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仗”中的真英雄(再版全文)

白石秀玉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败仗”中的真英雄</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祭奠448团332位英魂未归的烈士</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军事纪实录)</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军魂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8年9月30日</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 </h1> <div><br></div><div><br></div> <h1><b><br></b></h1><div><b>尘封凝血的历史<br>悲壮震撼的画卷</b><br></div><div><b><br></b></div><div><br></div><div><br></div><h1><b>罗援泪荐:败仗中的真英雄!</b></h1><div><b><br></b></div><h3><b><br></b></h3><b> 导语: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读此文让我泪流满面。</b><h3><b>我认为,凡是真心想打仗,立志打胜仗的军人,而不是口头喊打仗,一打即溃败的赵括式的军中浑浑;凡是真正落实领袖指示,“让军人成为社会最尊崇的职业”,而不是把指示当作官样文章、口头宣言的军地官员们,都应该好好读读这篇文章。</b></h3><h3><b>我没有像作者那样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我不敢担保他说的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他的每一个观点都正确。</b></h3><h3><b> 但我认为,他的文章整体脉络是清晰的,主题思想是好的,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给我们以警示、给我们以启迪。</b></h3><h3><b>特别是对未来战争中我军的作战指挥、思想政治工作、后勤保障、武器装备的配置以及战后的军人安置优抚工作等都提出了有意义的思考和建议,这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还有什么能比血的教训更令人刻骨铭心的吗?为了确保今后能打胜仗,为了让我们的战士们今后少流血。</b></h3><h3><b> 从今天起,我们就应该好好研究40年前的那场战争,不仅要研究胜仗,更要研究败仗,不仅要向胜仗中的英雄们学习,也要向败仗中的勇士们致敬!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改革。</b></h3><h3><b> 我们研究过去的战争,就是为了打赢今后的战争。胜利是踏着或者绕着失败的足迹走过来的,为了打赢今后的战争,避免重蹈覆辙,请从这篇研究失败的文章做起,相信大家一定会开卷有益。 </b></h3><h3><b> —— 罗援</b></h3><div><b><br></b></div> <h1></h1><h1>  <b>  目 录</b></h1><div><br></div><div>一、从败说起</div><div>二、回望历史</div><div>三、出境作战</div><div>四、悲壮穿插</div><div>五、惨烈回撤</div><div>六、谁的耻辱</div><div>七、谁的荣誉</div><div>八、后记</div><div>九、英魂回家</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一、从 败 说 起</b><br></h1> <div><br></div><div><br> 一个部队的耻辱莫过于打败仗,一个军人的耻辱莫过于被俘,这两样都让50军150师448团摊上了。<br> 1979年我数十万大军经殊死博斗凯旋时,448团却在回撤时兵败越北,被俘218人,失踪(阵亡)332人。这两个真实、残酷的数字,让欢呼胜利的国人蒙羞,让150师和448团背负如山的骂名。<br> 南疆那个血雨腥风的早春已过去了39年,从未公开报道的那场败仗在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多年来对那场败仗众口一词的辱骂和斥责,在时间长河的洗涤中显露出更多的真容。亲历者对残酷战争的披露,人们对周围世界更多的了解,让这场败仗的回顾渐渐趋向客观、理性和更多的反思。<br> 斗转星移,近40年了。令人不解的是,早已撤编的50军150师,尤其是败仗名下的448团战友们,不仅没有因这场败仗而抬不起头、掩面闭门,反倒是你来我往、亲人般的尤为团结。是什么原因将兵败越北的官兵连系得如此紧密?尤其令人诧异的是,那个在越军重重包围下带领104人放下武器被俘、回国后被判六年有期徒刑的一连连长李和平,出狱后在其生计艰难、老婆又患绝症时,竟然收到没有被俘的战友、烈士家属、兄弟部队战功荣立者等各方的捐款,这在崇尚革命英雄主义的我军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些捐款的战争亲历者、烈士的家人难道仅仅是出于同情吗?那是一场怎样的战争?这支部队到底经历了什么? <br> 另一个让人不解的问题是,痛斥被俘是奇耻大辱的人们却都回避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事实:448团在回撤的厮杀中,有332位指战员倒在越北的茫茫山野中。他们是烈士,有共和国颁发的《烈士证明书》,但在南疆所有烈士陵园中却没有他们的墓碑,没有他们的名字……而那些蔑视战俘、斥责他们“为什么不去死”的人群,面对这300多位英烈,却少有为烈士尊严呼喊的声音。<br> 当年的鏖战中,448团一营机枪连给养员肖家喜,在部队打散、枪伤恶化的情况下,身负1支半自动步枪、5枚手榴弹和320颗子弹,艰苦爬行8昼夜,终于回到祖国,并因为与武器同在的精神荣立一等功,被中央军委授予“钢铁战士”荣誉称号。肖家喜成为战斗英雄,而与他一起出境作战、打到弹尽粮绝、再也没有回来的332位战友,因遗骨山野、未见尸还,在当时只能被列为失踪人员。<br> 战后,部队对遣返回国的被俘人员进行了严格、缜密的审核,以背靠背的方式多方印证整个作战情况。从被俘人员向牺牲战友亲属的哭诉中,从越方披露的战报中,从多年后越南边民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448团300多位战友的“失踪”是何等惨烈、何等悲壮!有高呼口号跳崖的,有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有为掩护战友凛然赴死的……他们不亚于历史上任何英勇牺牲的中国军人!<br> 他们何尝不想像肖家喜一样突出重围、回到祖国!他们青春热血的身体和手中的武器一起,在猛烈的爆炸和如网的弹雨中被穿透、撕裂……这些戛然而止的年轻生命,留给我们的何止是一个战例的教训、一场战争的回顾。他们怦然倒下的身影,他们渐渐黯淡的无限依恋而绝望的目光,那一张张被泥土、硝烟、汗水、血污涂抹变形的纯真脸庞,就那样凝成永恒,静静地凝望着北方,凝望着祖国,凝望着家乡,凝望着我们,凝望着春夏秋冬、日月沧桑……<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 <b>二、回望历史 </b></h1> <br>  军队讲究传承,尤其是能打仗的部队更以出生入死的光荣传统为自豪。而50军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在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这也让崇尚正统的激情一族不屑一顾。其实,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支滇军起义部队绝非等闲之辈。<br>  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至1915年的护国起义,滇军以其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近代史上刻下了重重的一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即出身于滇军,在护国起义时曾是“滇军四龙”之一的支队长。<br><div><br></div> <div>🔼 辛亥革命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br></div><div><br></div> 抗日战争时期,滇军参加了台儿庄会战等诸多著名战役,打出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在国民党军队中,60军于1947年被评为“甲等”战力。军长曾泽生因不满蒋介石打内战,于1948年10月在长春率部起义,后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br>  新中国成立后,在解放军中重生的50军参加了朝鲜战争中一、二、三、四次战役的近百次战斗,取得了全歼英国皇家坦克营等许多傲人战绩,涌现出大批功勋模范单位和个人。50军是打过“三八线”、第一支攻入汉城的部队,受到彭德怀司令员和毛泽东主席的称赞。<div><br><div><br></div></div> <div>🔼 50军攻入汉城<br></div><div><br></div> <div><br></div> 尤其在著名的汉江五十昼夜阻击战中,五十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用10033人伤亡的代价,在战争史上写下了以劣势装备战胜头号强国军队的光辉战例。这是我军第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作战,其激烈程度和全新特点,为当时我军20多年的战争历程中所罕见,让与其并肩作战的“万岁军”38军刮目相看。难怪彭老总说“只要我彭德怀在,50军永不撤编”。<br> 50军在“文革”初期入川后,只有148师是50军的老底子。149师与西藏的52师互换番号、互换驻地:52师出藏入川成了新149师;老149师进藏成了新52师,也就是今天驻守西藏的山地52旅。原150师留在东北,新150师则以成都军区独立步兵1团、5团、10团、12团等部队为骨干,于1967年组成建制。从番号上看,新150师像是由地方部队组建。其实,这几个团的前身也大多是冀鲁豫老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打过来的部队,并抽调了其他各部队骨干组成。<br> 448团的前身独立步兵1团在1950年代后期的主要任务是在康巴地区海拔数千米的广袤高原上进行平叛作战。该部队从1956年到1959年在川藏、青藏交界的十五万平方公里高原上顶严寒、抗缺氧,在没膝的深雪中进行战斗,先后组织了昌台战役、康南战役和石渠、色达战役,剿灭叛匪16800余人,表现出这支部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可见,凡是从战争中闯过来的部队,都有其特质和为胜利打出来的功绩。<br><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1979年2月17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在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全线打响。按中央军委命令,50军作为总预备队分别配属两个方向:148师开赴东线,在广西宁明板兰及北山地区集结,奉命牵制越军338师,配合55军攻取谅山;149师在战争打响的2月17日当天,作为西线预备队,从川中驻地急驰云南。<br>  149师原是进军西藏的18军主力52师,战斗作风强悍:1950年进藏,打昌都战役;1959年平叛;1962年打中印自卫还击战,在24小时内歼灭印军王牌第七旅。<br>  149师马不停蹄直接杀入西线战场,对刚在我军39师代乃阵前败下的越军主力316A师继续猛追猛打,直至占领西线纵深要地沙巴才鸣金收兵,这是后话。<br>  2月26日,正值中越边境激战进入第九天。仓促完成扩编的448团在千里之外的四川什邡九里埂驻地乘汽车至永兴火车站,在150师的编成内,乘军列向广西开进。斗志昂扬的448团官兵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天后,他们的命运会发生令人震惊的改变。<br>  3月2日凌晨,经两千多公里的铁路运送,448团到达广西崇左市宁明火车站。<br>  车站内刚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员,身上缠着纱布,躺在担架上,等着转往后方医院救治。奔忙搬运武器弹药的全是妇女,绝少看见男人。车站外覆盖伪装网的帐篷毗邻相连,公路上拖拽大炮的军车和部队源源不断,残酷的战争氛围在初春的蒙蒙细雨中显得更加悲壮。<br>  有人事后说,448团是穿着塑料凉鞋仓促上阵的。其实,448团于3月4日在宁明县明江驻地已换发了当时我军最新的77式棉布军装,以防原来的化纤混纺军装遇火后粘贴皮肤,同时配发了带钢板的防钉高帮胶鞋、急救包、净水片、食盐和压缩饼干、罐头等作战装备、物资,部队整装完毕,箭已上弦。<br>  3月5日,以东线攻占谅山、西线夺取沙巴为标志,中国政府宣布对越自卫反击战已达目的,即日起开始全面撤军。千里赴戎机,不能成了只听枪响,不上战场的观战团,150师坚决请战。当日,广州军区前线指挥部同意了150师的强烈请战要求,命令部队做好出发准备,随时听令,出境掩护前线部队回撤。<br>  3月6日,150师各部响起紧急集合号,宣布:“部队即将开进越南前线,我们为祖国流血牺牲的时候到了!祖国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祖国看着我们杀敌立功,人民看着我们保卫家园!”各级领导的最后动员使空气仿佛凝结。就要走进战争了,压抑、紧张、悲怆……终于爆发出震天的口号:“坚决完成任务,不负人民重托!坚决打击敌人,维护领土完整!”铿锵激荡的口号声中,官兵们热泪盈眶……<br><div><br></div> <div>🔼 整装待发<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 三、出境作战</b></h1><div><b><br></b></div><div><br></div> 1979年3月6日18时,150师奉广州军区前线指挥部命令,从广西龙州水口关进入越南,配属41军,在高平以西的波列、朗登、通农、玛班等地域内,完成清剿残敌、搜剿越军仓库物资、查找我军失散人员和烈士遗体的任务。150师以448团为前卫,沿3号公路,经复和县城,直奔高平。 <div>🔼 宁明群众欢送150师上前线 伍献军提供<br></div><div><br></div> <h5><b style="color: inherit;">🔼 宁明群众欢送150师上前线 伍献军提供</b><br></h5> <div><br></div><div><br></div><div> 3月7日,部队通过越北重镇高平,触目皆是战争的血腥。整个省会的房屋断壁残垣,几乎全被炮弹炸毁。几具越军的尸体挂在铁桥的护栏上,路边被烧焦的尸体有的还渗着血水,已无法分辨敌我,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腐臭。崖底滚落着被击毁的坦克、车辆已被大火焚烧,只有余烟漂浮。<br> 战友在回忆中写道:“偶尔有从火线回来的军车拉着伤员或烈士遗体从此经过。几个用绷带简单包扎过的伤员半坐半卧在车厢里,鲜血淋漓,血肉模糊,发出轻轻的呻吟声。从远处又回来了一辆卡车,当我的目光盯到这车厢里时,我被里面的景象给震住了!车厢里装满了人体各个部位的器官,有头、半截身子、腿、脚、胳膊、手等,都是单独的肢体,已发紫、发黑。这些肢体装满了整个车厢,并伴随着车厢的颠簸而翻动着,时起时落。肢体上血红血红、绿绿蓝蓝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车子从我面前过去时,车厢底部不断地渗出许多棕黑色的液体,洒落在公路上。”战争的残酷,强烈震撼着初上战场的年轻士兵们。<br> 上午10点,部队抵达高平以西6公里的41军361团防区扣屯。路旁坑道里,361团的战友们浑身糊满稀泥,成了只见眼珠转动的泥巴人。而361团的战友在战后回忆中写道:“我们遇到友军150师,摩托化开来我团防区。看见他们满面红光、身着新衣、脚踏新鞋,跟在国内野营拉练几无区别,我的心里就很是忧虑。”<br> 448团经扣屯继续前进。越往西,山势越险峻。公路两侧全是崇山峻岭,部队在大峡谷里穿行。<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448团沿3号B公路开进</b><br></h5><div><b><br></b></div><div><br></div> 当部队行进到呑片西侧的弯道上坡处时,大家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只见砂石公路的两侧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这些尸体经过烈日暴晒已腐烂发黑,散发出阵阵恶臭。衣服浸泡在血水里,有的军装领子上缀着红领章,应该是兄弟部队的战友。没有谁下达命令,战友们纷纷停止了脚步,向烈士遗体敬礼,然后寻找烈士身上的遗留物品,撕下注有其部队番号及个人姓名的军衣口袋以备登记,然后捧土就地掩埋这些牺牲的战友。<br> 通讯连班长殷涛和战士陈孝清想把一具腹腔中弹的战友遗体抬到路边的干沟里掩埋,可是一搬动,战友的遗体断成了两截。殷涛取下自己的雨衣,将这位战友的遗体包裹起来,用背包带扎好,将遗体慢慢地移到沟里,再掩上一层薄土。<br> 当天,150师按照41军前线指挥部命令下达作战任务:448团为主攻团,沿公路继续向西推进,清剿残敌、摧毁越军设施;449团配合121师攻打纳隆方向之敌,并炸毁纳隆大桥,以防敌尾随反扑;450团为师预备队,在448团侧后展开。<br> 3月8日11点30分,448团进至高平战区最西端的班英地区,发现公路前方两侧的六处高地设有越军工事。团指立即下达战斗指令:二营主攻,三营助攻,同时向1、2号高地发起进攻。12点整,三营炮兵连和二营炮兵连向敌阵地发射密集炮火准备,越军也向我方发射炮弹还击。交织的炮弹在阵地上不断爆炸,腾起滚滚硝烟……入境不到48小时,448团的第一仗打响了。<br> 在轰鸣的爆炸闪光中,四连、七连迅速接近敌人。在前线指挥的副参谋长付培德将手枪和望远镜交给警卫员费新财,自己提着警卫员的冲锋枪,带着四连、七连利用地形地物交替掩护,边打边向敌人的阵地上冲去;四连副连长吴应吉手持冲锋枪,率领突击排在炮火中向敌阵发起冲击,在打掉敌正面火力点后突破了第一道环形工事。在连续攻击中,吴应吉毙敌多人,不幸踩到敌人的绊发雷,牺牲倒下。七连和四连遭到敌人猛烈火力压制,四连三排代理排长王元珠和几个战士相继负伤。副参谋长付培德挥舞着手臂,不断调整着攻击队形。在距敌战壕只有几十米远时,副参谋长付培德指挥距敌最近的战士们一起向敌堑壕内投掷手榴弹,自己也将警卫员携带的4颗手榴弹投进了敌人的战壕。在敌人的惨叫和爆炸的硝烟中,战士们怒吼着从坡下冲上敌壕。打红眼的七连连长李福荣甩掉上衣,光着膀子追敌扫射……20分钟后,前指两瓦台向团指报告:已攻占1、2号高地。<br> 3月9日,李绍文团长、王副团长和师工作组贾副师长来到2号高地前沿。首长们鼓励大家“向英勇牺牲的吴应吉副连长学习,坚决歼灭敌人!”初经战火洗礼的年轻战士们浑身硝烟泥土,但神情坚定、勇敢。指战员们回答:“坚决战斗,夺取胜利!”<br> 448团的西进作战引起了敌人的密切注意。3月9日10点左右,从敌方纵深远程炮打来的炮弹飞过团指,在不远处爆炸,显然是敌潜伏特工观测报告了团指位置。团指立即隐蔽防护。作训股长曾本功带参谋人员迅速测定敌炮发射位置,报师指要求炮火还击。由于动作迅速,测算坐标准确,敌炮兵还未来得及修改射击诸元进行第2轮打击的时候,我后方炮群的炮火已经飞向敌阵。显然,我炮兵的准确打击对敌人是致命的,因为在此后的作战当中,再也听不到敌人的重炮响声了。<br>  3月9日中午,448团对敌重点防御的3号高地进行了战斗布署。3号高地南北长约600米,宽约300米,高出2号高地150米左右,是控制公路的重要制高点。敌人在3号高地构筑了明、暗火力点和双层环形防御工事,并在阵前埋设了陷阱和大量绊发雷。侦察还发现,高地的顶端放着一排黑色物体,攻占高地后才知道,这是越军指挥官为与我军决一死战,为自己准备的棺材。<br>  傍晚18点30分,在团、营炮火掩护下,主攻连五连迅速接敌运动,仅8分钟进至冲击地域。<br>  18点45分,炮火延伸,配属五连的82无后座力炮同时跟进,抵近直瞄射击,摧毁敌三个火力点,五连战士趁势分三路向高地西侧发起冲击。尖刀班四班班长张吉发、副班长李俊和战斗小组长闵中友各带一个战斗小组,呈三角队形交替掩护前进。在连续打掉两个火力点后,班长张吉发借手榴弹爆炸的瞬间冲进敌人战壕。一个躲在猫耳洞里的敌人,突然从背后抱住张吉发的腰,抡起手榴弹狠砸张吉发的头。后面的战士怕开枪伤及张吉发,用刺刀扎进敌人后腰。在敌人疼痛松手的刹那间,张吉发反身用膝盖顶住敌人,手里的冲锋枪照着敌人胸口就是一梭子弹。当其他战友相继冲入第一道堑壕时,张吉发已带领第一战斗小组在敌密集火力下,猛扑到第二道堑壕前。正当他转头招呼战友跟上时,一颗子弹从张吉发右颊贯穿到左颈,他当即倒下。副班长李俊也负伤倒下。第三战斗小组长闵中友立即高呼:“我代理班长,大家听我指挥!”说完,侧身滚到一块大石头下,迅即向敌火力点投出一颗手榴弹。敌人甩回来,闵中友抓起又投回去,手榴弹凌空爆炸。闵中友又一个侧滚,再拽出一颗手榴弹,拉弦后在手中停了二秒,准确投进敌火力点,炸死两个敌人,缴获轻机枪一挺,接着冲进战壕,又连续击毙两个敌人,缴获一支冲锋枪。<br>  19点02分,守敌被全部歼灭。五连仅用27分钟即攻占了3号高地,毙敌54人,缴获82迫击炮2门、60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8挺、2瓦电台1部、枪弹3万余发。五连自己也有较大伤亡。尖刀排二排的六个正副班长,伤亡五人,全排兵力已不足两个班。<br>  3月10日,从拂晓开始,越军不断用炮火袭扰448团。中午过后,越军利用沟壑、丛林掩护秘密集结,分兵多路向448团发起反扑,448团各部猛烈反击。打退敌人进攻后,团指命令二营、三营一鼓作气,向敌人4号高地发起攻击。<br>  二营五连谭安贵连长,命令三排从正面向敌进攻,一排、二排从两侧助攻。在二炮连的炮火配合下,战士们相互掩护、猛打猛冲、攻上高地。一排长程里林杀入敌阵,抵近射击,击毙数名越军。<br>  激战中,程里林和战士邓天强同时中弹,邓天强当场牺牲,程里林的肠子被炸了出来。在火线上抬伤员的炊事员张诚发现了身负重伤的程里林,立即拿出小瓷碗盖在程里林流出肠子的伤口上,用绷带紧紧扎住,喊上炊事员殷应超迅速把程里林往下抬。面色苍白的程里林艰难地嘱托张诚:“欠别人的钱都记在包裹里的本子上。如果我死了,就用我的抚恤金还给人家吧。”张诚含泪说:“排长,你放心,你不会有事的。”程里林到野战医院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br>  夺取4号高地主峰后,因工事已被炮火夷平,战士们只能用敌人尸体垒成掩体,转为防御。<br>  3月8日以来,448团连续作战,向越军西部纵深打进数公里。摧毁敌火力点四十多处,攻占敌4个高地和多处防御工事,打退敌人数次反扑,毙敌139人,缴获一批82迫击炮、60迫击炮、轻重机枪及弹药、电台等武器装备。战斗中,有冲锋在前、英勇牺牲的吴应吉副连长;有和敌人贴身肉搏的班长张吉发(二等功臣);有临危代理班长带领战友克敌制胜的战士闵中友(荣获二级战斗英雄);有带领全排奋勇作战的排长万良学(一等功臣);有只身打进敌火力点、毙敌数人、缴获机枪1挺的副班长耿小康(火线荣立二等功)……总之,战场指挥、战术配合、战斗作风均可圈可点,应该说打得很有声色。<br>  448团的这几仗,从规模上看算不上大仗。之所以做简要介绍,一是要说明448团出国即战、战之能胜。3天克敌4阵,打出如此战绩应得赞扬;二是要特别说明,后来让448团蒙受惨烈牺牲和败仗耻辱的,正是这支与448团几番对阵较量、没占到任何便宜的越军部队。是什么原因让双方的胜败瞬间转换呢?<br> <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班英,当年448团在这里首战告捷 殷毅提供</b><br></h5> <h3> </h3><div> </div><div> 晚7时许,150师接到41军前指命令:停止进攻,用三天时间由南向北清剿残敌。要求14日从平孟方向回撤入境。<br>晚9点,师指命令448团停止进攻,收拢部队,准备从原路返回高平,向北沿公路从平孟关入境。<br> 收到命令的参谋长高立华告诉大家:“上级可能让我团今晚12点撤军,大家都要做好行动准备。”并特别向值机电台交待:“要和师指保持随叫随应。如有命令,马上报告。”<br> 听到要回撤的消息,战友们非常高兴,装备、物资不一会儿就全部整理完毕。<br> 3月11日凌晨,师指对448团回撤的具体行动命令依然没有消息。一直到天亮,电台仍毫无动静,大家都有些着急了。<br> 3月11日6点,团指殷涛的电台向各部传达了团指命令:停止进攻,做好防御,准备回撤。<br> 在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战后448团特务连战友对兵败的回忆文章,将二营回撤遭伏击的时间记为3月11日。显然,这是在非常时期、非常条件下的误记。这个误记的时间,使此后很多评论也跟着将448团回撤时间记为3月11日。实际情况是:11日当天,二营和全团一样都在原阵地防守待命。因为从3月10日晚接到师指预令后,团指一直在焦急等待正式回撤命令。直到11日上午才收到师指电报:兄弟部队的两个营准备攻占公路南侧的一处高地,清除大部队回撤道路上的隐患。命令448团在原防御阵地再守一天,具体撤退时间明天再确定。根据高参谋长的指示,通讯班长殷涛立即通过电台向各部传发了团指的最新命令:各营在原阵地继续组织防御,同时向前沿派出潜伏哨,密切监视敌人的动向,严防敌人反扑。<br> 其实,3月11日这一天的等待,正是150师指挥部对448团回撤路线激烈争执的一天,当天最后决定的回撤路线也是448团悲剧的开始。<br> 11日中午时分,二营报告:阵地前沿有敌人活动,企图不明。但直到傍晚,未见敌人反扑。当时认为敌人这两天被打怕了,不敢轻举妄动。实际上,敌人已经察觉了我部队准备回撤的迹象。<br> 此时,与上级联络的电报往来密度明显增加了。报务员不停地收、发电报,团指的气氛凝重起来。<br> 果然不久,李绍文团长带着一脸的疑惑,紧急召集几位团领导在地图前指点、研究具体回撤路线。原来,师指改变了原定的448团回撤路线,命令448团不从原公路返回,而是从班英直接往北,按2月17日战争打响时41军121师自北向南穿插进来的小路,全团再由南往北反方向走回去!<br></div><h3><br></h3><h3><br></h3> <h5>🔼 <b>那嘎地区 班英往北的越北山林 殷毅提供</b></h5> <div><br></div><div> 因为是配属41军作战,150师对该军121师在穿插中的情况已有耳闻,但军令如山,必须立即执行。<br> 团指下达了行动的预令:改变沿公路回撤的计划,以副团长胡庆忠、副政委龙德昶带领团前指和二营为第一梯队,沿班英西侧小路向北搜索前进;团指率一营、三营作为第二梯队,随后跟进。<br> 听到这个命令后,大家回撤的高兴心情一下又绷紧了。很明显,如果按原路回撤,448团的东边就是450团和449团,而且448团当时所在的位置在班英一线,离朔江至高平公路的和安地区,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41军各部仍在扣屯、高平、和安沿线,回撤时如有情况也可相互策应。现在,已经连续作战数天的疲惫之军,要改走小路向北回撤,将要面对的是地形复杂、道路不清、敌情不明,大家的担忧和顾虑可想而知。<br> 448团并不知道,在回撤路线的方案上,150师刘同声师长与50军驻师工作组意见发生了严重分歧。刘师长认为全师已基本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部队应沿公路原路返回,快速撤回国内。而50军驻师工作组的意见是:150师作为预备队,只参加了东线战场的清剿扫尾战斗,部队还没有得到充分锻炼。按照边回撤、边作战的思想,应利用回撤清剿,再扩大一些战果。用驻师工作组关豁明副军长的话说,就是“搂草打兔子,都有了”。<br> 显然,10日晚上448团接到的师指命令是刘同声师长根据41军前指的预令下达的计划。师指首长们在回撤路线上意见不一,是448团迟迟得不到后续行动命令的主要原因。<br> 3月11日,越军没有看到我军进攻前通常的部队调整、运动,且此时已是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撤军声明的第六天,448团一整天的静守待命,让敌人清晰了解了我军准备回撤的意图并立即着手兵力调整。当天,敌高指(高平总指挥部)向下属12部电台下达指令:“中国兵要撤退。严密监视,不断袭击,困死他们。”<br> 师指和军工作组的争论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最后只好致电上级决定。<br> 广西前线指挥部、41军指挥部认真分析了整个东线战场的态势,经过慎重考虑,电复150师可以沿公路回撤。<br> 这份电报是师通信营二连一部15瓦台电台收到的,报务员抄收后立即交给了机要参谋。忙着撤离准备的机要参谋犯下致命错误,认为大的战斗已经结束,各部门频繁往来的电报已无关紧要,竟没有译报就销毁了。在未接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关副军长以军工作组的名义,命令150师各部收拢回撤。先期在扣屯北执行清剿收容任务的450团,继续向北清剿回撤;在扣屯南配属121师完成纳隆地区作战任务的449团,由班俊地区向北清剿回撤;战场最西前沿的448团由班英地区向北走小路清剿回撤。<br> 3月11日晚,448团指挥部向全团下达回撤命令:由公路北侧小路向北部山区搜索前进,从平孟回国。行进中,清剿沿线残敌,搜索敌仓库物资,收拢友军失散人员。由副团长胡庆忠、副政委龙德昶和参谋人员组成团前指,带领二营为第一梯队;特务连侦察排二、三班担任前卫尖刀班带路任务;团指率一营、三营为第二梯队,随后跟进;特务连侦察一班担任全团的殿后警戒任务,12日拂晓出发。<br> 3月12日清晨,特务连排长周仕林率侦察二、三班和两个工兵班为前卫,带领第一梯队二营向浓雾笼罩的山谷出发。天亮后,各营、连从前沿阵地撤到公路,准备沿公路北侧的小路随二营路线进山。后卫侦察一班按命令占据公路上方警戒位置,防止敌人沿公路尾随反扑。特务连工兵班提前做好准备,待部队全部撤离公路后,炸毁公路涵洞,阻敌尾追袭扰。<br> </div> 上午9点左右,二梯队前部在山谷崎岖小道行进了大约1公里,突然从一梯队前进方向传来了密集枪声。二梯队立即停止前进,团指命令就地隐蔽,摸清前方敌情。几分钟后,团指收到前指电台报务员通信连副班长何奇呼报:第一梯队在那嘎村口南侧遭到敌人伏击!敌人放过尖兵分队,集中火力将前指和部队压在一片开阔地上。敌多处火力点从半山腰居高临下交叉射击,因雾气遮挡,山上植被茂密,有多少敌人还不清楚。因敌情不明,还未进入小道的后续部队不能贸然行动。团主力滞留在小路和公路上,随即按团指命令全部上山组织防御。<br> 原来,作为一梯队的二营走出小路,在那嘠村前的水坝、稻田中行进时,突然遭到正面和侧翼山腰敌火力猛烈扫射。开阔地上无任何遮蔽物,许多战士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当场中弹牺牲,鲜血染红了片片水田。<br> 第一梯队遭到伏击后,被敌人放过的前卫分队在排长周仕林的率领下,迅速冲上那嘎村侧后的一处制高点,准备掩护前指和二营继续往前突围。因敌人的火力太猛,二营组织了几次强突,都被敌人的火力挡了回来,又牺牲了不少战友。<br> 与此同时,距伏击地段300米远的二营后部也遭到了敌人的断尾伏击。水坝边、稻田里、山脚旁到处都是牺牲、负伤的战友,敌人已将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切断。<br> 得知前面的情况后,李绍文团长命令三营的炮火压制前方山上的敌人;命令七连和八连迅速向前方运动,试图冲破敌人的火力封锁,打开通道,接应二营。<br> 三炮连迅速朝山上的敌人还击。但是敌人所处的位置均在植被茂密的半山石壁岩洞内,许多火力点是炮击的死角,三炮连的炮火压制效果不明显。<br> 山上的敌人占据着有利的地形,不明数量的火力点相互策应,组成火网,朝山下射击,岩洞里、石缝处、树丛中,到处吐出一串串火舌。前去接应二营的部队被两侧大山上的敌人火力死死压住,无法前进。<br> 战后,舆论对448团的批评和声讨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二营受伏击后,团指没有以主力果断接应、形成拳头坚决打出去,而是犹豫不决,在二营后面白白耗费了一天时间,坐失战机;二是谴责团指命令二营走小路回撤,团主力却走大路回撤,在二营遭伏击后才命令一连和八连返回救援,但为时已晚。<br> 真实情况与这些批评完全不符,但不怨批评者,因为448团失利后,所有的战场总结都没有正面了解的渠道,关注者只能根据支离破碎的信息去缝合还原。<br>  首先,很多关注和批评没有搞清基本的作战方向和具体战场态势。448团回撤的起点是东西向的3号B公路班英段,即448团3月8、9、10日三天作战的公路两侧阵地,部队所处位置也是我军广西方向西线最前沿。公路向西正前方是越南高平省原平县,该地区是被我军打散的高平之敌麋集活动地域。身后公路,即正东方向约30公里左右是我军占领的越南高平市,直线距离不足20公里。高平东南方向是488团出境的我国龙州县水口关,再往南是凭祥友谊关。448团回撤出发地的北方是重峦叠嶂的越北山区。再往北是41军121师在2月17日进入越南穿插的出发地,即448团回撤的目的地,位于广西、云南交界的那坡县念井、平孟关一线。<br>  448团如按师指意见沿公路返回,在搭乘车辆、不做停留的情况下,当天即可回国。而按50军驻师工作组向北清剿回撤的的命令,448团只能徒步在蜿蜒崎岖的狭窄山路上一列前行。该地区是植被茂密的典型喀斯特地貌,与我国广西馒头状和窝头状的山形相似,只是山峰更拥挤、平地更少、山势更陡峭,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恶情形。<br>是时,从前方遭敌人火力压制、分割的一梯队,到山谷小路上跟进的二梯队,再到沿公路集结、尚未进入小路的后续部队, 448团全线都是枪炮声。448团回撤伊始,即遭到越军、公安、民兵、特工等各种战斗组织的多重预设火力点、机动火力点的疯狂袭击,全团被狭窄地形扼制,根本无法正面展开。敌暗我明,形势极为不利!<br>  李绍文团长随即下达了一连串作战命令:<br>  命令一营迅速进至今晨撤离的右翼山坡阵地组织防御;<br>  命令三营七连和九连立即返回公路南侧的4、5号高地,防止 西面的敌人东进、堵住全团的后路;<br>  命令后面的部队迅速占领左侧的大山,防御待命。<br>  当七连和九连刚刚爬上高地,班英西面的敌人已悄悄地扑了过来。七连和九连立即向敌人开火,战斗瞬间打响。如果晚到几分钟,全团将腹背受敌。<br>  448团执行走小路回撤的命令刚刚起步,即陷于重重困阻,150师师指与50军工作组关于回撤路线方案的争执对错已然明晰。<br>  今天,对448团的批评、声讨,除了前面提到的两条是因不了解情况外,还有一种义正词严、更具代表性的训斥:“走小路回撤是比大路困难,那又怎样?我们的部队就是要敢打硬仗,刀山火海也要冲。不怕死就能打胜仗!”这种口号式军令,不仅为社会所熟悉,在战前的训练、准备中也成为主要内容。而实事求是、缜密分析、知己知彼的作战常识,反而不敢直言,怕被扣上决心不大、畏战右倾的帽子。50军驻150师工作组关豁明副军长,正是以“搂草打兔子”这种充满革命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作战思想,确定了448团按41军121师穿插进来的路线扫荡回去的方案。<br>  有人说,448团当面之敌都是些散兵游勇,是448团底子薄、拳头不硬造成的困境。为此,很有必要看看在同样路线、同样地域、与同样敌人作战的41军121师的情况。<br><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四、悲壮穿插</b></h1><div><b><br></b></div> <div>  广州军区41军121师可谓老牌硬拳头,前身为四野4纵10师,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参加过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秋、冬季攻势,辽沈、平津等战役战斗。<br></div><div><br></div> <div>  🔼 塔山阻击战</div> 在1946年5月的鞍海战役中,该部表现出色,其所属的28、29、30团被辽东军区分别授予“海城团”、“鞍山团”、“大石桥团”荣誉称号,开创了解放军历史上一个旅(师)的3个建制团在一次战役中均被授予荣誉称号的特例。<br>  在著名的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时,该部协同11纵,死守塔山、白台山一线,阻击由锦西、葫芦岛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东进兵团”,与有海、空军支援的敌人7个师苦战6昼夜,付出3700多人的伤亡,歼敌6500余人,保障了东野主力攻取锦州的最后胜利。其中第10师28团(361团)坚守塔山铁路桥及其以东阵地,力挫有“赵子龙师”之称的国民党军独立第95师和第8师等部冲击,大量杀伤敌人,自己也伤亡过半,战后被授予“塔山守备英雄团”荣誉称号。10师被评价为东北野战军中7个头等主力师之一。<br>  1948年11月,4纵10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1师,南下参加了衡宝、广西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121师驻防两广,长期担任战备值班任务。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前,121师是齐装满员的战备值班甲种师,辖步兵361、362、363团和炮兵团。<br>  1978年11月28日,陆军121师奉命开赴南宁以西的扶绥至德保县一带待命。<br>  1978年12月18日,41军基指率下辖各部,在中越北部边境念井、平孟、龙邦地区展开。<br>  根据广州军区前指命令,第41军及配属部队组成东线北集团,在高平以北地区以121师和123师组成内外双层穿插部队,向高平以西、以北实施大迂回,配合南集团第42军攻克高平,全歼守敌。<br>  121师的任务是:从念井突破国界,歼灭莫隆地区防守越军。而后,在通农和友邻123师分路,向董赛、班庄地区穿插,配合123师截断通向原平和太原的公路,阻击北援越军,并攻占高平西南侧的纳隆桥,形成对内、对外正面,协同南集团第42军,合围歼灭高平之敌。<br>  121师的穿插路线是:沿通农、宗梅、班黄、天丰岭、841高地、809高地到董赛、班庄,直线距离约在33~37公里,加山地系数,实际距离则在80公里以上,限7~12小时内穿插到位。<br><div><br></div> <div>🔼 战前誓师大会 (黄隽供图)<br></div><div><br></div> 在41军作战会议上,传达了广州军区前指首长的作战决心:“这次对越作战总称为:牵越援柬,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具体叫高谅战役,即高平、谅山战役。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歼敌2、3个师,三五天内完成;战役第二阶段歼敌4、5个师。整个战役预计时间7~10天。”军首长还提出了两个担心:一个是担心敌人跑掉。花这么大力气只打个击溃战,实在是得不偿失!第二个是担心如何押送俘虏。战场上那么多俘虏,让干部战士怎么办呀?军首长宣布:“各师在这次战斗中,都要活捉2000名俘虏才算完成任务!”<br>  作战会议精神迅速向各部队进行了传达。会上军首长“一扫而光”、“一打就跑”、“俘虏很多很多”、“要拿出打蒋介石国民党部队的劲头打好这一仗”的指示,使大家都感到这一仗一定能够大获全胜。有位师政委在战前对干部动员时说:“军功章就挂在扣屯的树上,只要你能走到,就保证能拿到。”<br>  121师361团的战友在战后回忆:“我团要担任穿插作战主力。或许是距‘文革’太近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那种浮躁思维仍相当浓厚。总之,从上到下都在纸上谈兵,都讲主观意志,全然不从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考量,把这场战争想象得如儿戏般简单。而且作战方案只有一个:第一天,长途奔袭,不恋战,要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攻占敌纵深近60公里的809高地,断敌退路,对高平之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第二天,在友邻部队的协同和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围歼防守高平地区之敌;第三天,清剿残敌,打扫战场,班师回国。围绕这个战役目标,我团针对战区特点和作战要求,广泛开展了适应性训练。机关则根据任务,在巨幅地图和巨型沙盘前反复进行推演,没有任何人敢对这个速战速决、近似神话般的作战方案提出异议。”<br>  回忆中说:“1979年2月13日12时,我团才经过近两个月的作战准备,就奉命从荣劳驻地,经三合街,向念井地区的出发阵地秘密开拔了。此次开进,可以说是对部队实战体能的一次检验。从荣劳至三合街为徒步开进,约20公里的丘陵地形就走了近5个小时,行进速度远远达不到作战要求。”<br>  回忆指出:“2月14日,部队从三合街向念井地区摩托化开进,由于人车拥挤、交通阻塞,100余公里的行程就用了12小时以上。特别是从念井到那定出发阵地的10公里徒步开进,也因道路泥泞、人员拥挤,竟花了5个小时!一营还走错了1公里路。尚未进入实战,各种弊端就不断显现。而下一步要用1∶10万的地图,背负数十公斤的装备,深入敌情、民情、地形都毫无把握的敌国作战,并以一天时间穿插近百公里,无疑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然而,在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大环境下,谁敢多言冒犯?显然,各级军政首长都承受着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但一切又只能按部就班、听天由命。”<br>  1979年2月17日拂晓前,中越边境线万炮轰鸣,地动山摇,我军总攻开始!而先行一步的121师361团带着800多名支前民兵,已随123师、122师的侦察大队,在子夜时出发,向越南境内插入。<br>  国境线的深山老林,山高坡陡,杂草丛生,无路可走。战士们用身体蹚、用手摸索着前进。在两国的分界线上,树高林密,把天空遮盖得看不见光亮,脚下霉烂的树叶、杂草足有一尺多厚,遍地磷光像鬼火般跳动游荡,阴森恐怖。战士们手和脸都被划破了,被汗水淹湿,疼痛难忍。<br>  部队刚一出境,就遭到越军和民兵的不断阻击。在经过一些农舍时,还屡屡发生老人和孩子对部队投弹开枪、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战友记述:“时至8时许,我团三营才到达庚雷这个距边境不过几公里的村寨。庚雷前方为一袋形峡谷,两侧石山高耸入云,地形非常险要。正面则是一个狭窄的山垭口,乃有‘一夫当关、万军莫行’之势!由于天已大亮,战斗已经打响,秘密通过已无可能,123师侦察大队随即绕道而行,而我三营则执意强攻。当全团被困在山谷中一条干涸的河沟里时,听见附近的越军大声呼嚎着赶来增援,情形十分危急。”361团团指决定绕路前进,由二营四连担当后卫,火力压制当面之敌。后卫一营变前卫,迅速绕行穿插。<br><div><br></div> 🔼 部队在山地丛林开进<div><br></div> 10时,361团后尾部队还未撤离那条河沟,庚雷之敌已经下山紧追该团后尾,四连顽强地阻击敌人。随团行进的800多名民兵早已四散乱跑,建制、队形全都打乱,结果伤亡10多人。部队边打边走。至12时,团指查看地图,从16日晚集合准备,17日零点出发,19个小时才进入越南8公里。<br>  2月18日15时,361团副政委郑赞正带领后勤梯队到达宗梅,与团主力会合。团后勤梯队除勤务排、卫生队、担架队、军马所人员和105匹骡马外,在行军途中还收容了掉队的二营六连、三营八连一排、三营七连及团属100炮连等单位的掉队人员,共200多人。<br>  18日18时30分,361团主力已通过宗梅吊桥向809高地开进。此时天色已晚,郑副政委带领团后勤指挥所,在吊桥旁指挥人、马分路过河。100多匹骡马排成长龙,一匹接着一匹通过一米多深的河水。此时,敌人纠集了一个特工连和宗梅附近几个村庄的民兵160多人,待我主力部队过河后,已悄然占据有利地形,严密封锁了渡口两岸。<br>  午夜时分,皓月当空,整个渡口一览无余。敌人突然猛烈开火,打得后勤梯队措手不及。郑副政委当场牺牲,干部股长负重伤,电台丢失。炮兵股何参谋带领八连一排立即向100炮连靠拢,就地展开,以火力压制敌人。经过一夜激战,后勤梯队与团主力失去联系,派出的联络人又没回来,临时党支部研究决定改道,沿魁弥、魁剥到安乐,而后向高平方向寻找团指。<br>  同样在2月18日,121师后勤梯队率民工600多人,在362团三营的掩护下,于2月18日12时进至通农,遭到两侧山上零散敌人的袭击。后指首长一边组织部队还击,一边下令部队快速通过。作训科葛副科长和苑参谋,途中虽多次对照地图,但都没有判明站立点,也没有发现走错路。直到20时遇到123师侦察大队的一位连长,方才知道走错了路。后指首长立即下令停止前进,沿原路返回通农。返回途中秩序混乱,行动迟缓。埋伏在铁矿附近的敌民兵连及特工百余人,发现121师后勤梯队人马拥挤,便趁夜暗占领了公路两旁的制高点,同时派出部分特工和敌民兵潜入我民工队伍中,用匕首、手枪、手榴弹乱刺、乱打、乱炸,121师后勤梯队顿时大乱。此时,占领制高点的敌人居高临下,一齐开火射击,我民工和部队人员四处躲藏,情况危急。<br><div><br></div> 🔼 121师后勤梯队遇伏击地域,<div> 魁剥山谷前险要地形(吴梓贤供图)</div><div><br></div> 担任后指警戒任务的师警卫连连长李庆海和副指导员黄创忠沉着应战,带领8名战士,在公路上与敌短兵相接。连长李庆海用手枪连毙3个敌人后,发现师首长不见了。他让副指导员带5名战士在公路上掩护战斗,自己带3名战士奋不顾身冲进阵地。在夜幕里,他们一边与敌人战斗,一边寻找师首长,终于在公路边的山坡前找到了师首长。他掩护首长突围到安全地带后,又返回公路去接应仍在公路上与敌人战斗的黄创忠副指导员和5名战士。<br>  当李庆海连长赶到现场时,黄副指导员已负重伤。李连长心如刀割,怒不可遏,一边给副指导员包扎,一边指挥战士向敌人反击,掩护副指导员撤到安全地方。凌晨两点钟左右,李庆海连长得知师后勤指挥所的保密机丢在公路上,他再次率领6名战士返回公路寻找保密机。他一边与敌人战斗,一边寻找保密机。突然敌人投来1枚手榴弹落在他们7人中间。危急关头,连长李庆海用力推开身边的两名战友,用身体扑向冒烟的手榴弹。手榴弹在他身下爆炸了,旁边的6名战士除1名负伤外,全部脱险,李庆海同志壮烈牺牲。<br>  121师政治部副主任王子富,在混战中听到民工队伍里厮杀搏斗的惨叫声和呼救声,立即带领几名战士前往救援。他奋不顾身冲到民工队伍里,但民工队伍已经乱成一团、各自为战,有枪的开枪,有弹的投弹,扛担架的抡起担架与敌人抱在一起厮打,已经分不清敌我。王子富同志挺身而出,大喊一声:“没有枪的民工到山脚卧倒隐蔽;带枪的民工组织起来,把混进队伍里的敌人抓起来。不要乱打枪,以免误伤自己人!”由于他穿军装、喊中国话,又在公路上高声指挥,几个敌特工立刻蹿到他身边,用匕首向他腰部、腹部连刺数刀,王子富同志当场牺牲。<br>  师后指机要组的4名同志在混战中失散。敌人一边追他们,一边狂喊乱叫:“你们被包围了,快投降吧!”山谷深夜,枪声激烈,他们对周围地形、敌情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几个同志担心密码本落入敌手,研究后决定将密码本烧毁。121师后方指挥所的密码本及电报就这样全部被尽焚。此后整整10天10夜,部队无法与上级指挥机关以及下级单位进行正常联络,严重影响了作战指挥,给部队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br>  第二天,后续部队到达师后指被袭地,只见尸体遍地、血泊成洼,其中死亡人员大部分是我方民工。我军坦克开到后,看到满路尸体不忍前行。战友回忆现场情景说:“真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往往一个指挥员的判断、命令,事关千百人的生死存亡。”<br>  121师后勤梯队被敌袭击,伤亡200多人。师政治部资格最老的副主任、原塔山阻击战的指导员王子富同志还有师后勤部副部长均牺牲,给养、弹药及各种作战物资大部损失。<br>  天峰岭,是我121师向809高地、班庄、高平地区穿插必须翻越的一道险峻山脉。整条山脉由数十座山峰绵延组成,山高路险。山上岩洞毗连,岩穴深幽,怪石嶙峋,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362团在2月17日,经19小时的战斗,毙敌274人,打开莫隆口子后,于17日20时收拢部队,向敌纵深穿插,此时已先于361团进至天峰岭下并立即向阻击之敌发起攻击。因山高天黑、地形不利、敌情不明,362团两次进攻均未奏效。当日深夜,各种枪炮发射的火光、炸点、曳光弹看得一清二楚。山上敌人不断发射信号弹,把阵地前沿照亮,以各种火器严密封锁我进攻部队,枪炮声整夜未停。后来,361团接替进攻时,敌人已悄然撤去。<br>  天亮后,军前指和121师师部率部队向天峰岭和809高地开进。在山下,他们看到了昨夜部队和配属民兵与敌特工混战后的场景。几十具尸体的胸部、腹部伤口上,鲜血仍汩汩而出,可以看出有些是被匕首刺死的。民工携带的各种弹药箱、担架、棉被、背包、挂包、手电筒及生活用品丢满一地,其景凄惨、恐怖。前指首长回忆:“我一边爬山一边观察昨晚部队攻打天峰岭的现场。这座大岭有600多米高,多是七八十度的坡。山坡全是光秃秃的沙石,没有一点可以利用的地形地物。我只爬了三分之一,还未到最陡的地方,汗水就湿透了衣服,呼吸非常困难,上气不接下气地喘息着。我拄着棍子、横着身子,半步、半步向山上移动,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难。……只见从山腰到山顶,满山遍野都是丢掉的各式各样的武器装备。离我不远处,有3门完好无损的60迫击炮和4箱炮弹,有两挺重机枪,还有82迫击炮弹、无后座力炮弹、手榴弹、40火箭弹、子弹,一箱箱、一盒盒,七零八落到处都是;还有一捆捆的电话线、一副副制式担架;还有新式棉衣、毛毯、背囊、塑料布、胶鞋、挂包、电皮碗、军裤、电池、电筒、饭锅、菜盆、水壶、饭盒、饭碗等,满山遍野,到处都是。”<br>  后续部队的战士对当时的情况至今仍历历在目:“不少身着便服的人被打死在路边,有的还被赤身捆绑着,丢在水田里打滚,是我方民工还是敌方特工不得而知。在半山腰处,我看到一个腿部负了伤的人跪在路边,他说他是田阳县城里的一个民医,上有老、下有小,苦苦哀求我们救救他。虽然我内心很同情他,但当时未能相助,良心让我至今都无法释怀。”<br>   “当我们跨过天峰岭下的田陇、来到进入天峰岭的入口处时,就看到有十几个牺牲的战士横七竖八地躺在稻田里。在田坎的右侧,一个二十七八岁干部模样的人眼睁睁地倚坐在土坑边上,脑袋的左额上留下一道道已经凝固的血迹。他壮志未酬、死不瞑目啊!四五匹骡马倒在路边,早已死去。其中有一匹还驮着100迫击炮,死去时炮身还压在马鞍上。进山后,举目仰望,山峰高耸,山上层林浓密。傍晚时分,晚霞斜照,群山被染得一片血红。一路上,被丢在地上的挎包、水壶、罐头、背囊、100迫击炮、82迫击炮、82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的炮身、座板、炮架和各种炮弹散落满地,有的地方还浸满血迹。牺牲的烈士遗体不像进山时那样集中了,只是零散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我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牺牲的烈士是哪个兄弟部队的。……我们翻过了几道山梁。由于人都无法行走,骡马就更加艰难了,所以山沟里到处是先头部队放弃的骡马。有的驭手已把骡马的缰绳给解掉了。听说有的老马识途,一些马匹后来竟自己跑回了国内。我们再翻过一道山,骡马根本就无法走。有的人硬要其过去的,都摔下了深沟、悬崖,粉身碎骨。有的滚下半山腰,卡在了树木上,痛苦地挣扎着、嘶叫着,等待着我们去营救它。可战友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法把它们解救上来,只能怀着沉痛的心情,依依不舍地与它们告别,心里只好默默地说上一声:无言的战友们,请原谅,来世再见吧!……在那一夜里,整个天峰岭枪炮声、爆炸声、人嘶马叫声此起彼伏,到处火光冲天,是进入越南境内以来最为危险、恐怖的夜晚。我们连一路硝烟、一路激战,经过一夜连续不断的战斗,于20日凌晨,越过了天峰山脉,到达那岸地区的边沿。”<br> 按上级作战命令要求,121师穿插部队务必要在7~12个小时穿插到达指定地点,因此,每个战斗兵员只带弹药0.25个基数,3日给养。师、团后勤物资保障分队随穿插部队行动,以便随时补充。由于道路难行,沿途不断遭到敌人的阻击袭扰,伤亡严重,致使前送物资大部分丢失,后勤梯队全部掉队。<br> 穿插部队进至敌纵深后,所有公路全被敌人封锁切断。军指为夺取公路、前送弹药给养,曾3次下令要122师迅速打通朔江到安乐公路。该师两次组织部队强攻朔江夺路,均未成功,伤亡200多人,损伤坦克十余辆,致使121师部队穿插至敌纵深后4~6天断粮,没有弹药补给。<br> 由于后方道路未打通,400多名伤员无法后送,只能随部队前进。809高地峡谷,长约600多米、宽约30多米,是一片原始森林,山高沟深。山上荆棘灌木丛生,山下树林竹林密布。两山夹一沟,藤蔓缠绕,悬崖峭壁,非常艰险。此处无路可走,只能按地图概要方向行进。重伤员要用担架抬着通过。上山时,担架前面的民工要弯着腰行走,遇到陡坡几乎要跪着前行。后面的民工,则要把担架举过头顶,非常吃力地用手撑起。下山时,前面的民工要把担架抬高,后面的人则必须蹲下来,以保持担架的平衡,减轻重伤员的痛苦。过沟时,4人抬一副担架,交替轻接轻放,逐一通过。1300多名民工,后又增加了近600名,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树枝、荆棘挂烂,手、脚、膝及全身多个部位被扎伤,但大家为了伤员的安全,将安危疼痛置之度外,坚持把伤员安全运出峡谷。此情此景,感人肺腑,伤员们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br> 部队到达扣屯附近后,400多名伤员挤在一条山沟里。双目失明的,断臂折腿的,胸部中弹的,手掌面断开的……个个面黄肌瘦、面容憔悴、眼窝深陷。他们默默地躺在担架上,等待着战争胜利的消息,盼望能够早日接受治疗,康复回国。他们已整整十天没有药换,三天没有饭吃,连清洗伤口的棉花、盐水都没有了!口服药、止痛针一点都没有了,急救包也全部用完了。伤员的伤势在一天天恶化,所有伤员的伤口都感染、腐烂,蛆虫在伤口内成球状,密密麻麻蠕动,拼命钻向伤口深处,气味难闻,令人作呕。轻伤员的伤势不断恶化,加重成为重伤员,重伤员高烧不止,抽搐昏迷,每天都有人死亡。所有伤员都忍受着伤口剧烈的疼痛,咬牙忍耐坚持,没有一个伤员叫苦,真是钢铁铸成的英雄好汉!<br>  21日7时,361团三营在向安乐急进时,于扣旺、扣马地区遭敌猛烈火力袭击。敌轻重机枪和60炮严密封锁了公路,三营部队前后脱节分成几段,各自为战。八、九连部分干部、战士与敌英勇战斗,大部伤亡。营长身先士卒,端起冲锋枪边打边冲,先是手腕中弹,接着被60炮弹炸成重伤。营长在奄奄一息之际,将冲锋枪交给身边的战士:“我的伤很重,恐怕不行了。冲锋枪给你们,冲出去上山找部队,这里目标太大。”这次伏击,造成营长牺牲,伤亡122人,失踪200多人。<br>  几乎是同一时间,361团指挥所在栋替南一块河滩地遭敌火力袭击。时光银团长手部被打伤,他站起来组织部队反击,刚一起身即头部中弹牺牲;团政治处副主任刘粤风及机关股长、参谋等8人也当场牺牲;彭副师长两腿负重伤;王仕诚副政委及部分机关干部边打边撤至一个山头。<br>  远在3、4公里外的二营接到团指火速增援电令后,教导员陈本富立即带四连跑步急援。赶到后,陈教导员迅即指挥警卫排和一排二班从侧翼占领有利地形,猛烈开火压制敌人。一排长丁忠超带两个班和二炮连七班冒着敌人火力封锁,冲到团指挥所中抢救伤员、搬运烈士遗体。第一次冲进去,救出了彭副师长和8名伤员。陈教导员发现时团长未被救出来,命令战士们再次冲进去,一定要把时团长抢出来。当战士们将团长的遗体扛上肩膀拼命冲出来时,所有人都累得汗水湿透了衣服,脸色苍白,喘不过气来。四连一排和二炮连七班两次冲进敌火力封锁区,伤亡8人。陈本富又命令他们第三次冲进敌火力圈,要把所有伤员和烈士全部抢救出来。他们三进三出敌人火力封锁区,共抢救伤员17人、搬运烈士遗体30具。<br>  2月21日23时,121师362团二营奉命速进扣屯,与已先期占领扣屯的123师367团协同作战。<br>  团长张志安见率队出发的副团长王洪、二营营长陈楚汉都饥饿疲劳得筋疲力尽,拄着棍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很不忍心,叫参谋长动员指挥所人员奉献一点吃的东西,结果三、四十人只凑齐了2片压缩饼干。团长要副团长和营长吃掉,他们不肯吃,坚持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团长含着眼泪、颤抖着双手,把压缩饼干分给他俩每人一片,王、陈二人流着泪把饼干接过来,装入口袋离去。<br>  二营指挥所在急进中不断向尖兵连下达指令:“扣屯有友邻部队,注意联络,不要发生误会。”4时左右,部队在黑暗中接近扣屯,突然遭到来自附近几个山头的猛烈射击,部队被压制在公路一线。为防误伤友军,二营数次向开火阵地发出友军联络信号,却引对方来更猛烈的火力。<br>  至8时30分,二营连续6次报告,请上级查明是否友军。上级5次复电:123师367团已占领扣屯,联络识别,不准还击。<br>直至9时40分,121师才查明123师367团误报占领扣屯,实际所在位置是312高地。121师362团二营进至扣屯后遭敌猛烈炮火袭击长达6个小时,因认为是友邻部队而不得还击。 <br>  二营根据师指命令判明确为敌人时,敌已增强兵力,从三面居高临下,以更密集、更猛烈的火网围击二营,致部队伤亡惨重! <br>  当日入夜时,二营已被打散。副团长王洪身负重伤被俘,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凶残的越军把几颗手榴弹绑在他的腰部将他炸死,王洪副团长英勇就义。<br>  121师362团二营扣屯之战,阵亡106人,伤48人。在二营扣屯遭伏击的第二天,团长张志安亲自到现场掩埋烈士的遗体,发现烈士们的挂包里、口袋里装着生米和草根、野菜,他心如刀割、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所有在场人员,望着这些永远离开的战友,望着这惨烈的场景,无不悲痛欲绝、痛哭失声。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按作战命令要求,121师应在2月17日总攻打响后,奔袭80~100公里,限7~12小时内穿插到809高地至班庄、董赛和扣屯一线,但实际情况与主观意志大相径庭。异国作战,远距离穿插迂回,情况复杂,道路崎岖。有时战斗几个小时,才能前进一步。遇到深山峡谷,1小时只能走1、2公里。缺乏火力支援,迭遭伤亡,补给中断,伤员无法后运,部队边战边走,抬着伤员和烈士不顾一切向前挺进。军、师首长和部队一样忍饥挨饿、出生入死、同甘共苦。如此艰苦卓绝,也没有一支部队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最快的363团,用了32个小时,比规定时间晚了25个小时。其他部队均在60个小时才到达。有的部队甚至根本没有穿插到位。<br>  “迂回穿插,断敌退路,分割包围,打歼灭战”是战争的常用手段,亦是我军在过去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屡战屡胜的惯用战法,但在1979年对越作战中,靠老经验、老办法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包括121师在内的广西、云南方向,所有执行战役穿插的部队均未能实现隐蔽、快速、出其不意、断路围歼的穿插意图。穿插部队被复杂地形重重遏阻,在敌国环境,遭遇连续伏击、阻击,处处被拦打、袭扰。而围歼目标之敌大多溃散、化整为零,在敌方特工、民兵和本国百姓的配合下,三五成群、昼伏夜出,到处骚扰偷袭,对我军极为不利。<br>  随着对战场形势的了解,我军将在高平地区的7个步兵师增加到11个步兵师。十几万大军、上千个清剿小组,在高平、谅山广大地区布下了天罗地网,对公路沿线、山山洞洞、沟沟岭岭,像挖“地老鼠”一样反复清剿。越南公安逼迫老百姓藏在山洞里,宁肯饿死也不准出山逃命。据越方披露,高平地区逃进山洞被饿死的就达10多万人。越南官方公布:28天战争伤亡30余万人,大都是被饿死的。<br>  与战役第一阶段穿插不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21师在战役第二阶段组织的纳隆战斗打得坚决、漂亮。<br>  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始撤军。越军建军最早、打仗最多、战力最强的六大主力师之一312师(别称“战胜师”)即迅速北进,其183团先锋营已到达纳隆以北。该师不断以炮火袭击、武装渗透,对我121师阵地步步紧逼,气焰嚣张。<br>  纳隆与相邻的505高地位于扣屯、班俊以南地区,山多林密,两山之间被沟林所隔,通行困难,高平至太原公路纵贯其中。纳隆大桥是太原之敌增援高平的必经之路。为挫敌锐气、断敌增援道路,121师决定从361、362、363各团抽调1个步兵营和师炮群抽调的两个炮兵营共5个营向纳隆发起主攻,以配属作战的150师449团围歼505高地之敌为助攻。3月9日9:30战斗打响,至3月10日16:20炸毁纳隆桥结束。<div><br></div> 🔼 纳隆桥<div><br></div> <br>  我参战各部密切协同、勇猛作战,歼灭敌312师先锋加强营,摧毁纳隆桥,断敌跟进道路。打扫战场时,发现敌阵地尸横遍野,有300多具尸体。在毙命的越军中尉副连长身上搜出一本日记,上面写道:“我打过很多仗,从没有这样严酷。中国军队站着射击投弹,连续冲锋。连长阵亡,我也没有活路……只剩下6个人了,全被炮弹炸死了。”此战使我军士气高昂、军威大振。<br><div><br></div> <div>  🔼 进攻</div><div><br></div> 在28天的出境作战中,121师共歼敌2898人。其中:毙敌2615人,伤敌237人,俘敌46人。己方伤亡1600多人,阵亡(含失踪)600余人,成为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牺牲人员最多、连以上干部伤亡最大的陆军师。战后,121师有1个单位、5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br>  一路艰辛一路血,121师全体官兵英勇悲壮的穿插作战历程,也为我军战役组织指挥留下血的沉重教训。<br>  对121师穿插作战做较多介绍,是为了让读者对448团兵败越北的背景有更宽大的视界和更深入的思考。<br>  121师的穿插进攻和448团的清剿回撤,从一进一出两个代表性的战例,还可看到对越作战中一个带普遍规律的现象——战场主动权的转换开关:凡是越军构建阵地、固守抗击的,其主动权大多掌握在我军手中。无论其工事多坚固、抵抗多顽强,在我军强大炮火和勇猛攻击下,无不土崩瓦解。而一旦我军孤旅开进、穿行在迷宫般的群山峡谷中时,主动权则转向越军。这不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而是虎狼之师陷入阴霾密布的蛇蝎毒窝。熟悉山地丛林的敌人,如同出没无常的毒虫恶兽,或游弋伺猎,或麋集撕咬,防不胜防。一旦被毒蛇袭咬缠绕,很难全身而退。<br>  448团出国即战,正面之敌的越军指挥官在阵地上悬棺以示誓死抗击,在东西两线战场上也算罕见,可算是顽强之至。两军相逢,攻防对决, 3天下来,448团连克4阵绝非侥幸,称得上英勇顽强、完胜敌手。但50军驻师工作组在决定了448团“搂草打兔子”、走小路回撤的路线后,就已经把战场主动权的开关交给了敌人。<br><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1><b>五、惨烈回撤</b></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1979年3月12日448团回撤战场。</p><p class="ql-block"> 从上午9点第一梯队和团前指在那嘎遭敌伏击至当日午时,448团数里长的行军序列被滞留在非常不利的山谷狭长地带,四周枪声不断。</p><p class="ql-block"> 下午2时,团指所在的山腰也遭到了敌人炮火袭击。无线台班长殷涛和副手陈孝清伏在壕沟里,用身体护住电台,不能让战场指挥的联络中枢受损!从敌人炮火的密集程度看,应该是敌人增援部队上来了!李绍文团长一边让身边四散隐蔽的战士迅速还击,一边冒着敌人炮火亲自架炮射击。</p><p class="ql-block"> 按团指命令,三营副营长宾定树带领八连抢占前方左侧山顶制高点,压制右侧大山上的敌人。敌人发现后,调转火力向立足未稳的八连发动炮击,多名战士伤亡倒下。八连前仆后继冲上制高点,向对面山上的敌人开火。在团指、一营和八连三处阵地的火力共同掩护下,一营炮连抵近敌人的前沿,向敌阵地急射七十多发炮弹,摧毁了敌炮兵阵地。失去炮火支撑的敌人慌乱后退,藏匿到山林中。</p><p class="ql-block"> 下午3时,负伤的宾定树副营长和八连火力排战士李天明等多位伤员及烈士遗体被送到公路边,等待车辆送往高平150师战地医院。这是448团最后一批搭乘车辆送回祖国的伤员和烈士。阵地上的战友们知道,在此后的回撤征战中,如果倒下,就只能长眠在这片异国的群山丛林中了。</p><p class="ql-block"> 448团在上午遇袭后,即向师指连发两封电报详报情况,请求将全团收拢,接回二营返回公路回撤。师指复电:“回撤计划不变,将调450团一部接应”。听说上级要派兵增援,大家的心情放松了许多,在阵地上防御等待,希望增援部队到达后,前后策应,向围袭之敌发起冲击,接出二营回撤。</p><p class="ql-block"> 448团派兵前往公路边迎接450团增援部队,可久候不见踪影。见此情况,随448团行动的贾副师长以师驻团工作组的名义再次向师指发电,请求接回二营,走公路回撤。师指电令:“回撤路线不变,入夜后自行组织突围前进”。对前方敌情、环境完全不清的448团向师指第4次发电做最后的报告请求,师指回电拒绝。</p><p class="ql-block"> 还是50军驻师工作组不同意450团回援,仍然要求448团继续按原定路线清剿回撤。电报严令:“白天打不下来,晚上打下来。只准前进,不准后退!”看到电文的团指人员全都沉默了。</p><p class="ql-block"> 军令如山。无奈之下,李绍文团长亲自到前沿阵地观察地形,只看见山谷里、山坡上到处都是部队。一天的被动战斗,前方诡异狰狞的齿状山峦,沉重的心情压在每个人身上。</p><p class="ql-block"> 团长回来后,又与团指的几位首长商量。团指最后决定:由7号付培德副参谋长带领一支穿插分队,入夜后从班英的西侧运动到敌人左侧后,占领制高点佯攻;团部率其余部队从正面发起进攻。两路同时出击,突破敌人的封锁,接应二营后捏成拳头打出去,继续向北回撤。</p><p class="ql-block"> 确定部署后,团指命令各部注意隐蔽,同时再次进行轻装,补充弹药,准备晚上行动。</p><p class="ql-block"> 早在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撤军的当天,越南当局也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要求男性18~45岁、女性18~35岁的所有公民都要参加民兵游击队、自卫队。</p><p class="ql-block"> 3月7日150师到达扣屯时,41军副军长毛余即向150师介绍了敌情,再三嘱咐809高地和吞片地区有敌人1个多营兵力,被打散后,分散游击。要特别警惕,防敌伏击。更要注意的是,我军于战役第二阶段在高平、河安至我后方公路的地区,展开了拉网式的大规模清剿。越军散兵、公安、特工、民兵除部分被歼灭外,大部被我军挤迫在清剿边缘,麋集于高平西北的原平地区,伺机而动。就在1天前的3月10日,即448团夺取4号高地的当天上午,121师炮团130火箭炮十连,奉命从董赛向扣屯开进时遭敌伏击。第一辆弹药车中弹爆炸,堵塞了道路。敌人集中40火箭筒、60炮和轻重机枪猛烈射击。后尾3辆弹药车、1辆工程车爆炸,其他车、炮也都严重损坏。仅30分钟,全连伤亡55人,连长、指导员当场牺牲,损坏火箭炮4门、汽车5辆。该连基本丧失战斗力,只好返回原阵地。</p><p class="ql-block"> 50军驻师工作组对上述严峻敌情完全知晓,却好大喜功,英雄主义膨胀,丧失起码的客观分析,固执己见,一错再错,令448团孤军走进险境。</p><p class="ql-block"> 12日17:30,团指命令工兵将堆满轻装下来的弹药、炸药的公路和涵洞引爆。剧烈的爆炸声震颤了群山,在山谷中激荡轰鸣,落石如雨,公路被彻底切断。</p><p class="ql-block"> 448团全体官兵在不同的位置都听到了雷霆般的爆炸声。升腾而起的巨大烟尘拉着夜幕覆盖了天空最后一抹亮光,敌人的枪声也停了,整个战场陷入诡异的沉寂。</p><p class="ql-block"> 12日20:00,7号付培德副参谋长带着警卫员费新财,从一营阵地赶到团指。2号李兆璧政委指着地图对付培德副参谋长说:“现在前指和二营在前面受阻被围。团指决定由你带一个穿插分队,去攻占前方左侧大山,配合团主力接应二营突围,然后掩护二营沿朗庄、475高地,继续往北穿插回撤。团主力随后跟进。”</p><p class="ql-block"> 7号付培德副参谋长是448团原三营营长、50军党委委员,战前扩军时调任团副参谋长,入越作战以来,一直在前线负责战斗指挥。他看了看地图,又看了一眼贾副师长和1号李绍文团长,说:“这个决定是错误的!”7号的这句话一下让气氛紧张起来。付培德副参谋长用手指戳着地图说:“我认为现在对敌情、地形和二营目前的情况都不清楚,盲目采取仓促的行动,只派出小股力量孤军穿插敌侧纵深,有可能是往虎口里添食,我没有把握!”贾副师长问他有什么想法,付副参谋长建议应该考虑改变行动的路线及方向,集中兵力接出二营后全团从公路快速回撤。他不知道,团指相同的建议已被50军工作组否决。</p><p class="ql-block"> 李团长严肃地对付培德副参谋长说:“这个决定是根据师指的命令,团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后做出的。上级要求我团今晚就收拢队伍,继续北撤,必须坚决执行!”李团长不想再和他讨论这个问题,只问他带哪个连去。付培德副参谋长见团长这么说,知道团指的决心已定,想了一下,提出要带最能打的七连。李团长考虑到七连还在山上为全团断后—下不来,八连白天去过前面的山上,多少了解一些那里的情况,就让付培德副参谋长带八连去。他又想到付培德副参谋长的顾虑,随后又说:“这样吧,干脆一连也给你。攻占左侧的高地后,由一连控制高地。你带八连到朗庄和胡副团长会合,一连随后赶到朗庄随大部队行动。”</p><p class="ql-block"> 贾副师长要求穿插分队的行动一定要注意隐蔽,不能暴露目标。行动时,队伍不做任何标记。付培德副参谋长提出,夜间穿插行动如不做标记,遇到情况不好联络。李团长说:“那就让三营的步谈机跟着你。”付培德坚持要带一部电台随穿插分队一起行动,保持联络。团指同意了他的意见,但是要求穿插时电台静默,到达预定地点后再开机联络。</p><p class="ql-block"> 高立华参谋长和团通信股股长王建洪商量后,决定派通讯连无线六班的骨干詹显州带一部2瓦电台,抽调班长殷涛的副手陈孝清,随付培德副参谋长一起行动。王建洪股长和无线排长杨龙华一起,向六班长殷涛传达了团指的命令。一直在团指电台进行作战联络的殷涛班长很清楚部队现在的处境,听说要抽调陈孝清随付培德副参谋长执行穿插任务,明白了团指的意图。殷涛知道,离开团指、离开团主力去穿插分队危险极大,但他还是坚定地向王股长提出请求:“这次穿插任务很重要,我是班长,我带孝清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殷涛班长是1975年入伍的老兵,战前作为技术骨干从济南军区加强到参战部队。考虑到殷涛电台在团指的重要性,王股长马上向团指报告了殷涛的请求。团指首长考虑到殷涛业务技术全面,与各配属台熟悉,穿插行动时遇到情况横向联系会更方便。经过考虑,最终同意了殷涛的请求。李团长又命令特务连连长唐德贵安排3名战士随殷涛一起行动,负责保护电台和殷涛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当晚21时左右,穿插分队按八连在右、一连在左的序列,沿班英至那嘎的小路左侧,穿插北上。八连由副连长王立新和一排长司福林带一排在前,为主攻排;副指导员雷维义和靳波排长带领二排,为助攻排;紧跟着是付副参谋长和八连连部。穿插前进方向沟壑交错、古木参天,树干上爬满藤蔓,坡道上长满荆棘。蚊虫肆无忌惮地飞舞,山蚂蟥不时地从树上落下,叮到战士们的脸上和手上。大家怕发出声响,不敢用力拍打,只好忍着。队伍一会儿下到谷底,一会儿又爬上山脊,沟深坡陡,险象环生,行进十分困难。</p><p class="ql-block">  在穿插分队行动时,团指率二梯队也开始隐蔽出发。此时,团前指已将打散的一梯队,利用夜暗收拢,正在辨认转移回撤的方向。由于电台联络中断,团指派出穿插分队与团主力钳形向心营救的方案,团前指和一梯队并不知晓。</p><p class="ql-block">  就在团指接近那嘎时,前方报告,由于夜色太暗,由一营副营长曹学文和二连连长李前亮带队的前面部队看不见了。跟进的后续部队失去目标,不知该往何处走,二梯队在黑夜中停了下来。这里是白天一梯队遭伏击的边缘地带,前面停下来的战士有的脚踩到了一梯队牺牲战友的遗体,此处境况十分危险。团首长让作训股长曾本功马上到前面确认方位和行进路线。</p><p class="ql-block">  曾股长透过山垭口的一丝微亮仔细辨认着黑黢黢的山形。为防止电筒光泄露,曾股长让团首长警卫员拿两块雨布把自己和图版盖住。时间、压力、黑暗中的目光仿佛将空气凝住。稍后,曾股长关闭电筒向首长们报告:按方位测算当前的位置应该是条南北向的小路,可现在的站立点却是一条东西向的机耕道。首长们眉头紧蹙。夜幕深沉,路线不明,一旦走错路,将会给部队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曾股长又在周围仔细观察后返回报告:我看脚下这条机耕道应该是新修的,原来的小路可能在修路时被破坏。根据图板的标注和白天的观察,建议再往前走几百米。如右边出现小路,我们的路线就对了。时间紧迫!团指首长略加商议,即决定由曾股长带特务连侦察一班和三连1个排在前方带路,大部队紧随其后,立即出发。</p><p class="ql-block">  曾股长带前卫分队摸黑走了约一华里,果然在右边出现小路。曾股长用电筒微光俯身查看后果断传令:“跟上!”部队如暗流涌入小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晚,团指率二梯队除在巴贝与散敌零星交火外,一路跋涉,终于在曾股长和前卫分队的引领下,于黎明时分到达475高地。在巴贝遇敌袭扰时掉队的一炮连和二连一部也在天亮后与团指取得联系,并于13日上午赶到475高地,与一梯队会合归建。尽管此时一梯队周边情况依然严峻,但终于冲出了最危险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事后了解到,在12日晚二梯队集结出发时,作为先头部队的一营二连走在最前面。而此前该连一排两个班在下山集结时,因天黑走错了路落在后面,指导员柳传杰带文书徐传统即返回找一排。当走错的两个班赶到时,副营长曹学文和连长李前亮带着连主力已经先行出发,二连就此分开,一个连队的战友也从此刻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走在二梯队前面的二连和一营机枪连因行进速度较快,不仅使后续部队跟丢了,而且竟然在黑暗中走到了在那嘎刚刚收拢部队开始行进的一梯队后尾。</p><p class="ql-block"> 虽然448团一梯队在白天遭到伏击,但并未伤到元气。晚上收拢部队后,如果路线正确,则可尽快跳出敌武装力量麋集的高平西北区域,向已被我军反复扫荡过的东北方向运动。可悲的是,一梯队却因走错路转了大半夜并未远行。一梯队前卫侦察班的战友回忆当时情况:“队伍行进到一个岔路时,在前面带路的两名参谋对道路去向有些不确定,一时难做出明确的判断。当时也在前面带路的侦察三班班长张孟福与我等也在私底下把现地地形与地图对照了一番,觉得应该朝右面走。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我们当时使用的地图是三十年代由英、法等国军队绘制的地图,在许多山区地域的等高线都是简略描绘。经过参谋一阵商讨,决定向左方向行进。张孟福和我等觉得方向可能有问题,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我们没有胆量提出不同的看法,没人敢承担不可能承担的责任,于是队伍选择了左边一条路继续前进。在走了两个小时后,峡谷里的山道渐渐向南转去……部队经过一夜的行军,来到一处狭窄的大峡谷里,行进的方向依然诡异地向着南方——与我们回国的方向南辕北辙。”</p><p class="ql-block">一梯队走了一圈错路,不仅没有脱离险境,反而走进陷阱,虎视眈眈的敌人已迅速围了上来。</p><p class="ql-block"> 在二梯队通过巴贝向475高地跋涉前行的时候,付培德副参谋长带领的穿插分队抵达了那嘎西南的山腰。</p><p class="ql-block"> 13日凌晨,担任穿插分队主攻的八连一排刚刚接近前面的山垭口,突然爆响激烈的枪炮声,顿时火光一片。枪声、爆炸声越来越猛烈,八连副指导员雷维义和几名战友当场中弹牺牲。</p><p class="ql-block"><br></p> 🔼 通往天丰山的小路(陈松2007年1月摄) <p class="ql-block">  带领主攻排的八连副连长王立新是个彝族汉子,彝家名叫“吉木里古”,四川喜德人。他臂力过人,手榴弹能甩出60米开外。他往敌人火力点一连投了4颗手榴弹,一班长耿军趁势端着冲锋枪,带领班里的战士吼叫着向敌人的火力点射击,边打边冲,强行冲过了火力封锁线。但殿后的一排长司福林和后面的分队被敌人的火力切断,没能冲过去。</p><p class="ql-block"> 副连长王立新和一班长耿军带领一排战士冲过山垭口,又被敌人层层阻击,几经冲杀均遭敌强大火力压制,无奈之下又折向西边的朗南,在黎明前退守至西南侧郭帮村附近的一座山上。</p><p class="ql-block"> 当八连一排冲过山垭口后,付培德副参谋长率八连余部,绕过敌正面火力,从侧面摸进村子,很快上了村后右边的大山。</p><p class="ql-block">就在八连被敌人阻击的同时,刚下山的一连也与敌人发生激烈交火。李和平连长命令机枪手压制敌人火力,然后带领一连冲过村庄,上了左侧山岭。</p><p class="ql-block"> 至此,穿插分队分成3支,在混战中冲上了3座山。</p><p class="ql-block"> 在13日天亮前上山的还有走错了路、转了一晚上的团前指和一梯队以及10多公里外已登上475高地的团指及二梯队。</p><p class="ql-block">13日黎明时分,在高平西北方向战场上,走小路回撤的448团经一天的战斗行进,全团已被分割在5个毫无关联的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3日凌晨,因失去与一梯队的联系,团指在5点多到达475高地后,立即布置警戒并开设电台向师指请求全团回援一梯队。师指6时左右回电:“继续前进。”于是,二梯队待各部归建后,稍作休整,即从北坡下山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仍在前面带路的曾本功股长下到山脚后,发现前方是一个较大居民地,非常安静,无人畜活动迹象。而其右侧是一横向高地,是个伏击的绝好地形,二梯队前进的小路必须经此通过。曾股长反复观察,发觉有人隐蔽活动,甚为可疑。山下又是开阔地,如遭伏击,地形于我十分不利。曾股长立即向团首长报告情况,建议改变路线,避开居民地,从475高地左侧向西行进500米左右,然后向北直插进入山地。团指很快同意,令前卫马上改变行军路线,并派出掩护分队。大部队从左山脚向西走了约5、6百米,才向北直接进入山区。这里虽然多用了1个多小时,但避免了一次极有可能发生的险情。</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两天里,团指率二梯队抬着伤员,在越北险峻的山峦沟壑中日夜兼程,历尽艰辛,终于在3月15日16时在那念、扣旺地域与师指和41军接应部队会师。</p><p class="ql-block">  在此不能不说到448团在3月12日回撤夜行军中所遇到的路线选择、方向把握、通讯联络等生死攸关的问题,这也正是我军出境作战一线部队共同的突出问题。地图老旧,通讯装备落后,在环境陌生、地形复杂的敌国战场上,四周是峰峦遮蔽的无线通讯频障区,到处是难以辨认的地图盲点。而各部队因战前紧急扩军备战,很多参谋人员和基层干部都是应急调整配备的,其中大多并未经过识图用图的专业培训。在仓促的战前准备中,虽然各级指挥员都知道地图如眼晴、通讯是喉舌的重要作用,但却对现有装备与实际战场上迥异多变、怪石嶙峋的喀斯特地貌存在着巨大差异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当然就更谈不上积极、周密的针对性预案了。回顾1979年对越作战损失较大的战例,大多与地图模糊、道路错误和因通讯中断而失去联系有关。这些战前就存在的硬伤,在残酷的战场上,让我军付出了沉重代价和血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3月12日晚上,恰恰是因为二梯队的先行部队一营中间队列掉队,才使二梯队主力没有跟在一梯队的后尾一路前行。在夜幕笼罩的那嘎山口前,关系二梯队命运的择路重担压在曾本功股长身上。入伍就在448团当侦察兵的曾本功,当过侦察班长、侦察排长。因表现优秀,1970年调任团作训股参谋,1978年任作训股长。自3月6日出境以来,曾本功一路随时仔细观察部队所处的阵地环境、周围地形地貌。正是这些长期养成的勤勉习惯和坚实的专业积累,让3月9日袭击团指的敌远程炮阵地在第一时间被曾本功带参谋人员测距锁定,并指示我后方炮群将这个对448团威胁最大的敌炮兵阵地予以毁灭性打击。12日夜,在那嘎险境的黑暗中定位,分秒必争,压力千钧,对错只在一念之间!犹如你死我活的一场突发近战格斗,没有侥幸,只有沉着勇敢和扎实的功力,才能险中取胜。448团主力最终能从地形复杂、敌情险恶的战场腹地脱险回撤,曾本功股长功不可没。可随着此后一梯队和穿插分队的遭遇,曾本功和448团所有指战员的战绩都被口水和屈辱淹没,不再被提及。</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13日清晨,团前指和一梯队所在山坡浓雾弥漫,战士们的军装早已被茂密植被上的凝水和湿漉的雾气浸透,冻得牙齿打颤、瑟瑟发抖。这时二梯队的前卫二连才看到后面没有团指和大部队,跟着一梯队走的只有二连和一机连部分人员。</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大雾退去,山下可见越军调动。因为走错了路,副团长胡庆忠非常焦急,准备带两位参谋和前指人员趁天气好转到山下勘察路线。8时左右,正在胡副团长带人下山之际,完成集结的越军突然向二营和团前指发起猛烈攻击,暴风雨般的枪炮声瞬间响彻山谷。猛烈的枪炮声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在越军毒蛇般缠绕狠咬之下,团前指被打散,副团长胡庆忠牺牲。疲惫不堪、遍体鳞伤的二营再次受到致命打击,山坡上到处是牺牲的战友。身背电台的团前指报务员何奇副班长胸部中弹仰面倒地,近在咫尺的战友却在敌人火力压制下无法营救。战后数十年,当年幸存者每每念及仍心如刀绞。战友无法忘记血染前胸的何奇盯望着天空的目光;无法忘记何奇在生命最后一刻眼角淌下的那道泪痕刻在沾满泥土硝烟的脸颊上;无法忘记何奇电台在战场上寻呼上级的急切声音:“694,807呼叫!694,807呼叫!807呼叫……”</p><p class="ql-block"><br></p> <h5>🔼 <b>何奇(19岁</b><b style="color: inherit;">) 烈士生前照 (</b><b>何彩娥提供)</b><br> </h5><h5><br></h5> <div><br></div><div>🔼 笔者与何奇同乡战友,有10个兄弟倒在战场永别家乡。<br></div><div><br></div> 此战使一梯队失去完整建制和统一指挥。入夜后漆黑一片,打散的部队开始自行突围。战士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多则数十人,少则一、两人,无论是熟悉、还是素不相识的战友,无论人数多少,大家都自发地按职务,按党龄,按军龄,推选出指挥员和党小组长。这些大小不一的战斗群体,在绵绵无尽的山野中左突右冲。他们嚼树叶,吃草根,喝浸泡着尸体的污水,拼死冲过敌人的设卡伏击、围堵搜剿,凭着信念和生命的意志向着祖国方向拼死前行。<br>  与一梯队分散突围相比,分别上山的穿插分队处境更为险恶。<br>  “两军相逢,占山为王。”山地作战,被压谷底是兵家大忌。穿插分队在天亮前上山隐蔽应是本能行为,也是别无选择。<br>  一连到了山顶后,连长李和平、指导员冯增敏清点了一下人数。本连包括炊事班及后勤人员只剩54人,加上一机连、一炮连、八连二排等50人,共104人;长短枪支30余支;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有的有弹无炮,有的有炮无弹;炊事班的锣锅也背上了山,但无水无粮;步谈机员失踪;一连与7号副参谋长付培德失去了联系……形势严峻!李连长急令在天亮前抢修工事、组织防御。<br>  天亮后,云雾散去。一连长李和平发现,四周相邻的山都比他们所在的这座山高,而且周围全是敌人,抢修的防御工事作用不大,战士们全暴露在敌人枪口下。四周传来“你们被包围了,赶快投降吧”的喊声……<br>  出境7天来的连续行军作战和精神高度紧张,已将部队的体能消耗到极限。饥渴难耐的战士有的舔食树叶上的水珠,有的倒在地上起不来。一连原计划熬过白天,在晚上突围,但没有地图,不明方向。山下的包围圈除越军外,还有男女老少持清一色冲锋枪的众多敌方民兵。待援无望的104名官兵,于3月14日17时下山被俘。<br>  由八连副连长王立新和代理排长耿军带领的一排,从12日午夜一直打到13日凌晨上山,一个加强排尚有43人。中午,一个战士忍受不往饥渴,偷偷下山找水被越军抓获,威逼后又被放回山上劝降,被王立新副连长下令当场处决。当晚,王立新把自己的干粮分给战友后,带部队下山突围。14日凌晨,一排再次遭遇越军的正面阻击。在激烈战斗中,一排被打散,有的战友牺牲,有的战友力不能支、倒地被俘。王立新和耿军带余部又冲上旁边的一座山。<br><div><br></div> 🔼 越北战区 (陈松2007年1月摄) <div><br></div> 🔼 越北战区 (陈松2007年1月摄)<div><br></div> 🔼 左:王立新烈士生前照<div>  右:笔者与烈士弟妹在王立新烈士的家乡凉山喜德 </div> <div><br></div><div><br></div><div> 15日,敌人开始搜山,收紧对一排残部的包围圈。王立新、耿军和十几个战友拼死一战。王立新抱着集束手榴弹,从侧面冲入围攻的越军中,与敌同归于尽;耿军消灭了十几个敌人,打光了子弹,抱着冲锋枪高喊“共产党员跟我跳!”纵身跃下悬崖;除两名重伤战士被俘外,其余战士全部壮烈牺牲。<br> 战后,根据重伤战友和多日共同战斗的其他人员印证,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给八连副连长王立新、八连一排一班班长耿军追记一等功。<br> 同在3月15日,耿军的弟弟,年仅17岁的二营六连副班长耿小康,正和30多位战友向着祖国边境边打边撤。<br> 这支30多人的队伍中有许多伤员。为了保护伤员不掉队,战友们决定分成两个小组:一个火力组,一个伤员组。由于耿小康勇敢机智,在3月8日出国第一战中表现得英勇顽强,火线荣立二等功,战友们一致推举他担任火力组组长。耿小康二话没说,挑选了几名未负伤的战士,重新整理了武器弹药,组成火力组在前面开路,伤员组在后面跟随。<br> 3月16日凌晨,绵延群山包裹在浓雾中。火力组来到一个岔路口时,发现南侧有敌人运动。耿晓康知道,伤员组无枪无弹、行动不便,如果让敌人追上来,后果不堪设想。刻不容缓!耿小康立即带火力组迎面向敌,伤员组则继续向北快行。伤员组刚走出不远,就听见后面传来激烈的枪声。隐约听见战友们的喊声:“快走啊!有敌人!”……“为战友报仇!报仇……”枪声过后,一切都平息了,伤员们一个个难过地低下了头。这些伤员沿着北边的路一直走下去,在当天下午遇到路边守候的友邻部队。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br> 战后,耿小康的母亲和姐姐来到部队。伤员组的战友们见到耿妈妈时痛哭道:“如果没有耿晓康和火力组战友们的掩护,我们受了伤,又没有武器,肯定是活不下来的!”<br><br> 付培德副参谋长率领的八连连长刘兴武、指导员李铁桥及八连余部,在13号凌晨上山时有56人。他们与一连上山部队情况相似:有一半人员是配属的机枪连、炮兵连的战士,重机枪、60炮等重武器全在突围时拆散丟在山下,部队中一半人员没有武器。看到自己在团指所预料的情况全都成了残酷现实,一向作风果敢的7号首长付培德此时忧虑重重。他认为几十个人枪少弹缺,已失去战斗力,只能隐蔽待援。跟随7号的电台班长殷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鼓起勇气走到7号面前建议:“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执行团指电令的14日赶到505高地、与主力会合的行动方案。”7号生气地说:“敌情、地形和我情都不清楚,盲目行动只有去送死。现在只能待在山上等待救援!”7号的情绪使士气更加低沉。和殷涛一起从济南军区调来的三营机枪连班长刘兆华找到殷涛:“现在队伍全散了。你没有武器,不如就跟我一起走吧,互相也有个照应。”殷涛坚定地说:“你们先上去吧,也许能杀出一条血路,回到祖国。我必须跟着7号,就是死也要和他在一起,这是战场纪律!”殷涛向刘兆华说:“留一颗手榴弹给我吧!”刘兆华摘下两颗手榴弹递给他:“兄弟,一定要多保重。回国时再把手榴弹还给我!”两个一起参军、一起调到448团、一起作战的战友紧紧拥抱后,依依不舍地分开。后来,一排长司福林、刘兆华、岳永福、高西杰、洪学武等一行19人上到山高处后,发现山后没有情况,就顺着东南侧的一个斜坡摸下山去,转到原来的公路上。他们一路昼伏夜行,遇上友军的战友们后,全部安全回到祖国。7号付培德副参谋长和山上的部队与这次难得的机会失之交臂。<br> 当天晚上,付培德副参谋长带余部突围不成,在14日凌晨又返回到山上。天亮后,敌人收紧了包围。山下不断传来越军的劝降喊话,敌人开始搜山。一名战士被打伤后,抱着敌人一起跳下山崖。周围都是敌人,打散的部队不能呼喊联系,战士们只能各自为战了。<br> 殷涛班长烧毁了电台机要密件,从手腕上慢慢退下父亲留给他的延安牌手表,用衣袖使劲擦了擦。这是他和亲人最珍贵的联系,决不能留给敌人!他仔细端详后将手表摆在石头上,拿起一块石头就朝手表砸去。一下,两下,三下……不锈钢的表面被砸得面目全非,他做好了最后的准备。<br> 14日夜22时,付副参谋长收拢余部,分成两组再次下山突围。就在队伍接近山脚时,遭到敌人猛烈火力封锁,几个战士当即牺牲。付副参谋长命令机枪手压制敌人,掩护人员强行突围。但敌人火力强大得多,炮弹、子弹密集地射向山上、山下。就在殷涛跳下石坎的瞬间,一阵弹雨扫射过来,吞没了殷涛的身影。被敌火力压制在后的殷涛副手陈孝清哭喊班长的声音,淹没在轰鸣的枪炮声中。<br> 在敌人重重火网封锁下,突围无望的7号和剩下的十多人又退回到山上。7号付培德副参谋长在战后审判他的军事法庭上,陈述了这支部队最后的情形:“八连失散人员后被重围。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激战了七昼夜,人已疲惫不堪,连野草树皮都吞不下,解不出小便,连喝小便都没有,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力气……至3月19日上午,敌向我实施了毁灭性打击。在敌直接炮火的打击下,有人负伤,所剩数人被打散,不知何时这些人员分别落入敌手。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我和三营通信员分别于4时左右落入敌手。”<br><br> 跳下石坎的殷涛没有牺牲,而是落在一条溪沟里。借着曳光弹和爆炸的闪光,殷涛看到光溜溜的石壁上长满了苔藓,很滑,背着电台再爬上去是不可能了。他顺着溪沟往前移动。20多分钟后,山上我方一侧突围的枪声停了,敌人的枪炮声也渐渐稀弱下来。这时,从山头上突然传出一声高呼:“中国万岁!”悲壮的声音在夜空里久久回荡……殷涛知道,又有一位不屈的战友跳崖了!<br> 1个多小时后,殷涛发现了突围负伤、隐藏在溪沟石缝中的八连卫生员宋成献,两人激动地紧紧抱在一起。敌人搜索招降的喊话声渐行渐弱,四周变得死一般的寂静。<br> 3月15日凌晨,殷涛和宋成献借着晨曦的微弱光亮翻过溪坎,滚进收割过的稻田,弓着腰钻进了山脚的灌木丛。下午,两人又在丛林中遇到了被打散的八连四排火箭筒班班长潘仁德和团卫生队班长张午已、团卫生队战士葛建国3位战友。绝境相逢,5位战友激动得流出眼泪。张午已检查了宋成献左臂上的枪伤,伤口已经感染发炎,肿胀得发亮,抬不起来,伤情不能再拖。5个人成立了战斗小组和党小组,推举入党最早的殷涛带领大家回撤。5人中3人是卫生兵,1个火箭筒兵,1个通讯兵,出国作战都没有配发枪支。殷涛对大家说:“我们没有枪,不能和敌人硬拼。发现敌人,就地隐蔽。如果再被打散了,活着的一定要坚持往回撤,向上级报告这里的情况。”在距离祖国80多公里的越北山林里,殷涛以召开临时党小组会的形式,确定了5位战友回国的行动方案。随后,由潘仁德在前面摸索前进,张午已和葛建国跟进,殷涛扶着宋成献殿后。5位战友紧握着手榴弹,朝着祖国的方向悄无声息地前进。<br> 黄昏时,小组来到山脚。前面是一个1米多高光滑的陡壁,要跳下去才能到谷底。山谷约300多米长,不见一个人影。大家决定按原来的行进顺序逐一通过,到对面的树林里会合后再继续回撤。<br> 潘仁德慢慢地钻出灌木丛,跳下到谷底,迅速穿过小道,又紧跑几步冲进了树林。十分钟后,葛建国第二个过了山谷。又过了一会儿,张午已也下到谷底。刚跑过下面的小道,北边的山谷口出现了十几个越军。敌人发现有人钻进了树林,就立即朝对面的小树林围过去。情况危急!殷涛叫宋成献伏在灌木丛里不动,自己却纵身一跳,下到谷底,转身沿着谷底往南边跑。宋成献知道,殷涛是要引开敌人、保护战友!<br> 敌人看见身背电台的中国军队报务员,立即调头向殷涛追去。殷涛向南边的山谷口猛跑,敌人在后面一边追,一边朝天上放着枪。听到枪声,南面也出现了敌人,殷涛被包围了。他停住脚步,转过身来,瞄了一眼慢慢围上来的敌人,目光扫过战友们隐蔽的位置,解下电台,面朝北方,神色泰然地坐下。“中国兄弟,赶快投降吧!”敌人一边喊着,一边慢慢地围了过来。殷涛怀抱电台,微笑着凝望北方的天际,拔掉了怀中手榴弹的拉环……殷涛班长时年22岁。<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左:殷涛烈士生前照(殷毅提供) </p><p class="ql-block">上右:殷涛和5位战友向祖国突围的昆诺村后的山谷区域(殷毅提供)</p><p class="ql-block">下左:笔者在江苏盐城看望殷涛烈士</p><p class="ql-block">下右:笔者在河南禹州医院看望448团卫生队班长张无己烈士的母亲</p><p class="ql-block"><br></p> 据战后核证,在448团回撤时与之死缠恶斗之敌,并非传言的从柬埔寨急返回援的越军主力一部,也非越军机降增援部队。该敌仍是在3月8日、9日、10日3天攻防战中败于448团手下的越军346师851团所辖部队及该师散部和越南特工、公安、民兵等。<br>  越军346师是1976年时才组建的。该师只有246团是抗法战争中组建的老底子,担任过越共中央的警卫任务,是越军总参直属主力团。该团在战争打响后固守朔江防线,被我军基本歼灭。在茶灵组织防御的该师677团被我军打得仅剩200人左右。只有在高平西北分散抵抗的851团损失相对较小。可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346师,却在高平作战中给我军造成巨大麻烦。我军先期投入7个师,准备3、5天将其歼灭,后陆续增加到11个师,对高平地区反复清剿,但直到撤军回国也没有将其清剿干净。在1979年东西两线战场的厮杀中,346师打成了越军中最顽强的一个师。<br>  在此,不能不提到支撑346师的左膀右臂——越北民兵武装。越南高平省是越南共产党的老根据地,各县民兵大多经过抗法战争和抗美战争。乡村民众无论男女老少,能拿起枪的,均可熟练使用多国制式的常规步兵武器,可谓全民皆兵。各地民兵还在道路、关卡、桥梁等必经之地的岩洞、石缝、地坑中藏有武器弹药。需要时,人员空手到达,拉开伪装和雨布即可使用。民兵战斗力不仅毫不逊于现役越军,且更具有地形熟悉、野外生存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优势。在那嘎伏击448团一梯队的敌火力点,就是开战后遍布越北山区的众多守卡设伏火力点之一。伏守人员多为越南民兵、公安、特工,后期又加入化整为零的越军346师残部。面对如此恶境和顽敌,121师穿插的重大挫折和448团的险阻即可知一二了。<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左图:越军</p><p class="ql-block"> 右图:越军的阵地</p> <p class="ql-block">  448团在3月11日等待师指确定回撤方案的一整天中,正面之敌已发现我军没有实施通常的前沿侦察等进攻准备,而是在阵地上进行战场整理,回撤意图已显露无遗。我军前沿部队在午后也发现了敌人的调动迹象,但却不像是夺回阵地的反扑准备。实际上,敌人已开始将正面部队向公路以北调配,以伺机袭击我回撤部队。当日夜,敌高指(高平总指挥部)向下属12部电台下达指令:“中国兵要撤退,严密监视,不断袭击,困死他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河内市街头全民总动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48团身后公路至高平一线,沿途有我军4、5个团的重兵扼守,敌人不敢冒然插进,因此只能往北,沿山谷小路至谷口那嘎,加强原有据点兵力并增设新据点。</p><p class="ql-block"> 敌方意图,一是守株待兔。如3月10日对121师火箭炮连予以伏击重创;二是若我军沿公路回撤,则各点出动,沿公路两侧山麓尾随叮咬。可结果连敌人都没想到,守株待兔等来了最好的预期:不是一个连,而是一个团!但猎物太大,无法一口吞下。</p><p class="ql-block"> 从3月12日上午一梯队遭伏击开始,敌人就借助有利地形,以多层交叉火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虽然敌人没有大口径火炮支援,也无力下山合围一梯队,但隐蔽、密集火网将谷口开阔地变成了“狩猎场”。被压制在田埂、沟边的我二营部队整整趴了一天。战士们别说反击,就是稍有移动或暴露,即有集束子弹立即扫来。有的战士脸贴地面直到天黑,致面部肿胀。在此之前的阵地攻坚战斗中战绩显赫的二营,此时因地形不利、队形不利、准备不利、心理不利而伤亡惨重。战场胜败开关的转换就是如此残酷无情。</p><p class="ql-block"> 448团弃公路走小路的行进路线让敌人大喜过望。虽然从11日下午开始,敌人已做了兵力调配,但面对一个团的体量,敌人还是力不从心。所以战斗打响后,敌人只是利用复杂地形及隐蔽、机动火力的优势,全线张口撕咬,力争尽可能多地造成我军伤亡,却没有足够兵力下山进攻,更没有围歼我军的力量。如此时军驻师工作组能同意448团请求接回一梯队,全团从公路回撤,虽有损失,但综合数日战果仍是胜利回师。可4次请求均被驳回,448团失去了凯旋而归的最后机会。</p><p class="ql-block"> 12日午后,敌人见陷入困境的448团并未收缩退回公路,即判明了448团坚持沿小路北行的目的,随即再次调整兵力,将原在公路西面紧盯我军后尾的部队和原平区域可用武装力量全部隐蔽急调那嗄方向。敌人此番调整目的明确:不再与448团主力做全线纠缠,而是要集中兵力,吃掉已受重创的二营。因此,上午还在尾随反扑、拟夺回阵地的公路西面之敌,于傍晚时分全部消失。这也是八连一排长司福林一行19人翻过山脊、沿东南山背面回到公路、未遇到一个敌人、未打一枪一弹、安全撤回的原因——公路尾随之敌全部调走,已空无一人。这个难得的战场缝隙,失不再来。</p><p class="ql-block"> 在12日午夜阻击八连、一连穿插分队的,也正是刚刚到达、抢先占位的越军增援部队。一连冲过村庄时,可见还未来得及隐蔽的敌人军车。是时,敌人在该区域纠集的各种武装兵力已近团级规模。</p><p class="ql-block"> 13日白天,敌人对山上的我穿插分队只是围而不打,其主力依然盯住二营。但二营所在山岭较大,山脚、山腰、山顶都有我分散部队,敌人无法形成合围。为不给二营喘息时机,越军在午时主力到达展开后,立即向立足未稳的二营发起猛烈攻击。</p><p class="ql-block"> 敌主力重创二营后旋即回师,于13日当晚对穿插分队的三个据守点地区完成了多层包围。分为3处的穿插分队,分别于14日、15日、19日陷落。被围人员或阵亡,或被俘,无一幸免。穿插分队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 至此,越南军民以我军培养、教授的战法,以有限的兵力对围点打援、分割包围、连续运动作战、一口一口吃掉对方有生力量的战术思想,进行了堪称出色的实战演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48团7个连队被打散、失去联系的紧急报告送到广州军区前线指挥部。许世友司令员接到报告后,气得两眼冒火,拍着桌子大声吼起来:“是谁那么大胆,敢擅自行动?我打了几十年的仗,从来没有丢过一个兵!”他命令:“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部队找回来,一个兵也不准丢在国外!”</p><p class="ql-block"> 军区前指立即命令150师派1个步兵团,并调41军122师2个炮兵营配合,火速把7个连队营救回国。营救部队向被伏击地区急进,前卫连已接近战场。这时,军区前指又命令150师停止救援,撤回国内。该师执行命令,组织回撤。当先头部队撤至平孟时,军区前指又命令150师急调450团和41军122师366团、炮兵团、41军炮兵团152榴弹炮营再去救援,并指令41军1号首长亲自指挥。部队接到命令后,再次强行军昼夜兼程赶往被伏击地区,先头部队已听到激战的枪声。这时,军区前指命令救援部队全部撤回。</p><p class="ql-block">  时隔近40年,许世友老将军“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部队找回来,一个兵也不准丢在国外”的怒吼仍令人震撼、感动!可救援行动的频繁变化,透露了决心形成的犹豫和矛盾。显然,这不是老将军的战场风格。许世友司令是广西作战方向最高指挥员,谁能改变他的决心呢?只有位于北京西山的对越作战指挥中心。原因主要是:中国已经对外宣布撤军回国,再派大部队与越军发生激烈战斗,对我国际形象不利。因此,否决了出动大部队救援的方案。</p><p class="ql-block">  有人拿朝鲜战争180师的遭遇与448团相提并论。其实,仅就救援条件讲,完全没有可比性。我军在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春季攻势结束时,也是我军5~7天进攻期(可携带食物、弹药供应天数)结尾时。美军以13个师以上的装甲、机械化部队,突然发起全线反攻。我滞留在三七线附近的27军、12军、15军、60军至少4个军,被敌机械化部队快速穿插分割,处境危急。即便如此艰难,彭德怀仍电令181师、45师返身去解180师之围。而那两个师也已伤亡惨重、粮弹耗尽,自身还未完全脱险,更别说去援救兄弟部队了。而中越战场上,我军是压倒优势。448团回辙被围时,越军北上必经的高平桥和纳隆桥已被我军全部炸毁断路,敌大部队无法快速机动。且越军在我宣布撤军后多为炮兵或散兵袭扰,大部队调动极为谨慎,甚恐我军杀回马枪。我们最担心的北疆苏联干涉,也随着战势的收尾,可能性大大降低。至于国际影响,我们开战时就并无多少顾忌,因为全世界公开支持中国打越南的只有两个国家:柬埔寨(红色高棉)和朝鲜。诚然,战场形势千变万化,用危机四伏形容绝非夸张。但无论怎样权衡、斟酌,最终的决定,是放弃了对陷入绝境的近千名官兵的救援。</p><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16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新闻发布会,大厅座无虚席。时任外交部长黄华向中外媒体宣布:边陲作战的我军部队胜利完成作战任务,已于当天全部撤回国内,“中国在越南已无一兵一卒”。</p><p class="ql-block">  同日同时,在越南高平至原平3号公路北仅几公里的一座孤山上,被越军包围4天的448团7号首长付培德副参谋长及八连几十个干部战士弹尽粮绝,尿已喝干,野草树叶无力咽下,仍在苦守待援。</p><p class="ql-block">  如血浸般红蒙蒙的天幕下,数以百计的448团官兵还在越北茫茫山野中,向着祖国、向着家乡,厮杀着,挣扎着,或带着最后一丝渴望与不甘倒下……历史如此残酷,历史如此真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越北战场的黄昏(陈松2007年1月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3月19日晨,中越边境靖西段,浓雾中出现几个步履踉跄、近乎僵直的身影。他们是448团二连二排长林绍森、三排长张云亮、司务长陈升万等一起突围的7位战友。</p><p class="ql-block"> 3月12日夜里,他们所在的前卫二连不知何时脱离了二梯队,却莫名地走到一梯队后尾。13日晚部队分散突围时,他们与连长李前亮走散。在一机连指导员刘德志组织下,五六十位战友在漆黑的夜色中摸索前行。枪声不断,一路险恶,至15日时仅剩下28人。又一天下来,还剩下8人。17日晚上再与敌遭遇,廖志刚战友牺牲……</p><p class="ql-block"> 此时,晨雾中一步一挪的7位战友衣衫褴褛、骨瘦形销。虽手持武器,但目光呆滞,已至生理极限。突然,几人怔住,雾气缭绕的山腰上,一个旗杆挂着红旗,有军人用中国话向他们呼喊……到国境线了?是祖国?是祖国!7人跌跌撞撞、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去。“轰!”一声巨响,7个人倒在地雷爆炸的硝烟中。奄奄一息的张云亮排长向身边挣扎着撑起身体的林绍森排长说:“告诉我妈妈……我……没有丢脸……”</p><p class="ql-block"> 重伤的林绍森排长再次睁开眼睛时,已是4天后在南宁303陆军医院的病床上。医护人员告诉他,张云亮排长和一个战友已经牺牲,其他负伤战友已分到各医院,正在治疗康复。</p><p class="ql-block"> 林绍森排长能睁开眼睛,再看到蓝天白云是万幸的。同在分头突围的13日夜里,另一路二连战友由连长李前亮带领,在漆黑无路、蛇蝎暗伏的敌国山野丛林中跋涉前行。14日黎明前,李连长再次清点人员,一共14人,二连13人,还有一个6连新兵纪景利,是昨天下午执行任务回来后与连队失散的,因李前亮当过他的新兵连连长,所以见到李连长后就紧随其后,再不离开半步。</p><p class="ql-block"> 天色渐亮,李连长一行进至山腰,突然枪声炸响,密集的子弹向他们扫来,14人立即开火反击,李前亮连长负伤,鲜血从脖颈的伤口涌出,身后的纪景利扑上来为李连长包扎,枪声的方向越来越多,可以看到一些没穿军装的越南民兵也在向这边运动,战友们被包围了。李连长让身边的纪景利向山上占位,牵制敌人火力。纪景利抓起倒下战友的冲锋枪向山上冲去,跑出没多远就中弹倒在草沟中。饥渴、力竭,负伤的纪景利意识开始模糊,枪声时远时近,时紧时疏,他想挣扎起来,却眼前一黑昏死过去。</p><p class="ql-block"> 纪景利醒来时已是黄昏,敌人正在搜山,耳边偶尔传来短促闷响的手枪声。</p><p class="ql-block"> 听到越南话叫喊声和敌人脚步声越来越近,纪景利感到一枪难抵众敌,不由握紧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未及多想,一个敌人已从头顶的岩石上跳下来,正好背对着纪景利,纪景利将手榴弹狠狠砸向敌人,顺势端起冲锋枪,照着倒地的敌人打了一个点射,转身向山上拼命跑去,后面敌人的子弹立即追了过来。纪景利扑向一丛茂密荒草,却摔到坑里,原来这是敌人的一个隐蔽掩体,纪景利压着急促的呼吸,靠在坑里一动不动。</p><p class="ql-block"> 天黑了,山林里一片沉寂。纪景利爬出掩体坑,数了一下弹夹里还有5发子弹,心中不免一阵懊悔,那么近的距离,一颗子弹就把敌人打死了,干嘛点射啊,多浪费了两颗子弹。</p><p class="ql-block">  纪景利向山下摸去,到山腰间阵地时,看到一片赤祼的尸体,二连战友全部牺牲,他们的衣服鞋子全被敌人扒走……</p><p class="ql-block">  纪景利没有悲伤,没有眼泪,他简单处理一下伤口,握紧冲锋枪走下山。</p><p class="ql-block">  3月15日晨,已经走上公路的纪景利,看见了公路边越南村庄的乡民,也看见了村庄两边的山上有越军在活动。这个1978年12月24日参军离开家乡,1979年1月在448团新兵连训练,2月底开赴广西,3月6日进入战场的新兵娃,连续经历了3月8日、9 日、10日3天的进攻战,又经历了3月12日、13日、14日三天的惨烈伏击战,此刻,他已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他没有任何躲藏隐蔽,而是握着枪直直走在公路上,穿过村庄。越南乡民看见迎面走来的中国军人吓得四散奔逃。瞄准他的不仅是山上的越军,还有前方山坡上的41军121师363团部队。当下山迎接他的363团3营战友搀住纪景利时,他一下瘫软了。三营长问他后边还有没有人?他说没有了,营长说:“胡说,明明看见还有人!”这时通讯员跑来报告,发现后面跟着的是30多个敌人,营长命令立即消灭他们。原来,越军发现纪景利后,以为他是探路尖兵,所以放过了纪景利,准备打后边的部队,没想到后面确实没人了,越军又赶紧追来,结果被363团打了个迎头痛击。打掉追击敌人后,363团立即登车回国。营长对纪景利说,部队原定8:00回撤,有事耽误了,你要是再晚到一会儿,就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  纪景利坐在回国的车上,眼前却是二连13位战友赤裸的遗体。他们无粮,无水,仅靠轻武器和有限的弹药,顽强战斗了一天,全部牺牲。纪景利仰望着天空——还有多少突围的战友,还有多少惨烈的战斗,还有多少不忍目睹的悲壮,还有谁知道……</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后,从那场战争活下来的二连战友们相聚了。他们笑着,喊着,拥抱着,捶打着,可全是满脸热泪。他们知道,现今拥抱的,不仅仅是活着的战友,还有他们刻骨铭心的全连62位为国捐躯的战友,还有全团400多个血洒越北战场的兄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战后 ,448团首长在广西宁明率全团指战员列队追 悼牺牲烈士,</p><p class="ql-block">自右至左:</p><p class="ql-block">1、政委李兆璧 2、团长李绍文 </p><p class="ql-block">3、付政委王谦智 4、付团長王保仁 </p><p class="ql-block">5、参谋长高利华 6、政治处主任曾朝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左:李绍文团长在1962年中印反击战中任155团5连指导员,在主攻枪登战斗中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右:笔者和李绍文团长生前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 年近年九旬的李兆碧政委告诉笔者:</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久病在身,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的心情。我深深怀念那些一起战斗过的亲密战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国牺牲的烈士”</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br></div> <h3></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六、谁 的 耻 辱</b></h1><div><b><br></b></div><div><b><br></b></div> 从3月6号出境作战至3月底大部突围撤回,448团牺牲、失踪404人,被俘官兵218人。关于1个整建制连投降的传闻并不属实。实际情况是,一连被俘57人,八连被俘44人,其他是448团各部人员。<br>  担任救援穿插的八连、一连,在遇敌阻击时连队打散。除牺牲人员外,还有掉队者按来时方向退回、被友邻部队收容。穿插分队出发前,大家都知道小部队穿插的艰巨性、危险性。应该说,能迎着子弹冲过阻击网的,都是执行任务坚决、勇敢的战士。因为他们知道,还没和大部队会合,前面还有更艰险的战斗。可没想到,冲到前面却是四面包围的绝境。更无奈的是,占人员一多半的是配属的炮兵连、机枪连战士和重武器。由于战斗中人员、装备受损,重机枪和炮兵武器均已无法使用。随一连上山的104人中,本连人员只占一半,长短枪一共只有30支。而指向他们的,是敌人各种轻重武器,还有越南民兵的数百支冲锋枪口。<br>  一位被俘军人说,当时李和平连长把几个干部叫过来:“大家做好准备,跟敌人同归于尽!”可这时旁边一个新兵哭了,他说“想妈妈”,大家都不说话了。一个干部抿着干裂的嘴唇,愤愤地说“枪炮打得这么激烈,大部队听不见吗?为什么不来支援我们?”……一片沉寂,只有远山逶迤。<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  🔼 越军 </p><p class="ql-block"><br></p> 是的,他们放下了武器。也许他们自认为入境以来一直勇敢战斗。有伤员,有火线立功者,还有尽管已无一粒米、但为了能在有一把米时给大家煮口汤喝而紧背着锣锅冲越火网的炊事员。他们身陷重围、体能耗尽、待援无望;也许他们自认为不能做无谓牺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他们觉得打到了绝境,己尽了军人的职责,留下生命,还要去为父母尽孝;也许他们无水无粮,无力思想,只有生命的本能……但纵使他们有一千个理由,也无法扛住“宁死不屈”的我军传统。他们的行为成了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奇耻大辱”。<br>  被越南武装人员押送的中国被俘军人照片传遍世界,让国人倍感耻辱。可在各国媒体上看不到任何对被俘中国军人的鄙视、嘲笑和讥讽。反而,全世界看到的现场纪录片中,外国记者对中国被俘军人的描述是:“即使是中国的战俘,脸上也写着骄傲和不服。”<br><br> <p class="ql-block">  🔼 即使是中国的战俘,脸上也写着骄傲和不服 </p><p class="ql-block"><br></p> 战俘营每天两顿饭。开始是面块,后来是每顿2两煮熟的带壳麦粒。人饿得两眼发黑,站不住。越军经常殴打被俘人员,对干部打得更多,常常是两个人拿枪、打开刺刀、子弹上膛,其他人上来围殴。一炮连1个被俘战士叫郭庆福,入伍才一个多月,还是个娃娃。因腹部枪伤没有抗菌素治疗,伤情恶化。战友看到他赤身裸体的躺在木床上,碗大的伤口爬满了蛆虫。他每天无力地喊着爸爸、妈妈和家里亲人的名字……在交换战俘的半个月前,他终于没有了声音。<br>  一个被俘军人说,在越南战俘营受尽折磨也没掉过眼泪。可在6月22日交换战俘时,当他跨过红十字会画在地上的白线时,眼泪一串串止不住地滚落下来,因为回到祖国的怀抱了。和他们一起回国的还有小战友郭庆福的骨灰。<br><br>  一场败仗,不仅让被俘军人,也让448团、150师乃至50军都背负骂名。在敌密集炮火轰炸的危急时刻亲自架炮还击的李绍文团长,在攻打敌阵的冲锋中带领战士投掷手榴弹的付培德副参谋长,448团官兵英勇作战的战绩,所有战功被一笔勾销,无人提及。在这一点上,倒是与当年朝鲜战场上的60军有着颇为相似的契合。<br>  第二批入朝的60军,在1953年5月夏季反击战役中,179、180、181三个师歼敌14800余名,扩展阵地45平方公里,在志愿军阵地战中可称是独一无二的战绩。两年的作战中,60军共毙、伤、俘敌54000余人,其歼敌数量在朝鲜战场上的我军各部队中高居第二位。但180师的败仗使60军抬不起头,其战绩也从此鲜为人知。<br>  很多看客在轻薄50军的起义出身时,忘了对越作战的标志之战——攻克谅山,砸响这定局一锤的55军也是起义出身。1952年建军时,除144师前身是东野独立师,其215师、219师,前身均为国民党长沙起义部队。首任军长陈明仁在四平会战时,曾让东野吃过大亏。在1979年参战的广州军区3支野战军中,55军资历最浅、地位最低,但却在战场上表现甚好、战绩甚佳、作风甚硬,创造了东西两线军、师、团、营、连各个建制级别歼敌之最的纪录,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英模单位和英模个人,也高居参战的9支陆军之首。<br>  我军对敌方战俘历来相当优待,而对自己的被俘人员则格外严厉。所有被释放回国的战俘,除了国外媒体在场的交俘现场有温暖、感动的欢迎标语和拥抱外,关上门,就是背靠背的严格审查、交代与检举揭发。<br>  朝鲜战争结束后,被俘的2.17万志愿军战俘,有14235人去了台湾。除了国民党特务的挑唆、胁迫外,最早转变的却是有革命资历的各级干部。因为他们都是组织纪律和军事纪律的执行者、政策的宣讲者,长期的政治经验让他们知道,要向组织上证明你不是叛徒,只有死在战场。你活着回去,别说基本的信任不会有,政治审查和批判耻辱将会永无休止。<br>  在战俘营不惧迫害、与国民党特务坚决斗争、终于胜利回国的7110名志愿军战俘,不仅没有得到原以为可以得到的表彰和奖励,反而受到了严格的政治审查。他们被要求以“狼牙山五壮士”的标准看待自己。审查干部告诉他们:“共产党的字典里没有‘被俘’这两个字。你战斗到弹尽粮绝后,朝鲜有那么多的山,你怎么不学‘狼牙山五壮士’跳崖自尽呢?当俘虏活着回来,就是人民的罪人!”在一轮轮的政治高压下,许多人陷入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战俘”成了这7千余名战争幸存者的标签。他们的档案里被记下“特务嫌疑”、“控制使用”,巨大的阴影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来。每一场运动,每一次革命风波,战俘们都被推上前台,在“被俘必变节,变节必叛变”的批斗中,一遍遍地解释、一次次地坦白。很多老兵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辱骂、被殴打。有人因承受不了而自杀。<br>  在归国战俘管理处,“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原型蒋庆泉,每日须认罪写检讨。一次又一次,自我上纲上线越来越高。大家都虔诚地涂抹着自己越来越“黑”的面孔,直至达到“被俘即失节,失节即叛变”的认识,才算通过了检查。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蒋庆泉隐姓埋名,饱受“一朝被俘,终身耻辱”的痛心之苦。直到2010年4月,当年的志愿军记者、“向我开炮”的作者洪炉终于找到了蒋庆泉,并带来1953年4月那篇《顽强的声音》手稿。蒋庆泉不禁老泪纵横:“是我喊的‘向我开炮’,而我还活着。我有过那段(被俘)经历,我不想给‘英雄’抹黑。”<br><div><br></div> <h1>🔼 ”向我开炮“的蒋庆泉</h1><div><br></div> 令人扼腕的是,蒋庆泉老人的遭遇在1979年对越作战的归俘中重演,只是他们没有如蒋庆泉那样终于获得媒体和社会掌声的幸运了。<br>  1979年高平作战中,42军坦克团是我军组建坦克兵以来首次使用整团建制规模、全部国产坦克参战,在高平战役中担任主攻方向的尖刀突击任务。<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 42军坦克团出征誓师动员大会.</p><p class="ql-block"><br></p> 2月19日13时35分,坦克三营接替战损严重的坦克二营担任前卫营,坦克七连担任尖兵连。706号坦克作为全连先锋,勇猛冲过遭敌破坏的9号桥后,桥面下塌,跟进的第二辆坦克受阻,被敌击毁。但706号坦克坚决执行“尖刀猛插”的命令,不顾越军疯狂拦截阻击,一路杀进高平。<div><br></div> 🔼 被炸毁的高平大桥<div><br></div> 24日,42军主力占领高平。在穿过高平市区通向扣屯方向约10公里处,发现706号坦克战毁在316高地,车体中弹洞穿13处,自身炮弹打光,燃油耗尽,车被烧毁。排长和二炮手的遗体烧焦了,驾驶员刘燕辉、一炮手郑海石下落不明。706号坦克在大部队进占高平前5天,已达成“尖刀插进敌心脏,铁骑打出我军威”的作战目标。<br>  了解坦克的人都知道,4个乘员、4个战位,牺牲两个已无活动空间。坦克在高速前进,驾驶员刘燕辉一边观察敌情、控制行进速度,一边躲闪敌人各种火力的阻击,还要在冲击和短停的交替运用中,为一炮手完成系列战斗动作创造最佳时机。而一炮手郑海石一个人要完成三人的战斗动作:他要在3个战位和战友遗体间蛇行运动,装弹、观测、瞄准、射击,还要将退膛的高温弹壳及时丢出车外,才转得开身。706单骑战群敌,左杀右砍突进40余公里,击毁炮阵地、火力点,毙伤的敌人已无法统计,直至油尽弹绝、战毁燃烧。刘燕辉、郑海石两位坦克兵把一专多能、一兵多用的潜能打到极致!把坦克的战、技术打到极致!把我军的英雄气概打到极致!敌我双方都为之震惊!<br><div><br></div> 🔼 706坦克炮长郑海石<div><br></div> <div>🔼 尖刀插进敌心脏<br></div><div><br></div><div><br></div> 部队立即整理英烈驾驶员刘燕辉、一炮手郑海石创造的奇迹,准备上报军委授予英雄称号,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可就在此时,“河内之声——中国战俘向亲人和战友报平安”的广播中传来了刘燕辉、郑海石的声音。原来,坦克战毁后两人迅速跳车,就近躲藏进树林中,等待后续坦克赶到投入战斗。但在山上等了三天,大部队也未到,两人饥渴难耐,在下山找水时被埋伏的敌人扑倒被俘。<br>  他们说:“在战俘营,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想着祖国,我们有力量支撑着,还在战俘营组织了党小组,与敌人作斗争。可回国后,只要求反复写自己的交代材料和揭发他人的材料,交代为什么要当俘虏,要把我审成叛国分子一样,任何辩解都苍白无力,心在滴血。”<br>  两个英雄坦克手是经实战考验的我军装甲部队难得的技、战术人才,却背着俘虏之名默默离开了部队。<br>  何元海是54军161师481团三营七连七班机枪手。在谅山战役的坤子山战斗中,七班负责阻击昆隆村南侧的敌人。战斗中,班长牺牲了,副班长接替指挥;副班长牺牲了,战斗小组长接替指挥。打红眼的何元海端着机枪挺立起来,高喊着:“你们打死我班长,我也要打死你们!狗日的,你们来吧!” 他整整扫射了5分钟,打光了子弹,自己也被敌人击中左胸、左肩、左腿。一颗手榴弹在他身旁爆炸,何元海倒下了……七班连续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歼敌21人,为连队主力歼灭坤子山之敌起到了关键作用。全班共9人,正副班长、机枪手牺牲,重伤两人,轻伤两人。七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作战英勇的何元海烈士被追认为共产党员、一等功臣,在凭祥烈士陵园为其安放了墓碑。何元海成了家乡的骄傲,村委会的大喇叭里广播了他的英雄事迹。在村后山上,还为他立起一座近三米高的烈士纪念碑。<br>  何元海所在连队是战前紧急扩编的连队,很多战友相互间还叫不上名字,就奔赴南疆上了战场。坤子山战斗后,连队来不及掩埋牺牲的战友,一路向前打去。三天后连队奉命回撤,连长陈晓成一直记着出征前在全连军人大会上的承诺:“我把你们带上战场,就一定要把你们全部带回来“。为了这句生死承诺,为了把牺牲的战友全都带回祖国,陈晓成又率领连队冒着敌人的炮火返回坤子山阵地。战友们的遗体已遭到破坏,被敌人割了鼻子、耳朵带回去报功,加上气候湿热,尸体已经变形,气味令人窒息。敌人炮火密集,气浪掀翻了抬尸担架,又有两个民工和一个战士牺牲,筋疲力竭的民工不想再抬了,陈晓成拔出手枪怒喝:“抬回去给你立功,不抬现在就毙了你!”终于,陈晓成带着连队和民工咬牙把七连和友军一共17位牺牲战友的遗体带回了祖国。陈晓成因为用枪胁迫民工,本应受到严厉处分。但因战场表现突出,最后,将本应授予一等功的陈晓成降为二等功。但陈晓成欣慰的是,全连134位战友都回家了。<br>  可两年后一个消息让陈晓成震惊,一等功臣何元海烈士没有死,而是成了战俘活着回来了。更让陈晓成揪心的是,无论用什么办法,包括查询当地公安户籍,都没有何元海的消息。十多年后有人看见过何元海,问他你是何元海吗?他面无表情地说:你认错人了,何元海在战场牺牲了,凭祥烈士陵园有他的墓。 听到这番话,陈晓成心碎了,他知道,何元海心死了。<br>  何元海确实还活着,当年战场上,部队前进后,重伤昏迷的何元海被先到战场的越南民兵发现。在越方医院,他几度拔掉输液管试图自杀未果,后被越军用铁丝绑住全身,手脚都被捆烂。当地人听说医院里有中国战俘,时常冲进来打何元海耳光泄愤。两个月后,他被转移到越军的营房里,多次遭受越军的审讯,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多处骨折,但他硬挺着熬了过来。1981年3月的一天,何元海终于作为最后一批被遣散的战俘释放。跨过国境线的那一刻,他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亲吻着祖国的土地,放声痛哭。<br>  回国后,何元海被关进看守所接受审查。上级决定,取消何元海的一等功,收回奖章,开除党籍,评定为三等乙级残废,复员回家。“烈士”被俘归来,让家乡人感到羞耻。有说他是“孬种”、“叛徒”的,还有说他是“间谍”的,村后山石碑上的字也被人刮掉,成为一座“无字碑”。<br>  民政部门对他的工作安排百般刁难。武装部的一个领导对他吼道:“你一个俘虏兵,还想讲条件?”最终他去了林场,不久又到了更偏僻的地方守鱼塘。后来,所在单位改制,他下了岗,每月只能领不足300元的生活费。因为评残的等级过低,伤残补助也得不到保障。每当难过、苦闷的时候,他就到后山的石碑旁走一走。30多年了,那里人迹罕至,早已荆棘丛生、破败不堪,但恰好成了何元海每年给自己“扫墓”时倾诉和痛哭的地方。<br>  不抛弃不放弃的老连长陈晓成历尽坚辛,终于在前些年找到何元海,为帮助他奔走呼吁。何元海告诉老连长,部队要收回奖章时,他舍不得交,执意要保留。他说:“我为祖国流了血,我问心无愧。”他告诉老连长,这枚一等功军功章他一次也没在外戴过,却经常一个人在屋子里穿上袖子都快烂掉的老军装,别上亮闪闪的军功章,对着镜子,流着眼泪,想着当年炮火连天的战场和倒下的兄弟们。<br><div><br></div> 🔼 何元海和他的无字墓碑 有战争就有死亡和战俘。对所有战俘严厉处置是为了杜绝贪生怕死、军心瓦解吗?对战俘的鄙视是为了信仰不被玷污吗?对战俘骂得越狠,就是越勇敢、越革命吗?!<br><br>  朝鲜战场上,被传几千人被俘的180师,战后经各方数据核对,实际被俘人数为600左右,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中志愿军战俘总数2.17万人的3%,其他97%的被俘人员未见各部示认。显然,这有损本部队的形象。180师被俘几百人还是几千人已不重要,总之,180师成了“耻辱”、“软弱”的代表。其实,数以万计的我军战俘,在被俘前有几个不是为了胜利浴血奋战的勇士?!他们当中不乏老红军、老八路和英雄、功臣,只是他们遇到的情况更残酷、更无奈。难道他们只有全部去死,才能证明是爱党、爱国吗?!<br>  1950年6月25日凌晨,以中国送回朝鲜的3支精锐朝鲜师为主力的朝鲜人民军,打响了“祖国解放”战争。这3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出来的虎狼之师凶猛过人,3天解放汉城,两个月就打到釜山。朝鲜人民军以伤亡5万人的代价解放了整个朝鲜近95%的国土。但美军的仁川登陆切断了人民军后路。釜山战役所剩的7万人民军顽强突围,伤亡过半,回到“三八线”以北的不到3万人。1万多人被俘,其中包括三个上述朝鲜师的8千人左右。难道这就能证明曾在4野麾下的三个朝鲜师战斗意志不如美国兵吗?!<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被志愿军俘虏的英军官兵</p><p class="ql-block">下:被俘的人民军官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又如,1949年10月,“华野三虎”之一的叶飞,指挥常胜军28军打响金门战役。登陆金门岛的3个团可谓主力中的主力,但由于骄傲轻敌、指挥失误,退潮船只搁浅断了退路,没有后援的登岛部队苦战3昼夜,最终惨痛失败,9086人全军覆没。我军统计,大部牺牲,3900余人被俘;国民党军记载了被俘人员详细部别、人名,人数为7364人。<br>  从以上战例可见,以被俘人数来衡量部队的强弱,看似政冶正确,实则主观牵强,不能服众。在血与火的厮杀中,军人的目标和意愿都是胜利。但战场荣辱不是军人的选择,是战争的决定。<br>  再看国外战例,被誉为战斗民族的苏联红军6个集团军,在1941年9月的基辅战役中,被趾高气昂的德国纳粹(全称: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军队包围。在这个被称为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中,共有665000名苏联红军被俘。没错,是66.5万人被俘,其中包括苏联统帅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在1961年6月21日,为惨败的基辅战役中还活着的107540名军人颁发奖章。1977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死在战俘营的雅科夫“一级卫国战争勋章”。据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统计,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被俘总人数达459万。<br><div><br></div> <div>🔼 苏军战俘<br></div><div><br></div> 而在血腥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苏德双方在199天的厮杀中,共伤亡近200万人。<br>  曾经横扫战场的纳粹德军违背了元首“不能投降,直到最后一人”的命令,德第六集团军从司令保卢斯元帅及以下的23位将官,至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向苏军投降。<br>  1942年3月,在菲律宾保卫战中屡立战功的温莱特少将升任陆军中将,接替麦克阿瑟成为驻菲美军总司令。罗斯福总统命令他:“必须把保卫菲律宾的战争进行到底,不允许投降!”但战事急剧恶化,巴丹岛上的美菲守军7.5万人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在没有后援的3个月苦战后投降。攻占巴丹后,日军以密集炮火对克雷吉多岛进行了20多天的毁灭性打击。一万多美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美军伤亡惨重,疾病流行,药品用完,弹尽粮绝。温莱特违背了总统命令。1942年5月5日上午10点,温莱特中将向华盛顿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请告诉全国,我的部队和我本人已经完成了所有人类能够做的一切。我们捍卫了美利坚合众国和她军队的优秀传统……我带着深深的遗憾和对我顽强军队的无限自豪去见日军指挥官了……再见了!总统先生。”温莱特中将举起白旗,率领12000名美军向日军投降。他说:“为了12000名美国士兵的生命,我只能放弃军人的荣誉,选择责任。我有责任让他们活下去!”<br>  1945年9月2日,同盟国在“密苏里”战舰上接受日本投降。同盟国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代表各交战国签字时,他从站列在身后众多的各国代表中,只邀请了两位将军上前陪同他签字,并将签字使用的第一支笔和第二支笔赠送给他们。这两位将军是刚从沈阳日军战俘营出来的温莱特中将和在新加坡沦陷后被俘的英军将领帕西瓦尔。麦克阿瑟以此方式向全世界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br><div><br></div> <div>🔼 站在麦克阿瑟身后的温莱特和和帕西瓦尔<br></div><div><br></div> 9月7日,温莱特回到美国。同一天,他被晋升为上将。温莱特将军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并在白宫接受了杜鲁门总统授予的银星勋章。在美国人眼里,为国家牺牲和受难的人都是英雄。1972年,有人还为温莱特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巴丹英雄》。<br> 大量的美军被俘,会侵蚀、动摇美军战斗信心吗?与传说中贪生怕死、不堪一击的美国少爷兵相反,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越战越勇。日军第16师团是进攻菲律宾、重创温莱特部队的主力。该部也是南京大屠杀中最为残暴的主犯。被杀害的南京30万平民和战俘中,有16万人是有“杀人魔鬼”之称的16师团所为。依然是在菲律宾战场,两年后,美军在莱特岛将拼死顽抗的日军16师团全部歼灭。据日本厚生省资料,此战第16师团共有13158人战死,幸存者仅620人。而最终消灭这支日本法西斯“精锐”的,正是曾在温莱特指挥下,于两年前撤出菲律宾的美军。<br><br> 战争的胜利必定是军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因此,任何国家、任何军队都不会鼓励军人投降。美国政府为参战飞行员准备了多国文字的“投降书”,更准确的名称是“求救书”。大意是:“我是美国人,请不要杀我,并设法把我送回去。我会通过美国政府交涉,给你们以报答。”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场上,向越南军民举起“求救书”的美军飞行员中,有一位是A-4“天鹰”攻击机驾驶员。他在1967年10月26日空袭北越时,被防空导弹击落。他在北越战俘营经历了5年半的严刑拷打生活,于1973年被释放。被释放不久后,他重返岗位,升为海军VA-174“地狱剃刀”飞行中队的指挥官,直至1981年以上校军衔退休。服役期间得到包括“紫心勋章”在内的多枚勋章、奖章。他就是美国参议员、与奥巴马同为2008年总统候选人的约翰•麦凯恩。<br><br> 1979年对越作战结束后,我军对归国战俘的处理已有很大改变。被俘战士服役期未满的,继续在部队服役至期满复员。但干部基本都被开除党籍、军籍,被判刑监禁。这些人刑满释放后,大多精神压抑、生活拮据。个别人为躲避社会,到西部偏远地区的化工仓库打工,因长期搬运有害物品而早早离世。<br>所有的屈辱、苦难和不死的过错都让被俘的官兵承受了,而造成这些悲剧的指挥人员呢?<br> 提出错误方案并一再坚持要下级执行的50军驻150师工作组组长关豁明副军长,战后受到降为正师级的处分。有评论指出,我军在对越作战中的指挥靠前,即从上至下按职级别逐级下派干部:军副职到师,师副职到团,团副职到营……是造成令出多门、指挥混乱的重要原因。从现代战争指挥学角度看,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但从对越作战属性看,还是传统步兵作战的范畴。从当时团以下指挥员大多未打过仗的实际情况出发,这种下派“传帮带”仍是积极和必要的。从东、西全线战场看,如果没有这些打过仗的“老家伙”靠前以身作则,我军遇到的麻烦显然还会更多。<br> 关豁明副军长是三八式的老兵,是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杀过来。在朝鲜战场,关豁明是万岁军38军340团团长、师参谋长,回国后任38军参谋长兼作战处长。关豁明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在对其1979年错误指挥的处分决定中有一句“贪生怕死”,让他耿耿于怀,死不瞑目。<br>  好汉不提当年勇。对比一下身边同职、同位的老战友,关豁明老军人应该无话可说了。一位是被派驻云南方向149师的50军副军长刘广桐,同军、同职,同样是三八式,同样是浴血沙场的生涯。刘广桐是149师前身18军52师的老兵,1950年初进军西藏,打昌都战役,1959年平叛,1962年对印作战,任155团(446团前身)团长。该团是24小时内歼灭印军王牌七旅的主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战后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称号的该团二连六班喊响的口号。149师和150师都是在前线打响后,从四川奔赴战场,并分别担任云南方向预备队和广西方向预备队。149师的任务是攻占西线纵深沙巴,对手是越军主力316A师。在担任主攻的446团攻打四号桥时,刘广桐的位置超越了师、团、营指挥所。他挺身站在主攻连的出发地域,高声告诉战士们:“动作要快!要快!越慢越挨打!”如此气势,激励了多少干部战士!<br>  另一位是150师配属作战的41军副军长毛余。毛副军长带病和121师一起穿插作战,和战士们一样断粮挨饿,一样登山攀岭,穿越伏击区。这种与战士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精神,感动、鼓舞了多少指战员!<br>  如果关副军长也能前出到任务最险、最重的448团,不仅可以身体力行“搂草打兔子”的英雄豪迈,也能更准确地把握一线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即使出现最坏情况,起码也能让部队获得最大力度的救援。他坚持命令部队走小路,自己却从大路回去了。可惜,一世英名就此飘落。<br>  对错误的追责到关副军长为止,也意味着此后对该战例所有错误、教训的检讨、研究、总结均到此为止。可还有更大、更沉重的问题摆在那儿,像风中的顽石,任时光冲刷、世事尘埋,它就是屹立不倒。<br>  广西作战部队在杀入战场的前一刻,向全体将士宣布了许世友司令员的10条战场军纪:“畏缩不前者,杀!临阵脱逃者,杀!见死不救者,杀!贪生怕死者,杀!投敌叛变者,杀!延误战机者,杀!违抗军令者,杀!泄露军机者,杀!谎报军情者,杀!动摇军心者,杀!用刀子杀!”这“十杀令”如锻钢铸剑,火星迸射,硬碰硬没有余地,让交战两军都为之震动!可一场大战下来,执行“十杀令”的只有一人,该执行没执行的也只有一人,如此重要的战场军纪案例却在军史研究中只字全无。<br>  执行“十杀令”的是448团八连副连长、一等功臣王立新烈士。他带领穿插分队苦战后被敌包围。一个战士下山找水时被敌人逮捕,因害怕被杀,向敌人泄露了山上分队的情况,并在敌人的威逼下,上山劝降。其行为已触犯泄露军机、投敌叛变、贪生怕死、动摇军心等多项战场纪律,被王立新副连长当场处决。<br>  另一个没下执行令的人是许世友老将军自己,应该执行的对象是“见死不救者”。可放弃救援的不是下级,而是更高的上级,许世友也只能作罢了,因为他立的“十杀令”中其中一条,就是“违抗军令者,杀!”,他不能带头抗命啊!<br>  上级放弃救援的原因从未公开显示,但从当时受领任务的老首长和广西前指机关战友的口述中,与战后各方回忆录中的记述基本一致。大意是:“救援区域地形复杂,小部队难以奏效。我国已宣布撤军,再有大部队行动,国际影响不好。”这些考虑,应该说是掌握战场情况的。我军是压倒优势,没有我军不敢打的问题,也不存在敌人围点打援的风险。但确实麻烦,没有大部队真不行。敌人的战术是蛇蝎缠绕。倚仗山地丛林,构成火力陷阱,困住猎物,让猛兽在笼中拼不了、出不去,在四面袭咬下,耗尽气血倒下,再麋集吞食,我军对此已多有教训。但只要有优势力量增援,呈打草惊蛇式,敌人即作鸟兽散。<br>  缠咬448团之敌是典形的游击战、运动战。虽狡诈、凶狠,但绝不做固守顽抗、自取灭亡的傻事。我军后期在高平地区分兵、分区的扫荡,让游击之敌自顾不暇,要么潜逃,要么被堵洞掏窝。从整个中越战场上看,即使是越军王牌主力在伏击我穿插部队占据优势时,只要察觉我主力接近其侧后,就立即放弃眼前战果,迅速撤退。因此,中止救援行动的主要考虑,还是不影响既定的10天撤军期。因为,一旦大部队行动,不仅会拖延撤军时间,还有可能被越军缠上,难以脱身。如此局面,将严重影响我国向世界宣告的说打就打、说撤就撤、言行必果的大国风范。虽然救援中止,但原定3月15日的撤军终结时间还是推后至3月16日,以便收拢、迎接突围部队归国。<br><br>  救援,从来都是突发、困难、危险,甚至要付出重大代价的。一分希望,也要百分百努力。枪林弹雨中的一句“兄弟,我们在!”是战场上多少流血牺牲中打出来的生死承诺,是一支部队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血性所在。尤其是国与国战争中的救援行动,已不单单是救援结果的成功与否,而是军队信念和国家意志的体现。<br><div><br></div> <div>🔼 <br></div><div>上:以色列民众集会,要求政府营救战俘沙利特回家。</div><div>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到机场迎接沙利特:“你回家了”</div><div><br></div><div><br></div> 以色列为营救被俘的19岁士兵沙利特,在加沙地带发起名为“夏雨”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打死了对方400多人,抓捕了60多名哈马斯官员。在仍遭到拒绝后,更是不惜代价,以抓获对方的1027名战俘换回了1个以色列士兵沙利特。以色列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并紧紧拥抱归来的士兵沙利特:“你回家了!”<br>  在此之前,以色列还在1983年创下6∶4600的战俘交换记录。再往前,以色列部队在1976年7月3日,往返飞行近1万公里降落乌干达,击毙劫机犯和守军数十人,救出被劫持的103名犹太人质,并将为劫匪提供帮助的乌干达空军11架战斗机悉数炸毁。以色列空军司令亲临营救上空指挥。从救援机落地至起飞返航,用时53分钟。以色列军队唯一的阵亡者是地面指挥官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他是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亲哥哥。<br>  二战期间,600多万犹太人被屠杀。就是这个受尽屈辱的民族,国土面积只有我国珠三角的一半,却在建国后的五次中东战争中,越战越强,世界各国对以色列都不能小觑。以色列之所以如此强悍,源于国民的强大凝聚力。以色列人知道,国家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以色列人。<br><br>  无疑,对448团的失利,已经有了认真的总结。可对几度启动又最终放弃的救援--这个沉重、深刻的问题,却再无人提及。<br>  许世友的拍案怒吼“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回来,一个兵也不准丢在国外!”犹在耳边。这声吼是老将军戎马一生的肝胆写照,是这支队伍不丟弃、不抛弃的铁血担当。喟然长叹的是,这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的吼声,只能飘荡在历史的天空,陪伴遗憾的老将军和数百名英魂未归的官兵了!<br>  那些牺牲、被俘的青年战士,都是为了国家而战,为了祖**亲的尊严而战。当他们被毒蛇缠绕、拼命挣扎的时候,母亲会选择、会犹豫吗?!<br>  448团一位被俘战士因社会压力抬不起头。他的母亲告诉他:“娃儿,不管别个(别人)怎么看,你就是妈的英雄!”何元海的老娘无视乡邻的冷眼,对儿子的归来欣喜万分又心疼不已,用颤抖的双手把由“烈士”变成战俘的儿子从头抚到脚。她高兴的是儿子还活着,心疼的是孩子身上的道道伤疤,那是受了多少罪啊!何元海早年丧父,是哑巴娘乞食养大儿子,又送他去扛枪卫国。在儿子蒙难受屈时,还是娘佝偻着弱小身躯为他遮风挡雨。这就是娘,永远不会舍弃孩子的亲娘!<br>  国人自古敬奉关公武圣,视其为忠义之表。就连关羽战败降曹,为曹军出战也刻史赞曰“身在曹营心在汉”,可见古人记史无讳,且大义豁达。可今天,一些人对那些为国出战、蒙难 敌国的被俘军人,却嗤之以鼻,满脸不屑。<br>  高喊“向我开炮”的蒋庆泉,孤胆战车的英雄坦克手,力克群敌、满身弹伤倒下的何元海……他们何罪之有,要被撤销战功,要受到他们为之奋战的国人如此唾弃?!这到底是谁的耻辱?!<br><div><br></div><div><br></div>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七、谁 的 荣 誉</b><br></h1> <div><br></div><div> 如果说,不同的国家、民族、军队对待“战俘”有不同的态度,那么,对为国捐躯的阵亡军人,应该是最无争议的一致尊崇,因为生命是军人最高的奉献。<br> 448团被俘218人,招来无数国人的斥骂。可448团332位血洒战场、遗骨茫茫山野的烈士,却少有人问津。什么失踪、阵亡,只要他们没有被俘就行了。败军之士,生死由命,还有何求?对战俘的不屑、对生命的冷漠,世风如此躁戾虚伪,让人不寒而栗。<br> 在1979年对越作战的整个战场上,无论是主攻部队还是战地医院,所有参战军人、民兵和支前民工,都面临着随时会倒下的生死未卜。而448团被围部队,却经历了那场战争中最残酷的境遇——绝望!<br> 凶险怪异的山峦,阴霾中四面射来的火舌,困阻、刺杀着这支孤军。没有后援,没有友邻部队。他们清醒地、眼睁睁地看着死亡逼近,看着精疲力竭的战友们一个一个被撕咬倒下。正因为绝望的碾压如此真切,阵亡者的牺牲才更令人心痛。<br> 王立新副连长,在绝境中给战友们分发了自己的干粮,与敌人同归于尽;耿军班长打到弹尽,高喊“共产党员跟我跳!”抱枪跃下悬崖;耿小康副班长和火力组战友,为掩护伤员,力拼追敌,全部战死;孤身被敌人包围的殷涛班长,怀抱电台,望着祖国,拉响了手榴弹……多少惨烈的牺牲,多少不甘的目光,多少不屈的生命……他们的牺牲,可与我军历代英烈楷模比肩生辉;他们的事迹,足以青史留名。可战争过去近40年了,在祖国南疆20多座烈士陵园中,却没有他们的墓碑,没有他们的名字。<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对越作战的烈士安葬墓地主要由部队建设、地方协助。战争结束后,部队将烈士名册及墓地移交地方,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烈士纪念设施的行政管理系统。由于异国作战,战场情况复杂,尤其在广西方向,实施大纵深穿插,无后方保障的作战部队牺牲烈士的遗体只能临时就地掩埋,撤军时挖出集中火化,再分别装入写着烈士名字的骨灰袋中。战斗中下落不明或找不到尸体的人员,只能暂记为失踪人员。<br><br> 448团二梯队开始回撤的当天,最后一批伤员和烈士遗体在3月12日下午,由汽车从公路运往高平150师野战医院。而当日上午,在那嘎遭伏击的一梯队伤亡人员以及在此后的回撤征战中,448团数百位突围牺牲军人的遗体无一回到祖国。阵亡军人的遗骸散落在越北战场广袤的高山丛林里。在热带季风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下,尸体数日即腐化,他们被列入失踪人员名单。<br> 1979年7月2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民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凡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失踪的军人,鉴于作战结束时间已久,中越双方遣俘工作已结束,至今没有获得其确切消息的,均按牺牲军人处理,并按现行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性抚恤金。”根据通知规定,448团失踪军人的亲属,均得到了国家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书。<br> 从突围回国的战友和被俘归国的战友中,尽管可证实失踪人员已牺牲的基本事实,但由于接到国家关于失踪人员按烈士处理的通知时,部队早已离开前线驻地,回到一千多公里外的内地营房。此后各级工作组对回撤失利的调查总结,以及随之进行的部队调整,失踪人员名册按规定存入了上级档案机关。<br> 安葬对越作战牺牲烈士的陵园地方主管部门,只能根据部队移交的烈士名单和对应的烈士墓位进行陵园的维护、建没及管理,地方政府并没有查找失踪烈士的职能要求。<br> 战后不久,我军开始改革整编。448团归属的50军取消了建制,332名烈士的情况从此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中。<br><br>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场为改革开放奠基的战争却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军人,也在社会万花筒般的变化中渐渐模糊。可成千上万个失去亲人的烈士家庭,却永远无法弥合心中流血的伤口。<br> 448团一位失踪烈士的妈妈收到儿子的遗物是一床旧军被。妈妈一直盖着这床军被,就当儿子陪在身边。妈妈老了,被子也破旧了,老妈妈就把被子改成一件棉袄,一直贴身穿着,直到去世。<br> 448团从广西前线回到川北营房不久,五连失踪烈士刘建忠的母亲从其他同乡战友的来信中得知儿子没有回来,残酷的打击使母亲神智模糊、精神崩溃。不久,母亲一把大火将家里的房子和自己的生命焚于烈焰中。房子烧了,家没了。烈士的父亲在外工作,那时候生活都不宽裕,年幼的弟妹只能离散,分别寄养在外。后来父亲病故,弟妹长大,烈士的家人到民政局请求,能否帮助把焚毁多年的家再重新修建。民政局说没有这样的政策,家人黯然离去。刘建中烈士和父母弟妹曾经温暖的家园成了永远的伤心之地。<br> 10年对越作战,在上万个英烈中有五个双烈士家庭。而在同一次战斗中牺牲的亲兄弟就是19岁的448团八连一班长、一等功臣耿军和17岁的弟弟、448团六连副班长、二等功臣耿小康。他们的父亲是150师副参谋长耿进福。<br> 耿副参谋长是进藏18军52师154团的老兵,参加过抗日战争。大儿子耿军出生在西藏平叛时期。母亲快临盆时才被送上救护车,结果孩子就生在行进的车上。妈妈给儿子起的小名叫“征途”;二儿子出生在康巴高原的拂晓时分,妈妈叫他“晓康”。两兄弟牺牲后,他们的母亲在姐姐的陪护下,到驻地看望从广西前线归营的部队。战友们一拨拨地到团招待所,抹着眼泪看望母女俩。部队出征前一头黑发的母亲,此时已是发如白雪。<br> 部队将兄弟俩留给家里的物品交给母亲,那是一卷草席和一张夹着兄弟二人一个月津贴的纸条,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很快就要上前线了。儿子不孝,如果我们回不来,请爸妈一定不要难过,要坚强地生活。我和晓康弟弟没有留给您们什么纪念的,这12元钱和一床草席是我们的心意,请爸爸妈妈收下,草席给耿涛弟使用。此致军礼!儿子:耿军、耿小康一九七九年二月十日九里埂。”<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 兄弟烈士,哥哥耿军20岁,弟弟耿小康17岁<br></div> 耿副参谋长转业后全家调到成都。为了儿子们用生命维护的信念,心力交瘁的母亲仍坚持工作。可随着战争的远去,烈士家庭的荣誉在社会变革中消失殆尽。他们遭受更多的是背后的冷言冷语:这家死了两个儿子,背时、晦气!甚至有人在烈士父母家门口放两只死猫烧纸辟邪。烈士的母亲只有在夜深人静时以泪洗面,她善良坚强的心没有得到温暖、抚慰,终于在喧嚣的社会中被冷漠击碎。母亲去世时年仅57岁,灵堂设在家中,偌大的住宅区没人来吊唁告别,只有一位老师悄悄将50元钱塞到烈士姐姐的手中:“你妈妈是好人,请代我给她烧些纸。”<div><br></div> 🔼 2014年笔者代耿军耿晓康兄弟为父母扫墓<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烈士家庭和亲人的悲凉境况并不是个别现象。</p><p class="ql-block">  同为50军的149师446团二连石庆才烈士,因为家里负担重,本应在服役期满的1978年春退伍,可他是连里的军事骨干,连里要求石庆才班长再多留1年。他写信给未婚妻周用菊:“今年我走不成了,连队任务重,让我再带1年新同志。我父母多病,家穷,全靠你照顾了。你还没过门,我知道你的难处,等着我,就1年。”1年过去了,准备婚房的周用菊盼来的却是石庆才的烈士证书。遗物的钱包里只有1毛3分钱和未婚妻全部的3封来信。周用菊哭得昏死过去,醒来又哭,哭昏又醒……3天3夜,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山村黯然神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庆才烈士身前遗照和遗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庆才牺牲后,周用菊不忍心离开石庆才病弱多难的父母,不忍心离开石庆才牵挂的这个家。她不顾人们的劝说,嫁给了烈士的弟弟,咬牙扛起了这个家。因儿子的牺牲,父亲悲病交集,没几年就离世了。周用菊送走了公公,又服侍双眼失明的婆婆二十年。婆婆按旧俗让周用菊多生一个孩子,想给战死的大儿子留个后。因为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没钱交罚款,乡里派了三十几个人来家里搬东西折罚款。可她家太穷,只能把圈里的猪牵走了。瞎婆婆让周用菊背着她到乡里讲理。最后猪抵了罚款还不够,周用菊又四处借钱凑齐了1400元,才将婆婆背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婆婆去世后,病重的丈夫因没钱治疗也随后病故。周用菊带着孩子离开家乡,去了外地打工。多年后,战友找到石庆才家时,已空无一人,只剩下挂满蛛网的破屋残垣、满目荒凉。战友想祭拜一下烈士的父母,但下葬的地方却没有坟冢、没有墓碑,只有一片乱石荒草,连一块下跪的地方都没有。</p><p class="ql-block"><br></p> 🔼 烈士父母埋葬地 - 无法跪拜的乱石岗<div><br></div><div><br></div> 战友们相互联系,凑钱为石庆才父母买石刻碑。碑上刻着“石庆才,1979年对越作战牺牲。149师446团二连全体兄弟代庆才为父母立碑,以慰烈士和二老在天之灵。”从去石庆才家乡到刻完石碑,天南海北的战友们用了4年时间。可立碑那天,只有烈士的亲属在场,战友们都没有去——大家怕去了后,会忍不住失声痛哭。<br>  因为周用菊只是石庆才的未婚妻,不是政策规定的烈属,所以无法享受烈属的扫墓交通食宿补贴。2014年3月,战友们为她凑了路费,一起来到屏边烈士陵园。这是石庆才牺牲35年后周用菊第一次来看他。周用菊伏身在墓碑前,多少辛酸说不出来,只是哭喊着:“庆才啊!……庆才啊!……”身边那些战友,那些不畏浴血厮杀的汉子,无不泪流满面。<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左:全连战友代石庆才烈士为父母立碑</p><p class="ql-block">  右:照顾烈士全家人的周用菊35年后在战友们帮助下,第 一 次来到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样被安葬在屏边烈士陵园的115团副连长王发坤,牺牲后扔下了26岁的妻子李金花和两个儿子。远在贵州山乡的妻子不相信他就这么走了,每天带着两个儿子坐在村口眺望,盼着丈夫突然就从土路的那边大步走来。娘儿仨眼巴巴望了一个多月,可只见大山无尽,不见人归。3个月后,县邮政局通知李金花去领包裹,那是王发坤上战场前寄回家的10斤红糖。李金花说,不知为啥这么晚才有通知。她取到包裹时,红糖已化了不少,把装糖的口袋都染成暗红色,就像血染的一般。李金花一路哭喊着丈夫的名字把糖背回家,一点儿也舍不得吃。包裹里有丈夫上战场前给她的一封信。信上说:“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家里盖房子,我总共借了部队和战友2000块钱。欠的账,你一定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寄去10斤红糖给你们吃。”</p><p class="ql-block">  家乡土地贫瘠,李金花没日没夜地干活,才30多岁就白了头。她一生没有再嫁,带大了两个孩子,为王发坤的老母亲送了终。王发坤牺牲后,李金花领到了500元的烈士抚恤金,加上部队慰问的300元钱,先还了800元的债。还剩1200元欠债,她还了11年。2007年,因那时还没有烈属扫墓的旅费补助,李金花向信用社贷款2000元,带着长大的儿子来到屏边烈士陵园。和丈夫分别28年后,一家人终于“团圆”了。儿子说:“那天,我妈在爸爸的墓前哭得死去活来,长跪不起。28年的委屈,她向爸爸哭诉了两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左:王发坤烈士的家</p><p class="ql-block">  右:王发坤烈士的妻子李金华</p> <p class="ql-block">  在前文“悲壮穿插”提到的121师361团团长时光银牺牲后,其家属无法生活。部队曾多次求助地方设法安排就业,地方政府说国家没有这项政策规定,拒不接受。无奈之下,部队只好安排其家属在团加工厂当临时工,每月二、三十元收入,带着3个孩子,勉强糊口度日。许多来队烈属虽然万分悲痛,但通情达理,体谅国家与军队的困难,不多添一点麻烦。哭着来,哭着去,一切痛苦都压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121师后勤梯队遭伏击时,师警卫连连长李庆海带领战士,在公路上3进3出,与敌短兵相接,毙杀数敌,掩护师首长撤离。近战搏斗时,他将敌人扔到战友群中的手榴弹猛扑在自己身下,壮烈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战后半年,他妻子带着4岁的孩子无法生活,从山东肥城老家来到部队。娘儿俩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走了两个多月才到达部队。因为没有钱买车票,途中有三分之一的路是步行过来的。战友们听闻,非常心酸。师里考虑母子的特殊情况,想让她们落户在驻地桂林。因为李庆海生前不是营职干部,不到35周岁,又不够15年的军龄,驻地民政局顶着不办,部队领导也毫无办法。后来一位记者到121师采访,干部、战士纷纷向他反映这个情况。记者调查后深受感动,写了“内参”上报中央。民政部一位领导看到“内参”后,打电话要求省、市民政部门“马上办理”,事情就这样解决了。一位老首长感叹道:“李庆海的妻儿是幸运的。而那么多烈属、那么多困难又该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老山轮战时,黄继光式的一等功臣马占福,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将爆破筒塞进了敌人的暗堡射击孔,用身体死死压住,与顽敌同归于尽。部队派人把马占福的抚恤金和遗物送到家乡。因家乡遭灾,母亲外出讨生活了。两个干部几经周折,才在西宁市的大街上找到了马占福的母亲。两人难以相信,那个风吹白发、衣衫褴褛、沿街乞讨要饭的老妈妈,就是国家一等战功荣立者马占福烈士的母亲!见此情景,他们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p><p class="ql-block">  烈属的凄凉状况不仅在农村普遍存在,即使在城镇的烈士家庭也令人难过。战后,烈士父母的抚恤金只发给农村户。城镇户口的烈士父母有工作的,原来规定根据实际生活水平有政策补贴,可执行时各地基本一刀切,都没有实行。那个年代工资低、孩子多、日子紧,再往后又遇企业改革的下岗大潮,仍然是老政策,对城镇户口的烈士父母1分钱优抚都没有,其生活窘迫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沙巴战役4号桥战斗中牺牲的李明忠烈士,家在大巴山革命老区的一个小镇上。在烈士家的墙上,有一张多年前陈旧的塑料年历片,用胶带贴了又贴。有好心人想换一张新的,可家人说老父亲不让换,因为这是数年前过春节时,镇里让人给贴的。老人知道,这是政府给的,是儿子为国牺牲换来的荣誉。以后,政府再没派人来过。望着贴满胶带的旧年历,战友们扶着已不能走路的老父亲,想说些安慰的话,可心酸得一句也说不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墙上贴的年历画是多年前镇政府送的,李爸爸每年都让小儿子用胶条再粘好几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交通便利了,烈属的情况也有了一些改进。特别是烈士陵园的建设更加完善,去南疆烈士陵园扫墓、祭奠、瞻仰的人们越来越多。烈士的亲人们看到环境优美、庄严肃穆的陵园,看到牺牲的亲人和那么多安葬在一起的兄弟相依为伴,看到前来祭奠的战友与各界人士对烈士真挚的情感,都倍受感动和抚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48团的烈属只能把牺牲亲人的照片贴在烈士陵园纪念碑上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可在安葬着两千多英烈的广西龙州烈士陵园,却常常看到一种不同的祭奠:烈士的家人不是在亲人的墓位摆酒献花,而是在陵园广场悲泣,或向着天空哭喊。这些烈属和老兵们千里迢迢来看望牺牲的亲人、战友,寻遍了陵园的每一块墓碑,查遍了烈士名册的每页每行,可就是找不到自己亲人、战友的名字。烈属们悲伤、无助、凄厉的哭声,刺痛着在场所有人的心。这些烈属的亲人所在部队的牺牲人员都是安葬在龙州烈士陵园的,可为何那么多烈士找不到名字、找不到墓位呢?从陵园管理人员和民政干部深切同情的说明中,人们清楚了:这些烈士没有遗骸、没有骨灰、没有名字、没有安葬及移交的记录。他们就是牺牲越北、遗骨他乡的150师448团失踪烈士,一共332人。</p><p class="ql-block"> 守护、管理龙州烈士陵园近40年的龙州民政部门的同志对烈士和烈属有着深厚情感。他们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一年又一年前来寻找亲人的烈属、寻找战友的老兵。看着他们盼望而来、悲伤而去,那种难以言喻的痛苦,让接待人员感同身受。在烈属、老兵的强烈要求下,龙州民政局毅然扛起担子,在老兵、烈属们的帮助下整理核实了332位烈士的名单,在2016年向上级呈送了关于为332位烈士集中修建英名墙的请示报告。两年过去了,可报告事项却了无声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近些年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的荣誉建设,为已在南疆烈士陵园有墓位的本地烈士,再在家乡烈士陵园设衣冠冢或纪念堂,甚至对历史上在本地区牺牲的烈士也刻名立碑。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烈士陵园,原安葬着2332名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遗骨。2011年11月6日,陵园扩建竣工。新建的200米长的烈士名录墙,由花岗岩石做成书页形,共168幅,上面镌刻着参加淮海战役陈官庄歼灭战的部队和支前民工失踪、无遗骨的7291名烈士英名。</p><p class="ql-block">  448团烈属和战友有的向家乡地方政府提出要求,为牺牲亲人在家乡烈士陵园建衣冠冢,这个要求仅在个别地方得到同意,其他基本都予以回绝。 </p><p class="ql-block">  恰在这个时期,媒体广泛报道了祖国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消息。一些老兵受此鼓舞,积极组织民间力量,准备到越南寻找牺牲战友的遗骸,把他们也迎回祖国。当然,这只是美好愿望,起码在相当长时间里是无法操作的。除了繁复的外交、司法问题外,还有更沉重的非技术问题横亘在两国之间,它绝非中方民间一厢情愿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1996年韩国政府在位于首尔北部的京畿道坡州市、距离韩朝分界线5公里处修建占地6099平方米的中国军人墓地以来,韩方投入35个师旅10万余名人力,在韩国京畿道的坡州、涟川、抱川和江原道的铁原、洪川、春川等10余处三八线以南战场遗址,进行了阵亡者遗骸的寻找挖掘工作,对战争双方的遗骸进行了同样一丝不苟、精心细致的装殓。早在中韩建交前,韩国曾于1981至1989年间,通过朝鲜向中国归还过42具军人遗骸,并于1997年又归还1具。朝鲜随后拒绝了韩国的再次要求。</p><p class="ql-block">  10多年来,随着志愿军遗骸不断迁进坡州中国军人墓地,韩方对墓地进行了更多建设。墓园道路铺设了柏油路,所有墓碑均用从中国购买的大理石制作。每具遗骸石碑上,都用中、韩文注明挖掘地址、日期,迁入日期和编号。韩国民俗是,坟墓一般向南。为了让志愿军眺望祖国,韩方特意让坟墓朝北安置。多年来,中国民间一直在努力促进志愿军遗骸回国,但始终未能启动。直到2013年6月,来华访问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对中国领导人当面提出愿送还安葬在韩国坡州的中国军人遗骸,才开启了两国的合作,打开了志愿军遗骸的归家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韩方寻找中国军人遗骸。</p><p class="ql-block">2、韩方将中国军人遗骸装殓</p><p class="ql-block">3、入馆放置鲜花</p><p class="ql-block">4、韩军送还中国军人遗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国军方和有关部门曾先期到韩了解、查看遗骸回归的具体事宜。韩方以详实的影像资料和包括每具遗骸DNA检测的所有数据记录,向我方做了细致介绍、说明。遗骸包裹入棺的大厅整洁、肃穆。韩方在黄色绸缎的棺底层,垫上高级抽脂棉,覆以白布,再以韩纸包裹遗骸并在每个棺木上放置一束鲜花体现了对阵亡生命的尊重。事后,我方在场人员感叹:“我们对自己亲人的遗骨也达不到这种隆重程度。”起运当天,韩方派出400多名礼仪卫兵,每人从整理架上抱下一具棺木,坐上大客车,一直抱到仁川机场。</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战争让生灵涂炭、家园尽毁。今山河重建,却将包括敌方在内的所有阵亡者一视同仁、送回故土。这个常被一些国人谑称为“棒子”的小国,有如此胸襟,令他国汗颜,也让真正的军人肃然起敬并致军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的烈士登记制度中,烈士户籍地的民政系统册目里均应载明烈士安葬地。448团的332位烈士却没有安葬地的登记,其家乡民政部门是清楚的,但主动考虑为烈士建墓或提出建议的笔者还未听说过,对烈属的要求大多也是拒绝或推诿。同意建衣冠冢的为数很少,具体实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p><p class="ql-block">地处湘鄂赣老革命根据地的湖北省通城县,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从大革命时期至今有几千名烈士。通城是国家级贫困县,县里至今没有烈士陵园。但县里仍为查到姓名的,包括448团无遗骸烈士在内的947位各时期烈士,刻制了石碑并运到各村、镇分别安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家乡政府给448团何华林烈士刻制的墓碑(陈松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朱德元帅故里四川仪陇,也是448团失踪烈士郑尚武等22名失踪烈士的家乡。烈士弟弟曾向民政局提出建墓请求,想给病榻上风烛残年的母亲留下最后的慰藉。民政干部不同意,说:“你把你哥的遗骨找来,我们马上就建墓立碑。”最近,烈士家人告知,不知何因,县里已同意建墓了。郑尚武烈士出征前给父母留下绝笔信。信中说:“誓死都要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有了祖国就有父母亲幸福生活。”烈士弟弟问民政局领导:“我母亲幸福吗?”领导没有回答。当然,郑尚武烈士也不知道,近40年过去了,他为之献出生命、誓死保卫的祖国大地上却没有他的墓碑,没有他和战友们的名字,没有英魂安息的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上:郑尚武烈士战前绝笔信</p><p class="ql-block">下:仪陇448团烈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48团二连失踪烈士张恒朝的家乡在山东莘县,解放前是黄泛区、穷地方,也是冀鲁豫腹地的革命老区。奶奶拉扯着父亲和叔叔要饭时,正是解放战争打得紧的时候。为了翻身解放,叔叔小小年纪参加了刘邓大军,不久在羊山集战役中牺牲。张恒朝1976年底参军时,奶奶的眼睛已经瞎了,父亲刚去世不久,母亲说啥也不想让恒朝走。张恒朝劝母亲: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光靠那点工分不够吃。我到了部队好好干,以后复员回来好找工作,就可以帮家里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粮食少,家家户户都是吃地瓜干儿。张恒朝从家里不多的地瓜干中装了30斤,扛到民兵连长家,让他帮忙推荐自己参军。民兵连长家也很穷,可他硬挡着不收恒朝的地瓜干:“你们家还不及俺家呢,你叔也是为革命牺牲的,我一定想法让你当兵。”</p><p class="ql-block"> 张恒朝参军一走两年多,失去了顶梁柱的家里日子过得更难。到1978年收秋后,总算有了盼头,恒朝再过几个月就可以退伍回家结婚了。</p><p class="ql-block">  1979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八,家里收到恒朝的来信,说是要去执行一次重要任务,婚期只能推迟。其实,恒朝所说的任务是济南军区抽调了一批士兵骨干加强到成都军区,准备赴南疆执行作战任务。张恒朝给家里的最后这封信就是分配到了四川什邡150师448团二连后寄出的。</p><p class="ql-block">  南边打仗的事儿,老家乡亲们也是端着碗儿在街上吃饭时,听村里大喇叭广播了解一些。仗打完了,恒朝没回来。麦收前,公社的干部带着部队同志来到恒朝家,说张恒朝在执行战斗任务时打散失踪了。部队同志临走时安慰家人:别太伤心难过,说不好啥时候他就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部队来人的时候,恒朝娘在医院照顾恒朝他姥爷。这两年家里没男人,全是姥爷帮着撑这个家。听到部队带来的消息,恒朝娘当时就昏倒,也进了医院。娘在医院躺了40多天。家里四个弟妹,没了大人,在医院照顾娘和姥爷的只有张恒朝15岁的大妹妹。娘还在病床上,姥爷就去世了。恒朝大妹妹没敢告诉娘。姥爷出殡那天下着雨,大妹妹端着自己准备的小供桌,在雨中为姥爷送殡。那种哭不出来的凄苦也从此深深刻在了妹妹心中。</p><p class="ql-block">  发了《烈士证》后,民政所给母亲的抚恤金每个月有6块钱。很多年后,妹妹看到文件说是应发10元,不知道那4块钱哪去了?妹妹到民政局想看看这些年发钱的底账,局里干部说,时间太早了,没有了。还特别说了一句:你哥是打败仗的,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恒朝妹妹说,娘是因为想着她们4个孩子还小,才挣扎着活了过来。哥哥出事的时候,街里已经有了的确良布,可家里穷,买不起。母亲白天操持家务、下地干活,晚上纺棉织布、缝补衣裳。每天子夜的时候,娘就把哥哥在家时穿过的旧衣服挂在院子里,然后沿着村外的小路喊着“恒朝!娘在这哩……恒朝!娘在这哩……娘说,这是给儿子领路呢。不喊,他找不着家。这一喊就是几十年……直到娘老了、病倒、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笔者探访、祭拜的部分烈士父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笔者探访、祭拜的部分烈士父母,走访的部分伤病残参战老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胜利、牺牲、英烈,在国人眼中大多只是一个在不同时期宣传的概念,或是理想信念的标签。但现实生活中,具体到每一个烈士和烈士家庭的真实境况时,却是那么多的不堪和无奈。烈士们的亲人不仅承受着无法解脱的悲痛,还要为拮据的生活和冷漠的现实伤心流泪。</p><p class="ql-block">  笔者和战友们多年来走访了全国各地数百个烈士家庭。虽然地域不同、口音不同,但一致的是,几乎没有称呼牺牲军人为烈士的,大多以“××家打仗打死的那个”来称呼。看似一个随意的称呼,实则反映了烈士和烈士家庭的真实存在环境及社会认知度是何等的低微。除了例行的抚恤金发放,大多数烈士家庭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更遑论社会的尊崇。在云南大山里的烈属家,老人紧紧拉着来看望的战友,哭得直不起腰:“这么多年,没人来看过我们。”烈士的侄儿告诉战友,看到他叔牺牲后的情景,这个村再没人去当过兵。</p><p class="ql-block">  什么时候,我们的国人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想想:阵亡者如果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兄弟和亲人,那时,尊崇英烈、关爱烈属,才能从口号和标语中回到平凡、真实,充满温暖和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军人自古崇尚血洒疆场、马革裹尸。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金戈铁马的豪气却化为大漠孤烟、黄沙白骨的苍凉。曾几何时,人类扩疆掠土的厮杀变成民族、宗教、理想、价值观、国家利益等等因素更为复杂的战争。近百年来的世界,更凸显了战争早已成为政治博弈的极端手段。政治可以因势调整或改变,但战火中殒灭的生命却永远无法挽回。那些鲜血铸成的历史坐标,提示着我们曾经的经验与教训,告诫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近1450公里长的中越边界中方一侧,沿巍巍青山,如铜墙铁壁上的钢钉,镶嵌着20多座对越作战牺牲烈士的陵园。一座座墓碑,犹如一排排枕戈待旦的军营方阵,镇守边关。那一个个永远鲜活的生命,肩并肩,手挽手,屹立在南疆。他们只是千军万马中的一员,却是父母、妻儿和家人的唯一。他们伫望长天,却不忍对视家乡,他们知道自古忠孝难两全。在这个生死与共、为国捐躯的英烈阵中,怎能缺少448团332位烈士的名字?!决不能!无论什么原因都不是理由,332位烈士的英名一个也不能少!他们蒙难越北40年的英魂一定要归营!一定要回家!他们和所有英烈一样,是国家的荣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英勇作战、绝境突围、忍辱负重的448团战友致敬!</p><p class="ql-block">向为国捐躯的448团战友和所有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英烈致敬!</p><p class="ql-block">向同甘共苦的全体参战军人、民兵和支前父老乡亲致敬!</p><p class="ql-block">中国军人万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1日完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八、后记</b></h1><div><b><br></b></div> 448团越北之战打得英勇,打得委屈,打得窝囊。448团的苦,是有苦说不出。明明上级回撤路线的决定是错的,也多次向上反映,但是作为军人不能抗命,必须坚决执行。历史故事里常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是违令后打了胜仗的笑谈。军人的“令行禁止”是战场上的钢规铁矩,不容触碰。<br>  1979年对越作战中,我军指战员牺牲最多的陆军师是悲壮穿插的121师,牺牲军人最多的连、营、团就是惨烈突围的448团。不同的是,448团付出了如此惨重牺牲,却还要背负着无法申辩的骂名。指战员们满腹委屈,憋了一肚子火,却不知向谁去发泄。想想倒在战场上的兄弟们,大家只能安慰自己,能活着回来就是万幸了。<br>  战争早己结束,可战争的沉重却还在继续。448团的战友们可以认命,可300多尸骨未还的失踪烈士家人们却一直笼罩在哭都哭不出来的悲凉中。同样是为国赴战的中国军人,同样是为国捐躯的年轻生命,可这些烈士和家人却没有同样的荣誉和尊严。政府给家人的《烈士证》上“安葬地”栏目下是空白,在南疆国家军人烈士陵园里没有这300多烈士的墓碑,也没有记载他们的名字。每到清明,烈士父母和家人没有祭拜他们的地方,只能遥望远方垂泪。<br>  军队和社会是一个国家的整体,没有全社会的共识,就没有军人的荣誉和尊严。一个国家的社会氛围,包括沉渣陋习,也会以各种方式在军队中反应。如果说战场上因个别指挥错误造成军人不应有的流血牺牲已让人痛心,可在和平年代,我们为何还要让这种错误和痛心继续压在为国牺牲的军人亡灵上和他们亲人的心上?!<br>  战争的残酷在于对生命的绞杀。1979年对越作战中,受到我军雷霆惩罚的越南武装,在面对没有后援、孤军进入越北腹地的448团,将以什么样的仇恨来实施对中国军人的报复?这本纪实中的记载就是要告诉世人448团指战员都经历了什么?他们是怎样走过这场战争的?那些烈士是怎样牺牲的?那些被俘军人又经历了怎样的遭遇?……诚然,还有太多战友的亲身经历难以一一表述,还有许多惨烈的细节无法展现,但这些纪实已经足以为绝境突围、英勇战斗、忍辱负重的448团正名了。<br>  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让人们看见原貌,才能击碎坚冰,才能让国人回首南疆,向牺牲军人致敬!这就是军事纪实录《“败仗”中的真英雄》的编著初衷。就是要用战场上军人鲜血和生命凝聚的史实,告诉今天,告诉未来;就是要为332位尸骨未还的英烈镌名筑碑,让铁血铸就的丰碑耸立在南疆国家军人烈士陵园中,耸立在珍爱和平的人们心中。他们和所有阵亡军人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一定要让他们的英魂回家!<br>  1979年对越作战,是我军传统作战形式的最后一仗。未来全新形式的战争将会对军队、国家、民众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448团越北之战绝非仅仅一个团的战况记录,那些鲜血凝结的案例和延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经验教训,对明天的战争,对军队的建设,对国家涉军政策的建设和完善都是弥足珍贵的。<br><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走访南疆烈士陵园和军、地主管部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访当年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多年下来,纪实录相关资料的采集已经有几十万字,我几次提笔却又放下。这是一个从未有人系统探究的题材,也是一个被传统意识“定论”的事件,涉及的问题很多。它不只是要还原战场,还要面对种种敏感问题。它不仅要求慎重、详实、客观,更要求对448团指战员和烈士的亲人负责,为历史负责,任重行难。就这样,纪实录的整理走走停停,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终于2016年底,在云南屏边烈士陵园道路移改工程动工后,我开始从多项全国涉军项目中腾出时间,将数年来起草的片段、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军人流血不流泪”是我的崇尚。没有想到,在集中重现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友们和他们亲人境遇的时候,我却常常泪如泉涌,不能自已。</p><p class="ql-block">  军事纪实录《败仗中的真英雄》完稿后,我再次梳理了先期整理的战后围绕失踪烈士的问题和情况调查的报告,并将报告同时报送给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战友以及军委机关、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南部战区的领导和战友,报告还附带了请中国殡葬协会、北京陵园专业设计师为失踪烈士建造烈士纪念设施的多款设计图和效果图。调查报告和纪实录前后同期发送地目的非常明确:上下结合,用真实的历史和严峻的现实,合力推动失踪烈士英名墙的建设,让英魂回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京陵园设计师无偿为英名墙制作的部分设计图 2018年6月</p><p class="ql-block">  </p> 2018年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败仗”中的真英雄》用战友的公众号发出。一个月内,仅“格图”和“美篇”的读者就达到上百万。在微信和各类自媒体的迅速传播下,读者很快突破上千万。令人感动的是,在来全国各地、各民族、各阶层读者的成千上万条留言中,是一边倒的对牺牲军人的痛心、对战争的感悟、对英烈的缅怀。仅读那些真挚的留言,就让人热泪盈眶。这在当今意识形态严重撕裂、观点不一、骂战互怼的社会环境中,可谓罕见。<br>  这部再现448团指战员泣血之战的纪实录,让448团战友一吐胸中淤气。这些同样有着军人血性的老兵,因受“败仗”之压多年,对“败仗”之名尤为反感。很多战友向我建议,能不能将纪实录的书名《败仗中的真英雄》改成《突围中的真英雄》。<br>  我非常理解战友们的心情,但448团回撤败仗是残酷的事实。当年的战场报告是7个连队被打散,实际是二营五个连队加上救援穿插的一连、八连以及在12日晚上错跟在二营后面的二连大部和一机连,再加部分团直属队人员,至少9个连队被打散,失去完整建制,200多人被俘,300多人牺牲,这能称为胜仗吗?这场回撤败仗是指挥错误造成的。50军驻150师工作组三位军级干部因此战错误指挥受到中央军委的处分,这在10年对越作战中是绝无仅有的。而我们的指战员在错误造成的绝境中殊死突围、英勇牺牲,他们不仅不应承担败仗的责任,反而是在整个对越作战中最凶险、最残酷的战斗中,以超出生理极限的坚韧向着祖国前进。他们以对祖国、对亲人的信念,杀出一条回家的血路!他们像中央军委命名的钢铁战士肖家喜战友一样,都是为胜利浴血奋战的英雄!<div>  长期以来,有些人习惯好大喜功的“荣誉感“,凡事只能高歌猛进,不能坎坷跌倒,只能颂扬功绩,不能反思教训。谁谈失败,谁就是在诋毁胜利,谁说问题,谁就是立场不坚定。而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直面失败,直面那些绝境中的前进,才是强军、强国、强大民族精神所必须具备的勇敢精神和坚韧品格!<br>  有人置疑,败仗中能有什么真英雄?败仗中就没有真英雄吗?大家都知道毛委员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失败了,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八一南昌起义也失败了。各路队伍会合井岗山,建立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放弃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湘江战役,红军的惨败尤为惊心。数万红军血染湘江,被俘的红军被点天灯、沉猪笼,难道这些败仗中战斗、牺性、被俘的红军战士不是英雄吗?!红军西路军两万多人,除少数挣扎出来,几尽全军覆没。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的头颅被敌人割下来挂杆示众;身负重伤的红九军军长孙玉清被俘后被敌人用大刀砍死;红30军88师师长熊厚发重伤被俘,被马步芳部绑在大炮上活活轰死;被俘的5600多红军战士被活埋,被火活活烧死,被钉死在树上……他们不是英雄吗?!就是这样一支爬雪山、过草地,从无数失败、苦难和流血牺牲中走过来的部队,却英雄辈出,打出了一个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人民军队,打出了一个新中国!我们的开国将帅中,哪个不是从败仗中走出来的真英雄?没有败仗中的真英雄,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br>  罗援将军在泪荐《“败仗”中的真英雄》荐言中指出:“这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还有什么能比血的教训更令人刻骨铭心的吗?为了确保今后能打胜仗,为了让我们的战士们今后少流血,从今天起,我们就应该好好研究40年前的那场战争。不仅要研究胜仗,更要研究败仗;不仅要向胜仗中的英雄们学习,也要向败仗中的勇士们致敬!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改革。我们研究过去的战争,就是为了打赢今后的战争。胜利是踏着或者绕着失败的足迹走过来的。”<br><h3>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败仗”中的真英雄》和烈属、老兵、爱心人士多年的共同努力实现了。2018年11月31日,国务院机关领导同志将军事纪实录《“败仗”中的真英雄》及军内外反响和我此前呈送的请求报告内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做了详细介绍。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指示新成立的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主要负责同志向我了解全面情况。12月1日凌晨,我飞抵南宁。刚履职数日的退役军人事务厅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听取了三百多位失踪烈士的战场背景,英雄事迹,历史形成的问题和困难等全面情况以及战友、烈属、社会各界人士为失踪烈士建立英名墙的心愿后,对448团失踪烈士的情况极为重视,要求主管部门马上展开失踪烈士英名墙建设的准备工作。为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的工作,全力推进英名墙的建设,我即速返京与中央办公厅、军事科学院的相关领导和同志再次整理了448团失踪烈士暨建立英名墙有关情况的特情报告,以内参、重要舆情机要件等不同形式和渠道上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予以专项批示,448团失踪烈士英名墙的建设得到坚实有力的保障!</h3><div><br><div>  </div></div></div> 2019年1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在龙州烈士陵园召开“英名墙建设及落成纪念活动工作现场会”。会议由周长青厅长(现场会图左3)主持,崇左市,龙州县各级主管领导及驻军领导参加了会议。 <h3>  🔼 2019年1月3日龙州烈士陵园现场工作会 </h3><div><br></div><div><br></div> <h3>   🔼 2019年1月3日龙州烈士陵园英名墙施工现场</h3><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 由中国殡葬协会,北京八达岭陵园设计师志愿设计、监制的整石特级花岗岩——英名墙落成纪念石《军魂永存》,历经坎坷,先河北,后福建远行数千里,终于在3月12日前一天运到龙州烈士陵园,并连夜安装完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会议对英名墙工程进度、施工质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场检查落实。我作为“全国战友烈属“英名墙”落成纪念活动代表团”总联络人被特邀参加会议,我向会议汇报了自2018年下半年即启动的纪念活动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专项用品制作)实施进程;汇报了代表团的人员构成,纪律要求,安全措施和代表团服务顾问组的架构;汇报了纪念会活动日期建议、议程方案建议、场地设计建议,会议对汇报内容进行了备案记录,同意并确定3月12日为英名墙落成纪念活动日。</p> <p class="ql-block">  在448团1979年3月12日向祖国回撤的40年后同一天——2019年3月12日,在南疆最大的国家军人烈士陵园——广西龙州烈士陵园,我们为448团332位失踪烈士建立的英名墙,举行了庄严盛大的落成揭幕仪式。1979年对越作战9个军的老兵代表、80年代两山轮战老兵代表以及党政军各级领导和全国各地的老军人代表、爱心人士代表来到332位烈士的英名墙前。448团的烈属和当年浴血突围的战友们站在队伍最前面。现场所有老军人和烈属以中华民族迎接亲人的大礼——单膝下跪,双手高擎酒碗,奋声呐喊:“回家—!……回家—!……回—家——!……”那一刻,声裂长空,山河动容,哭声如涛,震撼心灵!烈士们的英魂终于和亲人们、战友们紧紧相拥!40年的跋涉终于归家!</p><p class="ql-block">  军人决战岂止在战场,从90年代末向广州军区的老首长、老战友们了解448团回撤,121师穿插,参战民兵等战场细节始,到2019年3月12日,在龙州国家烈士陵园332位失踪烈士英名墙落成揭幕,再到2019年9月26日,那坡国家烈士陵园318位失踪民兵烈士英名墙落成揭幕 ,不觉间二十余年已如浪涌潮去。</p><p class="ql-block">  建立烈士英名墙不易。更不易的是,只有老百姓心中的丰碑立起来,烈士陵园里的英名墙才能立得住。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不忍回首,亦无需再望。英名墙只是一个段落,还有诸多已完成和未完成的篇章指向往这个风云时代不见硝烟、未有穷期的战场。还有多少征程、多少纠结、多少更深层次的问题,只能在社会发展、民族强盛的前进道路上去感悟、去扬弃了。</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的龙州烈士陵园,40年前炮火轰鸣的血腥早春,已化作今天的春雨淅沥,浸润着祖国南疆的山山水水。细雨如丝挂在红色花岗岩墓碑上,如血似泪,亲抚着陵园里2380张年轻的面庞。烈士英名墙前,我告诉牺牲的兄弟们:是你们的老首长、老战友们,用文字、语言,用记忆、心血、眼泪,一点一滴地还原战场,为你们不屈的生命做证明;是参战各部队的老首长、老战友们,为了你们的尊严和荣誉,给予了撰写军事纪实录真挚的帮助和支持;是社会各界珍爱和平的人们,用平凡、无私的努力,为你们回家铺路;是你们的亲人,用无法记述的艰辛和努力,顽强地生活着,期盼着你们的归来。所有这些正直、真诚、勇气和深情,与你们永恒的生命一起,护佑着中华民族走向和平、富强!你们安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魂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日</p>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 </div><div>上:军旗手合影</div><div>下:活动服务志愿者</div><div> <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h3>🔼 <b style="color: inherit;">视频-英雄回家</b></h3><div><b><br></b></div> <h3> </h3><h3> <b> 向英勇作战,绝境突围,忍辱负重的448团战友致敬!</b></h3><h3><b> 向为国捐躯的448团战友和所有那场战争中牺牲的英烈致敬!</b></h3><h3><b> 向同甘共苦的全体参战老兵和支前父老乡亲致敬!</b></h3><h3><b> 向伟大的中国军人致敬!</b></h3><div><b><br></b></div> <div><br></div><div><br></div> <p>  <b>  </b></p><h1><b>打赏款使用报告 </b></h1><p><br></p><p><b> </b></p><p><b> 军事纪实录《败仗中的真英雄》已刊发近两年,本篇及网络转发的本篇摘录阅读者已达上千万人次。</b></p><p><b> 本篇部分读者以打赏的方式表达了对文章中牺牲军人的敬仰、缅怀和对文章的支持。到目前为止,本篇所收到的打赏款已全部用于和继续用于《败仗中的真英雄》书藉的印制费。印制完成的书籍全部赠送给烈属、参战老兵、参战民兵和政府涉军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 </b></p><p><b> 感谢战场上的巾帼战友白石秀玉的美篇编发!感谢所有读者的真挚支持! </b></p><p><b> 向烈士、烈属,向参战老兵、民兵,向所有珍爱和平的人们致军礼!</b></p><p><br></p><p><br></p><p><b> 作者:军魂剑</b></p><p><br></p><p> <b> 2020年9月30日</b></p><p><b><br></b></p> 🔼 本书作者陈松(左)和油画作者马光剑(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