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坊||同题《遇光者》之一

野地里的花儿

<h3><b>在荷尔德林《返乡》中遇见的那束光,一直萦绕在心头。正因如此,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了更钟情它的理由。光也成为我内心一直追寻的方向。光是什么?是信仰、是救赎、是爱……也正因如此,一次同题抒写应运而生,但愿它能给予我们每位抒写者更多遇见光的本意的机会。</b><br></h3> <h3> 遇光者 阿蘅 白蜡树。 它呼应黄昏,像一支点燃的蜡烛 它违逆深秋暮晚的寒凉 用它的良善温暖树下流浪的艺人 两尺见方,安装四个小轮子的木头板上 一个拉二胡的截肢老人 关于他的生平经历,来处和去处 无从知晓,没有说明。只是那琴声拖拽起 辛酸和疼痛 引来更多傍晚散步的人 一片唏嘘声里,零鈔硬币 像黄金的白蜡树叶子,纷纷落在他面前 简评:千百年来,诗歌存在的意义在于揭露什么、呼吁什么、抒发什么……好诗歌从来就没有与生活脱节过,如何用己心深入体会民生,是诗人的一种责任,并且是诗人的一种看见与承担。阿衡这首《遇光者》真实明白地揭露了截肢老人生存的艰难,这是处在底层人群的一种真实写照。谁是光?谁是这位老人的光?诗中的每一幕都值得令人深思……(以琳) </h3><h3><br></h3> <h3> 遇光者 鲁茫 故国的台阶 在遮掩的胸膛里,铺下来 清晨、傍晚的斜照如少年的启蒙 他得到一种晕眩 不能说与别人。事物的倒影 在水中颤抖,隐没,剩他一人 灯火亮起时,人群似乎变得好看 沟壑埋入阴影。有的人感谢 有的人转身 他随旁逸的微光无声地走 爱短的辉芒、晕眩。爱被填满的 荒芜,不问来时路 简评:自我与自我的对话,内心的独白,完全是诗的一种呈现方式。特别是从一个人内心点亮的光,无论是故土,无论是旁人,无论是自己,都是对诗人一种无限的朗照与给予。我敢说,这种呈现既是一种抒写,是一种宣告,是一种独白,更是灵与魂的一场对话。(以琳) </h3><h3><br></h3> <h3> 遇光者 张志刚 在夜里,谁能看得到 一面青灰色的天 谁能看得到 一粒永恒不变的星星 明了又暗了 那些老去的故事 在秋风里四下翻飞 像美丽的蝴蝶 像冰冷空气中 相互撞击的雪花 像哈哈大笑 穿过当年热闹的街道 那时,你头发上好闻的味道 正在一点一点传过来<br></h3><h3><br></h3><h3>简评:每位遇见者都愿意让心中所爱成为照明自己的那缕光,那份希望,那份喜悦。做为遇光者,拥有这样的心境,拥有这样的情感是件美好的事,对光的抒情也是件美好的事。但是,这并不代表诗的本质,真正去触摸诗的本质是每一位诗人所需要的,作者也不例外,这首诗完全可以将主题打开,让一些细节的东西植入,让诗歌本身去向读者说话。(以琳)</h3> <h3> 遇光者 雪蝴蝶 到了十月,温暖的事物已不多 不知道一条河是突然结冰不再流动 还是浪花们相互一点一点地禁锢 会不会像放在冰箱冷冻层里的鱼 半天过去了 外面坚硬,里面却依旧柔软 只是这些冷,还不能让人适应 旧毛衣收纳的阳光最多 从衣柜里拿出来,便会想起一些事 2012年初秋的雪,有一搭没一搭的下着 铁皮房顶被细密地敲击 有人在房间说了什么,或者什么也没说 应该迫切的爱上窗子里透出来的灯光 不管是不是为你而亮 都祝愿里面的人,相亲相爱 简评:从一件旧毛衣引到了光,接二连三的温暖都出现在记忆的窗口,无论是哪一种爱都令人动容。这也是作者一惯创作的高明之处,在真实落地的生活中捕捉诗意,完成诗歌。这首诗如果让语言呈现的立体感突出些,切入点找狠些,诗意的浓烈度就会更好。(以琳) </h3><h3><br></h3> <h3> 遇光者 张尺 你把自己落进石头里 步步生莲 或把太阳落进体内 培植根须 坐在露珠里问禅 还是抱着月亮哭泣 只需一杯酒的度数 就能把彼此邀请进来 你在诗经里 抱着苦难前行之时 我正在尘世 抱着爱人拥骨而眠 一念成仙 一念成魔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我遇到的你不是你 你看到的我并非我 我们都是 另一个自己 简评:与己关联、与事物关联、与人关联,都是创作的必要,但如何去关联,如何让内外兼容的更好,必须通过娴熟自然的语言才能完成,让关联升华出自身本色。语言是呈现思想的载体,诗人若能把自己成熟的思想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付诸与诗意的语言时,一定会产生出极其浓郁的诗性来。落脚点已经找到,继续在意境的完成上努力,争取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最深刻的思想来。(以琳) </h3><h3><br></h3> <h3> 遇光者 怀念 卸下叹息 云的翅膀压得很低 光与影的重叠处 被挤压的暗语鱼贯而出 十指紧扣 大地已洒满金光 草木所承载的生命之重 从未倾斜 简评:这首诗有思想,有情感,若再能在此基础上有更深一些的意境营造就更好了。一首好诗需要有深度思想,需要进入深度思考,需要用诗性的语言等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允许有内心的倾诉。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外在的东西比较多一些,体现“光”的东西少一些,只是点到了“光”而没有去打开“光”本身,一但打开了,作品就会上达更高一个层次了。(以琳)<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遇光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至落地,万物在深秋隐藏,</p><p class="ql-block">与生无关,与死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爬虫会占据向阳的出口,</p><p class="ql-block">蝴蝶回蛹穿戴戎装;</p><p class="ql-block">琴房无声,</p><p class="ql-block">全是树的棕黄;</p><p class="ql-block">乐师握紧了金色火把</p><p class="ql-block">和又一季的叶</p><p class="ql-block">长成了荒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光是无光,</p><p class="ql-block">遇而非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张苍白的面孔</p><p class="ql-block">停顿在夜的深处,</p><p class="ql-block">融为迷宫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评:在语言的表达上比较自然流畅(单句或字词上),在思想深度上也具备了一定思考。严格来讲,这首诗内部还是有很多裂痕和碎片(指句子与句子之间,整体通透感欠佳)。做为读者,都想读懂“光或遇光者”里面的内容,最好不要给读者留下太多的费解。(以琳)</p> <h3> 遇光者 柳叶刀 我唤你明月 你应答的声音,轻轻 落在最干净的一页纸上,像 落进咖啡的,一粒方糖 像小指,落在一架古筝的弦上 若一袭洁白的婚纱,经过今夜 一段最洁净的时光,我经过你 只能是你 和孤独幽暗的伴郎 简评:情到深处自然浓。每个人遇见的光都不同,但相同之处是,这束光落进心里,照明了内心。无论是一坡阳、一牙月、一只跌倒时伸过来的手、一宗信仰,都会在遇见者内心照耀的无比灿烂。柳叶这首画面感十足,情感浓度十足,思想还可更加深邃深入。(以琳)<br></h3> <h3> 遇光者 泥土地 蒲团 闭目 百会门开 清扫大椎 右臂有风吹过 黄庭波动 左眼的眼泪流向右眼 放下 放下 简评:寥寥数语,呈现出了遇光者的一种境界和内心发生的变化,是一首非常有禅意的小诗,其实里面蕴含的是人生哲理。就诗歌而言,个人认为还缺少一些细节的东西支撑,画面感和诗意不够浓烈。(以琳) </h3><h3><br></h3> <h3> 遇光者 姚世英 打开,让风吹遍尘埃的角落 吹醒还在寒雾中的春色 阳光 干成一块黑炭 我捧出它,在空气里流星飞散 那一粒粒诗的种子 蜡烛一截截短了 还有没有时光的回转 给我春天的天使 给我划开翅膀的火柴 给我泪眼 简评:渴望遇见“光”,成为了作者的渴求。从某种意义讲,这“光”已经成为这个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亮的奢侈品。在这寻求的路上,究竟还有没有光,究竟还会不会遇见光,究竟还能不能让“我”遁光行走,成为了作者要呈现的主旨,这是一种形态和意识。如果能够切开“光”本身去找切入点,这首诗的意义和深度会更辽远。(以琳) </h3><h3><br></h3> <h3> 遇光者 原野 必然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引航的灯塔 迷途夜空兀自升起的星星 必然是 抱紧拳拳之心,一步步走向寒风 走向鲜花怒放的疆域 隔着重门,倒影,挥不去的迷离梦境 没有什么不可 偷盗整个流年的月光,描摹夜色 此刻,我在桥上 素洁的花瓣无声落下来,微微闪亮 简评:喜欢作者运用这个结尾做了整首诗的点亮之睛,让读者深深感触到了一种宁静之美。什么是光一一太阳是光、月亮是光、流水是光、花瓣也是光……遁迹而寻,这世界无处不是光。若把前面的铺垫构思的再新奇些,必然会更好。(以琳) </h3><h3><br></h3> <h3> 遇光者 雨后彩虹 怕冷的人黑夜总比白天长 比夜更长的 是时不时落下的雨 是谁划亮了火柴 并拦截了雨 开始是一点火花 接着是两点,三点…… 每一束跃动的火苗 都是 一枚燃烧的太阳 简评:非常精巧的一首,从怕冷的人一一夜一一雨一一火柴一一火花一一火苗一一燃烧的太阳,无疑已经告诉读者的是,这首诗的内息是通畅的,并且思路是拓展的,层层递进,逐渐明朗主题思想,这是诗歌呈现的一个好现象,这首诗的切入点也很好,没有太多累赘的东西。但在思想深度上再进升的话,内涵就会更加饱满丰厚。(以琳) </h3><h3><br></h3> <h3> 遇光者 风之语 凿壁者,偷光。 光伸出一条道路,字在上行走 变大 夜行者绻缩在暗处。他的内心也有一条道路 病人行其上,星星布满四周, 萤火虫在晃荡。 靠近它,你会灼伤, 并失去另一条道路。 简评:一首经过深思熟虑的作品,第一眼看到,让我想到了深度意象诗人一一罗伯特.勃莱、现代诗人落幕,非常独特的呈现方式叠加非常独特的语言风格,构成了一首有思想且有诗意的作品。作品里面的反思、对比、对立运用的非常好,喜欢这首。(以琳)<br></h3> <h3> 遇光者 三叶三 风声,又敲痛了瘦弱的河岸 他仰天承认 星空的涟漪是最后的波纹 而月夜是谁的挪移 他瑟瑟地掏出磷火,摘去身上的落叶与残云 裹挟一场雪的白与冷 刚刚,弃暗投明 简评:总体来讲,这首诗以主观创作为主旨,真正呈现给读者的是遇光者的一种状态或心境,对于“光”本身,没有做太多呈现或切割。至少我认为,这是无形削弱这首诗的一个缺口。但这首诗的语言表达非常自然流畅,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不突凸,不生硬。(以琳) </h3><h3><br></h3> <h3> 遇光者 知秋 曙光顶,把酒论诗 脊梁厚实,将蔚蓝的天、海岸&nbsp;,收拢 透过碑石与你肩膀的缝隙 看见不远处航行的船只和大海的空旷 一首诗,岛屿,灯塔,对峙 风暴中心神秘的面纱 原力锐不可当,呼吸凝聚在一起 在命运赏赐的安稳里 获取到它们之间的平衡 诗行者,迎合了多少次的破碎后 制止自己黑暗的陷入 坚守着自己的一座岛屿 在曙光碑前,我触摸到曙光照射点 遇见光芒,高度,遇见你的厚实 简评:“遇见”在这首作品中很突出,船和大海的遇见、诗行者经历无数次破碎后与岛屿的遇见、自身与曙光的遇见……这一系列遇见都为主题做了很充足的准备,究竟什么作者想让读者从诗中认识的光?没有让“光”真实曝光,是这首诗的遗憾。(以琳)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