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篇首语</b></h3><h3><b> </b></h3><h3><b> 生活不会永远自带惊喜,所有的惊喜和美好都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b></h3><h3> <b>我</b><b>庆幸自己眼还未浊,腿还能动,还有着强烈的欲望和不竭的动力去旅行,虽有奔波虽有疲劳,但过程中我更收获快乐和喜悦。</b></h3> <h3> <b> D3D4 蓝色小镇……舍夫沙万</b></h3> <h3> 从得土安到舍夫沙万只有61公里,下午两点过钟出发,虽不是高速,但路况较好,四点过就到舍夫沙万了。</h3> <h3> 找民宿还算顺利,安顿好住的地方后就迫不急待地将车开到后山脚下,再爬山二十分钟左右,到达观日落,俯瞰全城的最佳位置。</h3><h3><br></h3> <h3> 从游客不常走的小路上山,也不是困难的事,途中遇到热情的当地人,还让他的狼狗与我们一起拍照,此时,蓝色小镇更有画意了。</h3> <h3> 辗转于舍夫沙万如迷宫般的小巷,目光所及之处,尽是蓝色,从深蓝到极浅蓝,各种蓝色会因你走入不同的巷子而变换,仿佛置身于神秘的"蓝精灵"王国。</h3> <h3> 如果没有蓝色,舍夫沙万在摩洛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因为有了这充满变幻的蓝色,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不仅仅有很多中国人,还有很多欧州人也来打卡。</h3> <h3> 上图,一条小巷子也会刷成不同的蓝色。</h3> <h3> 为什么有如此这样梦幻的小镇? 刷成这样的蓝色是什么时候开始的?<br></h3> <h3> 据说,20世纪三十年代,一批犹太人为逃避纳粹的种族清洗,来到舍夫沙万避难。这些犹太人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开始把房子都漆成了蓝色。<br></h3> <h3> 即便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后,大部分犹太人离开了舍夫沙万,这种蓝色的主色调也一直保持至今。 <br></h3> <h3> 还有种说法是因为这里的柏柏尔人忍受不了北非夏天的高温,把房子外墙全部刷成了蓝色,增添荫凉的感觉,还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h3> <h3> 无论什么原因,蓝色都成了这个小镇的主基调,并在古城蔓延开来。<br></h3> <h3> 小巷里随处可见流浪猫。当我一坐下来,这只猫咪悠晃悠晃地爬到我身上来,蛮腻人的,没养过小动物的我此时稍许有些紧张,担心猫咪的爪子用力过猛抓伤我,但摄影师就在我的前面,为了配合摄影师,我得装着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样子。</h3> <h3> 蓝色是永恒的象征,它是最冷的色彩。<br></h3> <h3> 天空和大海这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因此蓝色是博大的色彩。<br></h3><h3></h3> <h3> 虽然有着相同的蓝色主基调,但你却找不出相同的一扇门。<br></h3> <h3> 小镇的人们有更多的理由喜欢蓝色,同时也搏得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br></h3> <h3> 小巷的尽头是两位当地的阿拉伯中年妇女。</h3> <h3> 各种不同形状、颜色、风格的门定会使你应接不暇!<br></h3> <h3> 其实舍夫沙万的麦地那(老城区)并不大,也就是山上的几条街,怎么走也不至于迷路。</h3> <h3> 在街上走如果不想给小费最好不要理前来搭讪的年青人,否则跟上你了,不给小费你是甩不脱的。</h3> <h3> 挂在街上的围巾、小包等,看不到物主,也许仅仅是装饰用的。</h3> <h3> 装饰着各种阿拉伯风格图案的尖尖拖鞋。<br></h3> <h3> 有的小巷的两面墙上都挂满了各种精美阿拉伯图案、异域风情浓郁的地毯。</h3><h3><br></h3> <h3> 走在其中,感觉就像在电影中行走一样。</h3> <h3> 上了一定年龄的阿拉伯妇女在有游客拍照时都会用手挡住睑,这拍摄位置较远,她们没发现。</h3> <h3> 街面虽然不宽,摆卖的东西也多,但不感觉杂乱,没有国内通常的高音喇叭揽客,主人都是在等生意。</h3> <h3> 街面基本未见垃圾,也还算是比较干净。</h3> <h3> 网红打卡点之一。<br></h3> <h3> 网红打卡点之二。</h3> <h3> 网红打卡点之三。</h3> <h3> 观看街头艺人加工金属镶边。</h3> <h3> 年轻的阿拉伯学生就开放大方得多了,热情地与我合影,露出灿烂的笑容。<br></h3> <h3> 女孩们则是显得调皮可爱。<br></h3> <h3> 象这样整个巷子看不到人的时候非常少。<br></h3> <h3> 小镇上的狗狗通常显得比较温顺,当我抚摸着面前这只狗狗时,它就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眼中散发出柔和、温顺的光亮来。</h3> <h3> 夕阳西下,走在老城边下山的路上。</h3> <h3> 在民居楼上俯瞰整个古城。</h3> <h3> 为了感受不同民居的风格,我们在舍夫沙万住两天,两家民宿。</h3> <h3> 第一家民宿热情的女主人,男人负责接客等外围工作,女人则负责做早点、家务等。</h3> <h3> 一般民宿房间都不多,每家也就六、七个单间而已。</h3> <h3> 但每家的内部装饰风格大不相同。</h3> <h3> 有的民宿在自家门囗没有明显标识,一般又都是关起门的,还以为是普通住家。</h3> <h3> 我们住的第一家民宿就在他家门口转了几次都没找到,后来还是碰巧问到主人家读书的小儿子才找到的。<br></h3> <h3> 入住当地民宿,融入其中,静静地感受当地文化和异域风情。</h3> <h3> 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装饰风格,有的民宿还有自己的花园小院,在花园小院中享用美味早餐也是蛮有情调的。</h3><h3></h3> <h3> 蓝天下,在离开舍夫沙万的山上,再次看看这蓝色小镇。</h3> <h3><b> D5 沃吕比利斯---梅内克斯 ---菲斯</b><br></h3> <h3> 在去罗马古遗址沃吕比利斯途中,租租车提供的探途地图把我们带到了一条车迹罕至的老路,在山腰放眼望去,己经明显感觉到荒凉沙漠的气息。</h3> <h3> 上图还有与我们同行的Jane和丫头,还有一直陪伴我们整个行程的SUV车,她们都很给力,让我们顺利完成了整个行程。<br></h3> <h3> 在荒凉的山上居然有所小学,正值学生下课,孩子们高兴见到我们山外来的客人。</h3> <h3> 沃吕比利斯古城最早是公元前3世纪的菲尼斯/迦太基王国的一个居民点,公元45年,罗马人吞并了该地区,并使之成为罗马帝国Mauretania Tingitana省的都城,使沃吕比利斯开始得到迅速发展。</h3> <h3> 公元78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该地区,在这里创建了伊德里斯王朝,并将都城定在了沃吕比利斯。但沃吕比利斯作为都城仅仅维持了20年,公元808年,但伊德里斯的儿子伊德里斯二世继承王位后,就把都城迁到了非斯。沃吕比斯利的地位迅速开始下降。</h3> <h3> 但真正沃吕比利斯古城遭到破坏的据说是800多年后的17世纪中叶,阿拉维开始在梅克内斯建都城时,沃吕比利斯古城的一些建筑部件都被拆除,移到梅内克斯用以建造都城宫殿。</h3> <h3> 从至今仍能看到罗马时期的浴池及地画上,可以想像当年的繁华。</h3> <h3> 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梅内克斯</h3> <h3> 摩洛哥有四大皇城,被称为红色马拉喀什、蓝色菲斯、白色拉巴特和黑色梅内克斯。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历史上第三座都城,这座城市由伊斯梅尔苏丹修建,因此又称为伊斯梅尔城。</h3> <h3> 穆莱·伊斯梅尔于1672年在首都菲斯登基,鉴于菲斯和马拉喀什的部落实力强大,容易发生兵变,所以伊斯梅尔抛开菲斯和马拉喀什在梅克内斯另建新都。</h3><h3> </h3><h3></h3> <h3> 坐在马车上游览古城,古城墙一眼望不到头,即使是坐在马车上,也能感受到当年皇城的强大气势。</h3> <h3> 1775年的大地震震毁了这座皇城,现今仅留存了两道城门和几段城墙,以及王宫的马厩、粮库和蓄水池。</h3><h3><br></h3><h3><br></h3> <h3> 该城的创始人穆来 · 伊斯梅尔苏丹是王子与女佣的后代。公元1672年,在没有其他继任者可以继任的情况下,穆来 · 伊斯梅尔在菲斯登基,由于身份不正,因此备受菲斯元老与王宫的牵制。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将梅内克斯作为自己新的都城。</h3> <h3> 建都后,穆来 · 伊斯梅尔使用黑人作为他的御林军,四处征伐,未尝败绩,以至于这个传统一直沿袭至今。也许,这便是“黑城”的来历。<br></h3> <h3> 远处眺望王宫的马厩、粮库和蓄水池。马厩、粮库早已作古,而蓄水池仍波光波光粼粼。</h3> <h3><b>古城菲斯</b></h3><h3><b> </b><b> </b>到达菲斯时己是傍晚时分。</h3><h3><br></h3> <h3> 菲斯,是北非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城市,也是摩洛哥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菲斯河在此分支,适宜农耕,所以菲斯在阿拉伯语意为“金色斧子”,也有“肥美土地”之意。</h3> <h3> 根据资料介绍,菲斯有9,000多个街道交错密布的老城区。刚到的第一晚我就被警察给我找的一个向导,带我七弯八拐地在小巷里来回穿梭把头弄晕了。</h3> <h3> 巷子深,敲开一扇不起眼的小门,里面就是我们住的民宿了。</h3> <h3> 进入民宿,这里完全与外面的土墙败瓦完全不同,雕梁画栋,别有洞天。</h3> <h3> 每一件装饰物感觉都是精雕细作,充满了浓郁的阿拉伯风格。</h3> <h3> 据介绍这家民宿是由古王宫改建而成。</h3> <h3> 布日卢蓝门,穿过这道门就进入了迷宫一样的菲斯古城。这是必打卡点。</h3> <h3> 菲斯古城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h3> <h3> 穿梭于小巷中,感觉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这小巷几乎保留了一千多年前的样子。</h3> <h3> 菲斯古城占地250公顷,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17公里长的城墙基本完好,保留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h3> <h3> 这是全球唯一一个仍然保留古法染皮工艺的地方,也成了中外游客必参观点。</h3> <h3> 工人仍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操作,气味没有想象的那么臭,但入内时还是每人发一枝薄荷叶让游客放在鼻子前防臭。</h3> <h3> 染好的皮子,还在淌着染液,没有人管理,驴子默默地把它送到下一个加工点。</h3> <h3> 阿布伊南神学院。</h3> <h3> 这是为数不多对非穆斯林开放的宗教场所。</h3> <h3> 这个神学院目前依然在用,每年都培养出大量的伊斯兰世界的宗教学生,每天游人得等教众课毕后才能买票进入参观。</h3> <h3> 虽然菲斯古城有几千条小巷子,但用百度地图步行导航还是不会有太大偏差,只不过出民宿门时你一定要记住门的样子,每家民宿的门都很小且常闭。</h3> <h3> 这是古城最宽的街面,最多也只能三轮摩托车穿行。</h3> <h3> 很多街道上为了档阳光凉快,街道上都用遮档物盖住,外面看起黑咕隆咚的,不过虽然街道感觉密不透风,即使夏天也不感觉热。</h3> <h3> 当地小女孩比男孩更喜欢照像。</h3> <h3> 一路走来拉巴特、梅内克斯以及现在的菲斯都有士兵把守的王宫,在王宫外面也被禁止对守卫的士兵及宫门照像,更是禁止靠近,我们只能徘徊在外,想像着如今宫内的奢华了。</h3> <h3> 王宫外围一角。</h3> <h3> 古城门</h3> <h3> 浓郁阿拉伯风格的灯饰店。</h3> <h3> 各种造型、色调的灯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让人爱不释手,很多灯也许上千年前就是这个样子,一直陪伴着菲斯人走到了今天,这样看来一盏灯就是活的一段历史了。</h3> <h3> 街边的铜器店。</h3> <h3> 琳琅满目的瓷器店。</h3> <h3> 这里的瓷器都是复杂的几何图案,让人眼花缭乱,这与我们中国人追求素雅的风格完全不同。</h3> <h3> 菲斯博物馆,里面的藏品很少,其实整个菲斯古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了!</h3> <h3> 阿拉伯几何图形无处不在,地面、池面等都用不同的几何图形装饰。</h3> <h3> 这个饮水洗手台是菲斯街上做得最精美的。</h3> <h3> 从我们住的民宿顶上看古城,土垒的房子密密麻麻地紧挨看,几乎看不到空隙。</h3> <h3> 这些土墙怎么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历经千年?这就奇了!</h3> <h3> 傍晚时分俯瞰古城非斯的全貌。</h3><h3><br></h3><h3></h3> <h3> 请继续关注下一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