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感恩一路有您

雪绒花

<h3>  父亲今年八十,精神矍铄气宇轩昂,身形矫健思维敏捷,他谨言慎行克己自律,和蔼可亲诙谐风趣,深受他身边人的尊敬和热爱。在他八十岁的生日上有幸为他女儿的我们想对他说“亲爱的老爸,祝您生日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开心幸福,再过百年!” 父亲生于一九三九年农历九月初八,经历了新中国的每个历史时期,见证了共和国从贫穷走向辉煌的每段历程。每次听爸爸讲过去的故事,都让我觉得那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心灵的荡涤,五八年大跃进砸缸卖铁闹革命轰轰烈烈,五九至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食不果腹民不聊生,六六至七六年文化大革命黑白颠倒昏天黑地,七八年改革开放春雷响万物生祖国大地欣欣向荣,而今迈步二十一世纪国泰民安生活安康,对每段时期父亲都有刻苦铭心的往事,看到同时期同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父亲总产生深深的共鸣,让他对苦尽甘来的幸福生活倍感欣慰与知足。<br></h3> <h3>  <font color="#b04fbb"><b>尊亲至孝 手足相依</b> </font> 父亲出生于旧式传统的大家庭,祖父弟兄三人成婚后并不分家,吃住仍在一起。至今父亲还记得他的二伯母疼爱他溺爱他,他小时候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到屋外的大槐树下,二伯母就天天到大槐树下喂他吃饭哄他开心。可惜不久二伯母就因病去世,这着实让父亲伤心痛苦了好一些日子。逐渐地新思想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大家庭慢慢解体了,在外闯关东的祖父因兵荒马乱回到了家乡做起了教书先生,与祖母一起承担起照顾家庭教育孩子的责任。祖父母一共育有八个子女,活下来六个,父亲是家中的长子。旧式封建家庭对长子的定义让父亲在内心深处很早就给自己背负上沉重的责任。十四岁的他就离家学习打铁以贴补家用。想来十四岁孩子一双细嫩白皙的小手常常被铁锤钢板磨得皮开肉绽,一张光洁稚气的小脸让炉火烟灰熏得面目全非,震耳欲聋的叮当声,凌乱不堪的打铁场,这是怎样的信念在顽强地支撑他?或许是为了父母的期盼更或是长兄的责任让他对自己如此苛刻!父亲在这铁火交锋中足足磨炼了两年多,恰好此时有位邻居发现他有艺术天分,用今天的话说父亲遇到星探了,他发现父亲对戏剧有特殊的爱好且外形英俊帅气,于是这位星探大哥介绍父亲去报考黄县剧团,当然一举得中,很多年后蓬黄合县,父亲就一直在蓬莱京剧团工作了。工作的改变却未改变父亲的拳拳孝心及长兄情怀。父亲到了剧团不久举国上下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处处鼓吹亩产万斤,谷粒长成番薯大,而且还宣传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天天吃大锅饭,粮食很快就被糟蹋殆尽。紧接着中国就进入了天灾人祸的三年困难时期。没有了粮食吃红薯,没有了红薯吃菜叶,没有了菜叶吃草根,再然后还有啥吃呢?饥饿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好在父亲每月有十几元的工资,单位还有配给的粮票,可是想到自己父母姊妹都在家饿着肚子父亲哪里舍得下咽自己的那点口粮,他每天仅吃一个掺了杂粮的窝头或者几块薯干,然后大量的喝水撑饱肚子,从那时起父亲就落下了胃疼的病根。可这拼命省下的饭票在那可怕的洪荒之灾面前实在是杯水车薪,于是在同一天家里竟然有两个孩子病饿而死,而祖父母饿得连把孩子抱出去的力气都没有!心里的伤痛又岂是语言能表达得出的!可怕的年代,苦难的百姓,“那个年代,能活出个人来,唉”,父亲时常这样感叹。终于明白了父亲每每珍惜每一粒粮食,剩饭剩菜从来不舍得倒掉,他总是说“这是救命的粮啊”,这是他发自肺腑的感叹,也是我们晚辈应该铭刻于心的真理。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这是父亲的人生准则,他也实实在在做到了大尊尊亲孝悌为上。曾经祖母病重,村人捎信给父亲,父亲当晚演完他的戏份连夜骑车回家,发现祖母已经卧床不起。原来祖母担心给自己治病会让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更加雪上加霜,就没有采取什么有效治疗,导致她的病情越来越重。祖父性格懦弱,教书又不挣钱,所以也没什么主意。看着他痛苦的母亲和几个年幼的弟妹,父亲心如刀绞,他暗下决心,就是卖房卖地卖血卖肾也要救活自己的母亲,真真有种长兄如父的气概。他连夜修书给在医院上班的亲戚,说明祖母的病情,问询哪里治疗这种病症最好。最后亲戚建议去青岛山大医院,父亲跟剧团领导说明实情,虽说时值盛夏正是演出高峰,况且父亲已是台柱子,许多剧目的演出已离不开他,可是剧团领导还是特批父亲一个月的假,并且给他多发俩月的工资,父亲又跟团里借了二百块钱,再加上同事朋友的相助,在那困苦的时期大家的日子都很拮据,所以看着手里沉甸甸的三百来块救命钱,父亲不禁泪流。每回忆起那段往事父亲仍然眼圈湿润,他说“那时的三百块给现在三万三十万也不换啊”。筹借了钱款,父亲回家搬祖母去医院,可是镇上才有汽车,祖母当时的情况根本坐不了自行车,父亲冒着酷暑生生用平板车把祖母拉到镇上,那二十多里的路程硬是一步一步量出来的啊。到了青岛,父亲不舍得用那救命钱住宾馆,恰巧朋友帮忙在山大医院旁边找了间学生宿舍,当时正赶上学生放暑假,这真给父亲解决了大难题。安顿好后父亲就带祖母去医院做各项检查,可是祖母身体太过虚弱,必须补充营养才能进行手术。那时肉食就是最好的营养了,祖母爱吃猪头肉,父亲费了好大周折买来一套猪下货,然后借来煤油炉每天给祖母炖煮,自己却舍不得吃上一口。将近半个月的补养,祖母可以进行手术了,可是本来就虚胖的祖母肚子上的脂肪又加厚了一层,这自然给手术增加了难度,候在手术室外的父亲焦急不安,整整十二个小时之后,祖母才被推了出来,看到祖母安好父亲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可是夜间祖母因疼痛撕心裂肺的叫喊又让父亲忐忑,他喊来医生,医生检查后并无不妥,可是祖母还是不停歇地嘶喊,父亲心疼祖母来回无数遍地去请医生,最后竟然急得跟医生吵起来。至今父亲也不明白祖母当时为何喊得那么厉害,我们逗他说“都是猪头肉惹的祸”。整个住院治疗期间祖母得到很好的看护与照顾,可是父亲却累得脱了形,本来就瘦削身高1.72米的父亲在祖母术后体重不足百斤,用朋友的话说父亲瘦得只剩下一双亮亮的大眼睛了。好在祖母的肿瘤是良性的,术后恢复很快。两年后父亲陪外祖母去医院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外祖母的病是恶性的,切开后根本无法手术直接缝合,心里极度痛苦的父亲在外祖母面前强颜欢笑安慰她,无微不至照顾她,可是毕竟无力回天,回来后不久外祖母就去世了,她连自己的第一个外孙女都没见着,但是她很欣慰给自己女儿找了个好夫婿。 再昏暗的日子也有色彩绚丽光芒闪耀的时候,这点点的星光随着岁月的推移愈发璀璨夺目。困难时期过年是每个孩子向往期待的时刻,吃顿好饭穿件新衣是一年中最大的盼头,歌谣里唱“辞了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女孩儿有个漂亮的头绳儿男孩儿有个响亮的鞭炮,那是让全村孩子最最羡慕嫉妒恨的。父亲有四个妹妹一个弟弟,弟弟最小,父亲即使想给幼小的弟弟多些关爱可在那物质极度困乏的困难时期又有什么可给的呢。在祖母病好的那年过年时,父亲给妹妹们买了漂亮的头绳,给七岁的弟弟买了五分钱一串的小鞭两串和一毛钱三个的普通爆竹六个,这已经是不少的开销了,可是看到旁边又高又壮贴着漂亮红纸要价两毛七的特大号爆竹时,父亲还是咬咬牙决定破个例给小弟一个惊喜。头次见到这么大爆竹的小弟兴奋欣喜欢呼雀跃真真乐不可支,燃放爆竹时喷射的烟花映照小弟天真灿烂的笑脸,火焰的滋喇声伴着小弟清脆欢快的笑声,猛然一声巨响让小弟的开心快乐获得了极大满足,这美丽的一切仿佛定格在那一刹那。父亲的小弟当然就是我的小叔。或许那五彩斑斓的烟花让我小叔看到世界的美丽,那开心快乐的时刻让我小叔感到生活的希冀,我小叔成为画家的梦想或许就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燃起的,谁说的“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时至今日已成为知名画家的我的小叔还时常跟我父亲说没有任何东西带给他的美好能赶得上那两毛七的大爆竹。 祖父母寿终正寝,祖父享年85岁,祖母享年78岁,在他们那代人中也算长寿的了。在他俩生命的最后阶段父亲都侍奉在跟前,端水端饭伺候起居,父亲当时已经退休,他不舍得弟弟妹妹们既要上班又要照顾父母,他总想让他们安心工作,自己多照顾老人,可是他的弟弟妹妹们更心疼他们的老哥,他们更想让辛苦操劳大半生的父亲多多享受轻松愉快的退休时光,这份互爱互让的手足情血浓于水的兄妹意或许只有一起经历过那苦难深重的日子才能体会得更深刻吧。<br></h3> <h3><b><font color="#1564fa">  梨园梦成 远近闻名</font></b> 父亲自小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看到村里有人会唱戏哼曲他觉得很有趣,也学得有模有样,在学打铁的日子也偶尔哼唱几句来调节一下枯燥乏味的生活。可巧邻居大哥慧眼识珠,看中父亲是棵好苗子,建议并陪伴父亲报考黄县剧团,父亲长相形体嗓音做派样样俱佳,自然一考中的。满心欢喜的父亲回家和父母商量没想到被祖父母浇了一头冷水,他俩坚决反对,觉得打铁养家更靠谱,父亲又急又难过,茶饭不思,郁郁寡欢,很快病倒,祖父母看父亲实在热爱戏剧又如此倔强,心疼父亲也只好由他去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的光鲜亮丽,背后需要付出太多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心酸,尤其我们的国粹京剧,念做唱打,一招一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更有它严苛的艺术标准,丝毫马虎不得。父亲是决绝的,父亲是执着的,他说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17岁的少年骨骼发育基本成型,从头训练舞台基本功所受的苦非常人能忍,父亲一点儿没有退缩,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闻鸡起舞锥梁刺骨,压腿踢腿拿顶虎跳小翻吊嗓,着厚底跑圆场,每天的汗水都是湿透衣衫,从不肯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再苦再累也都咬牙坚持。对于剧本的掌握,父亲更是精益求精,为了熟记台词,他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的努力拼搏使他的演技愈发精湛,慢慢成为剧团的台柱子,活跃于烟台各县市的城乡舞台上,给老百姓送去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那没有电视极少电影的年代,有戏剧下乡,对于老百姓来说那简直就是过大年,是最高的艺术享受。父亲成为当红京剧小生也是远近闻名的不争事实。作为一名京剧小生父亲无疑是成功的,可是他却坚决不肯让他的孩子踏上这条路,“学京剧太苦了,我一定不能让孩子再受这份苦了”。其实在我的央求下父亲曾教过我拿大顶,也就是倒立,用父亲的话说我的腰身比较柔软,做起来不费事,这是练功中最简单最基础的,可是倒立没几分钟我就面红耳赤呼吸不畅,而父亲他们练功时一次倒立至少得半个多小时,更何况还有其他难度系数更高更难的动作,这其中的苦有谁知道? 由于电视的普及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剧团在82年解散了,演员们也都转型了,父亲的梨园生涯也戛然而止。89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蓬莱二中,有老教师关心问起我的家庭父母情况,当我说出父亲的名字时,他们对父亲扮演的角色印象仍然非常深刻,而且对那些角色也是如数家珍,比如杨宗保、梁山伯、唐僧、许仙、张生、陈士美、王金龙等等,还有很多样板戏,时隔那么多年大家对这些剧目依然记忆犹新,我替父亲高兴,也为自己骄傲,父亲一生执着的追求值了。<br></h3> <h3><b><font color="#b04fbb">  伉俪情深 舐犊意重</font></b> 年轻时的父亲温文尔雅玉树临风加之才华横溢演艺精湛,赢得粉丝无数,更是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少男少女心目中的男神,据说还有一远房表妹对父亲情有独钟寻死觅活,可是父亲似乎对这一切置若罔闻,只专注于自己的演出,或许真如古语云冥冥之中缘分天注定吧。年轻时的母亲明眸皓齿天生丽质而且冰雪聪明贤惠能干,是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美女良媛,来给母亲提亲的人也是踏破门槛,可是并没有母亲中意的。六三年的春天,剧团巡回演出到徐家集,那是我母亲的村庄。恰逢有天阴雨,无法露天演出,当时演员们都是住在村民家的,于是演员们就主动帮助村民上山种花生。父亲住的那家村民因农具不足,就带父亲去邻家母亲家借农具。外祖母见父亲彬彬有礼英俊帅气,言谈举止稳重谦逊,又听邻居打趣说这帅小伙还未婚娶,心里不免就掂量起自己宝贝独生女儿的婚姻大事了。之后外祖母跟这位邻居打听父亲的情况,对父亲颇有好感的邻居感觉外祖母果然有意,于是就非常愉快地想做月老了。可是父亲对此事似乎不置可否,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对心高气傲的母亲来说可谓打击不小,外祖母也甚是不解,于是托父亲最好的朋友去了解情况,原来一向儒孝的父亲觉得婚姻大事得尊父母之命,父亲的好友赶紧去父亲家请示了祖父母于是才有了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大团圆结局。 父母婚后的物质生活是清苦的,但是真挚的感情让他们感觉生活是甜蜜的。母亲节衣缩食为父亲买了块上海牌手表,那是当时的最名牌,她想让父亲在人前更自信更有颜面;父亲去大连演出,排了大半天队给母亲买了当时最流行的毛呢大衣,那也是父亲省吃俭用加上演出报酬才凑够的。这件母亲珍藏的大衣在她病重生命的最后一刻时她一定要我们找出来,她定定地望着这件依然如新的大衣,眼里闪烁着温柔的光芒。这哪里仅仅是一件大衣,它见证了她和父亲五十年风风雨雨患难与共一起走过的路程,也目睹了他们五十年互敬互爱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分别在即,她是多么地不舍啊!她心里或许在说今生最浪漫的事就是能陪父亲一起慢慢变老,今生五十年太短,来生还要与父亲牵手百年! 自从查出母亲的病情到她去世的七年间,父亲可以说是寸步不离地陪伴母亲。他觉得年轻时他工作在外母亲一人在家照顾我们姊妹仨吃苦受累太多,而今患此重病与她多年的操劳克己有很大关系,他心疼母亲更不舍母亲,不但想法设法寻医问药,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还千方百计哄母亲开心。家里的花盆里种上母亲喜欢的花花草草,户外的绿地上经常有他陪伴母亲晒太阳看风景的身影,每次母亲住院化疗他都全程陪护,其实我们姐仨都成家成年都能陪伴,可是他总以我们工作忙母亲离不开他为理由,每次都是他在医院常驻陪伴母亲。父亲非常细心也很耐心,母亲何时吃药吃何种药他都认真地记在本子上,每天准时给母亲备水备药。当然姐姐妹妹也都竭尽全力,我们都希望辛苦一生的母亲能多享些晚年的福,能更多些日子陪伴在父亲身边。14年6月20日是父母亲金婚纪念日,为了让母亲开心父亲举行了家宴,姐姐妹妹把我们这个家庭这五十年间有纪念意义的精彩瞬间做成了漂亮的大看板,每一帧照片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张图片都是一个开心温馨的时刻,这是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独有的岁月静好。席间,父母亲跟我们讲述着他俩的相识,我们姐仨小时候的故事,还有下一代两个新生命的降临成长,那些苦中有乐美好幸福的时光我们多想能永远听父母讲述,可是当年秋天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一直有父亲满满的爱应该也算没有缺憾了吧。 父母育有我们姐妹三人,在过去重男轻女的年代没有男孩儿会让人笑话的,可是父亲对我们姊妹仨都宠爱有加,在得知第三个孩子还是女孩的时候他安慰母亲说“这个是大双眼,最俊”。父母对我们姐仨的培养教育也是竭尽所能,从没觉得是女孩就不必上学或早早下学挣钱,他们说就是头拱地也要供孩子们上学,能上多高上多高。如果说,母爱如水,那父爱就如山一般的厚重了。在我们姐妹成长的路上,父亲不仅仅是一位宽容慈祥的父亲,更是一位良师一位益友。我感觉三个姊妹中性格柔弱的我是让父亲比较操心的一个,所以更深切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与无私。父亲细致入微的爱在数九寒冬风雨无阻接我下夜自习的夜色里,父亲执着深沉的爱在一次次为我办理工作调动不惜代价的行程里,父亲点点滴滴的爱在他时时关注我情绪变化常常给我传递的生活真谛中,父亲明察秋毫的关切“你这段时间脸色很不好,赶快我陪你去医院检查检查”回响在我的泪眼里。经常经常耳边响起父亲的电话“我今天呼的玉米面饼子,你来家拿啊”“我今天腌的嫩菠菜梗,你来家拿啊”“我今天刚摘的香椿芽,你来家拿啊”“我们今天做的鲅鱼饺子,你来家拿啊”“你家的防盗门锁钝了,我买了油壶和润滑油给你送家了”……父亲的爱如空气无处不在,父爱,无可替代! 外祖父的爱起码是父爱的平方。父亲在晋升外祖父后简直是爱心泛滥,他以前看到老朋友宠惯孙辈很不以为然,可是他有了外孙以后那真真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母亲的话说“这俩崽子就是姥爷的眼珠子”,本来心情不爽面有阴云只要看到外孙立马阳光灿烂晴空万里。和外孙在一起,父亲几乎变成了老顽童,孩子要他做啥他做啥,翻绳扣,变魔术,骑大马,蹦蹬敞,打鼻眼,捏面人,做流苏,可以说要天上的星星不给月亮,那绝对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宠爱,看得我们姐仨都有点羡慕嫉妒,我们小时候父亲可没这样陪我们玩啊,或许现在有闲的父亲也想弥补当年他工作太忙没能陪伴子女的遗憾吧。就这样被他宠溺大的两个外孙一个考上了公务员一个考上了重点大学,总算没有辜负外祖父对他们的宠爱有加。而且大外孙去年娶了美丽贤惠能干的政府公务员为媳妇,这更是让父亲美得合不拢嘴。<br></h3> <h3><b><font color="#ed2308">  勤学善习 与时俱进</font></b> 父亲自小聪明好学,能熟记几十上百部戏文,他也很喜欢读书看报,对时局形势了如指掌。他思维敏捷,思想绝不落后,许多新新人类的语言也通晓善用。有客人来家吃饭,他热情豪爽招呼大家“我的地盘听我的,必须吃好喝好”;姐姐哪天有饭局,他说“又要去腐败啊”;妹妹会唱几个京剧唱段,他说“很有艺术细菌,大大点赞”;我哪次做了傻事他就会笑话我“你是不是脑残?”;我们姐妹夸他穿着帅气,他说“我老头儿并不out嘛”;“帅呆了,酷毙了,爽歪歪,886”都是父亲的常用语,我这样爆料,是不是有点坑爹?! 父亲文采斐然,书法漂亮,曾经为工作单位写过无数海报。他最用心写的是我们家人过生日或者过年或者家有喜事比如乔迁时写的贺词。他关注每个孩子的特点,关注他/她时时刻刻的进步,然后巧妙构思亲笔写下他独具匠心的祝福和期盼。我每次接过父亲的红包,心里都非常感动父亲的用心良苦,它不但是物质上的给与,更是精神上的鼓励。每次看着红包上美好亲切的祝福话语就很愧疚,自己才疏学浅啥时能写点东西回报父亲呢,今天的这篇陋文就算是对父亲的一点点回报吧。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父亲在感觉其神奇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旅。京剧票友的聚会父亲以前偶尔会去参加,有些精彩的片段父亲觉得有必要留作纪念,于是他认真研究学会使用妹妹特地为他买的录音笔,没事的时候欣赏一下自己及好友的唱段,电视里的好节目也录下来,或快放或慢放,或剪辑或排序,不亦乐乎。与此同时,他还开始接触电脑,把录音转发到电脑上,他发现播放出来音质更加优美,时间就在开心愉悦中很充实地度过。录音笔的学习使用让父亲初尝电子产品的方便快捷功能强大,所以家里的电脑父亲也大胆尝试,我们教他如何在网上搜他喜欢的戏曲唱段,下载并保存,他也都能记住;因为他喜欢中国象棋,我们还给他申请了联众账号,他经常打败对手,把人家赢跑了。学会这两样我觉得对于敏而好学的父亲来说还算平常,可是他后来又学会了智能手机而且微信用得流畅自如我就实在是叹为惊止佩服之至了。父亲七十八岁的生日时,姐夫给父亲的生日礼物是一部智能手机,我当时想的是姐夫你能不能选个靠谱的礼物啊,父亲那么大岁数怎么可能会用智能手机?!可事实确实出乎我的意料,父亲还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研究,在对每一个键的功能都熟悉了解之后,他的大外孙又给他申请了微信号,可是父亲最大的难题是没学过拼音,所以他的输入法必须用手写,这就很厉害了,我们打字只在谐音字词里挑挑找找就行,即使有不会写的字输入法都有提示,可是父亲每个字都是自己手写的,而且书写规范,所以更让我佩服他的真才实学。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微信,父亲的生活就更加充实忙碌了,他录下家人聚餐的热闹,拍下家里鲜花的盛开,转发有趣的文章视频,通通分享在我们家的微信群,还会朋友圈点赞,发微信红包,在美篇里写评论,反正关于智能手机我们会的他都会,我们不会的他还在研究,我真真羡慕佩服父亲的活力、动力、实力、魅力,有这样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父亲,我深切体会到榜样就在身边! 丰富的生活阅历养成了父亲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车到山前必有路”“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是父亲经常开导我们的话。世间万物各有其道,浮华人生静默淡然,随遇而安随缘而化,才是本真生活,父亲是一本丰厚的教科书,他教给我们丰富的人生道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亲是儿女的守护神,父亲是儿女的定心针,愿我们“爸气十足”“父出真爱”的帅气老爸永远活力四射,健康快乐! 爱您的三个女儿敬上 Written by Xueronghua on Father's 80th birthday<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