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7月12号,下午2点钟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搭乘EK305航班至阿联酋迪拜机场。经转机飞往埃及首都开罗,为期9天对埃及旅游。</h3><h3>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简称“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是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南接苏丹,西连利比亚,东临红海与巴勒斯坦接壤,北经地中海与欧洲隔海相通,东南与约旦和沙特阿拉伯相望,埃及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h3><h3>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国, 他们建造了闻名世界的金字塔和帝王谷。公元前3200年建立奴隶制统一国家。前525年属波斯帝国,前30年开始被罗马统治。 公元640年遭阿拉伯入侵,公元1517年成为奥斯曼帝国行省。1798-1801年受法国统治,1882年成为英国殖民地。1922年获得独立。1952年纳赛尔推翻法鲁克王朝,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58年曾和叙利亚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71年改为现国名。如今埃及的少数民族科普特人是皈依基督教的古埃及人混血后裔,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发展而来,但现在埃及的主体民族阿拉伯人却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面积1001449平方公里,人口9568万(2016年统计)。 </h3><h3>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也是非洲大陆第三大经济体。 其各项重要产业,如旅游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着几乎同等的发展比重。埃及也被认为是一个中等强国,在北非、中东和伊斯兰信仰地区尤其有广泛的影响力。</h3> <h3>公元前3100年出现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连续形成了31个王朝。公元前11世纪至 前1世纪,断断续续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古代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h3><h3>公元4—7世纪并入东罗马帝国,古埃及文明灭亡。后被波斯萨珊王朝占据。公元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入侵,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h3><h3>阿拉伯帝国后期,埃及出现了法蒂玛王朝和阿尤布王朝。</h3><h3>1249年开始由马木鲁克王朝统治,1517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埃及行省。</h3><h3>1798年~1801年一度被拿破仑占领。1805~1840年在穆罕默德·阿里领导下进入短暂的独立。</h3><h3>1882年被英国军队占领,1914年成为英国的保护国。</h3><h3>1922年2月28日,英国被迫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对埃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权力,埃及当局仍然是英国控制下的傀儡王朝,按英埃政府间协议英国可以随时为了保护英国在埃及利益对埃及出兵。</h3><h3>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获得真正独立。1953年6月18日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h3><h3>1954年,英国被迫同意分批从埃及撤军,直到1956年英军才全部撤出埃及,但仍然保持对苏伊士运河区的事实治权。</h3><h3>1956年,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引发第二次中东战争,英国与法国、以色列组成联军,突击控制了西奈半岛与苏伊士运河区,围歼了多支埃及军队,并对埃及的多座大城市展开战略轰炸以震慑埃及军民。埃及被炸毁民房1万多栋,炸死10000多人,受伤20000多人。战后埃及奠定它在中东的领导地位中心;英国上下也认清了现实国力,宣布“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放弃对新加坡、马来亚、科威特、巴林、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的殖民统治。</h3><h3>1958年2月,埃及与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叙利亚脱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失去西奈半岛。</h3><h3>1970年,纳赛尔去世,由萨达特继任总统。1971年9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h3><h3>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1981年,萨达特遭刺杀身亡,由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继任总统。1982年取回西奈半岛的主权。</h3><h3>2011年发生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世界多国发生社会动荡,“争民主、反独裁、反腐败”的反政府示威风起云涌。埃及成为这台大戏中重要一幕,运动导致执政三十年的穆巴拉克总统黯然下台,并由军方掌握国家过渡政权。2012年6月,民选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上台,一年后他被军方罢职,后引发穆兄会支持者的持续示威抗议和严重流血冲突事件,埃及社会也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和对立局面。</h3><h3>2014年6月3日,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当选总统,6月8日宣誓就职。</h3><h3>2016年10月28日,埃及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从2017年至2019年。 </h3><h3>2018年4月2日,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在总统选举中赢得97.08%的选票,成功获得连任。</h3><h3>2018年4月14日,埃及再次宣布全国实施紧急状态3个月,自4月14日凌晨1点钟开始。打击恐怖分子。 </h3> <h3>埃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都十分重要。</h3><h3>埃及疆域横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只有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国土略呈不规则的四方形。东西宽1240千米,南北长1024千米,地形缓,没有大山,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h3><h3>埃及全境大部分是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沙漠与半沙漠占全国的95%。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br></h3><h3>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从南到北流贯全境,埃及段长1350公里,两岸形成宽约3—16公里的狭长河谷,并在首都开罗以北形成2.4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在尼罗河的影响下,两岸谷地形成了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的绿洲带。</h3><h3>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公里)。</h3><h3>全国干燥少雨,气候干热。埃及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相对温和,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白尼罗河发源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青尼罗河发源于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两河汛期不同。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全境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 。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br></h3><h3>主要资源是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铁等。已探明的储量为:石油44.5亿桶(2013年1月),天然气2.186万亿立方米(2012年1月),磷酸盐约70亿吨,铁矿6000万吨。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和滑石等。埃及的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位居非洲国家第五位和第四位,是非洲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平均原油日产量达71.15万桶,天然气日产量达1.68亿立方米,国内消耗的天然气数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70%,其余30%供出口。 <br></h3><h3>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特别是亚历山大城,其次是开罗。其间夹杂着黎凡特文化的特点,即法国、希腊、土耳其和叙利亚文化的混合体。随着7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新的统治者和自身文化的保护人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传播开来,其中禁止偶像崇拜,对大部分埃及人从过去法老和希腊罗马时代的宗教中解脱出来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很少过去的传统在科普特教堂中以改良的方式保存下来。埃及城市中,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与欧美居民没有太大的区别。以开罗为例,在众多书店、电影院、新歌剧院、文化团体和大学里,他们有很多机会去分享和体验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城市贫民来说,虽然与从法老时代以来一直毫无变化的单调农村生活比起来,城市生活有些乐趣,但仍是相当乏味。电视和电影以及公共庆祝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小摊小贩在忙碌着出售手工艺品和糖果,这儿也举办婚礼,有音乐、苦行僧唱诗、木偶剧、说书和歌舞。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纳吉布·马哈富兹的小说中,生动地描述了现代埃及社会各阶级的生活画面。</h3><h3><br></h3><h3><br></h3> <h3>开罗国际机场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市中心东北约15公里。开罗国际机场是埃及航空的基地,是由开罗机场管理局管理于2004年,机场服务了538069 人次。2006年,机场服务了10778097人次,成为开罗最繁忙,非洲第二繁忙的机场。</h3> <h3>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城徽庞贝柱(萨瓦里石柱).庞贝柱又称骑士之柱,是一根粉红色亚斯文花岗岩石柱,柱顶顶着花形柱头.石柱原是萨拉皮雍神庙的一部分,萨拉皮雍神庙是希腊-埃及神萨拉皮斯最重要的神庙,最初建于托勒密三世在位时期。神庙仅仅存在很短时间就被毁了,只有石柱保存下来,成为航海者的航标。巨大的石柱已经耸立1600年.</h3><h3>驱车离开高楼林立、敞亮整洁的海滨大道,向城市西南方向驶去,进入老城区,尾随着轰隆隆的有轨电车,在石砌马路上慢慢蠕动,不一会来到一座高墙,进入大门,一片荒凉的高地上一根巨大的擎天柱闯入眼帘,它就是闻名遐迩的萨瓦里石柱。沿着右侧小道走到柱基台阶,拾级而上,仰望柱顶,只见它直插云霄,好似行将倾倒,颇为吓人。“萨瓦里”,阿拉伯语意为“桅杆”。据说,阿拉伯人于公元641年占领城市,远望这根石柱耸立于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桅杆,因而得名。石柱由柱基、柱身、柱顶三部分组成,总高度为26.85米,重约500吨。柱身呈圆柱形,上部直径2.3米,下部2.7米,全长20.75米,由一整块红色花岗石凿 成。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石柱的石料采自上埃及的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及其支流运抵亚历山大。石柱的竖立方法是在柱基四周垒土成凹形,然后把它拽入凹形中央的柱基上,竖好后清除四周垒土。</h3><h3>从石柱往西,行数十步,下台阶,抵一小块洼地。1895年,在洼地北面的岩洞里发现了一尊赛拉比斯神像,现在亚历山大希腊罗马博物馆里展出。神像由黑色闪石岩雕成,呈牛犊形,两角之间有一日轮,两耳朝前张开如喇叭,据说它是在倾听人民的呼声。洼地的南面有一条宽阔的地道,往东可直达石柱下面。地道两旁岩石上凿有一个个格子和放置油灯的小洞。一说它是赛拉比斯神庙的附属图书馆,另一说是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分馆。公元48年,位于海滨的藏书70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战火付之一炬,部分纸莎草纸图书即迁移此馆。从地道出来往南,有几口古代蓄水井。石柱的正南方,两尊狮身人面像依然匍伏着。西南方,赛拉比斯神庙废墟犹存。</h3> <h3>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围城8个月,残酷地进行镇压。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公元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赛拉比斯神庙的广场中央建立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h3><h3>几百年来,萨瓦里石柱遗留下不少轶闻逸事。十字军将士误认为古罗马大将庞贝(公元前106-前48年)被恺撒击败,逃到埃及,死于埃及人之手,其骨灰存于柱顶骨灰罐里,故欧美人士至今仍以庞贝柱称之。</h3><h3>1000多年来,亚历山大经历了沧海桑田,许多著名的古迹或成废墟,或销声匿迹,唯独萨瓦里石柱巍然挺立,如今成了亚历山大城的标志。</h3> <h3>被称为夏宫的蒙塔扎宫是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行宫,位于亚历山大港东端一个广大的风景区中,四周都是园林(皇宫被大花园所包围),景色绝佳,环境优美。宫内陈设无比奢华,多个房间与卧室亦保持着原貌,供人参观。</h3><h3>园内建筑物各具特色。主要建筑已改成酒店,可远眺Al Montazah湾。每到黄昏,不少人在这儿欣赏夜景,是拍照的好地方。</h3> <h3>卡特拜城堡公元1480年,为防止土耳其入侵,埃及国王卡特拜命令用灯塔遗址的石料在灯塔原址修筑城堡,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就是现存完整的卡特拜城堡。城堡是一座长方形阿拉伯式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三面为高大的城墙,造型优美,气势巍峨。它与开罗古城堡并称为埃及两大中世纪古城堡。卡特拜城堡是亚历山大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其顶部有一个海神的雕像,现在城堡的房屋已经成为一个清真寺和海军博物馆,从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城市和地中海绝美的景色。</h3><h3><br></h3> <h3>蒙塔扎宫紧紧依偎着地中海,主要建筑都集中在20公里长的海湾一带。与张扬着强烈视觉色彩冲击的红海相比,宁静平和的地中海却透着一股温柔婉约的美,你若站在岸边远眺地中海,那可是说不出来的心旷神怡的舒坦。休息日,在地中海海边沙滩边大多是三三两两的本地人在这或海钓或潜水或发呆,还有很多相互依偎的年轻的情侣也为这海岸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3> <h3>住在酒店,远处金字塔的雄姿清晰可见。</h3><h3>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h3><h3>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的,越往上越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头平均每块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160吨。这些石头磨得很平整,石头与石头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头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h3><h3>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金字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h3><h3>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h3> <h3>胡夫金字塔具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定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古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哈沸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长57米,仅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爪是用石头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鼻部有损伤,拒说是在一次战争中被拿破仑的士兵用大炮轰掉的。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金字塔内部的法老墓室延伸到地平线以下30米处,墓室左侧,放置着法老出游时乘坐的宝车,使用的宝床。位于墓室中央部位的是法老胡夫的棺椁,是用镶有金边和贴有金块的大型木料精雕细刻而成,十分华丽精美,棺椁分为两层,上层是法老的全身木制雕像,下层放置着法老的木乃伊。陪葬品有法老心爱的宝剑、宝刀、古埃及式宝船、宝瓶、宝箱,最吸引人的是四个巨大的百宝盆,内装有奇珍异宝,价值连城,棺木前方有两位手持神器的守护神,四角有四位美丽的侍女。</h3><h3>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大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平均重约2.5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br></h3><h3><br></h3> <h3>海夫拉金字塔,是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海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此后经过两年多的全面修缮,于2001年7月重新开放。</h3> <h3>门卡乌拉金字塔的底边边长108.5米,塔高66.5米。1839年,一名英国探险家首次打开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发现一具花岗岩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装运这些文物的船只在返回英国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沉入大西洋,1993年初,考古学家在吉萨省的金字塔区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多个古墓,墓里的象形文字记录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墓壁上有绘画,生动地展现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这群古墓造型多样,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状,有的呈圆形拱状,有的是长方形平顶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种:土砖、玄武岩和花岗石。</h3> <h3>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古埃及法老雷吉德夫根据父亲胡夫的肖像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这座纪念碑。把其父看做是太阳神,这也属雷吉德夫的宣传手段之一,以恢复人们对王朝的敬畏。此像高二十米,长五十七米,面部长约五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即cobra:眼镜蛇)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一只耳朵就有二米多长。</h3><h3>谁建造了狮身人面像也是一个谜,最初古埃及学家认为是胡夫法老,建造目的是为自己的金字塔守灵,这种说法衍生出一段栩栩如生的描述:公元前2610年,法老胡夫来这里巡视自己快要竣工的陵墓,大金字塔。胡夫发现采石场上还留下一块巨石,当即命令石匠们按照他的脸型雕一座狮身人面像。</h3><h3>但雷纳尔和其他一些考古学家逐渐推断出,石像是胡夫的儿子,哈夫尔法老下令修建的。哈夫尔在公元前2600年统治埃及,王朝持续了500年最终因战乱和饥荒崩溃。根据象形文字的记录,胡夫为自己修建了高146米的金字塔,距离后来狮身人面像建造的位置400米。哈夫尔也建造了自己的金字塔,不过比父亲的矮3米,距离狮身人面像同样是400米。雷纳尔发现了一些证据将狮身人面像和哈夫尔法老联系在一起,最早的证据追溯到公元前1853年。那一年,一名叫奥古斯特的法国考古学家在狮身人面像附近找到一尊黑火山石雕刻的哈夫尔真人大小的雕像,雕像附近是一所建筑的遗迹,后来被称为庙谷。此外,奥古斯特还发现一条专门铺设的石道遗迹,连通庙谷和哈夫尔金字塔旁边的神庙。1925年,另一位法国考古学家埃米尔·巴雷兹在狮身人面像正前方发掘出另一个古建筑遗迹,被称为斯芬克斯神庙。</h3><h3>如果不说金字塔是世界奇观,就不能说是到过了埃及。从开罗西行数公里,来到吉萨村前。在便屹立胡夫金字塔东侧,便是狮身人面像,它以诱人的魔力,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怪物”--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头像,真的是以胡夫作模特儿的吗?不过比较可惜的是狮身人面像的鼻子被打破了,有损美观及协调性。<br></h3><h3><br></h3> <h3> 赫尔格达不愧是大自然精美的馈赠。与之相伴的红海,更增加了她的魅力,灿烂的阳光,细软的沙滩,翠绿的椰枣树,墨蓝色的海水等,构成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着数百万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对埃及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热爱阳光、大海和潜水的游客来说,赫尔格达毫无疑问是最理想的旅游度假胜地。</h3><h3>赫尔格达整个城市沿着红海呈现狭长的一条,这里的休闲渡假酒店,无论是三星还是五星都大致一样,最前面是酒店大堂,然后是游泳池、体闲场地、自助餐厅,紧接着是花丛绿树中建设不超过五层的客房,最后面就是酒店的精华:独享的红海海滨。红海的颜色显得很深,比碧蓝还要深,海水像泼墨的油画透出无穷诱人的魅力。宾馆海滨沙滩上铺满了休闲的床铺,遮阳的大伞林立,游客可以在这里优闲地看书、发呆或者闭目养神。</h3><h3>绵延数十公里的海岸线,清澈的海水、柔软的沙滩和温暖的阳光、全年宜人的气候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和水上运动国际中心。骑骆驼探访沙漠人家贝都因人部落、自驾沙漠四轮摩托车也是让游客充满期待的项目。</h3><h3>赫尔格达拥有许多家大型购物中心,选几件用知名的埃及棉(又称长绒棉)缝制的衣服也是不错的选择。这里的美味海鲜大餐是你不容错过的,在当地很有特色的市集你还能品尝到非常传统的埃及食品。同时,全球的美食你都能在当地许多酒店的餐厅里找到。</h3> <h3>红海对我来说的确印象不深,可以说没有什么概念,这次到埃及旅游其中旅游行程中有三个晚上是住在红海,两天自由活动,才对红海有一点关注,没去之前觉得这个行程不是很好,两天自由活动太松了点,红海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可是到了红海后才发现红海真是非常适合旅游度假的,这里气候适宜,海水清澈,酒店内环境优美。给了我一个很不错的印象。这里有蓝天没有白云,这里有碧水没有雨水,每天都有日出日落,也有月园月缺。</h3> <h3>清晨阿拉伯女人抱着她的女儿,也在红海边散步。领略红海的早晨美景。</h3> <h3>卢克索位于南部尼罗河东岸,南距阿斯旺约200公里。海拔78米。气候干热,年平均气温25.1℃,年降水量仅5毫米。因埃及古都底比斯遗址在此而著称,是古底比斯文物集中地。由于历经兵乱,多已破坏湮没。现在保存较完好的是著名的卢克索神庙,其中尤以卡尔纳克神庙最完整,规模最大。该建筑物修建于4000多年前,完成于新王朝的拉姆西斯二世和拉姆西斯三世。经过历代修缮扩建,占地达33公顷。建筑群有各种厅堂殿室。神庙之间有巨大的柱廊相连,每根柱高达21米,上有精美浮雕和彩绘。尼罗河西岸山坡上为历代法老及其后妃陵寝,保存有珍贵的古埃及艺术。还有4000年前建造的马哈利神庙。主要旅游中心和冬季休养地。有铁路通开罗。设有飞机场。</h3><h3>底比斯到新王国十八王朝,底比斯进入鼎盛时期,城市跨尼罗河中游两岸。据说当时的底比斯人烟稠密、广厦万千,城门就有一百座,荷马史诗中把这里称为“百门之都”,是世界上最大城市。在近700年的时间里,法老们就从这颗“上埃及的珍珠”发号施令,使古埃及的政治和经济达到了辉煌的巅峰,领土南接苏丹、北达叙利亚,成为地跨东地中海地区北非、西亚的第一强国。此间法老们不断扩展他们的版图,并建造了无数的神庙与庞大的墓群。公元前88年被毁。</h3><h3>古埃及帝国维持了1500多年,历代国王、法老在底比斯兴建了无数的神庙、宫殿和陵墓。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昔日宏伟的殿堂庙宇都变成了残缺不全的废墟,但人们依然还是能够从中想见它们当年的雄姿,它们是古埃及文明高度发展的见证。据考古学家估计,约有500座古墓散布在卢克索地区,仅尼罗河西岸著名的“帝王谷”就有64座帝王陵墓,现有17所对外开放。陵墓的形制基本相同,坡度很陡的阶梯通道直通陵墓走廊,走廊通墓前室,室内有数间墓穴,放木乃伊的花岗岩石棺停放在最后一间墓穴。因此,卢克索成了古埃及遗迹的宝库,是探访埃及古文明不可不到的地方。</h3> <h3>卢克索神庙,埃及中南部城市,坐落在开罗以南670多公里处的上埃及尼罗河畔,位于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都城底比斯南半部遗址上。卢克索古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尼罗河东岸的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卢克索已成为一座现代旅游城市、埃及的旅游胜地,那里弥漫着一股节日和欢快的气氛,位于市中心的庙宇神殿给卢克索打上了特殊的标记,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埃及人常说:“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h3> <h3>卢克索神庙证明了卢克索辉煌过去。它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九个法老(公元前1398-1361年在位)艾米诺菲斯三世为祭奉太阳神阿蒙、他的妃子及儿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到第十八王朝后期,又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形成现今留存下来的规模。</h3><h3><br></h3> <h3>神庙平面模板图</h3> <h3><br></h3> <h3>狮身人面兽大道从尼罗河畔朝拜的人首先来到内克塔内布一世造的前院,从这里有一条两旁蹲坐着上百狮身人面像的大道通向东北方向。在古代这条大道连接卢克索神庙与2.5千米外的卡纳克神庙。到2004年为止这条大道上还有现代卢克索城市的建筑,此时市政府已经开始将这条大道重新整清。内克塔内布一世时狮身人面像之间还种有树和花。 内克塔内布一世的前院。</h3><h3>前院的围墙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引人注目的是前院北部一座由泥砖建的赛拉匹斯小神庙。 </h3> <h3>大门两边有两条很厚、很高的墙。墙的外部有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作战的凹浮雕。右墙上的浮雕是拉美西斯二世正在大本营中开战前会议,与此同时赫梯正在进攻埃及的营地;左墙上的浮雕是拉美西斯二世向加低斯追击逃跑的赫梯人。过去这里还有四根旗杆。</h3><h3><br></h3> <h3>第一院</h3><h3>通过大门游客进入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院。这个院被两重廊柱围绕。这些廊柱由纸莎草捆组成,上有柱台。院的西部是一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位于一座教堂的遗址上。这座清真寺位于神庙地基以上五米高的地方,原因是清真寺被建造时神庙已经被埋在五米深的尘土下了。院的西面是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一座小圣堂。这座圣堂由三座屋组成,分别献给姆特、阿蒙和孔斯。院的内墙上画有祭祀的场面以及拉美西斯的儿子们。院子的后面的像上虽然有拉美西斯的名字,但是有些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时候留下的,仅仅将名字改变了。</h3> <h3>第二院</h3><h3>柱廊的后面是阿蒙霍特普三世建造的院。它的三面也有双重的纸莎草柱围绕,柱上有柱台。1989年在修复时在三米深处发现了多座法老、神和狮身人面像。</h3><h3>今天它们被展出在卢克索博物馆。</h3> <h3>古埃及文明的各种图案</h3> <h3>柱廊</h3><h3>通过第一院后游客进入一道柱廊,这道柱廊由7对纸莎草捆柱组成,在柱廊入口后不久两边就各有一尊法老像,其后的一对坐像显示着阿蒙与姆特。虽然这些像上刻有拉美西斯的名字,但是从风格上它们应该是埃及第十八王朝时造的。柱廊两边的墙上绘有奥皮特节的情景。</h3> <h3>拉美西斯二世像以及方尖塔</h3><h3>前院的西南是一座巨大的大门。在古代这里有拉美西斯二世的两尊坐像、四尊立像和两根方尖塔。今天这些像中只剩下了两尊坐像、一尊立像和一根方尖塔。1836年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将一根方尖塔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今天这根卢克索方尖塔位于巴黎协和广场。作为交换穆罕默德·阿里为开罗的一座清真寺获得了一座钟塔。</h3> <h3>廊柱殿</h3><h3>第二院的南边是一座廊柱殿,它由4x8根廊柱支撑。其浮雕显示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底比斯的众神前以及他的加冕。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小神殿,这两座小神殿分别是奉献给姆特和孔斯的。</h3><h3>皇帝圣厅和圣殿</h3><h3>通过中间的门游客来到在罗马时代祭奉皇帝的厅。在神坛的两边有两道科林斯廊柱。神坛后有一条通道通到一个有2x2根柱的廊柱厅,此后是圣殿,这里是放阿蒙的担架的地方。厅的墙的浮雕显示亚历山大大帝与众神。通过东厅游客可以到达其它大厅。</h3><h3>诞生厅</h3><h3>从这里经过北面的门游客来到所谓的诞生厅。西墙上的浮雕显示阿蒙霍特普三世的诞生:从他母亲通过阿蒙怀孕到他出生。对面的浮雕显示他的登基。在其后南面的厅中只有一座阿蒙的小神殿值得一提。</h3><h3><br></h3> <h3>矗立在门口的法老神像,现今已面目全非。想象一下,经过四千多年风雨侵蚀,能够保存这样完好,已经是个奇迹了。</h3> <h3>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罗河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h3><h3>埃及除海岸城市外,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都住在尼罗河河畔。尼罗河对埃及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古埃及历史和古埃及文明依靠尼罗河形成和发展,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h3><h3> 参观完神庙后,我们来到尼罗河边的一个小码头乘一种名叫费卢卡的小帆船,然后行驶到对岸的香蕉岛游览。费卢卡帆船不靠燃料动力,完全靠风帆借风力而行驶,驾驶帆船的大多是埃及的少数民族努比亚人。咱们乘坐小帆船随风荡漾在尼罗河上,能见到努比亚人划着小划子在河里捕鱼捞虾,也能见到大型游轮在河面上缓缓驶过。</h3><h3><br></h3><h3><br></h3> <h3>2007年虽有来自巴西的学者宣称亚马逊河长度更胜一筹,但尚未获得全球地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是尼罗河下游大多数水和营养的来源,但是白尼罗河则是两条支流中最长的。尼罗鳄居于此地。尼罗河在印第安人语言叫月亮的眼泪。</h3><h3>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了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之后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十月以后,洪水消退,带来了尼罗河丰沛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培了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农作物。在乾旱的沙漠地区上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而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埃及就在这里创造出辉煌的埃及文化。现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h3><h3>尼罗河纵贯非洲大陆东北部,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埃及,跨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最后注入地中海。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全长6650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3100立方米,为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阿拉伯语意为“大河”。“尼罗,尼罗,长比天河”,是苏丹人民赞美尼罗河的谚语。</h3> <h3>在埃及卢克索乘热气球;我看着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那个令人激动兴奋的黎明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h3><h3>热气球在空中盘旋上升,只听飞行员用英语告诉大家“现在的高度已达700米,下面就是帝王谷了。”转眼,东边的天空出现了红晕,顷刻间,朝霞满天。</h3><h3>我拿着手机,遗憾我无法真实地记录我所看到的美丽。或许“云日相辉映”,“杳然天界高”的壮丽景象本身就不是“人力”所能记录的。</h3><h3>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回到地面的那一刻,我似乎有些理解为何有那么多的人会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登顶珠峰。因为当我站在热气球的吊篮里时,我没有丁点的恐惧,我兴奋得根本不在乎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h3><h3>由于那天风大,我们乘坐的热气球在着地时篮筐发生了侧翻,大家都受到了惊吓,出了篮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安无事,都笑了。这也是旅游中的一个小插曲吧。</h3><h3><br></h3> <h3> 埃及常能见到这样的景色,一半翠绿,一半荒原。</h3> <h3>这个山头就是著名的帝王谷了,几乎埃及最有名的法老王都葬在这里。霞光染红了帝王谷,我们的热气球在朝霞中静静飘行...看了20年图片视频各种介绍,今天我来了。</h3> <h3> 这就是尼罗河,埃及的母亲河,有了她才有了这沿岸的碧玉。</h3> <p>帝王谷,是古埃及新王朝时期18到20王朝(大约从公元前1539年到公元前1075年)时期的法老和贵族主要陵墓区。 现在已经开发了62个陵墓。位于尼罗河西岸,距岸边7公里,可以从底比斯卫城北端陡峭的环山公路到达。</p><p>帝王谷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谁也不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帝王谷始于法老图特摩斯一世(公元前1545年~前1515年)。</p><p>图特摩斯有感于先人的陵寝大都不免遭受盗墓人的侵害,把自己的陵墓同殡葬礼堂分开,这在埃及法老中还是没有先例的。他的墓地距礼堂将近1.6公里。他命依南尼在底比斯山西麓隐蔽的断崖下,在那石灰岩壁上开凿了一条坡度很陡峭的隧道作为墓穴,并将遗体(木乃伊)放在那里。从此以后的500年间,法老们就不断地在这个山谷里,沿用这种方式构筑自己的岩穴陵墓。后来希腊人看到那通往墓室的长长的隧道,觉得很像牧童吹的长笛,就把这种岩穴陵墓叫做“笛穴”。</p> <p>帝王谷成了旅游景区。在帝王谷中景色最值得参观的主要陵墓有图坦卡蒙墓、拉美西斯三世及六世墓、塞提一世墓等,有一些陵墓一般不对外开放,只供学术研究用。</p><p>帝王谷内主要开放的墓室有</p><p>1、拉美西斯三世葬祭殿:保存有表现拉美西斯三世应用事迹的浮雕:讨伐敌人、捕杀野牛等。第2院落内有由24根石柱组成的列柱室,顶部保存有色彩鲜艳的浮雕。</p><p>2、阿蒙荷太普二世(第十八王朝):墓室内的2根柱子上绘有奥塞里斯神、阿努比斯神、哈物尔神、荷鲁斯神及阿蒙荷太普二世。</p><p>3、图坦卡门(第十八王朝):法老的木乃伊仍安置于墓室之中。墓室正面的墙上,绘有以奥塞里斯神形象出现的图坦卡门王,以及其继位者阿伊王。图坦卡蒙的陵墓是目前帝王谷中最后被发现的也是唯一一座未遭盗掘的法老墓。</p><p>4、荷莱拇赫布王((第十八王朝):内有精美壁画。</p><p>5、西蒂二世(第十九王朝):有木乃伊。</p> <h3> 这是埃及的女王神殿,感觉每个文明历程里都会出现一位绝代女王,在充满男权的历史长河里脱颖而出,这座神庙、这座世界上和天然山体结合最精妙的神庙,属于埃及唯一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h3><h3>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公元前1503年—公元前1482年在位)。戴假胡须、身着男装、束胸宽衣、手执权杖、威严无比,这就是古埃及最有权力的女法老的一贯装束。极少有人见过她本人,她的真实相貌和她的传奇故事一样神秘。</h3><h3>哈特谢普苏特是开创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18王朝法老、是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唯一的孩子。哈特谢普苏特是法老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阿莫斯之间唯一的嫡女,图特摩斯二世的异母姐与妻子,图特摩斯三世的继母。她是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外孙女。她从小聪明伶俐,果敢坚强,深谙权术。她常以自己是法老唯一的正统继承人为荣,梦想有朝一日统治强盛的埃及。</h3><h3>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他与王妃所生的长子与哈特谢普苏特结婚,继承了王位,是为图特摩斯二世。二世体弱多病,无心治国,继位不久,大权就落到哈特谢普苏特的身上。几年后,二世病死。此时的哈特谢普苏特根基不稳,无法实现其抱负。她安排二世与妃子所生的一个10岁男孩与自己的女儿完婚后继位,是为图特摩斯三世。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全权管理国家事务。哈特谢普苏特执掌国政的期间,停止了埃及向外的战争,因而动摇了埃及在叙利亚及巴勒斯坦的统治权,虽然如此,但哈特谢普苏特开始了埃及与邻国的商贸,使埃及在她执政的期间变得十分繁华富庶,哈特谢普苏特继而利用财富开始大规模建筑神庙,包括底比斯的停灵庙。</h3><h3>图特摩斯三世慢慢长大,心怀雄心不愿再作傀儡。于是,哈特谢普苏特赶在图特摩斯三世成年正式亲政之前,将他流放到偏远地方。至此,哈特谢普苏特成为法老已万事俱备,只欠如何打破女性无法当朝的传统了。于是,她联合僧侣编造身世,称自己是太阳神阿蒙之女:太阳神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统治埃及,化身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产下一女,如今,这位女子已历经磨难,可以为统治埃及的法老了。她还在神庙的石碑顶部放置许多金盘,反射太阳光芒,以向世人证明她与太阳神的亲密关系。接着,她开始女扮男装,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词称呼她。哈特谢普苏特如愿地成为埃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法老。当上法老后,她精心治国,使古埃及继续保持兴盛。为了奖赏神庙中的僧侣,她复修了许多古建筑、祠庙,并赠送给神庙4座高达30余米的石雕方尖碑,为太阳神吟诗作赋。</h3><h3>在哈特谢普苏特统治的第22年。图特摩斯三世突然重返王位,哈特谢普苏特从此不知去向,同时失踪的还有她的情人森穆特(阿蒙的大祭司)和女儿。埃及史学家都无法解释哈特谢普苏特如何失去了权力,也说不清哈特谢普苏特的死因。但有证据表明,重返王位与图特摩斯三世在他姑妈的最后几年被任命为军队的首领有关。在图特摩斯三世单独执政期间,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刻在纪念碑上的大部分文字和形象都被锤平了。最近的考古调查显示,这些名字和形象在女王死后没有马上被破坏,而是在约20年后,也就是图特摩斯统治的第四十二年开始破坏的。这一事实与一个广泛接受的观念冲突。这一观念认为报仇心切的法老会立即兑现自己对女王的仇恨,而事实上,复仇活动几十年后才付诸实施。</h3><h3>无论如何,尼罗河西岸的卢克索地区依然矗立着一座巨大庙宇,里面的方尖碑还有不少浮雕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向世人述说着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美丽而传奇的故事。</h3><h3><br></h3><h3><br></h3> <h3> 来到卢克索,孟农神像几乎是必看的景点,纵使它没有神庙的恢宏,纵使它已面目全非,不可辨认,但在滚滚荒漠的寂寥中,它以 20米高的坐姿永远地守护着身后早已消失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祭殿。</h3><h3> 孟农神像又称门农神像,是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帝王谷之间平原上的两座岩石巨像,原是新王国十八王朝第十九位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自己修建的葬祭殿,但现在祭殿已毫无踪影,只剩下两尊风化已十分严重的巨大坐像,每当起风的时候,孟农像就会发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悠扬婉转的歌声般的声音,十分神奇,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传奇,仿佛在诉说着埃及不老的谚语:底比斯,你将变成沙尘,只有石头会为你说话。公元200年,一位好心的罗马皇帝下令修补了已经破败不堪的石像,从此以后,哭泣的孟农神像便再也不哭泣了。 因坐像身后的神殿已全部被毁,人们无法考究神像的真正含意,就以希腊神话中悲情的孟农给神像命名了。而孟农神像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孟农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个国王,他获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后被王后及其情夫杀害。</h3> <h3>红海的海滩是大自然精美的馈赠。清澈碧蓝的海水下面,生长着五颜六色的珊瑚和稀有的海洋生物。远处层林叠染,连绵的山峦与海岸遥相呼应,之间是适宜露营的宽阔平原,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冬夏都非常宜人的气候共同组成了美轮美奂的风景画,让游人陶醉于人间天堂之中。</h3> <h3>上了游船我们向开阔海域开去,一路是风景怡人,我们乘着船看着海景。大多数人就是对着海景拍照,在船上嘻戏。中饭是在船上吃的,不要看船员都是男子汉,这个中饭的自助餐到做得还是很有味道的,等我再要添一点的时候,哈,已经都吃光了。</h3><h3><br></h3> <p class="ql-block"> 船长为了调节气氛,将大家的浴巾折叠成各种造型,有的像羊角,有的像蛇首王冠,有的围在腰上折成一截短尾巴,煞是可爱,团友们纷纷拍照留念。高潮在于船长捧着一堆面包粒,抓小把抛向空中,引得周围的海鸥迅速聚拢过来,对着抛向空中的食物俯冲下来抢食。大家纷纷拿出相机对着天空拍摄这难得的场景,并引起全船游客的阵阵尖叫。</p> <p class="ql-block">与埃及导游在游艇上合影留念。</p> <h3> 在埃及黄沙漫漫的撒哈拉沙漠,有一个在此生活了上千年的古老民族—贝都因人,“贝都因”在阿拉伯语中就是“荒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属于阿拉伯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先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和游牧业的发展,逐渐扩散到西亚、北非许多国家。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贝都因人有一千多万,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在埃及的贝都因人也有好几万。</h3><h3> 美国学者希提在他的《阿拉伯通史》中这样写道:“贝都因人、骆驼和枣椰,是沙漠中一切生物的三位一体的统治者;再加上沙子,就构成了沙漠里的四大主角。”沙漠的生存环境形成了贝多因人独特的民族个性,沙漠不仅是他们的一个长期的居住之地,也是他们神圣传统的守护者,更是他们纯粹的语言和血统的保卫者。</h3><h3> 在1400年前伊斯兰教兴起之前,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部落氏族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传教期间,贝都因人纷纷皈依伊斯兰教,他们剽悍顽强、骁勇善战,成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及其以后哈里发政权向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并随之散布于西亚、北非的广大沙漠地区。</h3><h3> 埃及的贝都因人,也是一千多年前从阿拉伯半岛迁徒过来的游牧民族,多年来一直封闭地生活在撒哈拉沙漠深处。贝都因人酷爱自由而不受约束的生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热情豪放、无拘无束,是贝都因人的个性特征。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贝都因人宁愿过艰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过定居的城市生活,当然也有例外,已故的阿联酋总统扎耶德就是地地道道的贝都因人。这样一个自由不羁的民族,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关注,因此到贝都因部落去作客探秘,成了埃及旅行一项很受欢迎的节目,虽然是自费项目,但参加者踊跃,我们团30多人全部报名参加。</h3> <p class="ql-block">团队人员在撒哈拉沙漠合影留念</p> <h3> 这项活动是到撒哈拉沙漠看日出或日落结合,我们选择了先去撒哈拉沙漠看日落,然后拜访沙漠中古老的贝都因游牧民族部落。</h3><h3> 下午五点钟,离开红海边的洪加达,我们分别乘坐三辆四驱赿野车进入撒哈拉沙漠腹地,驱车几十公里后,到达一座小山丘下,下车后步行上山,第一个登上山顶的埃导大声呼喊:“赶快,还有两分钟就要日落了”!大家三步并作两步气喘吁吁爬上山,赶快端起长枪短炮的相机严阵以待,不一会,远处天际露出一点红,很快变成红色娥眉,几分钟的时间就变成红彤彤的鸭蛋黄,把天际映得红彤彤。其实在埃及看日落易如反掌,因为气候干燥,几乎天天晴空万里,倒是想看见一场雨却是十分艰难不易。</h3> <h3> 下山后我们继续乘坐四驱车到贝都因人的部落去做客,车子在莽莽沙漠上飞驰,扬起阵阵沙尘犹如龙卷风,我想达喀尔汽车拉力赛和新疆的汽车拉力赛也不过如此吧!我们干脆就坐在汽车顶上过了一把瘾。</h3>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贝都因人部落,仍然保持族长制、父系社会、族内通婚和一夫多妻等古老传统的部落特点,男人最多可以娶7个老婆,但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养一个恐怕也不容易。贝都因人与所有阿拉伯人一样,信奉伊斯兰教,看见一间疑似教堂的小房屋,他们居住的房屋都十分简陋,类似国内那些居无定所的“盲流”窝棚。</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女孩因不能上学,随父母来到这里就开始干活。看着让人心疼,为这小女孩点赞。</p> <h3> 来到贝都因人的部落,下车就看见穿着民族服装的妇女和小孩,坐在地上为我们做煎饼,给我们品尝,把烤熟的面饼每人撕下一小块品尝,味道还是挺香的,如果还想吃,一美元烤一块。在一间房屋外面简陋的桌子上,东道主还摆了一些饮料、食品招待我们。以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给他们送了些小钱和清凉油等小礼物。</h3> <h3> 贝多因人千百年来生活在沙漠,因此他们对沙漠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十分熟悉,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也和东非的马赛人、南美的印地安人一样,逐步走出封闭,他们开放部落作为观光景点,当沙漠游的向导等,也开始有了商品经济的意识,随着世界的开放和融合,相信贝多因人也会越来越开放并融入现代生活中去,虽然不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久,但衷心祝愿古老的贝都因民族,与全世界各民族同享一片蓝天,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h3> <h3>期待游客的小孩</h3> <h3>从码头出发乘坐美丽安稳的游轮坐在专属的座位上,自由的徜徉在这一片碧水之中。船缓缓的开动,您一边欣赏游船两岸的绿草茵茵,赏天边的丹霞似锦时,怎会不爱上这个多姿多彩的地方。夜游尼罗河!</h3><h3><br></h3> <h3> 开罗市区分为老城区与新城区,老城区破败不堪,而新城区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入夜后在灯光的装扮下显得更加璀璨夺目,再加上尼罗河上往来穿棱的各种游船彩灯,更加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h3> <h3>一边听当地的乐队演奏,享受美味的自助餐,边听边吃。别有一番滋味。</h3><h3>接着欣赏肚皮舞,一种传统的舞蹈,充满愉和欢乐。灯光闪烁,乐声激荡,一群美丽的玉女蒙着面纱激情的舞动,当它们翩翩起舞时像蝴蝶,像海浪,像流水一样使人欢快和自由,配上激荡的音乐。那种体验是另外一种享受。</h3><h3> 随着游程的展开,船上的活动也渐近高潮。先是有两位歌手为大家演唱,然后一支由5人组成的小乐队在主持人煽情的主持下为大家演奏,在几曲激奋的音乐过后,夜游尼罗河的重头戏——肚皮舞娘终于出场了。</h3><h3> 肚皮舞是中东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有人称之为“肌肉波动”的舞蹈。据说肚皮舞起源于古埃及的一种宗教求子仪式,是妇女向生育女神求子时所跳的舞蹈,后来衍变成宗教祭祀时专用的舞蹈。</h3><h3> 肚皮舞的特点是通过投足、扭腰、摆臀、抖胸等动作,让身体不同的部位划圈、水平运动或做“8”字形运动,来表达舞蹈的内涵。舞者典型的穿着是露脐小上装、镶有亮片的臀部腰带和灯笼裤,在激越的音乐声中欢快起舞,给人一种优雅、性感、妩媚、娇柔的感觉。尽管在非洲和中东地区人们通常的穿着都是十分严肃的,有的甚至全身包裹得只露出一双眼睛,但表演肚皮舞的舞者衣着无疑是暴露的。</h3> <h3> 在每一艘夜游尼罗河的游船上都有这种肚皮舞的表演。我们这艘船上的舞娘看上去年近四十岁,身着一款尽展肚皮风光的舞衣,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她不断地扭动着身躯,把女性的曲线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舞娘肚皮肌肉上下颤动的力度显然不足,这说明她并不是一名高水平的舞娘,只相当于国内那些游走于各夜总会之间的“业余爱好者”。舞到高潮时,舞娘干脆走出了舞台,穿行于游客之间,在游客身边摆出各种姿态,一位阿拉伯小伙子不失时机地举起专业相机为游人和舞娘合影。当然这相不是白照的,是要收费的,通常是5—10美元。尽管价格不匪,但还是有许多游人十分高兴地与舞娘合影,以作纪念。</h3> <h3>在肚皮舞娘表演结束后,一位表演转裙舞的先生登场了。只见他头上裹着巨大的头巾,身穿一件宽大、五颜六色的裙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起舞。刚开始旋转得并不快,可一会儿功夫,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多彩的衣裙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甚至连辨别五官也有点困难了。随着旋转的加快,巨大的舞裙竟离开了他的身体,在他的手中变幻着各种花样,一会儿水平运动,一会儿垂直盘旋,一会儿又越过头顶,最后竟在旋转之中将这个直径大约三、四米的裙子收拢成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状,抱在怀中。整个表演过程大约八、九分钟,但舞者头不晕,气不喘,依旧面带笑容,令人叹服。</h3> <h3> 非常遗憾的是,都无法拍出一幅令人满意的画面,连拍摄的夜景也成了虚幻不定的东西,不是楼房的灯光变成了跳动的火焰,就是岸边的装饰灯变成了一条条滑行的曲线,只好将这美丽的夜景映入脑海,刻于心底了。</h3><h3> 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游船又返回了出发地。人们带着满足的笑容挥手相互告别,融入到开罗那诱人的夜色之中,只有尼罗河的浪花还在轻轻地拍打着河岸,犹如在为人们演奏一首舒缓的小夜曲。</h3> <h3>埃及博物馆是一座古老而豪华的双层石头建筑物, 是由被埃及人称为“埃及博物馆之父”的法国著名考古学家马里埃特于 1858 年在开罗北部的布拉克设计建造的。当时建造这座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发掘出来的埃及国宝流往国外 。<br></h3><h3>竣工于1881年,收藏的各种文物有30多万件,陈列展出的仅约6.3万件。但它的藏品从史前时代到远古、中古、帝国时代,以至希腊和罗马的美术品皆有。包括埃及法老的巨大石像和法老的镀金车辆,有史前的陶器、石器,也有古代艺人精心制作的各种艺术品,以及记载古埃及科学、文学、历史、法律等内容的纸莎草纸文献。还可以看到几千年前制作的木乃伊,躺在黄金、宝石镶嵌的棺木里,依旧保持原貌。</h3> <h3>这个博物馆后又曾两次搬迁,1902 年迁至开罗新馆。博物馆前面庭院内种植有代表古代上埃及的“莲叶”和代表下埃及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造纸材料——纸草。馆内设有 50 多个陈列室。一层按埃及古代历史发展顺序展出,在这里可以看到从古王国时期(公元前 2686 年至公元前2181 年)到公元五、六世纪的罗马统治时期的珍贵文物。</h3><h3>2006年宣布将投资5亿5千万美元兴建一座大埃及博物馆,馆址定于距开罗不远的金字塔群附近。</h3><h3>一层按年代的顺序陈列,展出从古王国时期到公元5、6世纪罗马统治时期的文物,其中包括数量庞大的古代莎草纸和硬币,这些莎草纸经历了数千年的腐败,大都已经支离破碎,莎草纸碎片上发现了多种语言文字,包括希腊文、拉丁文、罗马文、阿拉伯文以及古埃及文。而硬币也有金币、银币和青铜币等各种各样的材质。这些硬币也不仅仅来自古埃及,还有些来自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伊斯兰地区。这些史料为历史学家研究古埃及的贸易提供了帮助。除此之外,一层还陈列了新王国时期的艺术品,时间跨度约在公元前1550—1069年之间,这一时期有不少大型的文物,有雕像、桌子、石棺、石柱和浮雕墙等。</h3><h3>二楼是专题陈列室,陈列的文物来自埃及的最后两个王朝,不少来自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图特摩斯四世,阿蒙诺菲斯二世,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和朝臣麦赫珀里的陵墓,也有许多出土自帝王谷,引人注目的是从保存完好的图坦卡蒙和普苏森尼斯二世陵墓中发掘出的文物,其中,图坦卡蒙陈列室中的黄金面具、人形金棺、黄金御座等堪称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另有两个特别的木乃伊陈列室用于存放新王国时期国王及后妃们的木乃伊,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h3><h3><br></h3> <h3>埃及博物馆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砖红色石质建筑。建筑内部有高大宽敞的中庭,通过天花板上镶嵌的漫射玻璃和二楼的窗户采光,中庭里仿照古埃及神庙中的情形安置着巨大的神像。</h3><h3>博物馆入口的设计融入了古埃及艺术的特征:大门的外廓是一个圆形拱门,拱门两侧的壁龛中各有一个将法老形象欧式化的浮雕,其中一个持有纸莎草,另一个持有莲花,分别象征古代埃及的南北方 。</h3><h3>2012年12月11日,庆祝开馆100周年,开放地下室,展出从来不曾在世人面前亮相的文物,黄金面像、稀有的雕像、古埃及法老的金银珠宝等被称为是“藏在埃及考古博物馆的珍宝” 。</h3><h3>2017年11月15日晚,“沉睡的图坦卡蒙宝藏:金饰”特展在开罗博物馆开幕,80多件被遗忘在文物库房近百年的精美黄金饰品历经3年修复,首度公开亮相。展览1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将持续至12月31日。</h3> <h3>埃及博物馆是我们这次埃及旅游的最后一站。2017年7月20日,圆满完成了对埃及的旅游。对古埃及文明情况也略知一二,只能对这次旅游过程进行简单的回忆,要想全面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历史,谈何容易。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把自己所见所闻以美篇的形式,与大家分享。</h3><h3>一年过去了,翻阅照片,去埃及的概念已经是模糊不清了,但细细回想,按照片的顺序回忆还是有影响的,再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加深了解,觉得好像又去了一趟埃及。很欣慰,看来能够把自己旅游经历以美篇的形式表达出来,真是件快乐的事情。</h3><h3>古埃及文明</h3><h3>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的陵墓。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h3><h3>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5500年前(公元前35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h3><h3>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前343年为止,共经历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有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h3><h3>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h3><h3>金字塔</h3><h3>2500年前,古希腊人列出了当时世界七大奇观,如今,七大奇观中只有为首的金字塔经受住了岁月千年的考验留存下来.笼罩在夕阳中的开罗,闪耀着黄金的光芒。在非洲阳光的照射下,从金字塔棱线的角度向西看去,角锥体形的金字塔就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耀眼的金色让人眩晕。难怪埃及有句谚语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h3><h3>古埃及人有建造金字塔作为国王和王后的陵墓的习俗,因此埃及的金字塔很多,素有金字塔之国的美称.其中最宏伟的当然是位于吉萨的胡夫金字塔(又叫大金字塔),它已成为埃及国家和文明的象征.大金字塔总共由大约231万块石灰石和花岗岩垒叠而成,中间不用任何粘合材料.而石块与石块之间吻合得天衣无缝,尽管历经4000多年的风吹雨打,石缝之间都插不进哪怕一把锋利的小刀.每一方石块平均有2.5吨,最重的达到100多吨.以古埃及人当时的劳动力,它们是如何把巨大的石块开采出来,并且运到这里来?又如何把它们垒砌起来?何以抗拒时间的侵蚀直至今日?而且金字塔的底部四边几乎对着挣南、正被、征东、郑洗,误差小于一度.古埃及人是怎么计算的这精确的呢?有学者估计,如果用火车装运金字塔的石料,大约要用60万节车皮;如果把这些石头凿碎,铺成一条一尺宽的道路,大约可以绕地球一周。据说,10万人用了30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该金字塔内部的通道对外开放,该通道设计精巧,计算精密,令世人赞叹。我想这就是古埃及文明的魅力所在。</h3><h3>金字塔的建造,实际上是不靠天,不靠神,全靠古埃及人民。每当修建一座金字塔,法老总是诏告全国,把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师、建筑师征调来,勘察设计,施工监工。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农民、奴隶、囚徒,则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建筑大军。据估计,埃及当时人口仅百万左右,而常年参加修建金字塔的则有一二十万。希罗多德认定,胡夫金字塔是每年十万人用三十年的时间修成的。在施工过程中,他们不但遭受烈日的暴晒,还遭受皮鞭和棍棒的毒打。他们付出的不仅是汗水,还有鲜血和生命。因此,金字塔可以说是一座劳动创造奇迹的丰碑。上面铭刻的是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智慧,还有以法老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暴戾与恣睢。</h3><h3>尼罗河</h3><h3>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像埃及那样,与一条河流如此休戚与共、唇齿相依。尼罗河纵贯非洲大陆东北部,全长6650公里,为世界最长的河流。贯穿埃及全境的尼罗河长达1350公里,灌溉着240万公顷的土地。 在沙漠占国土面积达96%的埃及,仅占国土面积3%的尼罗河谷和三角洲里,聚集着96%的埃及人。 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养育着两岸的人们。</h3><h3>尼罗河是埃及的生命线,是“埃及的母亲河”。埃及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气候相对温和。冬季平均气温为9-19℃,夏季平均气温为22-34℃。埃及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宏伟丰富。尼罗河就跟黄河、长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一样。没有它,怎能有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呢?早晨起来,从游船的窗户往外一看一看,尼罗河的水又蓝又静,只有我们游船行使过的痕迹。河畔的一块草坪上,牲口们享用着取之不尽的尼罗河水和青草;孩子们快乐地在河边玩耍;还有许多人在河边踢足球。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听着他们的阵阵笑声,我不禁感叹他们真幸福呀!</h3><h3>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惟有尼罗河水亘古不变平静地流向远方。从开罗到卢克索,许多个黄昏和晨曦。人们徜徉在尼罗河畔,让我暂时忘却了尘世间的忧愁。此时此刻,似乎唯有陶醉才是生命存在的最好方式。抬头,阳光斑驳处,遇见幸福。</h3><h3>在美丽的尼罗河畔,矗立着神秘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不计其数的神庙。穿梭其中,仿佛穿梭于一个历史与现实的巨大迷宫,让人叹为观止。美丽的尼罗河畔,古埃及人给我们留下了宏伟的金字塔、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和大量宏伟的古代神庙,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久远的历史了。</h3><h3>红海</h3><h3>红海的美,是一种娇艳的美,一种极致的美,一种纯粹的美,她的美丽超出了我的想象。</h3><h3> 红海是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狭长海域,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连接亚丁湾。红海名字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但是我看见的红海,是翡翠般的绿色,是宝石般的蓝色……</h3><h3> 我们从卢克索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红海岸边的赫尔格达市,入住红海岸边的皇家海岸度假村,这一带都是度假村,我们在这里度过了美妙的2天3晚。</h3><h3>虽然度假村就在红海边,由于正是退潮后,留有大片滩涂,所以大家更愿意在泳池游泳(度假村园内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泳池10多个,旁边配有救生员和各种免费美食、酒水饮料及冰淇淋,还有三个大型戏水设施及儿童水中乐园,真是度假的天堂。因我们在度假村的这两天正好是埃及的闻风节----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带着孩子来度假的人非常多,私家车停满了整个停车场,度假村内热闹非凡,晚上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表演和PT。晚餐后,旅友们或去海边散步,或在餐厅外的星空下,喝着免费的啤酒,红酒,香槟,海阔天空地聊天,抬头仰望着满天繁星,想不起自己已经多久没有望星空……好感慨好惬意!各种热闹一直持续到后半夜,以至于第二天的上午园内安静至极。</h3><h3>听当地导游说,红海之所以叫红海,是因为它周围的山上有红色的岩石,海底有红色的海藻和红珊瑚。我们在玻璃船上一没看到红珊瑚二没看到红海藻,回来后就上网查了下红海此名的来源,解释甚多:</h3><h3> 从我们的住处,步行5分钟就可以来到海边。我们早晨看日出,白天出海潜水、钓鱼、在渔船上看大海,在岸边的躺椅上享受美景、享受海风、享受阳光、享受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好.....</h3><h3>其一,海中大量的鲜艳贝壳,黄红色珊瑚沙,反射红光的海藻有时使海水发红;</h3><h3>其二,远古时代,人们只能驾船在近岸航行。当时人们发现红海两岸特别是非洲沿岸,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黄色岩壁,这些红黄色岩壁将太阳光反射到海上使海上也红光闪烁;</h3><h3>其三,红海海面上常有来自非洲大沙漠的风,送来一股股炎热的气流和红黄色的尘雾,使天色变暗,使海呈暗红色;</h3><h3>其四,古代西亚的许多民族用黑色表示北方,用红色表示南方,红海就是"南方的海"。</h3><h3>不管它为什么叫红海,反正我看到的红海不红。但是在影响海水颜色的诸多因素中,海水中的悬浮物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海底生物极为丰富,使红海的颜色看上去更深一些,湛蓝湛蓝的。</h3><h3>走过的地方,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记忆。多年以后可能忘记了具体的风景,却会记得当时的心情。去过的地方多了,经历和回忆也就多了,万里路途中也就增加了几座心灵驿站,无聊烦闷时,推开一座驿站大门,当年的旅游在此停留,回想起来不亦乐乎。所以,工作时努力工作,旅行时随遇而安,遇见一些人然后告别,和善良的人交换故事,分享旅游过程,畅谈旅游意义。其实,世间所有的相遇,不是久别重逢,就是后悔莫及。人生在世,简单地生活,如果你只是为了拍几张照片放在网上,旅游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你仍然把自己困住,旅游时候没有好的心情,那旅游也没有什么效果。自己把自己困住的人,去哪里都一样。所以,善待自己,带着良好的心情去旅游很重要。我想旅游对我们的诱惑就是,不能停留,没有终点。因为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而那些我们曾经到过的地方,遇见的人,吃过的美食……最终都会是我们最珍贵的记忆。</h3><h3>这就是我在埃及的旅游收获。谢谢观赏!</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