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北京军区石家庄七一学校建校七十周年一一一2018年10月9日一11日《六四届小二班部分照片选》

孙文萍(金秋)

<h3>七一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纪念章|寓意深刻, 正面是七一学校校徽,底加五星象征着七一是在党、国家和军队关关怀下成长的。前进的红旗和一个仪仗旗杆构成了71字样,是我们七一人高举红旗永远前进的精神。背面由三条动感红领巾组成70字样,表示母校成立七十周年了。署名专门刻上“北京军区七一学校”,更增添历史的厚重感。七一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的纪念章要好好珍藏。<br></h3> <h3>在坚守中前行,在传承中发展,石家庄七一学校凭此铸就了今天的辉煌。每当我满怀激情敬畏之情,漫步在这充满传奇故事的土地,心中总是难以平静。当时部队子弟学校叫“八一”、”红光”的不少,华北军区也有人提议叫石家庄八一学校。据说朱德同志提议叫“七一”,理由是解放军是共产党缔造的,学校是为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七一”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曰,这样,一所普通的部队子弟学校竟起了一个“党校”的名字。一时在军内传为佳话,当时与我校齐名的还有北京“八一”,天津“红光”,太原“育英”,而只有我校是新组建的七一学校<br></h3> <h3>七一学校是一所起源于延安时的抗日军政大学保育院小学,其中有一部分于1938年12月随抗大二分校挺进到晋察冀解放区。1948年以二分校班底为主组建了华北军政大学。经校长叶剑英的批准,1948年7月1号正式组建了华北军政大学干部子弟学校,并纳入了部队编制。另一支是平原军区新英干部子弟学校,刘邓大军南下时,将部队干部子女集中到新乡市后成立了学校,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这些留守儿童为“刘邓亲子团”。1952年平原省撤销,平原军区并入华北军区,新英学校与华大子弟学校合并组建七一学校,全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七一学校”<br></h3> <h3>学校占的这块地方,大家叫它南兵营,实际上叫西南兵营。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侵华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驻地,是关押杀害抗日志士的魔窟。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第三军大本营。兵营西南围墙外就是石家庄内市沟。解放石家庄,国民党依据日本鬼子时期营建的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是石家庄西南唯一的军事支撑点。在争夺中,解放军三纵八旅后改编为六十三军188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突击连一百四十号人。突进取,仅剩下二十几个人了。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了烈士的鲜血。据老校友回忆他们入校时,日本鬼子的焚尸炉还在,东南角三条大沟(战壕)还没有填。学校挖游泳池还挖出了累累白骨。选址时,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薄一波派军区干部部部长王平来考察王平第一眼就看中了这里。老一辈革命家,选这里作为培养接班人的基地,其寓意何等深刻呀!<br></h3> <h3>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华北军区接管了这里,军区抗敌剧社、电影队都进驻这里,就是后来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军区战友文工团,他们和中央军乐团。都是从这里走向北京的。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俘虏敌人一个军乐团赠给了赵政委,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br></h3> <h3>建学校国家拨款一百二十五点九六万元。(当时旧币一百二十五点九六亿)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军委拨下的全部是国防经费,这点儿钱能够买十多架飞机,战争时期物资匮乏,学校所用的木材是军区首长亲自找到东北局负责人特批的,学校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全部建成,其设备规模在全国是一流的。这并不是搞特殊,要知道这里的孩子三分之一是老红军后代,有相当一部分是烈士遗孤,孩子们的家长都在前线作战,上学期间,不断有学生被列入烈属名单。这所学校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片苦心<br></h3> <h3>攀登架,这是我们从小最爱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攀上爬下做各种游戏,现在看到它,勾起我们无尽的回忆和欢乐!</h3> <h3>学校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方针。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有各行各业的专家,有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有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仅部队就出了十多位将军,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英才遍中华。<br></h3> <h3>孩子们跳舞的背后是我们上体育课练爬杆的地方,我真的爬得很棒哟!</h3> <h3>在这个转椅中,我们有多少儿时的记忆?!</h3> <h3>这个大滑梯是同学们的最爱,我记得刚入学时,阿姨把我们带到这里竟玩得什么都不知道啦,连爸爸何时走了都不知道,到吃晚饭时才记起爸爸怎么不见了?</h3> <h3>这是我们的韩树华老师</h3> <h3>这是我们的张守德老师</h3> <p>这是五五年入学的小三班同学合影</p> <h3>我们当年的宿舍楼,经过装修的样子,当时我们九个人一个宿舍,儿时很多记忆都在这里。</h3><h3>退休之后,常回忆起当年七一学校的生活。那时的我们少不更事,无忧无虑,欢快地生活在我们的幸福家园----七一学校。一排排教室,六座宿舍楼,南大楼、大礼堂,宽阔的大操场,两座大滑梯,转伞、转椅,至今历历在目。许多往事久久萦绕在脑海中。<br></h3> <h3>这是我们当年的食堂,目前也装修过了,但还能看到过去的样子。我们那时吃饭时总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大饭堂,儿时吃过的美食还记忆尤新,炊事班的叔叔们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模范炊事班集体转到七一学校的,叔叔们的口号是:一周不吃重样饭!我亲眼目睹了叔叔们为我们制作饼干的全过程。我们馋了,就帮叔叔们收拾碗筷,然后管叔叔要个红薯吃。哈!哈!现在还记得油炸大虾的味道……</h3> <h3>同学们和张守德老师留影,看到张守德老师就想起了当年老师教唱的《俺有一头小毛驴》,那么灰谐而逗乐的儿歌,让我们传唱了三代人呀!</h3> <h3>我班全体合影</h3> <h3>我班女同学合影</h3> <h3>我班帅哥合影</h3> <h3>我也来一张合影</h3> <h3>这是我认出张彦玲时的激动</h3> <h3>和张彦玲多少年没见过了?差点认不出啦!</h3> <h3>王远在育英曾和我上下铺,初二转入七一学校,育英同学都非常想念她。</h3> <h3>这是贺江平,李旋,王远和孙文萍在七一校庆相遇,我们是育英,七一,双校籍同学。</h3> <h3>冯琦军和李毅合影</h3> <h3>男同学合影</h3> <h3>看司马燕军多高兴!司马燕军是我北京炮司幼儿园时的同班小朋友,又是七一学校同班同学,己几十年没有联系啦,竟然进入老年时找到了!真有缘呀!</h3> <h3>纪平在雕象前留影</h3> <h3>安惠英,赵占波,张树义合影</h3> <h3>这张像照得太艺术了,高!实在是高呀!</h3> <h3>64届部分同学合影。</h3> <h3>冯琦军同学是我小时候的玩伴,同一个小组的同学,从小就常在一起游戏,至今记忆深刻,也五六十年无音讯,今天都来到七一参加校庆,看如今仍很帅哟!当年从部队回来后又去北大政法学院学法律 ,做了三十多年的大法官,现虽七十仍半退休,时常还在做律师,为朋友们帮忙。</h3> <h3>高志增多才多艺,整个一酷男!帅哥!大明星!好朋友,好同学。</h3> <h3>董晓敏在当兵回来后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成绩优翼,被分配到武汉709所科研单位,因设计方案优秀多次获奖并升为所长助理!</h3> <h3>石俊彩曾是我儿时学习的好榜样,太优秀啦!</h3> <h3>我们敬爱的陈淑景老师是我们幼年时的启蒙老师,是我们儿时依赖的老师妈妈!</h3> <h3>司马燕军在我们当年最后一排教室留影。</h3> <h3>孙文萍在当年老教室中留影</h3> <h3>高志增(南无敌)在和同学打乒乓球。</h3> <h3>学校组织大家到西部长青和德明古镇旅游</h3> <h3>64届合影</h3> <h3>力军,纪平和孙文萍留影</h3> <h3>同张守德老师合影</h3> <h3>在花丛中</h3> <h3>多想再聊聊天,不顾天已晚,同学们回到酒店仍想再聊天打趣乐悠悠!</h3> <h3>志增要走了,同学们来相送,车上带回石俊彩,张树义,王胜国。</h3> <h3>我和中林,晓敏,纪平也于14号要回去了,同学们依依惜别。</h3> <h3>古人云: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七一的70周年校庆,在美丽的金秋十月开幕,在同学们依依惜别的告别声中落幕了。感谢为校庆付出了辛苦的校友们,感谢为外地同学准备好一切的校友们,同学们,再见了, 我们的老师们,64届小二班的同学们,再见了,我的母校,我热爱的北京军区七一学校再见了。</h3> <h3>同学情是一辈子的情,更何况我们是革命军人的后代,我们的同学情是源于父辈的光辉战斗的历程而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的同学情是父辈留给我们的唯一财富,是积两代人的感情而融合在一起的,这是我们与普通学校同学最根本的区别。亲爱的同学们,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们,校庆结束了,我们又要分别回到各自家中,望我们彼此珍重,多联系,多保养,健康快乐的活好每一天,今后的日子相见在微聊中,来年再相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