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柏林禅寺位于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赵州桥遥遥相望,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全寺占地80亩。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柏林禅寺大门对联云: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h3> <h3>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称做“大石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
<br></h3> <h3> 国庆假期一家人难得团聚,十月一日国庆节,女儿加班要去赵县下机构督导,一家人顺路同去,她去上班,其他人去赵县的这两处古迹玩玩。六点半开车出发,到县城还不到七点半,吃完早点,送女儿上班,我们其他人开车来到柏林禅寺。</h3><h3>虽然来的很早,但寺院附近找不到停车位,一位老大爷招手说带我们去找车位,带我们转了一圈停在寺院前面的停车场里。说如果买香停车免费,不买香交十元停车费。柏林禅寺香火很旺,不收门票。我们只想参观不想烧香,就交了十元停车费。</h3> <h3>柏林禅寺门前马路对面广场上有一座荷花喷泉水池,名为七宝池。从停车场过来正好经过这里。</h3> <h3>柏林禅寺寺院山门,又称三门,对应佛教教义: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楹联曰“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韦陀殿匾额“镇我山门”,供奉韦陀菩萨,为佛教中守护寺院护法菩萨。山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株千年古柏,成为柏林寺的护佑神。<br></h3> <h3>柏林禅寺素有“古佛道场”、“畿内名刹”之称,是中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它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柏林寺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重建,院内真际禅师塔、普光明殿、观音殿、指月楼、万佛楼等群体建筑,在古柏的掩映下显得气势恢宏,古柏森郁,佛殿林立,香客云集。<br></h3> <h3>柏林寺塔又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赵州塔,建于元代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为砖木结构的密檐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七级。举高39.5米,坐落在高达2.5米的方形台基上。台基分上下两层,下层石砌、上层砖砌。塔的下部为砖制须弥座。此塔为元朝皇帝纪念唐末禅宗巨匠从谂禅师所建。1997~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资重修。<br></h3> <h3>寺院内古柏参天,天下有数不清的寺院,但是以树木的名字来命名的寺院,大概要数柏林禅寺最为有名气了。千年古柏护佑了千年古刹,不管历史上有多少荣辱兴衰,人聚人散,那些古树总是最忠实的守护者。</h3> <h3>穿过普光明殿两侧走廊,就是观音殿。观音殿上层为藏经楼,藏奉有珍本大藏经。下层为观音殿,中间供奉一尊由柏林禅寺一株枯掉的千年古柏树干雕作并贴金的观世音菩萨圣像。观音殿两侧分别为指月楼(会客之地)和会贤楼(客堂:接待外来僧俗众、客人和处理日常事务之处)。<br></h3> <h3>无门关(禅堂)出自赵州从谂禅师著名的“无”字公案。院内为僧人禅坐修行之处,不对外开放。两侧为方丈和问禅寮。无门关前树立着柏林禅寺几方金石碑刻,如唐代天宝年间的供养石经碑、元代三道圣旨碑等。<br></h3> <h3>看来修复工作从未停止,几位民工和僧人一起正在往这里运送石碑。一个僧人一直在录像。</h3> <h3>万佛楼通高三十七米,上下两层,面积达五千平方米。一层为菩提场,中央供奉五尊铜佛像,每尊通高4.8米,系五方五佛。小铜佛像共计一万零四十八尊,其制作法式亦据五智五方五佛教义安排。万佛楼于二〇〇三年农历八月初十日落成开光。<br></h3> <h3>参观完柏林禅寺,又驱车来到著名的赵州桥。《赵州桥》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茅以升。节选自《中国石拱桥》,主要对河北省赵县洨(xiáo)河上的赵州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因为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被写入了小学语文课本和初中历史课本,“赵州桥”在中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在课文里,赵州桥被誉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坚固地屹立着”。
遗憾的是,现存的赵州桥,已很难说还算不算一座古桥。</h3> <h3>千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赵州桥的神话故事。
昔日,河水浊浪翻滚,汹涌而下,两岸百姓只得靠木船摆渡。一天夜里,月光皎洁,木匠祖师鲁班,赶着白花花的羊群来到这里。瞬间,羊群化作各种各样的石头坐落在河中。鲁班借势挥锤动工,至拂晓时分,一座奇特壮丽的“赵州桥”身披晨曦,婷婷玉立于河之上。这一喜讯,立即轰动了百姓,也风传到仙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十分惊讶,约了柴王爷一同来试桥。张果老倒骑毛驴在前,驴背褡裢里装着日、月;柴王爷推小车在后,运载着五岳名山。行于桥中心,将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见势不妙,一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住,石桥安然无恙。桥身经过这样的重压,也就更加稳固。于是,桥面上留下了清晰的驴蹄印、车道沟;桥底留下鲁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的:“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br></h3> <h3>汉钟离</h3> <h3>铁拐李</h3> <h3>吕洞宾</h3> <h3>张果老</h3> <h3>何仙姑</h3> <h3>韩湘子</h3> <h3>蓝采和</h3> <h3>曹国舅</h3> <h3>小放牛</h3> <h3>柴王推车</h3> <h3>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议对该桥进行大修。辗转至1954年,获交通部和文化部拨发专款,遂开启赵州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1956年,整修工程完结(栏杆部分除外),这座“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雨”的古桥,从内部结构到外观,全都“焕然一新”。<br></h3> <h3>梁思成解释了赵州桥为何不应该全面翻新:
“就赵州桥而论,重修以前,在结构上,由于二十八道并列的券向两侧倾离,只剩下二十三道了,而其中西面的三(?)道,还是明末重修时换上的,当中的二十道,有些石块已经破裂或者风化,全桥真是危乎殆哉。但在外表形象上,即使是明末补砌的部分,都呈现苍老的面貌,石质则一般还很坚实。两端桥墩的石面也大致如此。这些石块大小都不尽相同,砌缝有些参嵯,再加上千百年岁月留下的痕迹、赋予这桥一种与它的高龄相适应的‘面貌’,表现了它特有的‘品格’和‘个性’。作为一座古建筑,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之表现,是和这种‘品格’、‘个性’、‘面貌’分不开的。”
也分析了不必全面翻新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在这次重修中,要保存这桥外表的饱经风霜的外貌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它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桥券的结构采用了我国发券方法的一个古老传统,在主券之上加了缴背(亦称伏)一层。我们既然把这层缴背改为一道钢筋混凝土拱,承受了上面的荷载,同时也起了搭牵住下面二十八道平行并列的单券的作用,则表面完全可以用原来券面的旧石贴面。即使旧券石有少数需要更换,也可以用桥身他处拆下的旧石代替,或者就在旧券石之间,用新石‘打’几个‘补钉’,使整座桥恢复‘健康’、坚固,但不在面貌上‘还童’、‘年轻’。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高龄1300岁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旧石材会被弃置不用,以致千年古桥修复后“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高龄1300岁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进而令梁思成深感遗憾呢?
据曾参与1954年6月的“安济桥大修工程技术研究扩大会议”的孔庆普披露:当时确实有与会者主张“修旧如旧”, 如桥面的旧石板,虽饱经风雨高低不平,仍应该保留。但“河北省公路局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安济桥难得一次大修机会,从长远考虑,可换可不换的旧石件尽量更换。……最后确定的大修工程设计,桥面的旧石板全部更新,在桥面上人工磨出一道‘车辙沟’和一个‘驴蹄印’。1000多年的桥面石板被废弃。”
赵州桥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初中历史教科书,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一千四百年前的石拱桥”带给了几代国人莫大的荣耀感,梁思成当年深深的遗憾,则已被遗忘。<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