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相遇(一) ——上海跟岗学习日志

<h3>  今天的培训讲师都姓张,暂且命名《张氏培训》,以下是自己的一些收获与思考。 关键词一:倾听与回应 </h3><h3> 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卡耐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伏尔泰也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培训师张文贤(绰号爱大)在讲座中告诉我们,能言善道不如洗耳恭听!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是通向有效沟通的前提。倾听之后呢,我们该怎么办?爱大告诉我们,回应倾诉者很重要很重要。我们得通过回应告诉倾诉者:我在倾听,听你说话。听着爱大的讲座,想到了成尚荣教授讲的:“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想到王尚文教授讲的“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身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学生。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得告诉家长,家长首先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   关键词二:夸赞与理解 </h3><h3> 良好的沟通从“夸赞”开始,从理解倾诉者开始。如何夸赞,我们可以赞美对方的外在,赞美对方的行为,赞美对方的态度。如何理解,需要我们 “真诚地走进去,并理解乃至欣赏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了解倾诉者背后所要传达的意思。 </h3><h3> 关键词三:“书中学”“做中学” </h3><h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中学”“做中学”两种教学方式并举是后茶馆式教学的要素。在我看来,“书中学”是在传统教学中坚守,“做中学”在改进中提升,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学生缺乏必要的经历,或者经历不全面,应用“做中学”的方式也许更为重要,上午参加培训是参与式培训,学员们在评比中,在互动夸奖中,在头脑风暴中学习,许多学员兴致盎然。其实这就是“做中学”的最好阐释。当然,张校长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做中学”。也许,他想传递给大家无非就是: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你得自己根据学科教学,学生实际情况慢慢琢磨,慢慢总结,形成自己的“做中学“吧。 </h3><h3> 关键词四:脚手架创设 </h3><h3> 后“茶馆式”教学把教师设计的问题、习题、图表、录像等称作“脚手架”,它是由教师创设,学生自己学习中使用的一种“学具”。“脚手架”是一种特定的学具,凡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习题、图表、录像都属于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专属,它是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技术。我们都对此很感兴趣,遗憾的是,张校长只是“那么轻轻一提”,没有给学员们进行深入的介绍。对此,我想,“后茶馆式教学“的“脚手架”因人而异,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精熟文本,教学的价值取向明确,才能真正设计出好的“脚手架”。 </h3><h3> 个人思考: </h3><h3> 1.后“茶馆式”教学,“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的提出体现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而“做中学”则让学生有了充分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提高了“学”的效率。</h3><h3> 2.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后茶馆式”教学提高了学习效能,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减少了无效劳动;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精熟文本,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