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故宫缘

小波

<h3>哈维故宫缘 姚小波<br></h3><h3>2018年10月</h3><h3><br></h3><h3><br></h3><h3>哈维·韦斯特先生于1985年年初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前来中国筹办赴美《天子:中国古代艺术展览》大型文物展览。当时我们的工作地点在北京故宫武英殿,国家文物局对外文物展览公司的工作所在地。 &nbsp;<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天子:中国古代艺术展】 1985年,作为华盛顿州州立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韦斯特先生接受中国文化部的邀请,策划和组织赴美大型文物展览。 &nbsp; 这个名为“天子:中国古代艺术展”的大型文物展从1988年8月至1989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市和俄亥俄州的哥伦比亚市两个城市展出。参观人数高达近两百万人次。10万册“天子展览”图录出版。迄今为止,该展览是美国组织的参展人数最多、最成功的中国大型艺术展览。<br></h3> <h3>从他前往故宫的第一天起,他爱上了故宫。那时,哈维年轻力胜,才45岁。应该说,这位美国的艺术家、博物馆专家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和理解,传播和践行是从故宫武英殿开始的。 &nbsp; 第一次来到北京,哈维住进了离故宫不远的北京饭店。因为第二天是周末,没有会议安排,哈维一早迫不及待地前往故宫参观。因为距离不是很远,哈维自己估计走路不需要太长时间。 &nbsp; 当时天气寒冷。哈维穿着风衣,离开了北京饭店,直往故宫走去。当他进入了故宫,才发现故宫如此的巨大壮观。他在没有人陪同的情况下,开始了后来几十年里无以数计的第一次的故宫探索之行。 &nbsp; 一则真实幽默故事:就在这第一次的参观中,在他走到大约太和殿的地方,因为早上喝了咖啡和豆浆,他希望上洗手间。不懂中文的他,既没有办法向别人打探,也没有办法读任何中文。举目望去,他没有看到有洗手间的标识。他看了看来的路,就算从原路回去,再回到北京饭店,也起码需要半个小时。急中生智,哈维决定跟踪看上去像在故宫工作的工作人员。因为是早上故宫刚开门的时辰,有人手里拿着早餐或者热饮料。哈维选择了跟随拿着热饮料的工作人员。有趣的是,几次,这些工作人员都是进入到自己的办公室。哈维出现在办公室,他连连向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道歉。然后出来,再继续跟随有可能需要上洗手间的工作人员,找到急需要上的厕所。终于,有工作人员去了一个拐弯抹角的地方,他也看出这是个洗手间,于是大乐起来。 &nbsp; 后来故宫有了更加方便的洗手间和标识。但是,哈维仍然常与朋友分享这一有趣的经历。<br></h3> <h3>除了组织《天子展》工作需要在故宫西华门出入、进入武英殿的无数次出入之外,哈维如同有一条不成文的要求,每次去北京,一定要给他留下一天,让他自己跑故宫。所以,我们在完成《天子展》之后的差不多30年的时间里,每年去北京,不管是为了探亲访友还是为了文化项目,我们一定腾出1天时间,让哈维自己去“泡”故宫。我们每次将他放在北京饭店,他会喝上一杯咖啡,然后便前往故宫。通常去的时间为5-6个小时不等。然后我们与他在北京饭店会面。 &nbsp; 如果按照30年里每年去故宫大约3次计算,加上他在组织《天子展》约4年期间几十次前往故宫,那么,他33年里去故宫的次数应当在100多次到200次左右。与一般大外国人来中国故宫一游,无人可比。即便与大多数前往故宫参观的中国人相比较,哈维到故宫的次数也应当是难以相比的。<br></h3><h3><br></h3> <h3>除了自己享受“故宫之旅”之外,哈维和我还组织家人朋友参观故宫,并且主动当起导游来。最多人的一次是在1995年。哈维和我组织了在广州的约30人的“故宫游”。当时哈维主张做火车,到北京后住北京饭店,花2天时间了解故宫,在故宫学习。30人的“故宫游”团包了一截火车的卧车车厢。在车上,由哈维做对故宫的解说和讲述《天子展》的故事,为大家了解故宫做好准备。 &nbsp; 这次“故宫游”成为了这几十个家人朋友对故宫的永久记忆。在故宫,哈维做了非常详尽的导游。同时,重返武英殿,哈维和我与当年一起共事的对外文展老同事张庸、雷从云先生相见。当时大家情绪激动、长时间地共叙旧事。<br></h3> <h3>对于哈维来说,最能够让他有欣慰和自豪的是亲自带家人参观故宫。 &nbsp; 30多年离开自己的美国家人和孩子,哈维在中国常住下来。这让哈维的两个儿子难以理解和接受。在长长的20多30年里,哈维的儿子们对自己的父亲逐渐疏远。他们知道没法阻挠自己父亲的选择。他们对哈维中国工作的冷漠成为了哈维留在中国付出的必然代价。30多年来,大儿子兰斯没有提出前来中国看望自己的父亲的要求。直至2018年,哈维已经78高龄,大儿子也53岁,才第一次来到中国。</h3><h3><br></h3><h3>短短的只有6天的行程,除了在广州的家停留3天,哈维执意要安排儿子兰斯和孙子克拉克前往北京故宫参观。</h3><h3><br></h3><h3>这是一幅非常感人的场景:年迈、走路已经缓慢的父亲,给儿子孙子讲解故宫。天气炎热,哈维不一会儿便汗流浃背、走一段休息一段,哈维不停地在给孩子们讲一个个故事,过去的故事,《天子展》的故事,中国今天保护文化艺术的故事。<br></h3> <h3>在这样的安排和长时间在故宫的行走里,我感觉到哈维的固执和执着,好像在告诉孩子们,我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原因如此重要,难道你们还看不出来吗?<br></h3> <h3>也许没有什么比两个刚成年的孙子前来中国看哈维更让哈维欣喜若狂的了。2016年,21岁的小兰斯和18岁的克拉克主动要求自费前来中国看望哈维和我。他们在中国的十天时间,参观故宫成为哈维最为重要的安排。 &nbsp; 他们两次参观故宫。两次全程地走完整个故宫。小兰斯在离开北京前对我说,“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爷爷爱上了中国,因为故宫。” &nbsp;<br></h3> <h3>我曾经问哈维为什么这样喜欢故宫。他给我的回答是:“我是研究历史的。看故宫是看历史、看建筑、看皇帝的生活方式、看历史的演变……” &nbsp; 故宫对哈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这里是他对中国文化接触和研究的开始,也是他产生对中国文化热爱的源头。</h3><h3><br></h3><h3>《天子展》让哈维推开了故宫武英殿的大门,让他在对整个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上,找到了一条主线。跟随这条主线,哈维接触到硕大无比的中国古旧民间家具的世界。直接接触和深入到中国民间生活方式的极为丰富的表象。他用了20多 年的时间在中国抢救3千到4千多中国民间古旧家具,完整地理解了中国几百上千年民间生活的习俗、喜好、情感、历史的演变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br></h3> <h3>同时,通过这样丰富的民间家具资料,通过艺术修复作坊几十年的抢救和修复,哈维对中国的艺术工匠的工艺有了最为真实的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中国民间永不消失、代代相传的手工艺。这些工艺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兴旺发展并传承。这对哈维来说是重要的发现。也是他日后展开各种设计的坚实基础。产生了哈维自己的使用中国工艺的哈维设计。 &nbsp; 在哈维30多年古旧民间家具的修复的另一个重大发现,是中国家具特别显著的地域性区别。北京、山西、浙江、湖南、广州的家具特点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文化现象对哈维来说非常有趣。这里不但显示了中国地域性自己拥有的重要标志和特点,同时这些差异性恰好更为丰富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民族性和包容性。<br></h3><h3><br></h3><h3><br></h3> <h3>如今,哈维和小波将藏品与哈维设计的家具、饰品及各种现代的生活用品相结合,创造出他们自己的艺术于生活的生活模式。希望中国人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历史,同时,与历史和文化艺术生活在一起。</h3><h3><br></h3><h3>他们的好朋友黄永玉先生为他们的这个美好的创意和践行题名为“维波楼”。维,哈维的维。波,小波的波。他们将修复了的藏品与哈维的许多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名为《维波楼艺术生活博物馆》,并于2016年10月开始了他们的传承工作 至今,他们已经将多个“维波楼艺术生活博物馆》传承出去。他们为这些重要的古旧民间家具得到永久的保护而欣慰。相信这样的理念会影响更多人对中国历史的重视和爱护。<br></h3> <h3>哈维为保护中国文化艺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h3><h3><br></h3><h3>一切都是从故宫开始的。故宫是哈维心中的中国文化艺术神圣宝殿。他每次到北京一定去看他这个中国的“老家”,是因为他在这里永远可以得到启发和文化艺术的智慧和力量。</h3><h3><br></h3><h3>故宫培育了哈维,哈维用33年报答了中国,用他的特殊方式感谢故宫,他中国寻梦出发的地方。<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