权,甚是威严。</h3> <h3> 慈禧太后御笔,这个"寿"字凭空添了一小横意为"添寿(增寿)"。</h3> <h3> 三堂门口有座两三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取"开门见山"之说。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据说孔子不喜欢人们说话拐弯抹角,于是造此一景,告诫府上的人,有什么事就请开门见山地说吧。 </h3><h3> 传统的中国园林中,往往一进大门就能看到一座假山。这座假山其实是一道影壁,挡住人们视线的墙,堂内的景象是不会让你一下就看到的。中国建筑的设计思路是半遮半掩,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h3> <h3> 曲阜当地流行一种特产,是类似于高粱饴的软糖,名为"六代含饴糖";曲阜当地还流行一种说法:"嘴里不含块六代含饴糖就不算进过孔府。"这说法也确实颇有来头,因为这糖的名字就来源于孔府里的一块匾额"六代含饴"。</h3><h3> 清代乾隆帝曾8次亲临孔府,第二次是于清乾隆二十二年4月11日,正值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出生一年。在乾隆帝看来,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上有高祖母,下有子女,孔府家族六世同堂,无疑是件值得大加赞颂和庆贺的事情,于是便欣然命笔为孔昭焕的高祖母黄氏题写下了这方"六代含饴"的匾额。</h3> <h3> 前上房。是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地方,也是孔府举行婚丧嫁娶仪式的地方。</h3> <h3> 书香氤氲的前堂楼。前堂楼是七间二层楼阁,富丽堂皇,室内陈设布置,全为当年原貌,内有珍奇书画墨宝、古玩衣冠,里套间为孔子后代孔令贻夫人陶氏卧室,这是孔德成先生的生母,至今尚有她的照片,她原是孔府丫环,后被纳妾,生下孔德成,但被陶氏害死。西套间是孔令贻另一夫人丰氏的卧室,此人一生无声无息,27岁就死去了。</h3> <h3> 孔令贻四姨太的卧室。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先后娶过四位女人,二妻二妾。大太太孙氏,年纪轻轻,没有生育就去世了。于是孔令贻又买了丰氏为妾,可惜丰氏同样没有生育。二太太陶文谱,是北京一大房产主的女儿,据说长相、身材特别像慈禧太后,但因为不是官宦人家的小姐,慈禧很不喜欢她。当年孔令贻带陶氏到北京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对孔令贻讲:"达官贵人家的小姐多得很,你怎么选中了她。"陶氏只生了一个女儿,三岁时就死了。后来衍圣公又娶了陶文谱的丫鬟王宝翠为妻,生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就是龙德成。卧室的墙上挂的是王宝翠和家人的合影。</h3><h3> </h3> <h3> 这个院子是后堂楼,各有配楼三间,后堂楼是孔德成先生当年结婚的地方,堂中陈列着当年结婚的用品和名人赠送的礼品和题字。孔德成结婚时,正值西安事变期间,本来蒋介石先生要亲自参加婚礼,但遭到抗日将领张学良、杨虎成的逮捕,自然,他也就不能参加这最后一代衍圣公的隆重婚礼了。</h3> <h3> 七十七代孙的卧室。里面有蒋介石,梅兰芳,马歇尔送的礼物,非常珍贵。</h3> <h3> 孔府后花园内树龄五百余年的自然生长景观,柏树五枝合围中寄生出一株槐树,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故此树又名"五君子柏",是孔氏家族几百年来同舟共济、互爱互助的生活象征,被赋予了同甘风雨,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内涵。</h3> <h3> 绕过孔林享殿,由东南角门进入孔子墓园,门内北侧有一枯干,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他思路敏捷,能言善辩,是孔门弟子中最有外交才能的学生,深得孔子器重。在孔门四科中被列为"言语"科之首。子贡还擅长经商,是孔门弟子中"家累千金"的首富。)所植。树前有石碑一通,上书"子贡手植楷"。孔子死后,弟子们从各自家乡带来名贵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弟子所植树木已无存,唯有子贡所植树尚存。其原因可能是因其他弟子守墓三年各自离去,唯子贡守墓六年,为纪念其高尚的尊师品德,所以历代对其植树加以保护。子贡手植楷树于清光绪八年曾遭雷火,现仅存一段树桩。树后有一碑,刻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子贡手植楷诗"。树北有亭,呈方形,四面空透,不设墙栏。亭内立"楷图"碑,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刻。其中"植"字为两横,意为孔子弟子三千,至少子贡一人。</h3> <h3>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初为"墓而不坟"。秦汉时期,将其高筑,后经历代修葺营造,孔林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h3><h3> 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1443年(明正统八年)黄养正书。后碑篆书"宣圣墓"为1244年(元乃马真后三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h3> <h3> 孔鲤之墓。孔鲤(前532年-前481年),字伯鱼。伯鱼享年五十岁,先孔子而死。伯鱼生孔瘿,字子思,享年六十二岁。据《史记·孔子世家》,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世孔氏子孙以此讳鲤鱼而称之为红鱼。</h3> <h3> 孔伋,字子思,孔鲤之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被封为沂水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为沂国述圣公。墓碑刻立时间与孔子墓相同。</h3> <h3> 孔子死后,众弟子云集其墓前守丧三年,然后相继离去,惟有子贡守墓六年。</h3><h3> 关于子贡为什么给老师守墓六年,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子贡为了尽弟子的孝道。第二种说法是,子贡是个商人,以贩卖骡马为生,家中富有,不用为生计担忧,有条件守墓六年。第三种说法是,子贡对孔子内心有愧。孔子病危时,众弟子都在孔子身边端汤送水,嘘寒问暖,惟有子贡外出经商,不在身边。孔子思念子贡,不停的唠叨子贡的名字。等子贡赶到时,孔子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连连说:"赐也,来何迟也!"埋怨子贡为什么来得这么迟。因此,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决定以守墓六年的实际行动报答老师的教诲之恩。</h3><h3> 子贡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墓六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孔子墓西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h3> <h3> 在楷亭北、孔子墓道东侧德高台上,南北整齐排列着三个古亭,这是纪念帝王来孔林祭祀孔子的建筑,称为"驻跸亭"。亭为四柱方形,均见于清代。最南为乾隆帝驻跸亭,建于四层台阶之上,黄琉璃瓦。南面设门,北面为墙,东、西两面设格窗。乾隆曾八次来曲阜,多次亲至孔子墓祭祀,并行一跪三叩礼。据说,他每次来孔林,均在此休息。中间为康熙驻跸亭,建于四层台阶上,黄瓦歇山顶。南面设门,北面设墙,东、西两面设格窗。内立"圣祖仁皇帝驻跸亭碑"。清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亲自至孔林祭拜孔子,并应衍圣公孔毓圻的请求准扩林地。为感念皇恩,特立碑建亭以示光荣。乾隆年间此亭曾倒塌,即依原貌重建。最北为宋真宗驻跸亭,建于三层石阶之上,绿琉璃瓦歇山顶。南面设门,北面设墙,东、西两面设格窗。亭内立 "宋真宗驻跸亭"碑一通。此亭是为纪念宋真宗朝圣曲阜,亲祭孔子墓而建。金时亭在今孔林二门外侧东邻,明代在今享殿甬道东侧,清代康熙年间移入此处。</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