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行摄记

湖边小屋

<h3></h3><h3>因为在网上看到一幅“情人桥”上人来人往的照片,勾起了我去缅甸的欲望。</h3><h3>2013年10月,当我从拉萨回来没有两天,身体还没恢复过来就匆忙踏上了旅程。</h3><h3>我们到缅甸的第一站就是曼德勒。</h3><h3><br></h3><h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吉卜林在他的诗歌《通往曼德勒之路》中写道:“曼德勒的路上,有阳光、棕榈树和叮当作响的风铃”。美妙的描写让人对这个城市充满想象,据说吉卜林其实从未到过曼德勒(Mandalay),诗中的描写只是出于对“曼德勒”这个名字的喜爱而已。 但是,“曼德勒”三个字确实给人很多的想象,我也特别喜欢。<br></h3><h3><br></h3><h3>这是曼德勒东塔曼湖风光</h3><h3></h3> <h3>东塔曼湖(Taungthaman Lake), 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阿马拉布拉古城(不朽之城)的一个湖泊, 不过, 它不是一个大的湖泊, 只是一湾小湖, 恬静、古朴。 闻名世界的乌本桥横跨东塔曼湖, 为其增色不少。 这是个田园般的湖泊……</h3><h3>湖中的金色佛塔和它的倒影, 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br></h3> <h3>清晨,一排小船静静的靠在岸边, 静候着船家和游客<br></h3> <h3>湖中的这棵树非常独特, 傲世独立。 那天黄昏我看见这棵树时 涌起一阵莫名的沧桑感。<br></h3> <h3>在湖边看晚霞和落日真是分外壮美, 此情此景,令人感慨<br></h3> <h3>船家刚送完客人往回返, 船行夕阳下,犹在画中游<br></h3> <h3>看见绚丽的晚霞 我忍不住尝试用多重曝光营造出了梦幻的感觉<br></h3> <h3>我喜欢这种感觉, 静静的……<br></h3> <h3>乌本桥风情</h3> <p class="ql-block">曼德勒的乌本桥无疑是道亮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地人以他们每天固有的生活状态走着,游客则以好奇的眼光和休闲的步子走着,</p><p class="ql-block">我背着相机蹑手蹑脚的走着,因为以前貌似从来没走过这么长、这么简陋的桥。</p><p class="ql-block">说其简陋,是因为两边没有护栏,只有间隔几米的桥桩;</p><p class="ql-block">桥面的柚木还有缝隙,可以看见下面的流水;</p><p class="ql-block">桥面不宽,人多时要停下脚步侧身让人通过;</p><p class="ql-block">有人从你身边通过时,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桥身的颤动……</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上桥顾不上拍片,只是以缓慢的步履小心翼翼的走着</p><p class="ql-block">走到桥的中部随木梯走到桥下,</p><p class="ql-block">为的是想拍拍桥上的人。</p><p class="ql-block">然而桥下全是荷塘干涸后的淤泥,以走一步生怕滑倒的姿势艰难的前进着……</p><p class="ql-block">终于,</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地仰拍了一组桥上的风情。</p> <h3>桥上的这组画面很有意思,几组目光,还有一条落寞的狗。<br></h3> <h3>坐在桥上静静的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其实是件很惬意的事情。<br></h3> <h3>这个场景,我老是想起电影《小兵张嘎》。<br></h3> <h3>第二天一早,为了守候日出再一次来到乌本桥。 我没再下桥,而是拍了一组桥上的风情。<br></h3> <h3>一个穿格子衬衣的男人,头戴凉帽,推着一部自行车在桥上走过,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杜拉斯的《情人》那个年代,在这暖暖的光线里,且把缅甸当西贡。 我自己很喜欢这张。<br></h3> <h3>两位僧人边走边聊着<br></h3> <h3>这对母子的表情如此的一致。 旁边垂钓的人悠哉悠哉。<br></h3> <h3>迎着朝阳走去的僧人<br></h3> <h3>打桥那边走来一当地的老太太, 她的优雅让我眼前一亮, 并报之以微笑, 她是我在缅甸见到的最有气质的老太太。 她走过去后我在猜想, 她是当老师的?抑或是搞艺术的? 呵呵,一个不解之谜<br></h3> <h3>早起的劳作的种花女 吟成了一首歌, 美成了一幅画<br></h3> <h3></h3><h3></h3><h3></h3><h3>当我们最后要从曼德勒返回那天的早晨,我们再一次来到了乌本桥, 那天阴天,没什么好拍的, 我干脆收了相机,不做摄影人,只当个休闲的旅行者。 我独自盘腿坐在桥上,靠着桥桩, 吹着清风,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忘记了自己是谁。 这样的体验很有意思,于我来说这也是有些难得的。 过了许久,最后还是被同伴呼去集合, 不得不离开这座古老的却充满魅力的乌本桥。 再见了,乌本桥, 我会再来……<br></h3><h3></h3><h3></h3><h3></h3> <h3>伽纳扬佛学院<br></h3> <h3></h3><h3>缅甸的男人一生至少得出家一次,削发为僧,时间不限。 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蔑视。 乌本桥西边不远处有一所伽纳杨佛学院,这是一所小乘佛教僧院,建院时间不长,据说只有50余年历史,但在校修习的僧侣达到千人,是缅甸最大的僧院之一。 在这学习的还有些十岁以下的孩子,他们都穿的袈裟, 但是颜色有几种:暗红色、橙色、白色,应该是有等级之分。 上午十点是僧侣们统一吃饭的时间,据说那时候吃饭的队伍整齐可观,全部着红色袈裟,整个僧院的路上就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可惜我们去时没赶上他们吃饭时间,只看到了小僧侣们自习、玩耍、做卫生、以及个人清洁的几个生活片段。 <br></h3><h3></h3> <h3>认真学习的小僧侣<br></h3> <h3>学完归来,谈笑风声<br></h3> <h3>独自拿着砵子化缘的僧侣, 我第二天在乌本桥也看见他独自走过,依然一样的表情。 为使佛门弟子清心寡欲, 僧侣们就必须依靠施舍为生, 而布施者也能因此行善积德。<br></h3> <h3>缅甸的出家人还依然保持着流传下来的外出托砵化缘的修行方式。 这是我们遇到的一队赤脚化缘的小僧人, 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目不斜视地前行, 毫不理会端着相机的我们。<br></h3> <h3></h3><h3>我走过去翻了一下他的佛经书籍,全是缅文,看不懂。<br></h3><h3></h3> <h3>佛书深奥且神秘 <br></h3> <h3>满足</h3> <h3>佛在心中</h3> <h3>这小僧侣的笑容那么的灿烂 <br></h3> <h3>僧院的狗狗走路都如此雄健<br></h3> <h3>阳光与背影</h3> <h3>玩耍</h3> <h3>“怎么了?”</h3> <h3>洁扫庭院</h3> <h3>专心致志</h3> <h3>功夫了得</h3> <h3>剃头</h3> <h3>白塔寺和柚木寺</h3><h3><br></h3><h3>公元十三世纪, 蒲甘王朝灭亡后, 缅族人在曼德勒一带建立起缅族王国。 后经朝代的更替, 1857年贡榜王朝的国王敏东王在此修筑曼德勒皇城, 作为缅甸的首都, 一直到1885年缅甸被英国所灭亡。 在缅甸历史上曾有过的多个古都, 只有曼德勒的皇城被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是白塔寺, 听说这的每座塔下埋葬着一位皇帝亲封的高僧。<br></h3> <h3>两个小僧人穿行在白塔中间, 脸上泛起纯净的微笑。 <br></h3> <h3>修行的人有一股精神。<br></h3> <h3>有小孩在那里玩耍</h3> <h3>在距离曼德勒王宫(Mandalay Palace)不远处, 有个柚木寺,即(Shwenandaw Monastery)瑞南道寺。 绿树掩映下的古寺不大,但很静。 阳光下柚木有点发红。 这座柚木寺原本属于曼德勒王宫的一部分, 敏东王生命的最后时刻便是在这里度过,后来,他的儿子末代国王把整座建筑迁到了宫外, 正是如此,才让这座建筑逃过当年那场大火, 得以让人欣赏至今。 当年的柚木寺,通体金色,如今金漆早已褪落, 岁月风雨的洗礼令柚木呈现深棕色, 仅仅三层的建筑满是精致的木刻, 走近细赏, 整座深沉的建筑立刻生动起来。<br></h3> <h3>寺内僧人</h3> <h3>万千佛塔暮色中</h3><h3><br></h3><h3>蒲甘,是我们缅甸行的第二站,从曼德勒飞到蒲甘需50分钟, 这一路在缅甸国内我们都是坐的螺旋桨的小飞机。 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的第一大河, 它离开末代皇城曼德勒之后就一路向西狂奔, 在与西面的钦敦江回合后, 冲击成蒲甘平原, 缅甸历史上最伟大的蒲甘王朝就诞生在这里。</h3><h3> 蒲甘是佛塔之都, 据说全盛时期有万座佛塔,是缅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经历了沧桑岁月900年,现在仍保留约2000座大小佛塔。 漫步在约25平方公里的古城蒲甘, 处处可见佛塔矗立。 蒲甘的佛塔和柬埔寨的吴哥窟的齐名, 吴哥窟是以宏伟外表下的精致雕刻闻名于世, 而蒲甘则是以万千佛塔的气势震撼人心。 都说在佛塔林中看日出日落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遗憾的是我们守候两天都没看到壮丽的日出日落, 只在黄昏时登上塔顶, 饱览了万千佛塔的恢弘气势。<br></h3> <h3>坐上马车穿行在佛塔林间, 仿佛一步穿越到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里。 虽然土路上颠得要命, 但我特别留恋在这坐马车的感觉 佛塔、树林、黄土道、 缅语、鸟鸣、马蹄声、 还有 弥漫在空气里的绿树青草的味道……<br></h3> <h3>登上塔顶, 饱览万千佛塔于蒲甘大地的怀中。 马车在土路上奔跑, 牛羊吃着青草, 蓝天白云, 佛塔耸立。 多美的画卷啊!<br></h3> <h3>穿行塔林间 忽见蓝天白云下的一抹彩虹<br></h3> <p class="ql-block">黄昏的塔林乡间,</p><p class="ql-block">真是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红伞缓缓的走向那条土道的远方,</p><p class="ql-block">带走了凡间的滚滚红尘。</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出来时,</p><p class="ql-block">看见天上的云中缝隙里透出的那束阳光特别好看,</p><p class="ql-block">我们嚷嚷着迫不及待跳下了车,</p><p class="ql-block"> 哈哈,玩摄影的都是神经病,都是看见光线不要命的家伙。</p><p class="ql-block"><br></p> <h3>站在塔顶, 我幻想着若是万千佛塔烟雨中, 那又是怎样的画卷啊? <br></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正前方的一座雄伟的佛塔,</p><p class="ql-block">也是蒲甘最高的一座佛塔瑞山都塔,</p><p class="ql-block">雄伟大气,</p><p class="ql-block"> 巍然屹立于万塔之间。</p> <h3>远处的那座塔就是瑞山都塔。 夜色里,通红耀眼, 仿佛茫茫大海上一座灯塔 。<br></h3> <h3>像一曲蒲甘黄昏的挽歌。 <br></h3> <p class="ql-block">为了给点灯节助兴,小孩子们玩起了焰火给夜空带来了幻彩, 我立马支脚架抢拍了几张, 只持续了三、两分钟的时间, 同行的朋友则没有我的好运气。 </p> <h3>茵莱湖中佛塔林</h3> <h3></h3><h3>正在准备发此博之时,看见报纸上关于诗人周梦蝶先生昨日在台湾新店仙逝的消息, 想起了他的《行到水穷处》,借用几句用在这里,是以缅怀: 行到水穷处 不见穷 不见水 却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 在耳 在衣 <br></h3><h3></h3> <p class="ql-block">茵莱湖位于缅甸北部掸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为缅甸第二大湖。</p><p class="ql-block">湖面海拔970多米,南北长14.5公里,东西宽6.44公里,</p><p class="ql-block">三面环山,来自东、北、西三面的溪流注入湖中,向南汇入萨尔温江。</p><p class="ql-block">湖里还有好多村子,村与村之间全是水路相连,</p><p class="ql-block">湖中也有人工岛,岛上建了很多的佛塔。</p><p class="ql-block"><br></p> <h3>佛塔林紧挨着“猫跳寺”,据说里面僧人养了20来只猫,以黑猫为多, 它们被僧人训练了绝技跳圈,于是寺庙也就因此得名。 时间紧,我没进寺,直奔寺外的塔林, 见几个小僧人从塔林走过…… <br></h3> <h3>穿行 眼神淡定 飘起的袈裟 绝尘而逸<br></h3> <h3>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br></h3> <h3>红尘的云霞</h3><h3>照亮了修行的前路</h3> <h3>《菩提树下》 周梦蝶</h3><h3>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兰。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了几个春天? 又坐熟了几个夏天? 当你来时 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 雪即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暗然重明 你乃惊见: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 虽然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唯草色的凝碧 <br></h3> <h3>礼佛</h3> <h3>寺庙里的信众川流不息</h3> <h3>笃定</h3> <h3>大寺前鸽子成群</h3> <h3>孩童追逐嬉戏</h3> <p class="ql-block">缅甸人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僧</p> <p class="ql-block">老妇</p> <h3>烈女</h3> <h3>长颈女</h3> <h3>小僧弥</h3> <p class="ql-block">幼童</p> <h3>男孩</h3> <h3>茵莱湖渔歌</h3> <h3></h3><h3>茵莱湖上的晚霞格外壮丽 渔民单脚划船 划出一首绝妙的渔歌 我们泛舟湖上 沐浴着绚烂的晚霞 和着渔歌 欢乐<br></h3><h3></h3> <h3>茵莱湖风光</h3> <h3>  茵莱湖的美,让我有些震撼。 当小船划向湖中心, 蓝天白云以及它们在湖水里的映像, 靓得有些晃眼, 让我分不清是电影画面还是真实的景象。<br></h3> <h3>一束耶稣光洒下, 我抢拍下这个镜头, 内心无比喜悦, 湖水荡漾, 一叶小舟在圣光下飘摇……<br></h3> <h3>湖边的浮桥上一位老者走过, 这装扮和神情, 让我想起了《金色池塘》。 <br></h3> <h3>船向湖的深处划去, 可以看见一大片的人造浮岛, 当地人就在这浮岛上搭建了茅屋, 与蓝天白云相衬, 真有点像世外桃源。 小船儿划来划去, 穿行在他们的世界里…… 这小孩独自坐在水上人家旁的小船上嬉戏 好奇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们 <br></h3> <h3>落日余晖将湖水染得金黄, 我们就这样慢慢的 拍着、看着, 吹着、想着, 与大自然亲切的对话, 将这份心情定格在湖上微风里 ……<br></h3> <h3></h3><h3>缅甸人的单脚划船可是一绝, 很多欧美的老外都来这莱茵湖上度假, 这两位老人背对背的相互倚靠, 再次让我想起了电影《金色池塘》, 这情景让人联想、让人感怀。 二人环顾的360度, 恰好围成一个世界的角度。 二人的对话和笑声, 恰好合奏出一个世界的欢乐。<br></h3><h3></h3> <h3>从水上人家走出的一条栈道 一直通向岸边、 一直通向山脚, 不知何时可以通向远方……<br></h3> <h3>一艘快艇疾驰而过, 奔放的是年轻人的激情, 我远远的看着, 溅起的水花犹如孔雀开屏。<br></h3> <h3>湖水静静,船儿轻轻 我喜欢这船儿的倒影 仿佛时间也凝固成一个厚重的顿音。<br></h3> <h3>一朵浮萍就像在天地间快乐的精灵 它和着水波荡漾轻舞 伴着蓝天白云的倒影绚烂<br></h3> <p class="ql-block">缅甸7天,回来借着兴奋,一连写了十篇博客,这篇文章是2018年10月将这十篇博客汇集而成,收获之大,让我满足。</p><p class="ql-block">缅甸之行本是偶然为之,了解不多只是一时性起,</p><p class="ql-block">几天下来,没曾想却会爱上缅甸,</p><p class="ql-block">正像人们常说的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