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芦紫薇小朋友出走事件这两天可谓刷爆朋友圈,成了怀来人最为揪心的一件事。成百上千的找寻大军、无私奉献的爱心人士、昼夜奋战的公安干警……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好在孩子平安无事,可算是对救援队伍的最大回报。事件过去之后,本来有惊无险,本该皆大欢喜,可心里好像压了一块千斤重石,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禁想问:国家大力推行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到底好在哪儿?</h3> <h3> 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一幅壮观的场面:每到星期一早晨,本来就不宽敞的乡村公路上,摩托车、农用车、面包车……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车队来自四面八方,目的地却只有一个――中心校。夹杂在车队边的,还有步行者,小到垂髫,大到古稀,蔚为壮观。到了星期五,这种场面又会重演,与前者不同的是,这次是从一个中心地向四面八方奔涌。</h3> <h3> 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一幅揪心的场面:宿舍里,孩子面墙痛苦,撕心裂肺;教室里,孩子尿裤便裤,无所适从;食堂里,孩子毫无食欲,零食为生……半夜从床上摔下来的有之,衣服黑亮还在穿着的有之,胡乱花钱不懂节制的有之,想家思亲却不敢言语的更是有之……这种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校园生活,恐怕老外们苦思冥想十年八载也无法理解,但它就在中国大地上活生生的上演着,天天如此,前赴后继。</h3><h3> 不想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泪!</h3> <h3> 教育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教育的全部应该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是三个教育的有机统一。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我固执的认为,不懂这一点而大谈特谈教育的都是流氓。</h3><h3> 从五、六岁开始,孩子就被封闭在了学校里,于是问题接踵而来,首先是安全,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虽小但有思想,五花八门的想法让有限的师资难以承受。于是老师疲于应付,顾头顾不了尾。其次是生活,一个在家被宠为宝贝的孩子,一但脱离了固有的温床,给孩子带来的不适可想而知,老师不可能一一去疏导,不是没这个能力,而是没这个精力(因为老师还要上课、批改作业、备课等等)。再次是孩子的与人交流,小小年纪就要过集体生活,习惯了父母宠爱而现在却要你平等相处,心理上无法接受,行动上无所适从,孩子左右为难,于是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发生,出走、轻生、厌学、打架……问题迭出。</h3> <h3> 一位资深教育家曾说过: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之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一些,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可惜,这个观点在当下还是不能被大多数家长所接受,或者说,有的家长其实是在不觉中逃避对孩子的教育(恕我直言,不管你承认与否)。</h3><h3>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