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

亮剑

<h1> 纪念对越自卫还击战四十周年</h1><h1> 1979年2月17日。一个令我一生难忘的日子。我想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呢?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四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当年参战的老兵今天您过得好吗?我轻轻翻看着珍藏多年的影集;其中这几张老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当年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今天,我把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分享给朋友们和晚辈们。</h1><h1> </h1> <h1> (照片前排中间为作者)</h1><h1> </h1><h1>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就读于青岛十七中,是七七届高二、三班的一名普通学生。1976年12月与我们班其他五名同学一起应征入伍,走进了军营,走进了这支有着革命优良传统的部队——陆军第十四军炮兵团,开始了我们的军旅生涯。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我们经受着各种考验,艰苦的训练磨练着我们的意志,革命传统的教育让我们铭记佩戴红五星、红领章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军人,从稍息、立正到军事比武的标兵,成长过程中都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我从一名瞄准手成长为一名炮班长。</h1><h1> 1979年2月17日,我国西南边境万炮齐鸣,震耳欲聋的炮声打破了寂静的天空,仇恨炮弹划出一道道火光飞向敌人的阵地。这是我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战况下奋起还击,揭开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序幕。</h1> <h1>  这张照片拍摄于栋光战场。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以后,随着战场的深入推进,我们炮兵继续配合步兵前行,以准确的炮火打击敌人的火力点和防御工事,给步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根据战场多变的需要,我们辗转了六个炮阵地,深入纵深几十公里。3月3日,又占领了栋光。环顾四周,东面是高高山丘,半山腰有敌人构筑的战壕;西面是较平缓的小山包,山包上有高射机枪阵地;一条蜿蜒的S形公路从中穿过。就在两天前的夜晚,在这个阵地上,我步兵曾经遭遇了敌人的伏击,牺牲了很多步兵战士。一个幸存的炊事班战士事后给我讲述这段经历,当时的场景非常惨烈。敌人早有准备设好了这个伏击圈,构筑了工事。夜晚,先放过了我先头侦查部队,待我步兵营全部进入S形公路后,居高临下的敌人开始伏击;打了我步兵营一个措手不及,小山包上的敌人用12.7毫米高射机枪进行俯射。受到两面夹击的我步兵开始反击,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多年轻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遭受伏击后,增援部队迅速前往打退了敌人的伏击,敌人仓惶逃窜。空闲时,我登上这个小山包发现高射机枪的架子没有来得急带走,子弹和子弹壳散落在架子周围。炮阵地周边的草丛里还能捡到已开盖还有没拉响的手榴弹,公路两侧堆放着许多枪支弹药。副连长给各班选好了炮位,各班开始构筑工事,迅速完成射击准备工作;随时准备打击前沿阵地的敌人,为步兵兄弟们报仇。当听到射击口令时,每个人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就位,用最短的时间把炮弹发射出去,摧毁敌人的阵地,给步兵最强大的火力支援。这样的场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3月5日上午,友军的一个攻击目标,正好在我们班和一班的基准方向射程内,急需火力支援。上级下达了射击诸元,我边计算边重复着上级下达的口令:“目标xx、标尺xx、方向xx、瞬发引信、四发急促射、放!”刹那间八发炮弹准确命中目标,受到了友军的称赞。我们班和一班位于公路两侧,公路是战时的生命线,来来往往的车辆架起了前线与后方的补给桥梁。每天都能看到送往前沿阵地的运兵车和被换防下来休整的部队;从前沿阵地下来的步兵都愿意在我们炮阵地逗留一阵子,与我们“炮兵老大哥”一起聊聊天,“炮兵老大哥”这是步兵兄弟给我们的昵称。我们围坐在一起,听着他讲述最新的前线战况。当问起伤亡情况时,他们低着头不愿正面回答,看得出他们内心的伤痛。战前还是朝夕相伴的战友,一场战斗过后,可能已是诀别战场。战前还曾是班长或一名普通战士,几轮的战斗下来,可能已成为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排长或连长了,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我们每天吃住在炮阵地上,为保证我们有充足的战斗力,炊事班克服重重困难尽可能让全连吃上热饭。司务长战前准备了几条小活鱼,每到一个阵地找到水源后,先把小鱼放进水盆里查看一番,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晚上,我们身上裹着毛毯再罩上雨衣,伴着零星的枪炮声,睡在炮弹箱或尼龙布的吊床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气温升到二十几度,每当完成一个射击目标后,汗水已湿透了每个战士的衣背,轰鸣的炮声和气浪早已把防震耳塞震飞,强大的冲击波卷起的尘土落满脸颊。抖一抖身上的尘土,缓一缓紧张的面孔,等待着下一个射击目标的开始。没有一个战士叫苦叫累,我们的军装沾满了泥土和黄油,只有领章和帽徽还保持着红色。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到最后胜利!这就是战争铸造的一代军人。3月6日,吃过午饭,大家都躺在阵地上休息。这时团政治处干事拿着一架120相机过路这里,连领导说好给我们照张合影。喊着全连起来抓紧时间照相,听到喊声后,我们班迅速起来向三班炮位走来,我爬到火炮的制高点复进机上,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起身稍慢一点的战士就错过了这次唯一的战场留念。</h1> <h1>  3月7日晚上,我连接到后撤的命令。等待步兵撤下,迅速撤离了这个炮阵地。当晚撤到我们曾经占领过的——班高阵地,第二次回到这个阵地感觉很熟悉。我们的任务是:继续掩护后撤部队,每天定时发射少量炮弹,使前沿阵地的敌人不敢轻易反扑。3月9日晚,连里给班长们开会,布置第二天早晨的作战任务;把回国的好消息提前告知给我们,我第一时间又传达给了全班战士;看到他们高兴的面孔,我重复了战前的预言:“全班生死在一起,我们一定会平安的回到祖国”。回顾二十多天战斗,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震撼和洗礼;军人的价值观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3月10日5时50分,天还没亮,我们把预定三个目标的炮弹全部发射了出去。二十二个日日夜夜,我们班共发射了近300发炮弹,转移了六个炮阵地;计算射击口令159个,执行射击目标39个。全班团结合作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圆满地完成了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h1> <h1>  1979年3月10日上午9点45分,我们凯旋回国。当车队越过边境线途径马关县城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汽车牵引着火炮载着从战场凯旋的战士和路边挥动着彩旗的欢迎人群交织在一起,那动人的场面永远定格在脑海深处。我们来到马关城外的丛林中,暂时停留了二天。又来到文山州一国营农场安营扎寨,住进了我们熟悉的帐篷。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家书报平安。我们好几个月没有给父母亲写信了,原因很简单,战场的条件不允许。当我拿起笔在射击口令纸的背面书写时,我的眼眶湿润了。“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儿子平安的回到了祖国,儿子想念您们,想念家乡的亲人们。经过二十多天的战斗,我们取得了胜利!……”问候了父母及所有的亲人后,我把心底的话和战场经历的一切感受叙述给他们听。战争虽然时间不长,但影响极大,意义深远。残酷的战争磨练着每个人,那个血与火的战场,给每个人的心灵都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是亲历者,更是幸运者。家信寄出要经过七天的时间才能收到。我有个六岁的小外甥,每天上午十点准时到院子里,等候邮递员刘叔叔,“今天有我三舅的来信吗?”“还没有,小朋友再等一天吧!”看着远去邮递员,小外甥很失望。3月21日,这一天小外甥终于等到了邮递员刘叔叔送来的信。父母亲接过这封期盼已久的来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晚上又让我的哥哥反复读给他们听。一封家信牵动着所有参战亲人们的心。当时这封信还拿给其他参战人员家属们看,还没收到儿子来信的家属们多想从这封信中得到一点点信息啊!他们是多么盼望能早日看到自己儿子的来信,这一点是普通家庭所不能体验到的。</h1> <h1>  (照片后排中间为作者)</h1><h1> </h1><h1> 接下来的二个月时间,是部队的休整期,白天学习和队列训练,晚上看电影;伙食也有较大的改善,生活过得很休闲。4月中旬,部队开始战争总结,评功授奖。评选三等功个人的比例是30%,其它为嘉奖。我们班在战场上已经有两人荣立了三等功,现在只剩一个名额。每个人都期盼立功,在荣誉面前我想公证对待,但是,很难啊!班务会上,我把每个人的战场表现都给予了肯定。让每个人都清楚战斗的胜利不是靠几个人所能完成的,每一个人都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回想起战场上那些鲜活的生命没能平安的回来,我们活着的人在荣誉面前还有什么不能舍弃呢?最终我们班的装填手李德志荣获了这枚奖章。这荣誉不仅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一个团结的战斗集体,属于为祖国的和平安宁挺身而出的一代军人;我和我们班同时被上级机关荣记三等功。</h1> <h1>  4月20日,中央慰问团要来我们一营慰问。团里决定让我们三连现场模拟射击表演。我们营是十四军唯一的152毫米加榴炮营。在战场上,火炮是战争之神,巨大的炮火威力能摧毁敌人的防御阵地和有生力量。为步兵扫除障碍,有效的保护了步兵的生命安全。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昆明军区给我们一营荣立集体三等功,授予“神勇炮兵,威震敌胆”锦旗一面。汇报表演那天,我们早早做好了准备,要让表演更加真实,炮弹选用实弹装填(不带引信)。上午十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来到炮阵地。骆方永副连长一声“用炮”的口令,全连火炮一字排开,迅速做好了射击准备,装填了那枚实弹。我们的表演得到了掌声,得到了赞扬。我们的表演不仅仅是表演,而是在向祖国人民汇报;我们是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部队,是一支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胜利之师,是捍卫国家领土安全的保卫者。在表演现场还观看了中央慰问团带来的文艺演出:有独唱、歌舞和京剧,深受全国人民喜欢的相声演员:马季和唐杰忠也来到现场,风趣幽默的相声给全营官兵带来了欢快的笑声。演出结束后,全营官兵以火炮为背景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h1> <h1>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h1><h1> 今天,老照片里的战友都已年迈花甲,我们都有了家庭,有了儿女,有了孙辈。享受着天伦之乐,过着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美好生活。感受到和平年代什么是幸福?虽然生活平平淡淡,日子过得还不是很富足,但是,回想起四十年前为国家安全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活着的人们应当知足和珍惜,因为生命比什么都重要。电影《芳华》最后的对白是这样说的:“这些年你过得好吗?”“过得好不好,就看和谁比了;和陵园里的烈士们比,我们能说过得不好吗?”今天,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怀念那些为祖国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把照片背后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愿后代永远铭记那段历史,铭记谁是最可爱的人!铭记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人们!</h1><h1> 岁月静好,是一代又一代军人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负重前行。</h1><h1> 2019年2月17日</h1><h1> 乔绪江</h1> <h1>中央慰问团慰问广西、云南边防部队,下图为方毅副总理观看我三连战士操炮表演。</h1> <h1>弘扬革命传统主题班会,与青岛十七中2017级卓越三班师生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h1> <h1>纪念章与奖章</h1> <h1>十四军炮兵团一营三连二班集体三等功锦旗</h1> <h1>十四军炮兵团青岛参战老兵纪念入伍四十周年联谊会合影留念</h1> <h1>观看影片《芳华》与参战战友合影留念</h1> <h1>十四军炮兵团青岛参战老兵纪念建军九十周年合影留念</h1> <h1>清明节参战老兵前往青岛湛山烈士纪念堂,祭扫英烈缅怀部先清战友。</h1> <h1>《青春血染木棉红》画册记录了四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故事,愿我们的年轻人铭记那段历史。</h1> <h1>纪念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四十周年合影留念</h1> <h1>不忘初心 ,军魂犹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