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一个基础,强化两项实践

朱宏老师工作坊

<h3>  上午听完上海 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忠豪教授的讲座,感慨颇多。吴教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重“教课文”而轻“教语文”的现状充满担忧,提倡从课程的层面来改革当前的教育教学,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吴教授在讲座中通过大量的例证剖析了当下小语教学太重“人文性”(主要是思想、情感方面),而轻“工具性”(主要指语文本体知识方面)的现实。如何走出过于注重文本分析这片沼泽?结合吴教授的讲座内容整理反思如下 </h3> <h3>一、 语文教学原理的再认识</h3><h3> 语文课不是学课文内容而是用课文学语文。 讲读教学基本特征是将文化和审美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偏离学科本性,异化课程性质。(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围绕本体内容组织教学,而不是非语文本体内容的教学。</h3><h3>例1:《一个小村庄的认识》 &nbsp;</h3><h3>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nbsp;</h3><h3> 二、对比图片,了解小村庄的变化 &nbsp;</h3><h3> 三、抓重点句,探究变化原因 &nbsp;</h3><h3> 四、小结 &nbsp;</h3><h3> 1.此时此刻你想对小村庄里的人说些什么? &nbsp;</h3><h3> 评:这样的设计没有体现语文课的本体性质,没有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探究,而是把语文课上成了一篇环保教育课,偏离语文学习的本质。</h3><h3> 例2: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nbsp;</h3><h3> 一、感情朗读指导 &nbsp;</h3><h3> 二、如何写批注(哪些地方感动你?为什么感动?同桌交流) &nbsp;</h3><h3> 三、代儿子给父亲写信 &nbsp;</h3><h3> 思考:课文在这堂课中是个例子,是朗读的例子,学写批注的材料、学习写信的材料。</h3><h3> 课文围绕本体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本体性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方法):认知——实践——迁移 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不是并列关系,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素养的核心,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内容,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学生语言实践过程中获得的。 &nbsp;</h3><h3> </h3> <h3>  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不是并列关系,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素养的核心,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内容,语文核心素养是在学生语言实践过程中获得的。 </h3><h3> 无论是听说读写都应该从实践入手。儿童语言学习规律:实践为先,实践为重,从感性逐步向理性发展,在运用语言的实践系的语言规则,至于大量说不清楚的语文知识,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初学阶段学生的语言实践比方法规则学习更重要。 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已经提了好多年了,但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还是停留在“教教材”这个层面。特别是在中高年级,字词教学淡化了,品位分析增多了,深度挖掘文本内容没完没了,公开课上这种情况更甚。不妨冷静思考以下:一节阅读课下来,除了情感收获以外,学生的语文本体知识收获了多少?如果有,很多情况也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如词语教学,通过反复品味语段,学生明白了词语意义,但运用呢?不见得会。</h3><h3> 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正确“运用”是最终目标。可我们的学生呢,却没做到。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如吴教授所言,要努力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h3> <h3>二、夯实一个基础,强化两项实践 &nbsp;</h3><h3> 语文课要重视积累语言经验&nbsp;</h3><h3> 1.丰富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nbsp;</h3><h3> 概念化的写作方法教对学生语言建构帮助不大,应该把重点放在语言经验的积累上而不是文化常识和语文知识。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必须将大量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儿童阶段大量语言积累应该做到几下几点:丰富语汇,培养语感、规范语言习惯。 &nbsp;</h3><h3> 2.强化表达实践是学习语文的重点 &nbsp;</h3><h3> 语文老师要把消极语言变成积极语言,例如在教学中进行复述、造句、仿写的练习。最大程度的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输入和输出。 &nbsp;</h3><h3> 例:薛法根《第八次》</h3><h3>一、 听故事,讲故事,蜘蛛结网</h3><h3>二、写话:以布鲁斯王子的身份,写一段演说词,号召人民起来抵抗侵略。</h3><h3>三、全班交流演讲…… &nbsp;</h3><h3> 总结:教学中老师的读写结合点,往往是写作方法的迁移上,其实对学生来说,更应该把重点放在语言的迁移上。让学生在阅读课上把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上而不是材料的搜集上。重点学习语言表达的经验,在内容上降低难度,现成的材料给他,通过训练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发展,写作方法应该是无意渗透的。主张一节语文课,一半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表达,这样的语文课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表的能力,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nbsp;</h3><h3> 3.读书习惯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 &nbsp;</h3><h3> 阅读专家研究,读书习惯养成和年龄有很大关系,小学和初中阶段基本可以决定一个人一辈子是否喜欢读书。现阶段国民不喜欢读书,中小学语文课程难辞其咎。课程的设计不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不是课外的事情,不是课内的补充延伸,而且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不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学生读书比老师讲课更有效。课外阅读课程化。</h3> <h3>三、科学有效地教学语文知识 &nbsp;</h3><h3> 1.有用:能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nbsp;</h3><h3> 2.有序:形成语文知识教学序列 &nbsp;</h3><h3> 3.集中:不随课文碎片化教学&nbsp;</h3><h3> 4.实践:指向学会,能运用 &nbsp;</h3><h3> 语文教学策略的重点不是讲授方法,而是要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语文经验积累越丰富,方法策略才越有效。从阅读来讲,显而易见的是,学生光听教师的讲读分析,而不去自己读书,是永远不能提高阅读技能的。 &nbsp;</h3><h3>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扣紧本体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不以课文内容教学为主;重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以理解语文知识为主;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摒弃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方法。</h3> <h3>四、构建实践性的语文课型 &nbsp;</h3><h3> 读书指导----语言积累———表达实践———知识策略 ( 情感态度 价值观) &nbsp;</h3><h3> 教材中一半以上课文老师不用多讲,语文教什么,老师完全可以自己做主,促进学生语言建构,增加课外阅读量。 &nbsp;</h3><h3>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顶;邪道至玄、至晦 。</h3><h3> 总感觉 ,语文承载的东西太多,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百科知识,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在一节课上,在一篇阅读教材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应俱全。而应该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有所选择。如一篇说明文,可根据其文体特点,学习、迁移、运用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至于其中的物品特性等科学知识,那是科学课讲授和学习的任务。</h3><h3> 再如,文本动作描写出色,就可引导学生感悟这些动作的传神生动,并加以学习运用。当然,这样讲授、训练应该少而精,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h3> <h3>  相信,教学中能做到“以生为本”,从课程层面设计目标,“精讲多练”、扎扎实实迁移运用,语文教学定能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今天,听了吴教授的讲座,有种豁然开朗之感,明确了语文课就是教语文。</h3><h3> 是的,经历了一整天的头脑风暴,对于语文,对于课程,我们在思考中明确了方向——“和内容分析式”的课堂说再见,用课文教语文。</h3>

语文

教学

语言

语文课

学生

实践

课文

学习

本体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