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累及同侧A2和前交通,这是从后前位角度看</h3><h3>忘了拍张对侧造影图像,右侧颈内造影没有A1,做了压颈试验也完全不显影</h3> <h3>工作角度的三维重建,动脉瘤最大径约8.5mm,瘤颈7mm,瘤深6.5mm左右</h3> <h3>三维重建可以更清楚的显示瘤体与临近血管的关系</h3> <h3>血管入路不好,用了ENVOY DA导引导管,有点担心导管的支撑力,做好上长鞘的准备!</h3> <h3>术前工作角度的造影,等造弯影就有点后悔了,感觉这个病人应该是非常合适web栓塞装置的!</h3><h3>用支架不知道能不能很好的保护两分支??有点小担心😇</h3> <h3>所幸支架导管超选前交通到对侧A2段非常顺利这得益于支架导管很好的塑形和选择合适的微导丝(Synchron 14),后者具有很好的扭控性</h3><h3><br></h3><h3>👍不得不说厂家的任何一点小小改进都会使临床医生的操作更加简单,Microvention的Headway 21微导管提供的塑形针只是头上的一点点形状改变,让我们塑形微导管变得更容易!可以没有留图,下次补上😥</h3> <h3>第一枚弹簧圈 cosmos 8/37成篮</h3> <h3>支架准备释放,选择lvis 3.5/20</h3> <h3>支架基本上接近完全释放前交通保护不错,但是吃不准同侧A2是否有弹簧圈突入</h3> <h3>换一个角度重新填塞和造影,能够看清楚在同侧A2内仅有一袢,预计对血流不会有影响,就在这个角度下继续填塞弹簧圈</h3> <h3>本图所示最边上的袢并非突入A2而是动脉瘤囊泡,后面重叠</h3> <h3>造影看蓝框编的还是比较满意,载瘤动脉未受影响</h3> <h3>第二枚弹簧圈,VFC6/10*30,主要填在瘤体中部</h3> <h3>考虑到充分性价比和手术安全性,继续选择长的软⭕,target 6/30,这下非常满意,将原来突入A2的袢给压进动脉瘤内</h3> <h3>造影看动脉瘤依然有显影</h3> <h3>继续第四枚弹簧圈vfc 3/6*15,最后再完全释放支架,动脉瘤完全不显影</h3> <h3>动脉瘤栓塞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稳定栓塞径路,对于血管迂曲的病变尤显重要!如何选择合适的导引导管就是术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成功的第一步!现有中间导管的引入临床使用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武器,navien和envoy da是用得比较多的支撑导管!navien需要匹配长鞘或者8F导引导管,而DA只是在常规ENVOY头端变软和延长的升级,具有优秀的头端柔软性和近段的支撑力,所以本例患者选择了DA送至颈内动脉岩骨段,克服了颈内动脉起始端的迂曲</h3> <h3>支架和辅助球囊的使用,特别是血流导向装置的研发和应用,现有侧壁型宽颈动脉瘤已变得非常容易和安全了!</h3><h3>但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特别累及多分支的病变依然存在挑战!一个支架能不能保护好另外一根血管,是最大的顾虑!用lvis推灯笼技术,还是用其他支架用Y型释放技术?如果用lvis就没有挽救的机会</h3><h3>考虑到血管条件不是很好,Y型支架存在困难,还是选择lvis,毕竟未破裂动脉瘤可以不用追求致密的栓塞,可以在A2开口处留出一个通道</h3> <h3>支架放到那根血管也是处理分叉病变的技术考虑!对侧没有A1,而且支架从对侧A2、前交通到同侧A1,更有可能改变血管曲度使长期疗效更加显著:所以我们利用支架导管自然塑形,非常轻松超选进去右侧A3</h3> <h3>在支架辅助栓塞的情况下,特别是用密网支架或lvis的类密网支架,弹簧圈的栓塞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只要选择直径较小,足够柔软的弹簧圈,真的是可以随便填塞,所以我喜欢Axium Prime,喜欢VFC,喜欢target这样的弹簧圈!</h3><h3>但是,弹簧圈的成篮和填塞对于分叉部病变,特别是非Y型支架的病例就有更高的要求了!</h3><h3>一般的选择是,用稍大的⭕成篮,用比较小的⭕从瘤顶往外慢慢填塞,注意一定要留出同侧A2的空间来!</h3><h3><br></h3> <h3>虽然我们很强调后释放的技术,到对于分叉部病变,一般在第一个⭕成篮后就要求释放支架,以免过多弹簧圈填塞后再释放支架,将⭕压到没有保护的血管开口,那就没有挽救的余地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