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文:秀明 美篇制作:秀明</b></h3> 韶华易逝 记忆难泯 <h3> 时间隧道里,最不想触碰的一段时光,被牢牢尘封了四十余年。但,尘封并非忘记,只是不愿意想起,韶华易逝,记忆难泯,记忆从没离开过脑海。近日,在美篇里,常看到有美友记录和回忆那段岁月,因为有相似的经历,重重地触动着我的心灵,每每都会像磁石般吸引着我,仔仔细细地认真阅读,顿觉每篇的字里行间描写的都是熟悉的场景,也频现自己的影子。随之沉重的记忆被一点点拾起。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杂陈如五味瓶打翻般一股脑流淌出来,弥漫在思绪里,浸润着心田……。</h3> <h3> 翻了翻老旧的相册,想想还真没在农村照过相片。唉!遗憾了。数十年前的一段知青经历,一晃如昨,脑海里的印象似翻动的胶片,一张张划过后,变成影像呈现在眼前……</h3> <h3> 那是一九七七年的夏天,中学毕业了,对未来,对人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希望和憧憬,但面前只有一条路,下乡。因为我们是工厂子弟校,所有的在校生都是职工的子女。厂子里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和关照,派车送我们,统一做了大木箱子,每人一个。带着满满一大箱的行李,乘坐着大卡车,有家长陪同着,一路颠簸,来到了凌源县三道河子公社三道河子大队——辽西地区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新生活。</h3> <h3> 那年我16周岁,身高155厘米,体重84斤。“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那就是当时的我。</h3><h3> 走向那排南北向的一趟房并带着左边的西厢房的青年点,两扇木门对开着,挺高的门槛,迈进大门,就是堆着一堆做饭用的柴火,有两口大锅的灶台和一口大水缸的厨房,往里走是摆着两张长条桌子带着长条凳子的餐厅也是会议室,过了一个小门,是窄窄的小走廊,走廊左边是三间宿舍,每个宿舍的外面墙壁下有一个小炉灶,烧炕用,不过,由于各自屋里烧炕不能用厨房做饭用的柴火,女生们又很难自己弄到烧柴,难得烧几次炕,所以炕总是冰凉的。宿舍里对面两铺大炕,一炕4个人,一屋8个人,两炕之间的地下,摆着8个大木箱,每个箱子各自放着自己的全部家当,箱子里面是衣物,箱子盖上摆着饭盒,水杯,小镜子等常用的小物件,而用两摞砖抬高的箱子下面的地面上,放着脸盆,鞋子等。箱子上方的空中有两道绳子,用来搭毛巾,挂晾换洗的衣服,也因为有八个人一起用,洗过的衣服晾在绳上经常是挤在一起,几天都干不透。</h3><h3> 从大门进来到宿舍内的地面,和外面一样就是土泥面,感觉有些潮湿,但踩得很实,并没有尘土,不是很平整,有些许的凸凹。窗户是那种小方块的木格窗,倒也镶着玻璃,但是玻璃有几处裂缝,好像还有一处缺角用报纸糊着,有风时呼嗒呼嗒地响,漏着风。炕上,每个人的被褥下面都铺着一个从厂里带来的草垫子,现在想想很是粗糙,却也实用,也亏得这草垫子,不然十六七岁的小女孩们直接睡在冰凉的土炕上,后果真不堪想象。到了冬天辽西地区是很冷的,而农村尤甚,最冷时能达到零下二十七八度,晚上睡觉时大家把身上穿的棉袄棉裤都盖在被子上,穿着袜子衬衣衬裤进被窝,依然冻得直打哆嗦。就这样,这一屋的八个女生,开始了天天在一起,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知青生活。</h3><h3> 而西厢房有放置粮食和用具的库房及另外的几间男生宿舍,还有房后那口供大家所有吃用的露天的手摇轱辘把的水井。每个人的洗漱,洗衣服等自用水必须自己去井里打,一要去打水,心里就发怵,打水几乎成了所有女生的老大难。冬天时井沿上那厚厚溜滑的冰,自己踩在冰上一只手摇辘轳另一只手从井里提水桶,因为实在没力气,每次只能吃力地提上来不到半桶的水,时至今日,一想到这个场景,恐惧感还会袭来,还会心惊肉跳,心有余悸,还会后怕得直打寒颤。</h3><h3> 面对这些与自己先前的生活环境大相径庭的现状,想到从此以后要离开父母自己面对眼前的这一切,不禁心里一阵茫然,恐慌,用一句话形容当时的心境:无所适从!</h3> <h3> 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知青生活尽管有许多许多的不可言状,流过汗水和泪水之后,所有人都还是熬过了所有的苦。此之后,我们成长了,心智成熟了。不是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吗:有了知青的经历这杯酒垫底,以后的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什么样的困难全都能对付!</h3><h3> 如今,当年的这些知青们,早已离开青年点各奔东西了,当中有远走高飞海阔天空的;有小富则安天伦之乐的;也有生活窘迫艰难度日的;更有事业有成至今还在岗位上担当重任的。但是,在后知青时代里,知青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能和我们的后辈们比肩。个中滋味非亲历者不能体会。</h3><h3> 回望记忆中的那个小山村,那灰蒙蒙的天,那贫瘠的山坡梯田,那飞扬着尘土的乡村小路,还有小路上拉车的骡马奔跑时“哒哒”作响的马蹄声……。那情那景皆永远镶嵌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存留在记中。</h3> <h3> 时光一刻不停地流逝着,不会因哪个人的好恶而歇息片刻,光阴更不会偏爱于谁亏待于谁。 Day after day, year after year。每个人都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努力地生活着。<br></h3><h3> 往事如烟,四十多年弹指,白驹过隙瞬间。我们这代人早已走过青年、走过中年,正渐行渐近地一起变老。一生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每个人的经历虽各有不同,但,青年点生活过的所有知青们,我们共有一段知青的经历,共有一段知青的回忆,共有一段知青的岁月可回首。</h3> <h3> 知青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时代需要,只是因为生长在那个年代里,我们这代人羸弱的肩膀上所承载的是历史的责任,尽管以这些孩子们当时的年龄和能力来说,是不堪的重负,但,只能顺应时代,别无选择地承担了。我个人认为,知青这段历史,不值得颂扬,但知青们付出的青春绝对值得纪念。</h3><h3> 如今,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离我们越来越远,并且终有一天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而那段难忘的经历却将永远成为我们这些亲历者们永恒的抹不去的记忆。换个角度去体会,这段经历也是偏得,至少它丰富了你的人生。遗憾也好,无奈也罢,一切都成过往,所有皆为曾经。</h3><h3> 现在,重温那段历史,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审视,理智公正地评价它,冷静真实地总结它,给自己一个交代。哪怕是支言碎语,用文字把它记录并留存下来,既是我们这些亲历者的责任,更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曾经付出并永远逝去了的<u>宝贵青春</u>的祭奠!</h3><h3><br></h3><h3> ——秀明 写于大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