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漫谈(下)2018年秋

春语

<h1>  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1923一一2016),任艺华沪剧团副团长。他唱腔抑掦婉转,刚柔并济;表演潇洒飘逸,舒展大方。他吐字清晰,感情真切,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自成一派。以演《新李三娘》、《陆雅臣》、《碧落黄泉》、《黄浦怒潮》等著称。</h1><h1> 他在长期演艺生涯中,塑造了大量鲜明生动的舞台形象,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著名唱段。尤其是他的《碧落黄泉》中的"志超读信",和《新李三娘》中的"刘志远敲更",更是脍炙人口,被人们代代传唱。</h1><h1> </h1><h1> </h1> <h1>  </h1><h1><br></h1> <h1>  由于王盘声在沪剧艺术发展中的卓越贡献,1992年,他得到国务院表彰,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同年又获得金唱片奖。</h1><h1> 王派在沪剧界男演员中有"十生九王"之称,那些王派名段的学唱几乎不绝于耳。可见其对沪剧传承功劳之大,对社会受欢迎程度之广!</h1> <h1>  王盘声唱的第一部戏是《新李三娘》,讲述刘智远投军边关,历经艰难,最后功成名就,与饱经折磨的妻儿团聚的故事。</h1> <h1>  其中有一场戏,描绘刘志远在军中,寒风凛冽的雪夜敲更的情景。王盘声运用创新的唱腔,真切地抒发了刘志远怀才不遇,漂泊异乡,思念千里之外爱妻的悲凉心情。王盘声"刘志远敲更"的唱段,一经推出,在大街小巷不胫而走,到处都有人传唱:"夜阑人静,大小百家完全来了床浪睏⋯⋯飘飘大雪从天降,富贵人踏雪提诗句,我刘志远冰天雪夜思故乡。"</h1> <h1>  由王盘声主演的《碧落黄泉》,在沪剧舞台一炮打响。该剧描述抗日战争时期,一对男女大学生汪志超和李玉茹,在校时相互爱恋。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在外界压力下,有情人未成眷属的凄美爱情故事。</h1> <h1>  这段"志超读信",是玉茹在临终前,志超逃婚,赶赴杭州,在病床前,与奄奄一息的玉茹见最后一面时,所唱的玉茹写给他的一封信。</h1><h1> "志超志超,我来恭喜侬,玉茹印象侬阿忘记⋯⋯志超啊,我唯一希望只有侬,愿与侬永远在一起。现在我回想以往事,以往事好像就在眼面前。"</h1><h1> 这个唱段在台上一经唱响,就引起了轰动。场内观众屏息静气,噙泪注目,一曲音落,如同炸雷,观众的泪水和掌声一起飞揚。</h1> <h1>  沪剧表演艺术家王雅琴(1917一一2003),担任艺华沪剧团团长,是上海市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1925年随王筱新学艺,十三岁起正式登台演出。在《庵堂相会》、《借黄糠》等剧目中扮演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h1> <h1>  1937年,在由友谊电台发起的的投票评选活动中,王雅琴获得了"申曲皇后"的桂冠。</h1><h1> 解放后她致力于沪剧艺术的创新,先后主演了《碧落黄泉》、《家》、《黄浦怒潮》等,塑造了众多妇女的生动形象。</h1> <h1>  </h1><h1> 王雅琴戏路较宽,尤擅长于演闺阁花旦一类角色,神态逼真,性格鲜明,早年就有"小梅兰芳"之称。</h1><h1> 她唱腔文雅幽静,吐字圆润清晰,别具风韵!</h1> <h1>  沪剧表演艺术家小筱月珍(1920一2017),从师筱月珍,学习"电台皇后"申曲名旦沈筱英的唱功。所以她的唱腔既刚强有力、吐词清晰,又具备明快流畅、低沉飘逸的神韵。</h1><h1> 她扮相朴实大方,演出过大量沪剧传统戏和现代戏,如《庵堂相会》、《冰娘惨史》、《祥林嫂》等。她所扮演的众多女性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和爱戴!</h1><h3> </h3> <h1><i><font color="#333333">  1987年为《沪剧志》筹款,小筱月珍积极参加《陆雅臣卖娘子》的演出。其中一曲赋子板"吃馄饨"令观众至今难忘!</font></i></h1><h1> 四十年代初与丁是娥、汪秀英、顾月珍一起被誉为沪剧"四小名旦"。</h1><h1> 小筱月珍的女儿叶萝兰,是市西中学62届高中生,曾是市西沪剧队领军人物。她在沪剧《星星之火》一剧中扮演楊桂英,我班的一位男同学扮演工友林如海。他们的精彩表演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h1> <h1>  沪剧表演艺术家汪秀英(1922一一1997),任长江沪剧团团长。三四十年代与丁是娥、顾月珍、小筱月珍被称为沪剧"四小名旦"。</h1><h1> 她是沪剧旦角中戏路较宽的演员之一,还能反串男角和兼唱各种流派。其唱腔爽朗流畅,清𥇦明快,尤以演唱"赋子板"著称,紧凑穏重,颇受观众好评!</h1> <h1>  沪剧表演艺术家楊飞飞(1923一一2012),任勤艺沪剧团(后改为宝山沪剧团)团长。楊飞飞从40年代起已在《叛逆的女性》等剧中扮演角色。后又主演了《为奴隶的母亲》、《卖红菱》、《雷雨》等戏,以演悲剧见长。</h1><h1> 楊飞飞在继承沪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其它戏曲的成分,创造了以柔和为特色的楊派。其唱腔朴实无华,委婉亲切,感情真挚细腻。</h1> <h1>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段,是《妓女泪》中的"金媛自叹"。因为有八种曲调组成,故称"楊八曲"。对沪剧艺术发展作出了贡献。</h1> <h1>  《为奴隶的母亲》是楊飞飞著名的代表作。主要讲述民国九年,浙江农民张根生,因家贫,将妻子春宝娘"典"与温姓地主。春宝娘生下一男孩秋宝,三年后,又不得不离开亲生之子,被赶回家。难舍秋宝,又重见春宝的,那种悲凉而又略显喜悦的心情,在唱段中一露无遗。"翻上高山把路赶,眼前已是山河湾⋯⋯家乡虽穷泥土香,合家团聚不分开。"</h1> <h1>  著名沪剧演员赵春芳(1914一2005),从艺70多年来,在沪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他老戏底子很強,多年的舞台历练和自身琢磨,使他的表演里融进了那份飘逸铿锵。他的晿腔雄健华美,控纵自如,被誉为"春派"。</h1> <h1>  他和妻子楊飞飞各自开创了一种沪剧流派,都是聚光点下的焦点。他们合作演出的《卖红菱》、《为奴隶的母亲》、《家》等剧目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真可谓珠壁生辉!</h1> <h1>  沪剧表演艺术家顾月珍(1921一一1970),任努力沪剧团团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善于饰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的人物。唱腔清新淳厚,朴实平稳,在沪剧流派中自成一家。</h1> <h1>  文革时,剧团停演,她本人受尽折磨,于1970年被迫害致死,1978年被平反。身世凄凉的顾月珍,对沪剧中一些命运苦难的人物,十分理解和同情,在舞台上表演时,感情真挚,常常感动了台下观众。</h1> <h1>  解放后,顾月珍是第一位将共产党员形象搬上舞台的演员。1953年她主演的《赵一曼》,在华东戏曲观摩大会上获演员一等奖。</h1> <h1>  1954年,顾月珍根据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改编创演了沪剧《八年离乱 天亮前后》。剧中素芬的命运牽动了万千观众的心,一曲"倚门盼夫曲",唱得观众热泪盈眶。那年龙门大戏院连续客满一月有余。</h1><h1> 记得在演此剧前,顾月珍的丈夫移情别恋,她独自担负起抚养一双儿女,解波和解星的责任。这更引起众人的同情,我追随我爸妈,也成了顾月珍的忠实观众。</h1> <h1>  沪剧表演艺术家凌爱珍(1911一一1983),任爱华沪剧团团长。她成名较早,戏路宽广,演喜剧时爽朗明快,演悲剧时哀婉凄切。</h1> <h1>  她唱腔多变,其演唱的快板,尤以流𣈱的节奏,和清晰有力的吐字技巧而引人注目。</h1> <h1>  她成功地饰演了《钗头凤》中的唐婉,《少奶奶的扇子》中的金曼萍,《红灯记》中的李奶奶等角色。</h1> <h1>  著名沪剧演员韩玉敏(1933一一 ),她戏路较宽,既能演年轻女子,又能演老旦及反角。她的表演感情丰富,刻划人物性恪,因角而异,恰到好处。</h1><h1> 她先后在《少奶奶的扇子》,《红灯记》,《雷雨》,《青春之歌》等剧中扮演角色,给广大沪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h1> <h1>  她的唱腔善于融合各派之特点,既有石筱英的柔美甜润,又有凌爱珍的刚劲挺拔。形成了自己委婉情切,跌宕起伏的特色。</h1> <h1>  "沪剧王子"袁滨忠(1933一一1967),在沪剧历史上,他是一个有影晌的青年演员。他的一生短暂而灿烂,正当他艺术上不断趋于成熟,滿怀激情地向更高目标冲刺的时候,一场猛烈的风暴却无情地袭来,他遭到迫害,被剥夺了年仅34岁的年轻生命!</h1><h1> 近年来,沪剧爱好者一次次举办"袁派"演唱会,和纪念活动,成为沪上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h1> <h1>  1950年,袁滨忠从师于筱文滨,成了他的关门弟子。他表演深沉细腻,在唱腔上融合了筱文滨和王盘声的特长,并结合自身嗓音有所发展。他不仅有潇洒飘逸的一面,还有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袁派"艺术风格,给沪剧舞台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h1> <h1>  观众喜欢看袁滨忠和韓玉敏演的戏,他们被称为沪剧舞台上,一对珠联璧合的黄金搭档,是"牛奶加咖啡"。这是他们演的西装旗袍戏"少奶奶的扇子"。</h1> <h1>  1959年,袁滨忠参加上海市沪剧界,著名演员会串《雷雨》时,饰演小少爷周冲一角,颇受赞赏。60年代初,袁滨忠主演了《年青的一代》,并与凌爱珍、韓玉敏同台演出《红灯记》,更为观众注目。1964年,他随凌爱珍等人赴北京向中国京剧院学习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接见,并作了亲切谈话。</h1><h1> 他短暂的一生中,塑造的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的一曲曲优美的唱段,使沪剧艺术,这朵熣灿之花永远绽放光彩!</h1> <h1>  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先生,也是市西中学62届高中生。他的配音代表作有《佐罗》、《虎口脱险》、《茜茜公主》等,在众多的角色中,他的配音维妙维肖,生动形象,深受观众喜爱!</h1><h1> 此外,他还深爱沪剧,读书期间曾在市西中学沪剧队,扮演《星星之火》一剧中的角色。他尤其喜欢袁滨忠的表演,是他的铁杆粉丝。童先生称袁滨忠是了不起的人才,在60年代初红遍上海滩。至今几十年过去了,童先生对他的刚柔相济、华丽清亮的唱腔仍赞赏不已,对他的不幸遭遇深感痛惜!</h1> <h1>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老一代沪剧艺术家的身教言传下,在继承沪剧名家各流派,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下,几十年来,又涌现出不少负有盛名的中青年演员。其中茅善玉、陈甦萍、华雯、马莉莉和陈瑜,都是百花奖获得者,被称为"五朵金花"。他们在沪剧舞台上绽放着生生不息的光彩!</h1> <h1>  国家一级演员马莉莉,出生于1949年。任上海沪剧院副院长。1982年,她在《日出》中成功塑造了陈白露一角,这是她表演和演唱艺术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h1> <h1>  国家一级演员茅善玉,出生于1962年,任上海沪剧院院长。她的表演感情真切,演唱时嗓音甜润,柔中带刚,情深味浓。她所演出的剧目如《雷雨》,《一个明星的遭遇》等深受观众喜爱。</h1> <h1>  国家一级演员陈瑜,出生于1947年。她在多部作品中饰演母亲形象,被称为"母亲专业户"。</h1><h1> 其中在《明月照母心》一剧中,陈瑜恁在戏中真实细腻塑造的慈母形象,和情真意切的清新表演,一举摘取了文华奖、百花奖等四个表演大奖,并拍成了电视剧。</h1> <h1>  国家一级演演员陈甦萍,出生于1960年,任长宁沪剧团团长。在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担纲主演的大戏五十余部,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身份、性格和感情迥然相异的</h1><h1>女性形象。</h1><h1>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陈甦萍不断探索唱腔艺术,逐渐创造了甜、糯、柔、润,独树一帜的沪剧"陈派"艺术。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她也被推举为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h1> <h1>  国家一级演员华雯,出生于1963年,任宝山沪剧团团长。她曾以《东方女性》,与《挑山女人》二剧,分别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她是沪剧界有名的"出新花旦"和"拼命花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演员。</h1> <h1>  国家一级演员汪华忠,出生于1943年。他的唱腔以学习解派为主,表演富有激情,刚柔相济。所扮小生潇洒飘逸,演绎老生苍劲有力。</h1> <h1>  戏剧导演徐俊,出生于1962年。2001年获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硕士学位,后导演了越剧《玉卿嫂》,沪剧话剧《永远的尹雪艳》等。在成为导演前,他成功饰演了沪剧中各种小生角色,观众给予他"沪剧王子"的美誉。</h1> <h1>  国家一级演员孙徐春,出生于1960年。他的唱腔在师承于王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吸收流行歌曲和美声唱法的技巧,形成了富有现代融味的演唱特色。</h1> <h1>  沪剧源于民间,语言生动,曲调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一张名片。</h1><h1> 我本着自小对沪剧的喜爱,对老一代沪剧表演艺术家的崇敬,及对众多沪剧新秀的钦佩,对部分演员及剧作,略作介绍。希望能得到沪剧爱好者的共识,也希望能弘掦这一传统的戏曲。</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