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抗日战将记: 中将張灵甫…戊戌狗年九月初六……………作者: 張念祖 雷念东

<p><b>陸軍中将軍長张灵甫,汉族,身高1.86米,陕西省西京{现西安市)长安東大乡東大村人,名鍾麟,字灵甫,1903年生於农民家庭。父亲张洪恩,被誉为种庄稼把式。張灵甫1924年考入北大历史系就读,后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四期,是中国军队中唯一横垮北大黄埔的战将,同时,張灵甫喜读历史古诗,并常吟诵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等豪放派诗人的诗篇以明志。作为来自关中平原的三秦壮士,他鐘情於豪放、粗旷及抒情的秦腔,每有闲遐,总要吼上一嗓子中国最古老的剧种-秦腔,以叙怀乡之情。他做事认真细致,书屋的笔墨纸砚摆放的井井有条,整整齐齐,干净有致,文书归类整齐清楚。他酷爱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及拿破仑等民族英雄,并作为自己人生的楷模。</b></p><p><br></p><p><b>張灵甫作战凶悍机智,他集文韬武略、忠诚勇猛、英俊豪爽、文人武将於一身。在同日軍作战时,无論在防御阻击,或是进攻反攻,还是驰援解围,善于思考而扬长避短,转变中国軍队之劣势为优势,主动冲击和发起反冲锋,使日軍的武器火力优势难以杀伤自己,导致日軍空中轰炸,地面火炮攻击,步兵掷弹简轰击及毒气弹攻击的优势难以实施,在近战亱战中歼敌制胜。由于他深刻领悟拿破侖所倡导之进攻是战争的最高艺术之精髓,在实战中常用进攻作为最好的防守方式,他率部作战极少失利,故人称他终南山猛虎、猛張飞、常胜将軍。</b></p><p><br></p><p><b>張灵甫几乎参加了全面抗日战争十四次会战中的11次会战中所有重大战伇(除第一次长沙会战,因南昌会战中腿被日军机搶打断进行手术治疗; 因所处战区限制,未能参战滇西会战,远征军缅北会战外)。张灵甫所在74軍,不象精锐的德械88师等,74军是1937年在武汉由湖北和陕西保安团组建起来的二流非精锐部队,余济時任軍长兼58师师长,王耀武任51师师长,但是在抗日战争岁月里,凭打硬仗,打进攻作战,打阻击防御战等,百炼成钢而跃升为抗日国民軍五大主力之一,并被冠以"虎贲师"、"抗日铁軍“、"头号王牌“及"御林軍"称号。</b></p><p><br></p><p><b>張灵甫不但骁勇善战,敢打硬仗,以奇制胜,而且是勤於思考,善于总结战争经验,将其升华为軍事艺术和科学的军事人材,他根据在抗日战争历次血战的作战体会和经验,在繁忙的战事间隔中,将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致胜战术和教训,先后撰写成了《遭遇战研究》、《山地战研究》、《日军作战心理分折》、《在劣势装备下如何实施河川作战》及《我带兵的经验》等軍事著作,为对日作战积累和交流经验,在高级将领中实在难能可贵。以上足以看出張灵甫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因此当记者采访他时,问到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时,他毫不犹豫答道: “中国必胜! 但我可能己战死疆场"。因为他清楚看到了日本侵略軍失败的必然下场,中日战争有如楚汉相争韩信所判断的一样,日本军队可呈强於一時,然而日軍仅有匹夫之勇、其盛也衰、强权必败。</b></p> <p><b>一. 学生時代:</b></p><p><br></p><p><b>張灵甫幼年時,在东大村村南私塾,启蒙读四书五经,1913年十岁時入长安县高小念书,后考入长安中学。1921年18岁时,考入西安市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其前身为关中书院,清未改名为优级师范后,於民国元年改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该校位置在现书院门街,近西安孔庙处),其念书期间国文成绩优良,喜欢学习古文,对古体诗词兴趣浓厚,尤其常诵读《孟子告子下》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腹,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爱写字画画,经常临摹韩兆鹗字帖,每逢假日便带着毛笔墨硯,步行至不远处的西安孔庙。临摹唐代著名书法家碑帖,有时忘记吃午餐,就买一块锅盔充饥,他爱好历史,经常与同学谈古论今,评论中外事政,在省第一师范就读时,他的书法不仅闻名全校,就是在西安城里也逐渐小有名气,他最喜欢书写文天祥之《正气歌》、岳武穆的《滿江红》。张灵甫的老师韩兆鹗先生,更把他引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多方关照,数次为他在学校里举办书法展览。于佑任到省立一师参观时,张灵甫当场写了“立马兀山第一峰。于佑任连声夸赞:“好字,好字!后生可畏!”。中国标准草书首創者于佑任先生,颇为看好張灵甫的书法,赞其为奇才,两人结为忘年之交。</b></p><p><br></p><p><br></p><p><br></p><p><b>1923年,毕业于西安市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回乡担任小学教师,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期间同第一任妻子邢凤英结婚,因无力负担学费,当時北大学费及食宿每年需200银元,加之资助他的堂兄此时己无力供给,父亲卖完店铺后,不能再卖地供他就读,无奈中於北大休学肆业。当時北京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积极参与之余,深感书生救国行为的软弱无力。1925年,张灵甫肆业离开北大投笔从戎,到河南开封参加胡景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训练团。同年6月,于佑任被邀至国民二军演讲,张灵甫立即拜访于佑任,向于佑任谈自己从军的想法和经过,于佑任直言不讳地对张灵甫说:“既然要从军,何必呆在地方部队?你应到广东报考黄埔军校。”遂给张灵甫写下报考黄埔军校的介绍信一封。是年秋与刘志丹等陕西青年,到达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其同期尚有后来的同僚胡琏、李弥、文强、袁国平、唐生明等,以及同学的对手林彪、刘志丹。张灵甫分配在预备军官团第二連。1926午I0月毕业。</b></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h1><b style="font-size: 17px;">二. 北伐战争时期: </b><b style="font-size: 17px;">(照片为27岁黄浦军校毕业后,当见习排長时期摄。1930年)</b></h1><h3><b style="font-size: 17px;"><br></b></h3><h3><b>1926年,张灵甫於黄埔四期毕业后,被编入第一軍刘峙第二师的第一团第二营任见习排长,旋任排长,随军北伐,1930年随刘峙部参加中原大战。 <br></b></h3> <h3><b>1931年升任胡宗南第一师第五团第三营营长</b><b>(照片系中华民国21年(1932年)秋天摄,時任营长)。</b><b>1933年,北伐结束后,张灵甫在而立之年,在素有“天下第一师”之称的嫡系部队中,被任命为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此时,张灵甫所在部队在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交战,经部队朋友介绍,张灵甫与吴海兰相识。1933年冬,两人在四川广元拜堂成亲。—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b></h3><h3><br></h3><h3><b>1935年底,张灵甫负伤回西安治疗,因怀疑妻子不轨而将其枪杀,引起众愤,蒋介石电令胡宗南将张押解南京。胡宗南让张灵甫自己只身一人去南京负荆请罪。张灵甫乘火车至河南渑池囊中羞涩,步行5天到了洛阳,穷困潦倒,便在文庙购笔磨墨卖字,此后走一处,写一处,一直卖字卖到南京。到南京后张灵甫晋见蒋介石,蒋未接见,遂入“模范监狱”,被判刑10年。在狱中张灵甫读书习字,所以这段时间反而润笔颇多。</b><br></h3> <h3><b>三. 抗日战争时期:</b><br></h3><h3><b><br></b></h3><h3><b>1. 淞沪会战:</b></h3><h3><b><br></b><b>1937年8月,51师、58师编成第74军,军长由待从室主任俞济時担任,同德械师的88师等相比,为二流非精锐部队。随后51师(师长王耀武)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張灵甫任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望亭阻击战,带一营死守望亭京杭运河铁桥和京沪铁路137大桥,坚守三天,保证了数十万軍队后撤南京,IO月24日完成任务后炸毁大桥向主力靠拢。此战305团伤亡官兵600余人,斃伤日軍千余人。</b></h3><h3><b><br></b><b>2. 南京会战: </b></h3><h3><b><br></b></h3><h3><b>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8日接替几乎全軍复没的30l团,在淳化镇管頭上方镇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在反冲锋时,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在战斗中张灵甫率部死守华严村,以一团之力与日18师团血战一昼夜,47军軍长俞济时命他过江去治伤,他以身为团长抗命不尊,</b><b>并以楚霸王不肯过江東之典故为由,要</b><b>同士兵陣地共存亡,最终軍长俞济時怒撤其团长之职,带其去后方治伤,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因反冲锋作战等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74軍51师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b></h3><h3><b><br></b></h3><h3><b>3. 徐州会战</b></h3><h3><b><br></b><b>1938年春,张灵甫团长对由地方保安团整补成軍的305团从严从战开始练兵。鉴于張灵甫北大历史系的学历,又当过老师,可謂文武双全,练兵颇有章法。4月,51师在黄陂接受军委会校阅,获得军委会优良考评,其由地方保安团整补的305团,成绩被评定名列全师第一。<br></b><b>1938年,徐州会战中,74军51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302团夹攻日军阵地,因战功擢升51师153旅少将旅长。</b></h3><h3><b><br></b><b>4. 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b></h3><h3><b><br></b><b>1938年10月8日,武汉会战中,薛岳在保卫战中,寻机捕捉战机,包围冒进的日军第106师团於万家岭。经过数日拉锯战,中国军队逐渐缩小了对敌包围圈。张古山的地势,明摆着对在山上凭险据守的日军极为有利。张灵甫不但善于勇于反冲锋作战,而且善用謀略巧打,可谓有勇有谋的猛張飞。</b></h3><h3><b>日军进攻先是飞机轰炸然后是暴击第二轮进行炮击,步兵冲锋前先用掷弹筒消灭防守的残余火力,步兵冲锋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少有抵抗者,若还有幸存士兵,日軍使用毒气消灭残余的抵抗力量。所以中国军队在抗击日军进攻時,很难抵抗日軍的轮番冲锋。张灵甫从血与火中看着中国将士的英勇牺牲,实战的直觉让他感到,要冲破日本的空中优势、炮火优势和毒气优势,反冲锋的近战和夜战是打击日军的好办法。</b></h3><h3><b><br></b></h3><h3><b>張灵甫借鉴三国蜀将姜维守剑阁,十万魏兵无奈何,魏将邓艾偷越阴平险道灭蜀的典故,提出借此典故出奇兵制胜,并主动向师长王耀武请缨:“师长,张古山就交给我!”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夜间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张古山后山绝壁上进攻。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在争夺战中攻取张古山高地,完成合围,封死了日军106师团最后一条退路,張古山之战,74軍51师153旅参战的四个团,共伤亡5位团长,7位營长与2000余名忠勇战土,日106师团最终几乎全军覆没,为武汉会战中国軍队的杰作-德安大捷,立下赫赫战功,此战亦称万家岭大捷,极大鼓舞了中华民族以弱胜强,从主动防御中转向主动进攻,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争取抗日胜利之士气。</b></h3><h3><b><br></b><b>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德安战役后,张灵甫荣获四等云麾勋章。</b></h3><h3><b><br></b><b>5. 上高会战:</b></h3><h3><b><br>1940年冬,张灵甫出任74军58师副师长(51师王耀武,57师施中试,58师师长廖龄奇,74军军长俞济时为首任58师师长)。<br>1941年3月15日,张灵甫代理58师师长,指挥58师参加上高会战,作为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74军的核心部队58师与余程万的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歼敌16000余人,击毙日串少将1名,大佐1名,大队长2名,34师团参谋長樱中德太郎因兵败自杀。张灵甫在带领士兵反冲锋的过程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打扫战场的时候,其部下盧醒才发现,旅长的右腿被两挺机枪扫射打断,其腿就是这次上高会战时负伤留下残疾。此役58师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u>抗日铁军</u>。何应钦称之为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張灵甫因治疗腿伤之故,未能参加第一次長沙会战。</b></h3><h3><b><br>6. 第二次长沙会战</b></h3><h3><b><br></b><b>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调集第六师团,第三师团,以及第40师团围攻74军,在永安58师孤军作战,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主力和第六师团一部混战,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战官兵约一万一千九百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其中阵亡将近IO%。</b></h3><h3><b><br></b><b>7. 浙赣会战:</b></h3><h3><b><br></b><b>1941年10月24日,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br></b><b>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军血战3日,击毙敌86联队第3大队队长-岛田仁次郎。</b></h3><h3><b><br></b><b>8. 鄂西会战</b></h3><h3><b><br></b><b>1943年6月6日,鄂西会战,王耀武74军之張灵甫58师与余程万51师,携手打击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团和第3师团,两师协同夹击敌第17旅团,使得该旅团成为日军在这次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其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和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也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殒命。6月13日,张灵甫率58师主力收复瓮安。</b></h3><h3><b><br></b><b>9. 常德会战: </b></h3><h3><b><br></b></h3><h3><b>1943年11月,张灵甫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略事整顿后,12月8日率8000人,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师团2万人发起进攻,会同51师夹击漆家河东北之敌,第13师团的最后防线终被突破,敌师团长赤鹿理也督战时负伤,日軍称58师为“中国恐怖第一軍”。日军11軍军长横山勇(前关東軍司令)对所有参战部队下了一道命令: “74军是中国军中有力量的部队,遇到74军一定要谨慎"。</b></h3><h3><b><br></b><b>10. 第四次长沙会战</b></h3><h3><b><br></b><b>1944年5月,张灵甫升任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此后张灵甫一直在湘乡至邵阳一线继续与敌40师团鏖战。</b><b>1944年5月10日,张灵甫会同前来增援的第19师一起克复永丰,之后暂留守永丰进行战地整补,58师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日渐加重,超过四分之一,军委会命74军解衡阳之围。</b></h3><h3><b><br></b><b>1944年7月23日,张灵甫率58师向金兰寺方向出击,与116师团激战,同敌援军激战2日,于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兰寺,在张灵甫与唐伯寅之19师的合力奋战下,金兰寺终告克复。29日,张灵甫58师达衡阳附近鸡窝山,张灵甫师负责进攻鸡窝山日军,与日军116师团一直在鸡窝山附近战斗,由于张灵甫师此前一直在前线与日军血战,攻至衡阳附近时全师伤亡近四成,战斗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张灵甫收复鸡窝山,通向衡阳大门敞开,同日,日军攻克衡阳,直至8月10日,58师仍在鸡窝山以东的1066高地与敌激战。</b><b>1944年8月,张灵甫因功授勋膺荣宝鼎勋章。</b></h3><h3><b><br></b><b>11. 湘西会战:</b></h3><h3><b><br></b></h3><h3><b>1945年4月,在湘西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获胜,获三等宝鼎勋章,抗战胜利后颁授胜利勋章,再获颁忠勤勋章,获得了美国金棕自由勋章。不久之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張灵甫之74軍、孙立仁之新一軍、杜聿明之新五軍,廖耀湘之新六軍及胡璉之十八軍,并称抗日战争中身经百战的五大精锐的抗日主力。</b></h3><h3><b><br></b></h3><h3><b> </b></h3><h3><b><br></b></h3> <h1><b>1945年陆軍大学将校班摄於重庆</b></h1><h3><b> 1944年下半年,张灵甫被选送到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陆大将官班分为甲乙两班,甲级班培训中将以上高级将领,乙级班培训少将级军官,张的軍銜为少将副军长,只有进乙级班资格,但因受到蒋介石的器重。经特批进入甲级班,成为该班唯一的少将级军官,他同防御作战名将池峰城中将同班。<br></b></h3> <p><b>  張灵甫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以勇敢善战,以弱胜强,有勇有谋且文武双全的猛将之一著称。其作战风格表现为以攻为守、以弱胜强、向死而生,用古代名将邓艾智绕剑阁,走阴平小道灭蜀战例智取張古峰,项羽破斧沉舟背水一战等,其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b></p><p><br></p><p><b> 其特征之一,以攻为守,他不但精通古今中国史,也博览世界史,特别深黯拿破侖关于进攻是战争最高艺术之論点,在敌强我弱的战斗中,以进攻作为有效防御的积极手段,并将战争的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且他深刻意识到,战争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两軍交战并非强者必胜,而决定於那方战争艺术运用的炉火纯青,古今中外,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故使他常在战斗中扬己之长,击敌之短而取得主动。</b></p><p><br></p><p><b> 在抗日战争時期,中国近代的第二次复兴被日本侵略軍打断,当時仍为农业国,士兵多为文盲,缺乏大炮、坦克、飞机等现代化进攻性武器。而日本己是工业化强国,士兵起码小学毕业,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面对现代化日軍,他带领士兵近战、夜战,反守为攻,和日軍胶着战斗,迫使日军飞机大炮的火力优势难以发挥,从而以弱势武器装备但战斗意志高亢的军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日軍,经实战检验,战果显著。</b></p><p><br></p><p><b> 其特征之二,以弱制强。張灵甫自幼骨子里临危不惧且不畏强暴的性格,在面对强敌時,其幼年痛打野狗的精神,往往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他身先示卒冲锋在先示范下,士兵个个同他一样奋勇当先,敢以弱制强,以小博大,以劣胜优,以夜战近战为主,致敌空中和火炮优势难以发挥,遂使战况发生奇迹般转危为安,无論在淞沪会战時望亭阻击战,或是武汉会战的張古山战斗,还是常德会战中收复黄石战斗中,都取得可喜战绩,真可谓将凶兵勇,敢战必胜。</b></p><p><br></p><p><b> 特征之三,向死而生。張灵甫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马丁 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详细讨论了死亡的概念,生命意义的倒计时法则,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b></p><p><b> 張灵甫是身体力行并践行了“向死而生"的典范,老子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南京会战的危机关头,他面向中山陵,对全团将士讲:“作战需步步求生,而存心必时时可死,盖有光荣战死之决心,乃能做绝处逢生之奋斗"。其极具思辨的话語,充分体现出面对强敌,对死亡无所畏惧,但又珍惜生命,决不盲目送死,坚持在会战中与敌鏖战,以視死如归的精神贏得战斗的胜利,用理論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在抗日战争中踐行"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b></p><p><b> 史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抗日代争中,无数象张灵甫及其战友们一样的中华民旋之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存亡,在反击日寇的战斗中,舍身取义,視死如归的战斗意志,不愧为民族的脊梁,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之魂。</b></p><p><br></p><p><b> 2018年I0月14曰</b></p><p><b> 2019年9月18曰</b></p><p><b> 已亥壬申八月廾日(白露)</b></p><p><b> (照片源自网络)</b></p> <h1><b>中华抗日战将記(1931~1945年)</b></h1><h1><b> 張灵甫</b></h1><p><b> 北美中国抗日战史工作室</b></p><p><b> 張念祖</b></p><p><b>中将軍长张灵甫,汉族,身高1.86米,陕西省西京{现西安市)长安東大乡東大村人,名鍾麟,字灵甫,1903年生於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张洪恩,被誉为种庄稼把式。張灵甫1924年考入北大历史系就读,后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四期,是中国军队中唯一横垮北大黄埔的战将,同时,張灵甫喜读历史古诗,并常吟诵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等豪放派诗人的诗篇以明志。作为来自关中平原的三秦壮士,他鐘情於豪放、粗旷及抒情的秦腔,每有闲遐,总要吼上一嗓子中国最古老的剧种-秦腔,以叙怀乡之情。他做事认真细致,书屋的笔墨纸砚摆放的井井有条,整整齐齐,干净有致,文书归类整齐清楚。他酷爱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及拿破仑等民族英雄,并以他们作为自己人生的楷模。</b></p><p><br></p><p><b>張灵甫作战凶悍机智,他集文韬武略、忠诚勇猛、英俊豪爽、文人武将於一身。在同日軍作战时,无論在防御阻击,或是进攻反攻,还是驰援解围,善于思考而扬长避短,转变中国軍队之劣势为优势,主动冲击和发起反冲锋,使日軍的武器火力优势难以杀伤自己,导致日軍空中轰炸,地面火炮攻击,步兵掷弹简轰击及毒气弹攻击的优势难以实施,在近战亱战中歼敌制胜。由于他深刻领悟拿破侖所倡导之进攻是战争的最高艺术之精髓,在实战中常用进攻作为最好的防守方式,他率部作战极少失利,故人称他终南山猛虎、猛張飞、常胜将軍。</b></p><p><br></p><p><b>張灵甫几乎参加了全面抗日战争内十四次会战中的11次会战中所有重大战伇(除第一次长沙会战,因南昌会战中腿被日军机搶打断进行手术治疗; 因所处战区限制,未能参战滇西会战,远征军缅北会战外)。张灵甫所在74軍,不象精锐的德械88师等,74军是1937年在武汉由湖北和陕西保安团组建起来的二流非精锐部队,余济時任軍长兼58师师长,王耀武任51师师长,但是在抗日战争岁月里,凭打硬仗,打进攻作战,打阻击防御战等,百炼成钢而跃升为抗日国民軍五大主力之一,并被冠以"虎贲师"、"抗日铁軍“、"头号王牌“及"御林軍"称号。</b></p><p><br></p><p><b>張灵甫不但骁勇善战,敢打硬仗,以奇制胜,而且是勤於思考,善于总结战争经验,将其升华为軍事艺术和科学的军事人材,他根据在抗日战争历次血战的作战体会和经验,在繁忙的战事间隔中,将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致胜战术和教训,先后撰写成了《遭遇战研究》、《山地战研究》、《日军作战心理分折》、《在劣势装备下如何实施河川作战》及《我带兵的经验》等軍事著作,为对日作战积累和交流经验,在高级将领中实在难能可贵。以上足以看出張灵甫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因此当记者采访他时,问到中国抗日战争的前途时,他毫不犹豫答道: “中国必胜! 但我可能己战死疆场"。因为他清楚看到了日本侵略軍失败的必然下场,中日战争有如楚汉相争韩信所判断的一样,日本军队可呈强於一時,然而日軍仅有匹夫之勇、其盛也衰、强权必败。</b></p><p><b> </b></p><p><b> 一. 学生時代:</b></p><p><br></p><p><b>張灵甫幼年時,在东大村村南私塾,启蒙读四书五经,1913年十岁時入长安县高小念书,后考入长安中学。1921年18岁时,考入西安市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其前身为关中书院,清未改名为优级师范后,於民国元年改为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该校位置在现书院门街,近西安孔庙处),其念书期间国文成绩优良,喜欢学习古文,对古`体诗词兴趣浓厚,爱写字画画,经常临摹韩兆鹗字帖,每逢假日便带着毛笔墨硯,步行至不远处的西安孔庙。临摹唐代著名书法家碑帖,有时忘记吃午餐,就买一块锅盔充饥,他爱好历史,经常与同学谈古论今,评论中外事政,在省第一师范就读时,他的书法不仅闻名全校,就是在西安城里也逐渐小有名气,他最喜欢书写文天祥之《正气歌》、岳武穆的《滿江红》。张灵甫的老师韩兆鹗先生,更把他引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多方关照,数次为他在学校里举办书法展览。于佑任到省立一师参观时,张灵甫当场写了“立马兀山第一峰。于佑任连声夸赞:“好字,好字!后生可畏!”。中国标准草书首創者于佑任先生,颇为看好張灵甫的书法,赞其为奇才,两人结为忘年之交。</b></p><p><br></p><p><b>1923年,毕业于西安市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回乡担任小学教师,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期间同第一任妻子邢凤英结婚,因无力负担学费,当時北大学费及食宿每年需200银元,加之资助他的堂兄此时己无力供给,父亲买完店铺后,不能再买地供他就读,无奈中於北大休学肆业。当時北京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积极参与之余,深感书生救国行为的软弱无力。1925年,张灵甫肆业离开北大投笔从戎,到河南开封参加胡景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官训练团。同年6月,于佑任被邀至国民二军演讲,张灵甫立即拜访于佑任,向于佑任谈自己从军的想法和经过,于佑任直言不讳地对张灵甫说:“既然要从军,何必呆在地方部队?你应到广东报考黄埔军校。”遂给张灵甫写下报考黄埔军校的介绍信一封。是年秋与刘志丹等陕西青年,到达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其同期尚有后来的同僚胡琏、李弥、文强、袁国平、唐生明等,以及同学的对手林彪、刘志丹。张灵甫分配在预备军官团第二連,1926午I0月毕业。</b></p><p><br></p><p><b>二. 北伐战争时期: (照片为27岁时黄浦军校毕业后,当见习排長时期摄。1930年)</b></p><p><br></p><p><b>1926年,张灵甫於黄埔四期毕业后,被编入第一軍刘峙第二师的第一团第二营任见习排长,旋任排长,随军北伐,1930年随刘峙部参加中原大战。</b></p><p><br></p><p><b>1931年升任胡宗南第一师第五团第三营营长(照片系中华民国21年(1932年)秋天摄,時任营长)。1933年,北伐结束后,张灵甫在而立之年,在素有“天下第一师”之称的嫡系部队中,被任命为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此时,张灵甫所在部队在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交战,经部队朋友介绍,张灵甫与吴海兰相识。1933年冬,两人在四川广元拜堂成亲。—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b></p><p><br></p><p><b>1936年,张灵甫盛怒之下枪杀了巳婚三载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东窗事发后,胡宗南出于怜才,未执行蒋介石命其派人押解张灵甫到南京受审之令,而要求张自解南京。张遂自行上路赴南京,途中用完盘缠后,他靠卖字糊口,一路走走停停,约两个多月来到南京。后被判入狱10年,在南京“模范监狱”服刑。</b></p><p><b>1935年底,张灵甫负伤回西安治疗,因怀疑妻子不轨而将其枪杀,引起众愤,蒋介石电令胡宗南将张押解南京。胡宗南让张灵甫自己只身一人去南京负荆请罪。张灵甫乘火车至河南渑池囊中羞涩,步行5天到了洛阳,穷困潦倒,便在文庙购笔磨墨卖字,此后走一处,写一处,一直卖字卖到南京。到南京后张灵甫晋见蒋介石,蒋未接见,遂入“模范监狱”,被判刑10年。在狱中张灵甫读书习字,所以这段时间反而润笔颇多。</b></p><p><br></p><p><b> 三. 抗日战争时期:</b></p><p><br></p><p><b>1. 淞沪会战:</b></p><p><b>1937年8月,51师、58师编成第74军,军长由待从室主仪俞济時担任,同德械师的88师等相比,为二流非精锐部队。随后51师(师长王耀武)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張灵甫任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望亭阻击战,带一营死守望亭京杭运河铁桥和京沪铁路137大桥,坚守三天,保证了数十万軍队后撤南京,IO月24日完成任务后炸毁大桥向主力靠拢。此战305团伤亡官兵600余人,斃伤日軍千余人。</b></p><p><br></p><p><b>2. 南京会战: </b></p><p><b>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8日接替几乎全軍复没的30l团,在淳化镇管頭上方镇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在反冲锋时,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在战斗中张灵甫率部死守华严村,以一团之力与日18师团血战一昼夜,47军軍长俞济时命他过江去治伤,他以身为团长抗命不尊,并以楚霸王不肯过江東之典故为由,要同士兵陣地共存亡,最终軍长俞济時怒撤其团长之职,带其去后方治伤,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因反冲锋作战等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74軍51师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b></p><p><br></p><p><b>3. 徐州会战</b></p><p><b>1938年春,张灵甫团长对由地方保安团整补成軍的305团从严从战开始练兵。鉴于張灵甫北大历史系的学历,又当过老师,可謂文武双全,练兵颇有章法。4月,51师在黄陂接受军委会校阅,获得军委会优良考评,其由地方保安团整补的305团,成绩被评定名列全师第一。</b></p><p><b>1938年,徐州会战中,74军51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302团夹攻日军阵地,因战功擢升51师153旅少将旅长。</b></p><p><br></p><p><b>4. 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b></p><p><b>1938年10月8日,武汉会战中,薛岳在保卫战中,寻机捕捉战机,包围冒进的日军第106师团於万家岭。经过数日拉锯战,中国军队逐渐缩小了对敌包围圈。张古山的地势,明摆着对在山上凭险据守的日军极为有利。张灵甫不但善于勇于反冲锋作战,而且善用謀略巧打,可谓有勇有谋的猛張飞。</b></p><p><b>日军进攻先是飞机轰炸然后是暴击第二轮进行炮击,步兵冲锋的时候先用掷弹筒消灭国民革命军前线的残余火力步兵冲锋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没有抵抗了中国还有比他日本夫妻使用毒气消灭残余的抵抗力量所以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新宫的时候往往前两晚就已经被消灭一切很难抵抗住日本的轮番冲锋。张灵甫血战的过程中间,从血与火中看着中国将士的英勇牺牲,实战的直觉让他感到,要冲破日本的空中优势、炮火优势和毒气优势,反冲锋的近战和夜战是打击日军的好办法,这个时候哪有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他们。</b></p><p><br></p><p><b>張灵甫借鉴三国中蜀将姜维守剑阁,十万魏兵无奈何,魏将邓艾偷越阴平险道灭蜀的典故,提出借此典故出奇兵制胜,并主动向师长王耀武请缨:“师长,张古山就交给我!”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夜间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张古山后山绝壁上进攻。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在争夺战中攻取张古山高地,完成合围,封死了日军106师团最后一条退路,張古山之战,74軍51师153旅参战的四个团,共伤亡5位团长,7位營长与2000余名忠勇战土,日106师团最终几乎全军覆没,为武汉会战中国軍队的杰作-德安大捷,立下赫赫战功,此战亦称万家岭大捷,极大鼓舞了中华民族以弱胜强,从主动防御中转向主动进攻,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争取抗日胜利之士气。</b></p><p><br></p><p><b>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德安战役后,张灵甫荣获四等云麾勋章。</b></p><p><br></p><p><b>5. 上高会战:</b></p><p><b>1940年冬,张灵甫出任74军58师副师长(51师王耀武,57师施中试,58师廖龄奇,首先74军军长俞济时为首任58师师长)。</b></p><p><b>1941年3月15日,张灵甫代理58师师长,指挥58师参加上高会战,作为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74军的核心部队58师与余程万的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歼敌16000余人,击毙日串少将1名,大佐1名,大队长2名,鼓3致34师团参谋長樱中德太郎因兵败自杀。张灵甫在带领士兵反冲锋的过程中,取得了胜利,但是打扫战场的时候,其部下盧醒才发现,旅长的右腿被两挺机枪扫射打断,其腿就是这次上高会战时负伤留下残疾。此役58师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何应钦称之为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張灵甫因治疗腿伤末能参加第一次長沙会战。</b></p><p><br></p><p><b>6. 第二次长沙会战</b></p><p><b>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调集第六师团,第三师团,以及第40师团围攻74军,在永安58师孤军作战,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主力和第六师团一部混战,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战官兵约一万一千九百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其中阵亡将近百分之十。</b></p><p><br></p><p><b>7. 浙赣会战:</b></p><p><b>1941年10月24日,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b></p><p><b>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军血战3日,击毙敌86联队第3大队队长-岛田仁次郎。</b></p><p><br></p><p><b>8. 鄂西会战</b></p><p><b>1943年6月6日,鄂西会战,王耀武74军之張灵甫58师与余程万51师,携手打击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团和第3师团,两师协同夹击敌第17旅团,使得该旅团成为日军在这次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其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和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也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殒命。6月13日,张灵甫率58师主力收复瓮安。</b></p><p><br></p> <p><b>9. 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张灵甫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略事整顿后,12月8日率8000人,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师团2万人发起进攻,会同51师夹击漆家河东北之敌,第13师团的最后防线终被突破,敌师团长赤鹿理也督战时负伤,日軍称58师为“中国恐怖第一軍”。日军11軍军长横山勇(前关東軍司令)对所有参战部队下了一道命令: “74军是中国军中有力量的部队,遇到74军一定要谨慎"。</b></p><p><br></p><p><b>10. 第四次长沙会战</b></p><p><b>1944年5月,张灵甫升任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此后张灵甫一直在湘乡至邵阳一线继续与敌40师团鏖战。1944年5月10日,张灵甫会同前来增援的第19师一起克复永丰,之后暂留守永丰进行战地整补,58师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日渐加重,超过四分之一,军委会命74军解衡阳之围。</b></p><p><br></p><p><b>1944年7月23日,张灵甫率58师向金兰寺方向出击,与116师团激战,同敌援军激战2日,于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兰寺,在张灵甫与唐伯寅之19师的合力奋战下,金兰寺终告克复。29日,张灵甫58师达衡阳附近,鸡窝山,张灵甫师负责进攻鸡窝山日军,与日军116师团一直在鸡窝山附近战斗,由于张灵甫师此前一直在前线与日军血战,攻至衡阳附近时全师伤亡近四成,战斗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张灵甫收复鸡窝山,通向衡阳大门敞开,同日,日军攻克衡阳,直至8月10日,58师仍在鸡窝山以东的1066高地与敌激战。1944年8月,张灵甫因功授勋膺荣宝鼎勋章。</b></p><p><br></p><p><b>11. 湘西会战:</b></p><p><b>1945年4月,在湘西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获胜,获三等宝鼎勋章,抗战胜利后颁授胜利勋章,再获颁忠勤勋章,获得了美国金棕自由勋章。不久之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張灵甫之七四軍、孙立仁之新一軍、杜聿明之新五軍,廖耀湘之新六軍及胡璉之十八軍,并称抗日战争中身经百战的五大精锐的抗日主力。</b></p><p><br></p><p><b>1944年下半年,张灵甫被选送到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陆大将官班分为甲乙两班,甲级班培训中将以上高级将领,乙级班培训少将级军官,张的軍銜为少将副军长,只有进乙级班资格,但因受到蒋介石的器重。经特批进入甲级班,成为该班唯一的少将级军官。</b></p><p><br></p><p><b>張灵甫将軍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以勇敢善战,以弱胜强,有勇有谋且文武双全的猛将之一著称。其作战风格表现为以攻为守、以弱胜强、向死而生,用古代三国名将邓艾智绕剑阁灭蜀战例智取張古峰及项羽破斧沉舟背水一战等,其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b></p><p><b> 其特征之一,以攻为守,他不但精通古今中国史,也博览世界史,特别深黯拿破侖关于进攻是战争最高艺术之論点,在敌强我弱的战斗中,以进攻作为有效防御的积极手段,并将战争的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且他深刻意识到,战争是一门科学,但更是一门艺术,两軍交战未必强者必胜,而决定於那方战争艺术运用的炉火纯青,古今中外,以弱胜强的战例比比皆是,故使他常在战斗中扬己之长,击敌之短而取得主动。</b></p><p><br></p><p><b> 在抗日战争時期,中国近代的第二次复兴被日本侵略軍打断,当時仍为农业国,士兵多为文盲,缺乏大炮、坦克、飞机等现代化进攻性武器。而日本己是工业化强国,士兵起码小学毕业,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面对现代化日軍,他带领士兵近战、夜战,反守为攻,和日軍胶着战斗,迫使日军飞机大炮的火力优势难以发挥,从而以弱势武器装备但战斗意志高亢的军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日軍,经实战检验,战果显著。</b></p><p><br></p><p><b> 其特征之二,以弱制强。張灵甫自幼骨子里临危不惧且不畏强暴的性格,在面对强敌時,其幼年痛打野狗的精神,往往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他身先示卒冲锋在先示范下,士兵个个同他一样奋勇当先,敢以弱制强,以小博大,以劣胜优,以夜战近战为主,致敌空中和火炮优势难以发挥,遂使战况发生奇迹般转危为安,无論在淞沪会战時望亭阻击战,还是武汉会战的張古山等战斗中,都取得可喜战绩,真可谓将凶兵勇,敢战必胜。</b></p><p><br></p><p><b> 特征之三,向死而生。張灵甫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马丁 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详细讨论了死亡的概念,生命意义的倒计时法则,向死而生的哲学命题。</b></p><p><b> 張灵甫是身体力行并践行了“向死而生"的典范,老子云: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南京会战的危机关头,他面向中山陵,对全团将士讲:“作战需步步求生,而存心必时时可死,盖有光荣战死之决心,乃能做绝处逢生之奋斗"。其极具思辨的话語,充分体现出面对强敌,对死亡无所畏惧,但又珍惜生命,决不盲目送死,坚持在会战中与敌鏖战,以視死如归的精神贏得战斗的胜利,用理論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在抗日战争中踐行"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b></p><p><br></p><p><b> 史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抗日代争中,无数象张灵甫及其战友们一样的中华民旋之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存亡,在反击日寇的战斗中,舍身取义,視死如归的战斗意志,不愧为民族的脊梁,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之魂。</b></p><p><br></p><p><b> 2018年I0月14日</b></p><p><b> 戊戍狗年9月初六</b></p><p><b> 2019年9月18日 </b></p><p><b> 已亥壬申八月廾日(白露)</b></p><p><br></p><p><b> (照片源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