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10月12日,应战友束文军夫妻之邀我们几个战友开车来到他们家做客。也就我们当时下放的农场看看我们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重游。</h3> <h3>这是我们连队现在唯一剩下几间当年的房子,这里原来是我们连队机务仓库。现在成了一个养鸡场了。</h3> <h3>这里原来是我们连队的中心。在这里发生过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h3> <h3>想当年我们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而现在的我们已是......</h3> <h3>这是通稻场的路,我们进去看看。</h3> <h3>这条路以前是跑拖拉机的,现在成这个样子了。</h3> <h3>这块田离我们宿舍是最近的。</h3> <h3>这田里的水稻真漂亮,亩产应该有近2000斤。我们以前的产量可能也就800斤。</h3> <h3>不知道我们流了多少汗水浇灌在这里田地。</h3> <h3>我们的青春留在了这里</h3> <h3>这条路,我们不知道来回走过多少次,双抢时这条路最繁忙。</h3> <h3>这条路上记载着我们成长的里程。</h3> <h3>这棵老树还是那样</h3> <h3>离开了我们的连队,我们又来到了我曾经在二分场的场部,在这里我当了两年的通讯员。</h3> <h3>这里已是面目全非了</h3> <h3>这里原来住的是我们分场主要领导。</h3> <h3>这就是我们原来的二分场场部。</h3> <h3>熟悉的走廊</h3> <h3>这是我们的办公室,</h3> <h3>这间房子是我住的。这里有我很多的梦想和故事</h3> <h3>看看现在成什么样子了,这里可有我的不少故事。</h3> <h3>这里原来人丁兴旺。</h3> <h3>我每天早上4点起来,先把这个大院子扫干净,在把每个办公室打扫干净每一个水瓶开水冲好。烧开水的地方有几百米远。</h3> <h3>现在这院子...</h3> <h3>房子已是危房了,</h3> <h3>时间不早了,文军请我们到北埂吃饭。饭后我们在文军的带领下到其他地方看看。</h3> <h3>这是我们王指导员以前曾经工作居住过的地方</h3> <h3>这间房子还住着人那。</h3> <h3>这是王哥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他那时可是我们羡慕的对象,他不用下大田干活,又能吃的饱吃的好。</h3> <h3>门口都种上庄家了</h3> <h3>我们又来到总场</h3> <h3>现在这里可是文物保护单位了。若干年以后...</h3> <h3>我们这些人也是这文物的见证人</h3> <h3>我当通讯员是几乎天天都要来这里。</h3> <h3>那时我来都是骑自行车来,从我们二分场到这里来回有36公里,有时候一天要跑三次。</h3> <h3>那时的路是石头子铺的很颠,自行车又是那种很笨重的老式自行车。夏天来回跑两趟屁股都会磨烂的。</h3> <h3>这里是总场领导办公的地方。</h3> <h3>现在这里的变化不怎么太大。</h3> <h3>这次来收获最大了,看的也最多。感谢文军,建国的热情款待。</h3> <h3>我们被安排这里住。再次感谢建国,文军的热情款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