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留园

苏州天平

<h1><b><font color="#ff8a00">留园揖峰</font></b></h1> <h3>问君几时到苏州,留园寻日可逗留。</h3><h3>长廊绕园二千尺,胜迹占地三十亩。</h3><h3>花步小筑为佳品,石笋峥嵘立,</h3><h3>古藤绕地柔,愿栽玉盆供案头。</h3><h3>山房一水方涵碧,浅底游鱼沉又浮。</h3><h3>凭栏临池舒胸怀,依稀湖上泛轻舟。</h3><h3>一梯云飞登明瑟,半园景色眼底收。</h3><h3>桃花红拂拂,芳草绿幽幽,叠叠峰回抱,</h3><h3>森森满山丘,半掩的可亭半含羞。</h3><h3>五峰仙馆多轩敞,富丽堂皇胜一筹。</h3><h3>湖石山峦雄浑势,花木交柯更清幽,</h3><h3>曲径回廊难尽兜。</h3><h3>牡丹花栽自在处,远翠一角小红楼。</h3><h3>高高下下天然景,密密疏疏花自茂。</h3><h3>佳晴春雨并快雪,闻木樨香待中秋。</h3><h3>清风池馆清欲绝,驻足浑忘千重愁,心旷神怡自悠悠。</h3><h3>墙外清山横翠黛,窗前花香水自流。</h3><h3>借问奇石今何在?林泉馆前一峰秀。</h3><h3>又一村路转峰回处,田园风光竹脩脩,疑到农家访茅舍。</h3><h3>呖呖入耳莺声啭,丝丝拂面路边柳,少一个牧童横笛跨老牛。</h3><h3>笑与丹枫共订约,霜叶红时作重游,再问冠云安好否。</h3><h3></h3><h3> 俞中权《弦外集》</h3> <h3>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合称中国四大名园,园内亭台楼阁、奇石曲廊,加上满园的绿意和一汪碧水池塘,一步一景,景致很是秀气。在这里,可以体会一种园林山水之间的平淡气息。</h3><h3></h3><h3>留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当时称“东园”。清乾隆末年被刘恕所得,扩建后改名“寒碧山庄”,时称“刘园”。清光绪初年,官绅盛康买下此园,改名为“留园”。</h3><h3></h3><h3>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小池塘)见长,围绕小池塘分布着可亭、远翠阁、曲溪楼等;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有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等十数处建筑小品。号称“留园三宝"的冠云峰、楠木殿和魚化石都在东部。</h3><h3>留园的北部和西部相对开阔,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院;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h3><h3>池塘南边的涵碧山房与明瑟楼,是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h3> <h1><b><font color="#ff8a00">绿荫轩</font></b></h1> <h3>这座“绿荫轩”,轩名取自明代诗人高启的“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诗句。原来,在绿荫轩旁曾种有一棵老榉树,一棵老枫树,树枝像两把大伞遮在屋顶上,所以叫“绿荫轩”。在留园的中部,可以观赏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这儿便是我们观赏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桥上紫藤开花,树木发芽,似乎凸显出一幅立体的春色图。来到后边,墙上有“花步小筑”四个字,为什么要写上这几个字呢?留园一带旧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装卸花木的码头;“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们常说的“弄”“邻里”,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所以,二十五户人家称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网师小筑”,主人很谦虚地说,我这个花园只是花步里边上的一处小建筑而已。此处园主以墙为纸,墙角散置湖石,花坛中堆石笋,植天竺、爬山虎冲宵而上,又垂下几缕绿叶,整幅图画给人以运笔凝练洒脱之感。</h3> <h1><b><font color="#ff8a00">明瑟楼</font></b></h1> <h3>“明瑟楼”,《水经注》中有“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说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让人感到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楼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为“恰航”。</h3> <h3>楼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将登楼的踏道藏于其中,边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将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腾的云朵,使人有一种飘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觉,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铺地,用卵石、缸爿、瓷片拼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俗称“花街”,这一片铺地上的图案有“金鱼”、“莲藕”、“仙鹤”……,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长寿”……,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h3> <h1><b><font color="#ff8a00">涵碧山房</font></b></h1> <h3>留园中部宽敞的露台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的绝佳之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荷花台。</h3> <h3>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的涵碧山房。这是中部花园的主厅,是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来命名的。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国有句老话叫“心定自然凉”,在这个地方,你是否有一种“闻名心底凉”的感觉呢?</h3><h3>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的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h3><h3>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不胜收。我们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的留园中部山水。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h3> <h1><b><font color="#ff8a00">曲溪楼</font></b></h1> <h3>曲溪楼在“古木交柯”北侧,留园的主要景观之一,原名“寻真”,清德宗光绪初年改名“曲溪”。《尔雅》:“山渎无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借用,沿用至今。曲溪楼始建于明代,刘恕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建筑临水,二层,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三米左右,南北长十余米,面积约一百一十三平方米,沿水池东岸展开。八角形门洞上刻有文征明手书“曲谿”砖额。</h3> <h3>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园主对书圣的景仰。</h3> <h1><b><font color="#ff8a00">濠濮亭</font></b></h1> <h3>“濠濮亭”,濠、濮均为水名。</h3> <h1><b><font color="#ff8a00">小蓬莱</font></b></h1> <h3>通过平栏曲桥,就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岛“小蓬莱”。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前往求长生不死之仙丹,同时又在自己的宫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这以后在水池中构筑三座“仙山”,即所谓“一池三岛”就成了古典园林造园的常用造景手法。留园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较规整。桥岛在划分水面的同时,使水面造成了旷、幽不同的两种水面效果。另外,在构筑中部假山时,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条狭窄的山涧,令人产生池水渊源不尽之感,使池水活了起来。</h3> <h1><b><font color="#ff8a00">可亭</font></b></h1> <h3>过了山涧、小桥,来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个“可”字,就会发现这个字用的非常巧妙,“可”还有“好,漂亮,美丽”的意思。观赏园林有动观和静观之分。如果说走廊是我们动观园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们静观的场所。</h3> <h3>可亭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图案。亭中这个桌子是用灵璧石做成的。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县,是虞姬的故乡,所以又有美人石的说法。灵壁石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声”,这在苏州园林中是比较少见的。</h3> <h3>对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楼与可亭形成了一个对景。所谓对景,就是从甲观赏点可以观赏到乙,从乙观赏点可以观赏到甲。从这儿望去,明瑟楼就像画舫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船舱,两座建筑组成了一艘形神兼备的“写意抽象式”画舫,微风吹拂,波光荡漾,这艘船就像在水中缓缓航行一般。</h3> <h1><b><font color="#ff8a00">清风池馆</font></b></h1> <h3>一过西楼,地平临水,清风吹来,这里便是清风池馆,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开,与濠濮亭、小蓬莱构成一个景区,不种荷花,池水明净,楼台倒影,环境十分幽雅。</h3> <h1><b><font color="#ff8a00">远翠阁</font></b></h1> <h3>从冠云台循高低起伏,曲折悠长的长廊西行,便来到了中部花园的东北角。这里有一两层楼阁式建筑远翠阁。它取唐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之意命名。一楼是“自在处”,意思水刷石心得自在的地方,颇有些禅意。远翠阁上层宜远眺,下层可近观。阁前有青石花坛,是明代遗物,上面有各种雕刻,显得古朴典雅。花坛内现种有牡丹,花开季节一派雍容华贵。</h3> <h1><b><font color="#ff8a00">闻木樨香轩</font></b></h1> <h3>“木樨”就是桂花,这儿四周遍种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飘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悬,倒映水中,随波荡漾。因此,这儿是观赏秋景的地方。我们说,苏州园林建筑的命名很讲究,此处的“闻木樨香轩”也包含有深刻的禅理,佛教的禅宗讲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h3> <h1><b><font color="#ff8a00">留园曲廊</font></b></h1> <h3>留园曲廊是苏州园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长约700米,另外两廊是拙政园的水廊和沧浪亭的复廊,各有特色。留园的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墙直廊曲,明暗相间,有的地方贴近墙面,有的地方又有间隙,还种了一些花草,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廊显得更加活泼。廊在这里有这么个几个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阳,冬天可挡雨;二是景点之间的联系纽带,天然的游览线路;三是作为平缓地过渡,巧妙地将客人引到山上的“闻木樨香轩”,观赏秋景。爬山廊的旁边墙壁上有明代董汉策镌刻的“二王”法帖,二王指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与众不同的是,此处的法帖只收“二王”书法,点评全放在释文的后面,可以让游人,特别是书法爱好者自己欣赏评点。留园墙上的这些书条石不仅收录了历代书家名帖,还记载了很多留园珍贵的史料,是当之无愧的“书法长廊、艺术长廊、园史档案”,堪称园林一绝。</h3> <h1><b><font color="#ff8a00">汲古得修绠</font></b></h1> <h3>在五峰仙馆的西侧有个小屋,叫“汲古得修绠”,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秋怀诗》里面的一句诗句。 “绠” 在古代是指绳子,“修”就是长的意思。“ 修绠“就是指很长的绳子。《荀子》有“短绠不可以汲深泉”之说,这是一句勉励人用功的箴言 ,告诉大家:必须下功夫才能得到真学问,韩愈将这句话加以点染,得出“汲古得修绠”的名句。意思是说做学问就像到深井取水,短绳是办不到的,要学到高深的学问,必须努力花功夫。</h3><h3></h3><h3>此处闹中取静,原是小书房,开窗可观四季的景色。</h3><h3>因为它位于五峰仙馆之西,所以也叫“西楼”。因为处于五峰仙馆和曲溪楼之间,为取得统一,东边采用木菱花装饰,在尺度和比例上与五峰仙馆相呼应,而西边做成粉墙漏窗和飞檐翼角与曲溪楼相呼应,起到了一个承接的作用。<br></h3> <h1><font color="#ff8a00">石林小院</font></h1> <h3>从五峰仙馆往东,我们来到的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这个院子南北长29米,东西宽15米。园主别有用心地将院子隔出六个小院子,互相沟通,给人的感觉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层次非常丰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h3> <h3>站在这个角度看一看,上面的这块石头像不像俯冲下来的老鹰,下面的石头像不像昂头向上的猎犬?所以叫“鹰犬斗”或“鹰斗猎狗峰”。前面的墙上好像还有一面镜子,镜子里边有这只老鹰的背影。其实,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块石头,这种用隐蔽的手法构成对景、漏景、框景,匠心别具,恰到好处,让人感到院子很大,层次很深。</h3> <h1><b><font color="#ff8a00">洞天一碧</font></b></h1> <h3>洞天一碧又称石林小屋,与揖峰园隔院南北相望。小屋卷棚歇山顶,内置金石小桌。石林小屋意为仿宋叶梦得的石林精舍。有清代著名版画家陈洪绶撰于石林小院窗两边木刻对联:“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此联与环境相符,联内每言一物,小院均有对照,在叙述庭院景观的同时,使人联想岁寒三友的花木比德、四时季相的时空交感,三个洞窗的虚、景物的实,令人回味无穷。庄怡孙亦撰有一联:“红树碧漪,溪山入画;淡云微雨,华竹含香。”该建筑刘恕时就有,盛氏时称“洞天一碧”,因此地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解放后曾称“石林小屋”,今已恢复原名。</h3> <h1><b><font color="#ff8a00">揖峰轩</font></b></h1> <h3>石林小院中的这座建筑叫“揖峰轩”,朱熹说:“前揖庐山,一峰独秀”。轩名是来自古人文章,但是园主对石头的恭敬之情却不难发现,刘蓉峰爱石成癖,有“石痴”米芾遗风,他曾经搜罗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书馆宠异之”,认为湖石不仅能给人以美感,还能得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揖峰轩环境幽雅,不妨作为三四个好友论诗作画,操琴对弈的好地方,大家看里边有琴、有棋。尤其是两桌,一边是围棋棋盘,一边是象棋棋盘,拿掉棋盘,桌子形同七巧盘,可以拆开来随意放置,小方桌可以看到院内用来拜月,也可取一墙角放花盆、茶具等。红木菱花门窗上的蝙蝠、双钱、万字图案等都是吉祥的符号。</h3> <h1><b><font color="#ff8a00">冠云峰</font></b></h1> <h3>冠云峰重5吨,高6、5米,造形奇特,峰顶似乎像一只雄鹰兀立其上,鹰头在西,向下盯着一只向上趴的老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湖石名峰假山。冠云峰与留园的大理石座屏、鱼化石并列为“三宝”,同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 为什么叫冠云峰呢?因为“石巅高耸,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云”,而且在《水经注》中有“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之句,“冠云峰”之名由此而来。还有人讲从西北方向看这座湖石假山就象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点象观音菩萨,怀抱婴儿,脚踩鳌鱼,取其谐音叫“冠云峰”。</h3><h3></h3><h3><br></h3> <h3>冠云楼下面北墙上的这块石头叫鱼化石,也是留园“三宝”之一。这块鱼化石呈薄片状,像云母一样层层剥开,上面有二十多条小鱼栩栩如生,头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有关鱼化石最早的记载,要算《山海经》了。当时人们对石头中的鱼形图案无法解释,只好发挥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龙鱼、鳖鱼,想成神仙的坐骑。那么,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是在一亿四千多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将鱼虾掩埋凝结而成的。</h3> <h3>在浣云沼的西面有冠云台,是四方形,背靠长廊,三面敞空,台下砌驳岸,台内匾上有“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则蕴含了园主对道家思想的追求。</h3> <h1><b><font color="#ff8a00">冠云楼</font></b></h1> <h3>冠云楼是为欣赏冠云峰而建造的,盛家住在这里的时候,此楼曾叫“云满峰头月满天楼”。楼下大厅叫“仙苑停云”。该楼一共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h3> <h3>东北侧的六角形亭子为“冠云亭”,戗角黛瓦,顶部有泥塑如意和橘子,寓意如意吉祥。冠云峰的东面是盛氏的家庵,是盛康参禅礼佛的地方,盛康别号待云,所以当时叫“待云庵”</h3> <h1><b><font color="#ff8a00">佳晴喜雨快雪之亭</font></b></h1> <h3>冠云台西面有一个门洞,穿过就进入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亭子的名字很有趣味,为集诗文碑帖之语妙合而成。佳晴取自宋代范成大“佳晴有新课”的诗句;喜雨即及时雨,取自《春秋榖梁传》中“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的句意;快雪则取自晋代王羲之的《决雪时晴》帖。表达了园林主人希望四季风调雨顺,丰收太平,园中花木生长繁茂的愿望。</h3><h3></h3><h3>雪之亭是一座卷棚歇山顶单檐方亭,亭中有楠木纱槅六扇,夹堂板上刻有猿羊虎象犬狮图案,裙板上刻有兰花图案,为明代遗物,园藏珍品。亭外曲廊相围,有对景石雕牡丹花坛。</h3> <h1><b><font color="#ff8a00">五峰仙馆</font></b></h1> <h3>留园东部的主要建筑五峰仙馆,这座高大宽敞的大厅,装修精美、陈设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厅堂”之美誉。以前厅内梁柱均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厅之称。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于是取唐代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诗意,将大厅命名为五峰仙馆。厅中扁额上的“五峰仙馆”四个字是园主盛康请金石名家吴大题。这里是园主以前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的活动的场所。由于封建时代讲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厅的中后部以一排屏门、纱隔和飞罩将大厅隔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宽敞明亮,座椅严格按规制摆放,是主人宴请男宾之处。而北面则相对局促,是专为女眷而辟。<br></h3> <h3>五峰仙馆两面墙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挂屏,红木板上有上圆下方两块大理石,不仅在形状上有变化,而且包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h3> <h3>在五峰仙馆的正中的银杏屏门上刻有《兰亭序》,两旁的纱隔窗有精美的花鸟画,看上去就象玻璃一样,有点透明的感觉,可以隐隐看到对面的景色,虚虚实实,明暗相间,画中有画,苏州自古以来就盛产丝绸,丝绸不仅是日常必备的生活用品,一在装饰上,不过,用这么大幅的丝绢画来分隔空间也是比较少见的,《红楼梦》里多次提到的“碧纱橱”就也是用丝绸做的纱隔,隔出来的小空间。<br></h3> <h3>小院中是用青石铺成的冰裂纹地面,厅前的台阶也很独特,是用朵云石垒成,取脚踩祥云,人在云上,人上人的意思。</h3> <h3>“大理石座屏”,这座大理石座屏非常珍贵,石质好、石纹妙、尺寸大,仔细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中于一块石面。这块大理石采于云南点苍山,有“雨后静观山”“风前闲看月”的境界,全国罕见。</h3><h3><br></h3> <h3>为什么叫“五峰仙馆”呢?回过头来看一看馆前面的假山,这座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山,从中可以找到十二生肖模样,游客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肖石峰。留园的主人非常喜欢石头,他搜罗了大量的石头,在馆南堆叠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h3> <h1><b><font color="#ff8a00">林泉耆硕之馆</font></b></h1> <h3>揖峰轩东边的这座大型的厅堂,就是留园著名的鸳鸯厅。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库门上有砖额“东山丝竹”四个字。为什么叫“东山丝竹”呢?是不是刘恕是东山人的缘故呢?这几个字也说明了我们观赏园林必须把握主题的重要性。其实,“东山”也有一个典故,《晋书》上讲,谢安在浙江东山隐居,朝廷几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动心。所以后人就用“东山”或“东山高卧”指代隐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天井外边原来是盛家的戏厅,在这里乐。天井外边原来是盛家的戏厅,在这里听戏品曲,好不惬意!置身于此,能说园主不是“东山高卧”吗?园主人虽然罢官还乡,心里还想着有一天能象谢安那样,“东山再起”,打得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皇帝召唤时,立马重出江湖,建功立业呢。</h3><h3><br></h3> <h3>而这“鸳鸯厅”也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形式。鸳鸯本是水鸟名,因为它们雌雄偶居不分离,所以中国民俗中常把配对的事物用“鸳鸯”称之,大家请随我一起来看看鸳鸯厅有哪些特点。第一,我们从外边看只有一个屋顶,但里面却是两个屋面;第二,外边看是一间房,里边是两个厅;第三,两边的功能也不一样,有男厅、女厅之分,和冬厅、夏厅之别。男厅、女厅怎么区分呢?过去,中国社会很讲究男尊女卑。不妨来比较一下,男厅一般建筑华丽,梁架扁方,且精雕细刻;而女厅则比较简朴,梁架用圆木,没有什么雕饰,就连地面地面上的方砖男厅的都比女厅的大。如果还分不清的话,不妨看一看,哪边的风景漂亮那边就是男厅,这儿当然是朝冠云峰这边风景好了。除了“鸳鸯厅”名字外,它还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硕之馆”,“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银杏屏门上的这篇《冠云峰赞》是清末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写的,还有全景图后的《留园记》也是俞樾写的,俞樾与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欢留园的山水景色,这些文章使得留园更加迷人。</h3><h3><br></h3> <h1><b><font color="#ff8a00">又一村</font></b></h1> <h3>又一村为北区一个独立的小院,取意自陆游《游西山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句。又一村分南北两面。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有建筑为解放后所建;南面是田园,昔日为菜田、茅屋、鸡鸭等田园景观,广植竹、李、桃、杏等农家花木。内为盆景园,盆景园中还有个水池,池水清浅,池中有假山,山间植几株小松,映入水中,别有情趣。</h3> <h3>“又一村”三字,取自于陆游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过此门,生机盎然的花圃和盆景园呈现在我们面前。<br></h3> <h1><b><font color="#ff8a00">活泼泼地</font></b></h1> <h3>西部花园的南端是一块较大的草地,顺着溪水顺流而行,还可以看到小桥,溪水东端有一处建筑,半踞岸,半跨水,叫“活泼泼地”,听起来很俗,实际上也有出典,一种说法是取自于唐代无住禅师“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另一种说法是取自于殷迈《自励》“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h3><h3>“活泼泼地”建筑为水阁形式,或称水榭。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南边面临水面,其下凹入,宛如跨溪而立,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意。盛康时即有此阁。阁内的陈设,以隐逸为主题,挂着四副图画,内容分别为林和靖放鹤、苏东坡种竹、周敦颐爱莲和倪云林洗桐。很显然,这就是整个西区要表达的内涵。阁内有钱泳撰写的一联:“青含长吉草;秀结富春华。”此处游客在此小憩,临水听风,静中有声,充满诗情禅意,给人心灵以安慰。</h3> <h3>四部花园的山上有两座小亭,舒啸亭是一座六角形平面圆顶亭,名字取自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意。位于西部的假山上,下临清流,借以为名。盛家人住在留园的时候,这里叫“月榭星台”,解放后重建,改名“舒啸”。西北山腰上的叫“至乐亭”,意思是此处的山林野趣使你轻松快乐,令人心胸舒畅。这里满山载满树木,净化了空气,有天然自成之妙。春夏时节,浓荫蔽日,十分阴凉;深秋季节,枫叶如一片红霞,与中部灿若黄金的银杏相互辉映,色彩斑斓,秋色浪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