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着摄影师手中的“咔嚓”一响,一张全家福照定格了家庭成员中每一个人的幸福瞬间。自从有了摄影,逢年过节大团圆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来张全家福。全家福照,象征团圆,透着喜庆,寄托着未来,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感诉求之一。</p> <h3>也许是因为太公金粟兰戏剧人生吸引了我,我刻意想寻找奶奶家的全家福,他们家境小康、兄弟姐妹多、原本会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但很遗憾!家里找到的最早的全家福照片是五十年代的。曾祖母和他的二个儿子合影,以及外婆老家的全家福,照片中间是太姥爷,两边是他的二个女儿和女婿,太姥姥很早就病逝。<br></h3> <h3>外公家兄弟姐妹5个,外曾祖父曾祖母也都高寿,可是因为生活在农村,当时拍照还是个侈品,再加外公很小就离开家,走南闯北,所以找不到完整的全家福。只是七十年代回老家探亲,外公特意从山东老家带回来了外曾祖父曾祖母的照片,也许是为了解思念之苦吧。<br></h3> <h3>1959年8月外公外婆终于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h3> <h3>特别喜欢六十年代初外公外婆和大姨的全家福,那是在上海拍摄的,那照片好小资的生活,外婆烫着头发,穿着收腰的小花衣。外公好绅士的站在一边,手时还拿着道具,守护着他的二个女神:太太和女儿。那时候还没有我妈妈,据说妈妈正在外婆的肚子里。照片中抱着娃娃的是我的大姨。<br></h3> <h3>几年后,由于妈妈的到来,全家福由三人就了四个,大姨一如既往的捧着个娃娃,但外公外婆好象有了很大的变化,照片尽管温馨,却少了那份小资的情调。从照片人物中服饰、头发、装扮、场景我似乎都闻到文革的气息。<br></h3> <h3>外公老家是山东的,作为革命根据地,他们家族许多人,很小就出来闹革命了。外公的堂妹就是其中的一个,四十年代初,姑奶奶年仅十几岁,就离开了老家。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姓名也改了。七十年代,外公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表妹。突然,有一天一位已经是处级领导、厅长夫人的姑奶奶,来到外公生活的小城来看望外公。外公那个高兴呀,全家特意去照相馆拍了张全家福。当时让摄影师很犯愁,座位似乎怎么安排都不太合适,于是产生了这张小孩座着,长辈站着不合乎情理的全家照片。<br></h3> <h3>爷爷2012年八十多岁的姑奶奶从澳大利亚探亲回国知道我的外公病重住院,特意来探望,并陪爷爷过了最后一个生日。他们不是亲兄妹,却比亲兄妹来往交流得更多,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革命友谊。<br></h3> <h3>80年代后期我妈妈家有了第一台相机,从此很少再去照相馆拍照了。由于相机的质量以及摄影水平的限制,尽管拍出的全家福不尽如意,但能方便记录家里重大事项。我90年出生,当时外公外婆已离退休,于是他们承担起领外孙的重任。可惜92年外婆病逝,年幼的我对外婆已经没有什么记忆了,庆幸还有这张我和外公外婆合影。<br></h3> <h3>再后来,家里的照相机逐渐升级换代,从最简单的傻瓜机到智能傻瓜相机,从胶片机到数码机,从功能机到单反机,特别是随着带相机功能的手机的普及,拍照越来越方便。全家福照片似乎起来越多,可感觉总是少了那么一股味。<br></h3> <p class="ql-block">也许是生活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辈的磨砺太多,他们太向望平静、安逸的生活,相夫教子、其乐融融。爸爸家兄妹3个、妈妈家姐妹2人,从此一直在小镇上生活,读书、就业、娶妻(出嫁)、生子,就再也不离开过这个小县城。2013年春节,当我即将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真的不甘心在家乡生活一辈子,于是决定独自去美国留学。走之前我用最传统的全家福形式,拍下了《奶奶最幸福的时光》这张照片,让亲情定格为永恒。照片中怀抱婴儿的就是我奶奶,这是我们家四世同堂的第一个春节。老人一辈子不图什么,就图一家人平平安安。照片上的人没有大喜大悲的人生,脸上流露的也是安宁与满足。合家团圆是我奶奶最幸福的时光。</p> 全家福 <p class="ql-block">家庭照相本就是一个时光胶囊,定格了许多随着时间流逝不可挽回的美好回忆,相对时代来说能回顾历史,相对个人来说能重温记忆。翻阅一张张照片,你就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看着我们从小慢慢长高,工作、结婚、生子,全家福的队伍在慢慢壮大。然后,我们的下一代又开始重复我们小时候的过程,慢慢长大。而我最终也会和父母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老去。只有影像成为永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