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张泉苑故居及其“茶中至尊”(上)
编者按:在泉州后城街,留有一条古旧的房巷,原是五进古大厝的中心门厅,看似一道小巷,这里,便是张泉苑故居。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张白源创建了张泉苑茶庄,茶庄所产的“水仙种茶”,原为张泉苑茶庄的招牌产品。传至第三世张聪明时,晚清帝师陈宝琛闻名来泉,品茗之后大加赞赏,称之为“茶中至尊”。1898年,经陈宝琛推荐,张泉苑茶庄选出五个品种,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得铜奖,为国争光。
“水仙种茶”有200年的历史,作为建国前泉州最为兴盛的茶业品牌之一,它的畅销量在最兴旺时期,占据泉州一半以上的市场,是中国茶叶史上的一段丰碑。
泉苑故居,百年记忆
泉州后城街有不少茶馆设在古大厝里,古色古香;泉州后城街也有不少古玩字画,值得游人去欣赏、品鉴;泉州后城街更有许多闽南古大厝,虽然历史有些久远,风雨飘摇,却仍旧隐藏着一段记忆,犹如那古老茶馆里的茶香,温暖、久远且绵长。
张泉苑茶庄就隐在其中,尽管破落不堪,但那近二百年的风雨,近二百年的记忆,却犹然如初。一条五进的古大厝遗址,告诉你这里曾是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古大厝,他被人们称之为“泉苑张氏祖厝”,或“榕莲古筑”。
若不是刻意寻找,你肯定无法想象,那破落得只剩一条直肠的古厝旧屋,就是张泉苑茶庄;你也无法想象,近二百年之前的此处,曾经是茶香飘逸,车水马龙的闹市门庭。这里的名声,代表着泉州海丝,也代表着中国海丝,代表着中华古老之茶文化,走向世界。
这里,是泉州后城街92号(原34号),在一小片百年岁月的红砖破瓦之间,遮掩着曾经辉煌的古木旧石。人由一页双扇木门进入,其间有天井,有大厅。脚下有红砖白石,身边有古木旧瓦,给人留下的,是片片岁月的沧桑。是的,这里已经只有过去了,只有记忆了,那一条狭窄的房道,残留着闽南古大厝的遗风。虽然老旧、残损,但依稀旧模旧样,仍旧还在,仍在那里吆喝着往日的辉煌。
老梁底下,垂悬着丝丝的蛛网,犹如昨日袅袅升起的茶烟,让人想起过去。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那个残缺一角的时钟,挂在历史的窗花之上,承接西照的日光,一直嘀哒、嘀哒地唱响着。虽然,那指针和我手上的手表一样,是准确的,但我总是感觉,它背负着历史,走得太慢、太慢了。近二百年来,张泉苑的“水仙茶”,一直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不曾离去。<br></h3> <h3> 清源长流,泉苑创业
张白源(1789-1856年),一个清朝嘉庆年间同安籍的茶叶小贩,挑着一挑茶叶担子,在泉州走街串巷到处叫卖着。可谁曾想到,由于他诚信经营,童叟不欺,他的生意越做越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与积蓄,竟然叫响了泉州,打出自己的品牌,创立了张泉苑茶庄。
据泉州坊间传说,这张泉苑,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与张家的风水有关。后城街的人都知道,张泉苑第一代茶人张白源,本身的名字中就有一个“源”字,故而水源茂盛;而其子张满水,又有一个“水”字,父子俩“白”“水”为“泉”,有泉则长盛不衰。故而张家不但水源茂盛,且又溢满江河,自是财源滚滚,经久不衰。
1813年(清朝嘉庆十八年),早在古城泉州做起卖茶营生的张白源,随后在涂门街胭脂巷租下了一个店铺,创立了张泉苑茶庄。因生意兴隆,一个人打点不过来,便从同安老家把长子张满水(1814-1873年)叫过来。父子二人辛勤打理,生意更是红红火火,遂又在城中置办房产。据张家后人说:张泉苑曾在泉州府文庙“府学口”旧大众剧院后面建造了别墅,供经理生活办公之用。后来,因人丁兴旺,又陆续在后城、灵慈街买下大厝。让人奇怪的是,无论是胭脂巷还是后城街,张家选址时,总是有意无意靠水而居。
随着生意进步,张白源又把四子张文柱叫到泉州来,留下二子、三子在同安老家经营田地。此时,是张泉苑创业的第一阶段。其后,张满水于1873年去世,将经营权传给长子张俭朴;张俭朴于1877年逝世,之后,又把掌门之位传给四弟张聪明。到了张聪明手上,张泉苑茶庄,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耀祖光宗,名扬海外。
三世传家,香飘海外
张泉苑茶庄传至第三世时,由传人张聪明执掌。“张泉苑”的成名,在于诚信经营,不惜血本,追求真材实料。
张聪明的长子张丕成与四房张文柱的长子张茂士,大概从小就生长在茶叶堆里,不但对茶叶的经营、管理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并且对茶叶品质的鉴别能力,有一种近似天才的本事。他们能从茶叶的形状、水色、香气、滋味中,鉴别出茶叶的好坏、贵贱,这为张泉苑茶叶的品质超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他们的“水仙种茶”、“铁罗汉”,选用了武夷山岩茶的“头春”嫩芽,在武夷山当地茶厂先进行初加工。之后,运回泉州张泉苑仓库储存四年以上,方才用此原料,聘请名师烘焙、加工成熟茶。再后,加入些花茶,以增加口感与味感。故“水仙种茶”香味芬芳,气香弥久,且茶色红润、味道醇厚。
相传,当年武夷岩茶产量稀少,“张泉苑”不惜投入巨资,承包了武夷山的青云岩、磊珠岩、弥陀岩、慧苑岩等主要的茶山,设立慧苑、香林、磊珠三大茶厂,派资深员工跟踪品质,严把质量关。“张泉苑”首创了“堆茶簿”,详细记录了岩茶产区、加工茶厂、制茶的年份、茶叶品质等等,使茶叶的源头与质量,有可追溯的记录。
茶庄出产的茶叶十分讲究质量,包装之前,必须捡净茶枝,筛去茶末,并统一颜色。每一小泡茶叶包成一个扁平的四方形,之后,五泡茶叶一束,两束茶叶合一装进锡罐里。其价格昂贵,一大宗一大宗地销往东南亚各国。多年的积累与经营,使得张泉苑茶庄成为建国前泉州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茶庄。
时年,晚清帝师福州人陈宝琛闻名前来泉州品茗,品后赞不绝口,誉称张泉苑茶庄所产之茶,为“茶中至尊”。1898年,经陈宝琛推荐,张泉苑茶庄选出了五个水仙品种,漂洋过海,前去法国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会展,并获得了铜质奖章,实实在在为落后的中国人,争取了一份荣光。
这下子,张泉苑把整个世界都叫响了!这应该是中国海丝的一桩不小的盛事吧!<br></h3> <h3> 张泉苑故居及其“茶中至尊”(下)
编者按:经历三代人数十年的精心经营,张泉苑茶庄已如日中天,不但吸引了当年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前来品茗,并被他推荐上了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会展,获得铜质奖章。这下子,张泉苑把整个世界都叫响了!
但是,为什么这么大规模,并且享誉世界的茶庄,竟于抗日战争之后,不断走向衰退,最终失去光彩呢?这其中,除了战争因素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茶庄的内部富贵骄侈,后世子孙不善经营,从而走向衰落的。
不可否认,张泉苑的兴旺发达,不是因为风水,而是因为上几代人的勤俭与努力,张泉苑第三代掌门人第三任经理“张俭朴”之名,说明了祖上一代对子孙的殷切期望。
泉苑持家,兴旺发达
张白源于1856年去世之后,将茶庄掌门之位传给长子张满水。1873年,张满水去世之后,又将经营权传给了长子张俭朴,此时,张家一堂大小老少,还同一起生活,他们不分彼此,勤俭持家,努力经营;然而,张俭朴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到1877年逝世之后,只执掌茶庄四年之久,因其子倘小,为茶庄兴隆考虑,他没有将茶庄的经理职务,交给自己的后人或亲信,而是将掌门之位,传给了有能力能服众的四弟张聪明。
张聪明执掌张泉苑茶庄之时,一方面充分团结族人,发挥其长子张丕成及四房张文柱长子张茂士的能力,对茶叶进行精选细做,打造出张泉苑茶庄的第一品牌;另一方面,他利用品牌的广告力,开始结交贤达,将晚清帝师陈宝琛请到家中,名为品茗,实为邦交结社,为产品做推介,发展茶业消费界的高端人脉圈子。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1898年,经陈宝琛推荐,张泉苑茶庄选出了五个品种,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并获得铜质奖章,不但为国争了光,同时也将张泉苑这一品牌,推向世界。
在张聪明执掌茶庄期间,张泉苑茶庄的声望与日俱增。其产品除本地销售之外,南洋群岛、吕宋、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地的华侨、商会也不断前来批发采购,产品销量不断增加,实为泉州茶叶海丝的一大壮举。
当然,这只是张聪明在生意上的拓展上,1881年,张泉苑茶庄遭受第一场火灾,茶庄被烧毁得只剩下柴房,其损失可想而知,几乎到了崩溃边缘。尽管如此,在张聪明的领导下,族人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同奋斗,终使茶庄走出危机,再现新景。
张泉苑茶庄第三世第四任掌门人张聪明死后,理所当然将经理之位,传给了长子张丕成。众所周知,张丕成一生在茶叶中长大,所以他经营茶庄,并不费力。但是,由于张家历经三代努力,在当时已经是富甲一方,张家后代子孙,因富骄侈,纨绔弟子滋生。所谓“富不过三代”,内部贪污舞弊,明争暗斗之事不断发生,内耗相当严重,使得茶庄只顾个人利益,无心经营,不求进步,在生意上大受影响,最终在一段时间里,开始走下坡路。<br></h3> <h3> 信誉至上,茶苑中兴
1916年,张丕成去世之后,由其弟张丕烈(1879-1933年)执掌茶庄。1917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张泉苑茶庄二次火灾,茶庄被化为灰烬,3/4存货被焚毁,可以说,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本来,在张丕成执政时,茶庄已经中空,加上这把大火,真是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了,让上任不久的张丕烈内外交困。但是,张丕烈毕竟叫张伟人,他从容不迫,再起炉灶,再次复兴,竟然将垂死的张泉苑茶庄,打造成盛极一时的辉煌盛世。据载,1925年前后,张泉苑茶庄每年的茶叶销售额为18万元以上。
“张泉苑”的“水仙种茶”,分成简装的“水仙种泡”及精装的“锡罐水仙种茶”两种。作为有水分需要烘干的茶叶,期间可能因为水分的烘干度不够完善,而导致包装之后茶叶水分继续散失,从而减少重量。为保证对顾客的绝对信誉,张泉苑茶庄在包装之前,要求员工称茶时,一定要比原定的重量,多上些许,以确保日后因水分的散失,而导致茶叶的减重。
同时,在销售的过程中,张泉苑茶庄对品质不好的茶叶,采取不上架只赠送的方式,给客户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产品明码标价,不二价,不开分号,设立了“只此一家不开分号”的经营模式,确保茶叶的来源与顾客的需求,保持均衡,保证信誉。
“张泉苑”的“水仙种茶”,具有一定的药效功能。它不但能生津止渴,且又能作为头痛发热、目赤眩晕、大便不通等不良症状的辅助药物,长期饮用,可舒神健气,开胃醒脑,一时间,成为居家旅行、赠送亲友的礼品。产品除了在本地销售之外,还广销至南洋华人华侨等聚居区,如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地。
走向没落,政府扶持
复兴后的张泉苑茶庄,又走入了一段内争外斗,树大招风的日子。茶庄屡次遭受土匪抢劫。1927年,张丕烈被流氓陈桂林为首的“泉州市卫队”绑架三个多月,茶庄前后花了两万多元赎金,才将他救出。救出之后的张丕烈已是百病缠身了,至1933年10月去世。
去世后,其位由长子张祖泽接任。其时,张祖泽为其父张丕烈做了一场整整30天丧事的大功德。那时,正是张泉苑最为鼎盛时期,因财大气粗,灵堂布置气度恢弘,功德纸厝糊得比真厝还要高大,里面什么人间仙境都有。每隔七天,要做一次大“公德”,还会丢钱给过路的人捡。可谓盛极一时,轰动泉城。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张家武夷山茶源从此断了后路,南洋的战乱同时也堵住了销路,茶庄的生意大受打击,张泉苑茶庄开始走向没落。其后,因经济困难,内斗现象更加凸显,经营能力与品质维持力度继续下降,导致张泉苑茶庄几乎被社会淘汰。建国后的1951年,张祖泽因族人状告贪污,被人民政府判刑二年。
1956年,茶庄响应政府号召,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张泉苑茶庄并入潮流,纳入政府统一管理由人民经营,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几经变革,“张泉苑茶叶总店”发展成为“泉州市茶叶公司”,“水仙种茶”同时申请了“玉女峰”新商标。其时,外销数量不多,主要供应泉州市民,偶有外贸部需要出口时,也会打上“张泉苑”的商标,印证其在海外的品牌与影响力。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日渐活跃,“泉州市茶叶公司”又开始做起了品牌文章,“水仙种茶”再次兴盛起来。目前,此茶除了供应泉州本地市场之外,还通过外贸渠道、医药品进出口公司大量外销,自此,享誉海外的泉州茶叶品牌,再见曙光。
当然,失去茶庄的张家后人,随着历史的改革,已经溶入各行各业之中,他们在社会中,也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虽然张泉苑茶庄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故事,以及政府接手之后的品牌推广,依旧延续着百年的风范,并且发扬光大。<br></h3> <h3>作者:戴高山(原名戴良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南安市李贽学术研究会理事;出版散文集《岁月的水纹》、诗集《三月杏花酒》、中篇小说集《水车》、散文集《我的家国我的情》出版中;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450746.htm(信件和(信件和汇款单请用原名“戴良支”)地址: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谯琉新街头42号,戴良支(请注意,不要打成“友”字)收,邮编:362331,电话:13685905579,中国建设银行南安分行洪濑支行:6227001833100024328;邮箱:邮箱:daigaoshan@163.com;QQ:;QQ:919675064高山流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