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衡水市阜城县码头镇自隋唐以来,便是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的货运码头,据(阜城县志)记载,码头为太仆寺行台故址,兼有马地,马厂,马头诸名,后因地处运河西岸时有船舶停靠,而定名“码头”,码头镇也因此而得名。</h3> <h3>码头镇驻地相传为古运河航线三十三个码头之一,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进行物品交换或买卖,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圈落,码头镇南辛庄村就是运河码头的所在地。</h3> <h3>如今古码头早以不复存在,听村里老人讲,码头现只残存两个地基,分布在东西两岸,顺着老人手指方向,我隐约看见两个地基的模样,出乎我的预料,完全不能把当年繁忙而活跃的码头景象和现在仅存的残迹联系起来。</h3> <h3>村里老人讲,日军入侵本村在码头东西两岸各修建了两座炮楼,封锁了两岸人们的交往,后来抗战胜利,老人回忆说:小时候下河摸鱼,经常摸上来一些枪支和子弹。后来在原古码头南面阜城县政府于一九八0年建了一座桥,主要是方便两岸人们交通往来,可如今此桥也已成为危桥。</h3> <h3>我蓬勃的信念瞬间丧失,一座古码头,一座村庄,惦记着的景象早已不在。桥头三,两生意人还在模仿着往昔,偶尔一只狗的跳跃活跃了气氛。</h3> <h3>残桥下依旧是运河,点滴水源滋养了一方民生,岸边垂钩的鱼儿是否是前世遗落下的一尾精灵?</h3> <h3>阳光斜照,晚秋的景更浓了,两岸边的农户小院金黄殷实,又是一个丰收年。河边芦苇迎风荡漾,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h3> <h3>摄影―文字</h3><h3>一叶知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