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彩家庄

细语凝香

<h3>  星期日的清晨,睡了一个小懒觉,七点四十,刚刚洗漱完毕,准备早餐,就收到黎云小兄弟的信息,他们要去彩家庄采风,问我去不去。</h3><h3> 对于我这个热爱大自然的女人,这样的提议自然是欣然应允。</h3><h3> 手忙脚乱地准备早餐,匆匆忙忙吃完,刷洗了锅碗,也没顾得上收拾家,就已经九点四十,接我的同伴早在门口等候,背起背包,拉上儿子,风风火火地出了门。</h3><h3> 由于前一天夜里晚睡,从家到交口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坐的我头晕目眩、哈欠连天、泪流不止,晕车的所有形象都表现的淋漓尽致。</h3><h3> 和好友打个招呼,从后排换到了副驾驶座,一开始还能和大家交谈几句,走着眼睛就成了半迷离状,懒于言语。</h3><h3> 朋友的交谈,时清晰时模糊地传进耳里,行至半山腰,突然有人提议,游完回去,一人出一篇作品,或散文,或诗歌。</h3><h3> 我一个机灵就清醒了,急忙摆手摇头,写作的事都落你们身上,我只负责玩,论古诗,没一点底蕴,论散文,从未写过游记,应允了不写,不如提前拒绝,好在大家没有为难,随我任性。</h3><h3> 建飞一路用手机导航,大家只听手机指挥,谁都未曾注意路边建筑,走到指定地点,环顾四周,一片荒野,哪里有古村的一点迹象。</h3><h3> 建飞再次在手机里找准确位置,车子掉头回转,返行几百米后,看到一个大大的灰色牌坊,顶端的石匾上刻着彩家庄村四个灰色大字。</h3><h3> 通过牌坊,山路陡峭下转,一个村庄出现在大家视野里,只是眼前所见的都是现今建筑,白墙灰瓦,哪里有古村的影子。</h3><h3> 耐着性子前行,把车停在村委门口,面对着来路的院墙上,有一副古村落的全景图,一种古朴的气息跃于眼前。</h3><h3> 从村委往北走,全是土路,路两边地里的枣树上,挂满了红色的枣子,与地上红黄相间的野草两相辉映,形成了秋季里最亮眼的景色。</h3><h3> 几个人一边走,一边感叹着,曾经珍贵的红枣,现在竟无人理会,任它们在枝头自生自灭。</h3><h3> 我走在后面,看着他们每踏出一步,就有几点黄土撩到裤腿上,忍不住扭头看,自己的裤子上是不是也点缀了各种黄土花。</h3><h3> 走了一段,在大路的左边有一个向下的分岔口,这里的黄土更厚了,轻轻一步下去,就会弹起浓浓的一层灰尘,飞的不高,就如同在地面上起舞的小金星。</h3><h3> 向下走几步,看到了灰砖灰瓦的房顶,眼前的景色与我想象中出入太大。一开始说采风,我以为是修建精致的古墙古院,但自从走上这人烟稀少,黄土乱飞的土路,我又想着肯定是一堆破砖乱瓦,残垣断壁。</h3><h3> 很显然,我所有的猜测都是错的。进入我视野的,是一处二层的院落,正窑坐西向东,一排三眼灰砖面子窑洞。上面一排窑洞的窑顶上,有一张大大的,瓦片筑成的厦子,下面一排的的窑洞里,中间那一眼还有人住着。</h3><h3> 这两排窑洞的窑面干净整齐,没有任何破坏的痕迹,门窗经过年久的风吹雨打,都已经泛黑,但依旧保持完整。一层的的北边,也是两眼窑洞,门窗大开。整个大院虽看起来陈旧,但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繁华热闹。</h3><h3> 院里有一个两三岁的孩童,在菜地边上玩耍,看到我们的到来,他自顾自地在院子里咯咯大笑,寂静的村庄里,忽然发现还有人居住,也着实令人欣喜。</h3><h3> </h3><h3> </h3><h3> </h3> <h3>  有人提议拍照留影,儿子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成为我们专业摄影师。背对着院落,我们笑容灿烂,留下了开心的一幕。</h3><h3> 沿着土路继续下行,站在坡底,仰视全貌,整个村落有规则地排列,依山而建,有些是二层的四合院,有些是一层的四合院。整个建造浑然一体,庄严雄伟。</h3><h3> 在一个土洼里,有一些工人正在修缮那些坍塌的房屋,越过土洼,爬上土坡,到了旧路上,路面因为修建而狭窄局促,只能一个人前行,但路旁的厚厚砖墙,却是巍然矗立,伸手摸一下,都能感受到它的厚重与坚挺。</h3><h3> 走进四合院,瞬间如同穿越时空,闭着眼,仿佛看到院子里热闹的场面。正面的窑洞里,一个大方得体的女人,正坐在炕上,一边做着针线活儿,一边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外面。一双小脚玲珑精致。</h3><h3> 院子里有几个大小不一的孩童,正在追逐嬉戏,他们一会绕着碾子追赶,一会围着磨道嬉戏,玩得满头大汗,却又不亦乐乎。院子中央的花台上,各色花儿争奇斗艳,不时有几只蝴蝶飞来凑热闹。</h3><h3> 院子右边的窑洞里,堆满了各种粮食,左边的小窑里,正有下人打扫,准备着盛夏来这里避暑。正窑对面的马厩里,骡马早被牵了出去,马槽里有吃剩下的草骨节,地上也散落了几枝……</h3><h3> 正在自己的想象中神游,儿子边喊边拉我,让我跟着他去下一处院子。这处院落和第一处稍有不同,一进大门,就看到一个大大的福字,饱满圆润。院里的建筑基本和上一个院子一样。</h3><h3> 就这样,我们从这个大门进,那个大门出挨着看了个遍,一个院子都不愿错过。所有院子的建造大致相同,却又风格迥异,只有古朴典雅的气息是相同的。</h3><h3> 走出最后一个院落,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郭建强感叹一声:“此番出行太值当了,若是能在这里睡一晚,就更满足了。”</h3><h3> 一行人被黄土遮的灰眉土脸,游览的兴致却未减少,从古村右方爬上土坡,不远处有一个大亭榭,远远望去,在枣树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风情。</h3><h3> 走近,发黄的狗尾巴草,在亭台的四周随风摇曳,在这个深秋初,没有感觉凄凉,反倒是一片盛景。地面上散落一些枣叶,如同点缀的花朵,亭外的红枣依枝而垂,煞是好看。</h3><h3> 亭内的柱臂上,写着二十四孝的故事,坐在亭子里,在饱揽美景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典故。</h3><h3> 在亭子里稍作休息,看时间快到中午一点,商议着回去,一行人在路边再次次合影,便收获满满地离开。走到村委门口,我忍不住发问 ,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怎会有如此繁华的村落。</h3><h3> 黎云接话:“这里一点都不偏僻,以前的晋商,从吴城到碛口过黄河,这里是必经之地。而且看门匾上依稀的字迹,这里曾经有人中举,应该是一家大富大贵的人家。”</h3><h3> 曾经谁住在这里我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它留给我留存的美好时光。</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院落原貌</h3> <h3>小窑过道门</h3> <h3>长着黄色菊花的马厩</h3> <h3>精致四合院</h3> <h3>没有破损的下房。</h3> <h3>从院里通到脑畔的门洞</h3> <h3>大红灯笼高高挂</h3> <h3>已经穿越的黎云小兄弟</h3> <h3>路边亭榭</h3> <h3>随风摇曳的狗尾巴草</h3> <h3>认真拍摄的黎云小兄弟</h3> <h3>我和华华姐的深情对望</h3> 小儿的佳作<br><h3><br></h3> <h3>走在乡村的大路上</h3> 正在休息的华姐,建飞,建强<br><h3><br></h3> <h3>小儿兴奋地叩门</h3> <h3>开心五人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