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老外滩

智天敏

<p>上海老外滩,南起始延安东路,沿中山东一路向北,至苏州河的外白渡桥,全长约1.5公里。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起,被划为英国租界, 先后矗立起26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时期的大楼。因此,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p><p><i style="color: rgb(25, 25, 25);">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脉和名片。作为上海城市的第一张名片与近代史传奇以及发展,就是从外滩开始的。</i></p> <p class="ql-block">外滩天文台也叫信号台,坐落于中山东一路和延安东路口。现在很多人对它可能不太熟悉和了解。它是外滩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在国内也属凤毛麟角独此一座。作为外滩标志性建筑,它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建筑。</p><p class="ql-block">天文台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843年11月8日,上海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正式开埠。上海开埠后,黄浦江上外国的商船进出繁忙。那时众多的船只进出港口须到岸上了解天文水情,天长日久深感不便。1884年由法国人开设的徐家汇天文台在外滩建造了一座气象信号台。当时所谓的信号台只是用一根木杆而已。根据每天不同的风速、海浪、气候等情况,挂出不同的信号旗,让江上的船只根据信号来决定自己的航行日程。旗杆顶端还有一只上下升降的大球,给船员预报时间,这也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座报时台。随着业务的发展,简陋的外滩信号台已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在1907年3月被改建成塔状,高度为45米,塔顶部安装了各种测量仪器。使得气象信号功能得到了加强。1927年外滩天文台又进行了扩建,并在塔楼的边上建了一座长方形的群房,塔高升至48.8米。塔身上有三段用红砖镶嵌,顶部也用红砖装饰,远远望去非常醒目。</p> <p>外滩天文台现在成了外滩史陈列室。二楼改建成了一个咖啡厅,三层是一个圆形平台,周围用栏杆围着,站在平台可以眺望黄浦江和南北外滩,也是一个理想的摄影地点。</p> <p class="ql-block">随着现代科技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外滩天文台作为气象信息的功能逐渐丧失。1993年上海市政府改阔建外滩的道路,在设计的规划中,信号台处于中山东一路的中央,成了路障。上海市有关部门在拆除重建和整体向东移位的方案中,为了使天文台保持原样,选择了将其东移的方案。施工部门用一天几厘米的速度,成功地将这座国宝级的天文台向东移动了20余米而没有丝毫的损坏,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空前的创举。</p> <h3>“亚细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1916年建成,系新古典主义风格。大楼由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买下。</h3><h3>现在是上海冶金设计院办公大楼。</h3> <h3>“上海总会大楼”,(中山东一路2号)。建于1912年,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原来是英国总会上海俱乐部。日伪时期,曾是日本海军武官官邸。解放后,这里曾经是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h3><h3>1987年,“肯德基”首次进入上海,就落户在“东风饭店”。</h3><h3>现在是华尔道夫饭店。</h3> <h3>在建筑的顶端两侧各建造一座巴洛克风格的风亭,外立面的雕刻细腻优美。</h3> <h3>“有利大楼”又名“联合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1916年重建成,由美国有利银行出资。系巴洛克风格的建筑。</h3><h3>现在是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办公楼。</h3> <h3>这是当年上海第一幢钢结构的建筑,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犹如万花筒般的美丽。</h3> <p>“日清大楼”(中山东一路5号)。原为日本日清公司大楼,于1921年建成。系日本近代西洋与古典风格相结合的产物。</p><p>现在是华夏银行所在地。</p> <h3>“通商银行大楼”又名“元芳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于1897年建成,由原通商银行出资,英国歌德式风格的建筑。</h3><h3>现在属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责任公司。</h3> <h3>“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于1907年建成,法国晚期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现在是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h3> <h3>“轮船招商局大楼”(中山东一路9号),由清光绪年间担任邮传尚书、洋务运动代表人盛宣怀投资白银220万两,于1901年建成。系英国乔治摄政时期与北美殖民地风格的建筑。十九世纪,美国最大的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1877年卖给了受李鸿章保护的官商企业旗昌轮船公司招商局。</h3><h3> 解放后,一度被上海海上安全监督管理局占用。现在是上海档案馆分馆。</h3> <p class="ql-block">“汇丰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0-12号)1923年建成,系新古典希腊风格,由美商汇丰银行出资建造。1955—1995年,上海市政府入驻办公,因此也称为“市府大楼”。</p><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办公大楼。</p> <h3>汇丰银行大楼的两只大铜狮子,当时浇铸好立即将模具销毁。因此,这对铜狮子是世界唯一的绝品(现保存于上海历史博物馆)。</h3><h3>现在的这一对铜狮子是“文革”结束以后,按照1:1的复制品。</h3> <h3>东方醒狮</h3><h3>【花絮】据家父生前述:1966年6月,北京“红卫兵”“扫四旧”狂潮疯涌上海前夕,预测此对铜狮将难逃厄运,因此在某天的深夜,调动部队将两只狮子秘密转移到家父工作的“对台办”—即相邻的原“道胜银行”金库里藏匿,最后才得以幸存。</h3> <h3>哈哈,95岁的老狮子,牙口还这么厉害!</h3> <h3>黄浦江东岸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h3> <p>徜徉在这里,领略着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畔的风采,远眺对岸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新姿,感受着绿树花坛间大都市园林的别样风情,享受着大都市少有的清馨空气和明媚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外滩牛”,由著名美籍意大利雕塑家、“华尔街牛”创作者阿图罗.迪.莫迪卡设计制作。自重达2.5吨、长5.2米、高3.2米的铜质“外滩金融牛”。由于在1989年纽约证交所门口的“华尔街铜牛”引起了世界轰动,上海金融广场也希望能永久竖立一座类似的“牛”,黄浦区侨办承担了此次任务并联系了意中交流协会主席朱裕华先生,希望他能联系上”铜牛“的作者。2009年朱裕华先生联系上了“铜牛”的作者阿图罗·迪·莫迪卡并一同前往上海,在访问上海期间阿图罗·迪·莫迪卡寻找到了灵感,并创作出了“外滩金融牛”。</p><p class="ql-block">此地现取名“金牛广场”。</p> <h3>“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原1891年建成清政府的海关衙门,至1925年已经相当陈旧了。因此,委托英国公和洋行设计,于1927年落成。</h3><h3>大楼内四面四只报时钟的钟楼有10层楼高,每只钟直径5.3米,钟面上的紫铜长针3.16米,重60公斤;短针长2.5米,重36公斤。</h3> <h3>“德华银行大楼”(上海总工会大楼),(中山东一路14号)。1880年,来自德国的多家银行买下了颠地洋行的房产开办“德华银行”。1919年,德华银行作为敌产被国民政府的交通银行接管,1948年改建。</h3><h3>1951年,上海总工会进驻办公,大楼改名“上海总工会大楼”。</h3> <h3>“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5号)。由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俄国道胜银行出资,于1902年建成,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特别是设计与建造的金库,其坚固和隐蔽性当时在远东“首屈一指”。</h3> <p>“道胜银行大楼”,1928年成为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所在地。</p><p>“文革”前,此楼是上海民主党派联合办公大楼。</p><p>家父生前曾在此从事对台统战工作。他的办公室就是蒋经国于1948年在上海“打老虎”的办公室。</p><p>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航天局进驻办公。</p><p>1991年通过置换,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入驻。</p><p><br></p> <h3>赫德铜像雕塑的历史老照片。</h3><h3>铜像雕塑斜对面的大楼即中山东一路17号原“字林西报大楼”。</h3> <h3>赫德铜像雕塑</h3><h3>1914年建成矗立在外滩九江路口对面,1927年移至海关大楼马路对面。为纪念英籍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1835.2–1911.9)。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驻上海公共租界,1943年9月9日将铜像拆除並融化,将基座丢弃在河滨公园里,1986年被历史博物馆发现收藏于馆内。</h3> <p>“台湾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6号)。原系日商台湾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1924年拆后重建,系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台湾银行划为中国农业银行。</p><p>现在,该大楼是招商银行所在地。</p> <p>“字林西报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原由英国《字林西报》社投资,于1924年建成。系古典与巴洛克混合风格的建筑。 现在是友邦保险公司所在地。</p> <p>“麦加利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原英国麦加利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1857年新建,1922年扩建。系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该大楼曾是英国渣打银行中国总部。</p><p>现在“外滩18号”是国际知名品牌店。</p> <h3>2002年,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聘请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筑顾问公司对外滩18号楼进行了两年的整修。2006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h3> <p>“汇中饭店”(中山东一路19号)。于1854年建成,系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是上海最早和最豪华的旅馆。也是上海现存的最古老饭店之一。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p> <h3>“华懋饭店”又名“沙逊大厦”(中山东一路20号)。由犹太大亨大卫.沙逊于1927年建成,被誉为“远东第一楼”,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属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建筑。</h3><h3>1956年被改为“和平饭店”北楼,1992年被评为国内唯一的世界著名饭店。</h3><h3><br></h3> <p class="ql-block">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和立柱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装饰讲究的餐厅里的"拉力克"灯饰;独一无二的九国式特别套房;这里的一切都在宣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外表奢华,内部气派,沙逊大厦被人们称为“远东第一高楼”。</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堂边就是最出片的八角彩色玻璃穹顶,自然天光洒落进建筑内部,既不失古典建筑的华丽,又充满着时代感。</p><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的自然采光与大厅内饰相得益彰。1580片琉璃羽毛拼接做成的“和平鸽”寓意世界和平,与饭店内上世纪30年代法国的玻璃艺术拉利克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东门入口的楼梯也出现在和平饭店的打卡攻略上,参观全程过来拍照的游客就没断过。门厅是拱顶式造型,有两段向上延伸的楼梯,构造出气派的视觉效果。天花板上的法国黑青铜大吊灯,诞生于1929年,至今依旧保存完好。站在二楼的小平台俯瞰一楼门厅,仿佛穿越到民国的十里洋场。</p> <p class="ql-block">百年里,这座老饭店经历了无数的高光时刻。从20世纪30年代起,和平饭店就是最摩登的地方,曾接待过众多知名人士——蒋介石宋宋美龄在此订婚;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在这里举办婚礼;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也都曾在酒店下榻过。</p> <p class="ql-block">90年前无数名流不远万里来到上海,就为了打卡这座传奇的酒店。这座阶梯,就留下了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身影。据说1936年他曾入住酒店还在楼梯上接受全球媒体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8楼的龙凤厅大有来头,据说之前打仗时,龙凤厅曾遭受毁坏,唯独天花板上的龙凤顶毫发无伤。</p> <p class="ql-block">餐厅经营本帮菜,生意很好,靠窗的位置能看到外滩的万国建筑和对岸的陆家嘴“三件套”。</p> <p class="ql-block">靠窗的位置能看到外滩的万国建筑和对岸的陆家嘴“三件套”。</p> <p class="ql-block">期间,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前来助兴演出。该老年爵士乐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和平饭店驻场演出,乐团的六位成员都是从事音乐事业超过半个世纪,平均年龄已逾82岁的老年乐手,专门在晚上来酒吧餐厅表演,吹奏《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经典曲目,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10楼舞厅和平厅。</p><p class="ql-block">当时是上海滩最高档的舞厅。沙逊虽然右腿残疾,但是特别喜欢跳舞,这个舞厅就是根据沙逊的喜好建成的。内部至今保留着过去的弹簧地板,选择这种地板是为了跳舞时能保护膝盖。踏在上面,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那种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中国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3号)。建于1905年,是一幢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曾是清朝政府的“大清银行”。1928年,国民政府的中国银行迁入。</p><p class="ql-block">现在是中国银行所在地。</p> <h3>“正金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4号)。1845年由犹太富商大卫.沙逊建成的沙逊洋行,1923年出售给日本正金银行。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接管,成为中央银行的行址。</h3><h3>现在是工商银行的办公楼。</h3> <h3>“扬子大楼”(中山东一路26号)。原是美国旗昌洋行水火保险公司所在地,于1920年建成,系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1941年,大楼被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复业。解放后,大楼归上海食品进出口公司使用,现在是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h3> <p>“怡和洋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7号)。原是英国怡和洋行于1926年建成的办公大楼,系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p><p>现在是外贸总公司所在地。</p> <h3>“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又名“东方大楼”(中山东一路29号)。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于1911年建成,系纯正的法国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解放后,这里曾经是上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处入驻办公。</h3><h3>1995年通过置换,现在由中国光大银行入驻。</h3> <h3>外滩源,原英国领事馆。</h3><h3>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里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说熟悉,它是外滩源的地标,外白渡桥堍,人们无数次的来来往往都会经过。说陌生,有多少人能进入这个常年被封闭起来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初,原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参赞兼临时代办姚登山带领造反队围攻英国领事馆,闹出堪比当年“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的外交事件,英国领事馆被迫撤退。若干年后,英国领事馆重新进驻上海,他们异地选址,再也不回原址了。</h3> <p class="ql-block">新天安堂,位于外滩的圆明园路和中山东一路交叉口附近。建于1886年,是哥特风格的圣公会天主教堂,当年旅沪英国侨民包括英国领事和外交官员做礼拜的地方。</p> <p>“外滩源一号”(中山东一路33号)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原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1872年竣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p><p>现在是涉外的半岛酒店。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名表“百达斐丽”专卖店。</p> <p class="ql-block">一号楼建筑与大草坪。</p> <p>二号楼是原英国领事的官邸,建于1882年,二层砖木结构,维多利亚时期的罗马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二号楼外建有折中式罗马风格的长廊,支撑柱是外滩建筑中很少出现的科林斯柱式,可见该建筑丰富细腻的装饰风格。</p> <p>通往二号楼领事官邸的长廊与主楼相连,同时被列为保护建筑。</p> <h3>原领事馆的办公楼,始建于1849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二层建筑。</h3> <p class="ql-block">在新天安堂的对面是划船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原英国划船俱乐部(南苏州河路76号)建于1903年,在维多利亚坡顶基础上带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由英商马礼逊洋行设计建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建吴淞路闸桥而将这幢建筑的东翼拆除,其中西部建筑被改建成现在这个模样。</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吴淞路闸桥也拆除了,可惜被拆除的老建筑再也恢复不了了,所以在原址建了这座象征性的门楼。</p> <p>光陆大楼(虎丘路146号),是“外滩源的组成部分。</p><p>位于上海苏州河畔乍浦路桥南堍的黄浦区虎丘路146号。1928年落成,底部曾为光陆大戏院,上层为办公用房和公寓。光陆大楼所在的虎丘路,初名博物院路,沿街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因此,博物院路是当时上海文化活动的中心。起初,英国侨民组织一个名为“话剧票友”的剧社,经常上演各类欧美话剧。后来,剧社失火,英美侨民决定索性在博物院路上兴建更豪华的现代化剧院。</p><p>1925年,英商斯文洋行出资,沪上匈牙利籍建筑师鸿达设计的一座集剧院、办公楼、公寓于一身的大楼在博物院路的末端开工兴建。当时这种“巴黎式”的布局安排,在沪上乃至国内都十分少见,同时也成为上海第一座将戏院设置在大楼内的建筑。</p> <p>1953年,剧院更名为曙光剧场,后逐渐成为专映新闻纪录片的电影院。“文革”前,家父时常带我来观看最新上映的记录影片。此后就未再光临。</p><p>目前,光陆大楼属于外滩源的一个部分,正在进行重新装修和功能调整。</p> <p>“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和“外白渡桥”构成申城最美丽的风景线。</p><p>上海大厦(北苏州路20号),1934年由英商投资所建。1951年由上海市政府改名“上海大厦”,现挂牌五星级涉外饭店。</p><p>外白渡桥,横跨苏州河,于1908年建成,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组成的桥梁。</p> <p>相传在清咸丰年间,吴淞江上本来是没有桥的,于是英国人韦尔斯建筑了韦尔斯木桥,规定外国人过桥不收费,国人过桥则制钱一文,车轿加倍。后来涨价遭到了国人抵制,于是租界当局就在韦尔斯桥的东侧另外修建了一座新桥,也许是因为国人可以像白人一样过桥不再收费,所以它就被称为了“外白渡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乍浦路桥上,外滩源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东方明珠电视塔等上海新地标建筑亦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浦江两岸景色秀丽。</p> <p class="ql-block">浦江饭店又名“礼查饭店”(黄浦路15号)。建于1846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系维多利亚时代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Richard)在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兴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名为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礼查饭店)。这是上海最早的一所现代化旅馆。最后在1954年4月19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曾先后作为华东纺织管理局和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单位的办公楼。1958年6月25日划归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1959年5月27日,礼查饭店更名为浦江饭店正式对外营业,负责接待外籍和华侨旅客。</p> <p>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这里成立</p><p>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内开业。</p> <h3>“俄罗斯领事馆”(黄浦路20号)。原沙俄驻上海总领事馆,建于1916年。1924年,中苏建交后,一直作为前苏联驻沪总领事馆。苏联解体后,继续成为俄罗斯联邦驻沪总领事馆。</h3> <h3>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位于外滩的黄浦公园内,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建成于1993年,以纪念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英勇献身的先驱。三根立柱分别代表1840–1921年、1921–1949年、1949年后三个时间段。</h3> <h3>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俯瞰外滩源。</h3> <h3>陈毅雕像:位于外滩的中山东一路与南京东路交叉口的东面,为纪念上海解放后,陈毅担任第一任市长。</h3> <h3>雕塑——上海工人扬起风帆迎着巨浪英勇搏击。</h3> <p class="ql-block">拂晓</p> <h3>晨曦</h3> <h3>晴朗</h3> <h3>暮霭</h3> <h3>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背景</h3> <h3>迷人的夜外滩</h3> <h3>夜色中的海关大楼</h3> <h3>在环球金融中心大厦俯瞰外滩夜景。</h3> <h3>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观望上海中心大厦(像打蛋器)环球金融中心(像开瓶器)金茂大厦(像注射器)。</h3> <p>节日期间外滩夜晚的“灯光秀”。</p> <h3>后记:</h3><h3>作为一个出生和一直生活与工作在这座城市里的我,以前对外滩的印象并不是很好的:天色总是灰蒙蒙的;空气中总是弥漫着苏州河污染散发的臭气;交通总是通行不畅;黄浦江边总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所以,种种原因,没事的话,数年去不了一趟。</h3><h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社会都重视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美化城市、安居乐业。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精细化的管理,市民的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方共同努力,终于精彩纷呈了。</h3><h3>美哉,上海,</h3><h3>美哉,外滩。</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s9xqa8o"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武康路采风</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tg7hy3"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时光会倒流,去看“老上海”(世纪汇广场“老上海风情街”拾景)</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