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在深秋(下)

山人

<p class="ql-block">  摄影:山人</p><p class="ql-block"> 撰文:山人</p> <h3>  我们是从赫尔辛基芬兰港乘游轮沿波罗的海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港,俄罗斯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上篇的莫斯科就是这次旅程的结点。</h3><h1> 圣 比 得 堡</h1><h3> 圣比得堡,中央直辖市也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芬兰湾的最内处。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及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教育中心。</h3><h3>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彼得大帝为城市创始人,他沤心沥血要将圣彼得堡建成俄罗斯的天堂。1721年圣彼得堡成为俄罗斯帝国首都,1914年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为纪念列宁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恢复原名圣彼得堡;推翻沙皇统治后,在1918年前苏维埃共和国将首都迁回莫斯科。</h3><h3> 圣彼得堡整个城市由40多个岛屿组成,共有大、小湼瓦河、运河等93条河渠,近600座桥将各个岛屿连接在一起,由于水网纵横故有“北方的威尼斯”之称。圣彼得堡最为梦幻的季节当属每年5月中旬至7月中旬,因圣彼得堡纬度很高,出现夏季特有的“白夜”现象,就是“朝霞匆匆代替晚霞”,只留给黑夜半个小时,整个夜晚都不会黑暗,夜晚街上游人比白天还多,真让人留连忘返!</h3><h3> 在战争年代,法西斯曾试图占领圣彼得堡城市,想让它彻底消失,但最终侵略者没能踏进城市半步,面对敌人872天(从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的围困封锁,虽然圣彼得堡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城内的人民到最后也没失去斗志。在圣彼得堡的秋季,肆虐的风暴常常会给涅瓦河两岸带来灭顶之灾,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水灾,而三次洪灾的间隔竞如此巧合的均为100年,它们分别发生在1724年,1824年和1924年。然而,历经三百年的风雨,圣彼得堡岿然屹立。</h3><h3>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昔日帝都,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城市的历史中心和相关历史古迹以及市郊的宫殿花园建筑等36个项目,共计4000余座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相比,更具皇家风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八位受欢迎的旅游城市。</h3> <h3>  圣彼得堡城市地图</h3> <h3>  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第一站我们就来到埃尔金岛,该岛是涅瓦河三角洲最北端的岛屿,它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期间皇室夏季度假的地方。岛上建的埃尔金宫殿是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母亲而设计,二战期间宫殿受损,修复后现为一个博物馆。很遗憾我们在岛游览了一个多小时,但没找到这个博物馆。</h3> <h3>  岛上美丽的秋色给人无限的暇想,也让人陶醉其中!</h3> <h3>  在这些水域有很多类似野鸭的动物,无论有人与否,它们依然悠闲自若的游水</h3> <h3>  在巨大的红叶树下,坐着一个老人,她独自一人在那里专心看报纸,我们不忍惊扰,未走近,仅远远的拍了一张照。</h3> <h3>  当我们近一个小时后转回来时,看见这老人是起来站着,但仍然专心地在看报纸,也许是起身欲离去,但还有未读完的文章吧!</h3> <h3>  人与动物和谐的共处,当我偶遇这个小生命准备拍它时,它却没一点畏惧,而是闪着一双灵动眼睛配合我的拍摄。</h3> <h3>  叶卡捷琳娜宫又称沙皇村,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修建。宫殿内建筑精巧奢糜、富丽堂皇,宫殿中弥漫着女性的柔美,娇媚的风韵,它于1990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h3><h3> 叶卡捷琳娜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762年7月至1796年11月),她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当时俄罗斯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最强大国,她的才干与名气也闻名海内外,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与彼得一世齐名的一代英主,后世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h3> <h3>  这是叶卡捷琳娜象</h3> <h3>  这是当时的书桌,使用时需打开盖子。</h3> <h3>  叶卡捷琳娜公园中的埃尔米塔日亭</h3> <h3>  叶卡捷琳娜宫殿的后花园</h3> <h3>  当地人在叶卡捷琳娜花园里唱歌</h3> <h3>  普西金雕像,普西金(1799年6月6日一1837年1月29日)是俄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创始人,现代标准俄语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在同荷兰公使的养子若尔日.丹捷斯决斗中被设陷受致命伤,于1837年1月29日去世</h3> <h3>  河岸边是普西金故居博物馆,普西金当年决斗重伤后被送到这里,当时各阶层人士都来这里来看望这位伟大的诗人。</h3> <h3>  这是伊萨克教堂,伊萨克教堂连接着两个广场一一参议院广场和伊萨克广场。伊萨克教堂建于1818年至1858年,伊萨克大教堂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世界四大教堂。</h3> <h3>  这是参政院和东正教最高会议大楼,建于1829年至1836年。</h3> <h3>  这是参议院广场。在18世纪下半叶这里称着彼得广场,因为1782年在这里修建了彼得大帝的纪念像,这是彼得堡第一个骑马塑像,堪称世界雕塑艺术的杰作。随着参议院和东正教最高议会的修建,彼得广场改名为参议院广场。为纪念俄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这里以前也曾被叫做“十二月党人广场”;1825年12月14日,起义士兵们聚集在青铜骑士像下企图发动起义,失败后被枪杀。参议院广场事件被写入彼得堡史册。</h3> <h3>  彼得大帝雕像。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一1725年2月8日),后世尊称为彼得大帝,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位沙皇,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h3> <h3>  海军部大楼</h3> <h3>  参议院广场巧遇夕照</h3> <h3>  在彼得堡郊区的一系列皇家建筑就象一条宝石项链环绕着北方之都,这些建筑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彼得宫,亦称“夏宫花园”。彼得宫是彼得大帝最喜欢的行宫,坐落在芬兰湾的南岸,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彼得宫由法式风格的上花园和拥有众多壮丽喷泉的下花园及之间的大宫殿三部分组成。</h3> <h3>  这是上花园的建筑</h3> <h3>  下花园的梯形喷泉及雕塑</h3> <h3>  这里就面临波罗的海</h3> <h3>  这是彼得宫下花园的海边</h3> <h3>  永远停泊的阿芙乐尔巡洋舰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巡洋舰原属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装甲巡洋舰,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该舰停泊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俄历十月7日晚9时45分,起义的该舰官兵接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奉命开炮,发出进攻冬宫信号,接着红军战士冲进去占领了冬宫,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府。</h3><h3> 该舰现仍在俄罗斯海军编制之列,舰上博物馆则隶属国防部文化局。</h3> <h3>  这是当地一小男孩,看情形是其妈妈陪他来参观阿芙乐尔巡洋舰,我示意为他拍张照,他愉快的露出了微笑!</h3><h3><br></h3> <h3>  18世纪中叶,在涅瓦河畔建起了冬宫一一俄罗斯皇帝的官邸。现在的冬宫是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一部分。冬宫的内部装饰现在看上去金碧辉煌、琳琅满目,但除极少部分外,都没能保留当初的原貌,1837年一场大火几乎焚毁了以前的一切,现在的冬宫都是后来修复的,不过现在里面的展品也不乏稀世珍宝。</h3> <h3>  冬宫俯瞰图</h3> <h3>  冬宫里的“孔雀钟”建于18世纪下半叶。</h3> <h3>  这是冬宫上面的空中花园,</h3> <h3>  这些外国妇女在冬宫里拍照留念。</h3> <h3>  这些都是稀世珍品</h3> <h3>  彼得保罗要塞,建筑在兔子岛上,它是圣彼得堡城市的前身。这个要塞的位置是彼得大帝选定的。彼得保罗教堂是彼得保罗要塞内的主要建筑,教堂总高度122.5米,在当时是俄罗斯最高的建筑,钟楼尖顶上的“天使”同时也是一个风向标。彼得保罗教堂安放着俄罗斯所有皇帝的棺椁。</h3> <h3>  彼得保罗教堂</h3> <h3>  尼古拉一一上帝显圣海军教堂,教堂所在地方在18世纪中叶曾驻扎过海军部的兵营,在兵营中央开阔的练兵场上建成了教堂。1770年9月14日在教堂内举行了其建成以来第一次大型庆典活动,庆祝在切斯马海战中打败了土耳其军队。</h3> <h3>  复活教堂亦称圣血教堂,修建此教堂是为了纪念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一一场俄罗斯的悲剧。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皇帝受到炸弹袭击(民意党人格里涅韦茨基投掷的炸弹)重伤而亡。在皇帝遇害的地方修建了这座教堂,所以也叫圣血教堂。</h3> <h3>  涅瓦大街被称为世界最美街道之一,也是圣彼得堡最古老的道路,建于1710年,全长约4.5公里。它也是圣彼得堡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最大的百货商店和最奢华的购物中心。而且可以沿街欣赏各种教堂、名人故居及历史古迹。</h3> <h3>  这是塑在奥斯特罗夫斯基广场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纪念像,建于1873年。</h3> <h3>  美术学院大楼,“最著名的三大美术流派学院”建于1757年,这里座落着列宾绘画、雕塑及建筑学院和全俄美术学院科研博物馆。</h3> <h3>  由于圣彼得堡水道纵横,各类桥梁众多,大小桥梁近600座,其中有20座是开桥,即为了大型船只的通航,在每年的4一11月,每天的凌晨二点要将大涅瓦主航道上的桥轮次打开,让大型船只通过,这也是涅瓦河上的一道风景。</h3> <h3>  圣彼得堡人杰地灵,奔流不息的涅瓦河也哺育不少济世人材,俄罗斯联邦现总统普京就出生在圣彼得堡,1952年出生,并毕业于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h3> <h3>  涅瓦河上的观光帆船</h3> <h3>  </h3> <h3>  虽然在俄罗斯匆匆几日,仅游览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对俄罗斯的历史、建筑、社会人文等,只能是挂一漏万,但耳闻目睹窥其一斑,也算了却一份心中的宿愿。</h3> <h3>  注:部分资料及少数几张照片源自圣彼得堡刊物《圣彼得堡及市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