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梵唱《大悲咒》-----游五台山

何明蜀

<h3> 十九日离开大同,坐长途大巴车南下前往五台山。经过三小时的车程于下午1点左右到达五台山台怀镇。<h3><h3>  五台山,古名清凉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因为峰顶平坦似台,故名五台山。在五座山峰上分别有寺院供着五方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北台供无垢文殊,中台供儒童文殊,西台供狮子吼文殊,南台供智慧文殊。台怀镇内黛螺顶五方文殊殿也同时供奉着五方文殊,故去五台山拜佛又称作朝台,拜遍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称为大朝台,只去黛螺顶五方文殊殿称为小朝台。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朝拜五台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h3><h3><br></h3><h3> 我们此行也仅在台怀镇内小住了一日,去了黛螺顶五方文殊殿,算是小朝台吧。</h3></h3></h3> <h3>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h3></h3><h3> 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这是到五台山游玩的人都知道的,而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沿着台阶,攀登一千零八十级后上山(另一种方式:坐索道上去)。要爬这1080台阶,对我这个七八十岁的老头来讲,不管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绝对是一个挑战。还好,经过近一小时的努力攀登终到山顶。感谢这脚下的台阶,它给了我启迪,人生的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站在山顶放眼四望,群山环抱,白雾缭绕,郁郁葱葱的草树,若隐若现的寺院,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h3></h3> <h3>  在这条上山的路上,时时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居士们全身匍匐,一步一叩首攀登1080级台阶的情景。长叩的信徒们,此时心中的执着与信念已远远大于身体所遭受的苦难,惟有对于信仰的不懈追求才坚不可摧。</h3> <h3>登上黛螺顶。</h3> <h3>黛螺顶五方文殊殿。</h3> <h3>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元好问诗。</h3> <h3>香烟缭绕五爷庙<h3></h3><h3> 五爷庙里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因而,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h3><h3><br></h3><h3> 第二天清晨早六点过,我们直奔五爷庙,没想到那里已有众多持香膜拜的人,因为这里“有求必应”。</h3></h3> <h3>  每个人都带着愿望而来,看着虔诚的人们三跪九拜, 烟火鼎盛之间,善男信女虔诚的献出他们的敬意和祈求,希望袅袅上升的青烟能够将他和神灵的世界沟通联系在一起。</h3> <h3>高耸天际塔院寺<h3><br><h3>  塔院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塔院寺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通体洁白,塔顶上悬有两百多个铜铃,声音清脆悦耳,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h3></h3></h3> <h3>  大白塔本名“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明万历九年重建,现为明代重建后的风貌。塔高56.37米,基座八角形。其上由粗及细的13层轮状建筑,称为十三天。塔顶是4.52米高的风磨铜宝瓶。</h3> <h3>  在塔院寺我看见了磕着等身长头信徒,让我非常震撼。我相信在他们心中是信仰,是一种修行,不管是一步一叩首还是念经砖塔,都是一种修行,修行的本质是使心灵平静、净化、超脱,使身体强健。不是吗?在每个佛前三叩首,早晚功课,不管是出于虔诚的信仰还是修行的目的,在这种仪式过程中不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平静,也锻炼了身体。</h3> <h3>拨一拨转经筒,祈愿幸福安康、吉祥如意、心想事成。<h3><br></h3></h3> <h3>菩萨顶<h3><br><h3>  菩萨顶座落于五台山灵鹫峰上,相传是文殊居住处,菩萨顶在五台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黄庙首领庙。到清朝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尊。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山,于是菩萨顶成了五台山黄庙之首。</h3></h3></h3> <h3> 康熙诗菩萨顶: 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清凉无物何所有,叶斗峰横问法华。<h3>  菩萨顶之所以能保持黄庙领袖庙的地位,与清代康熙、乾隆几次来五台山住在菩萨顶有关。</h3><h3><br></h3></h3> <h3>康熙在寺内留下了“五台圣境”御笔。</h3> <h3>金碧辉煌显通寺<h3></h3><h3> 显通寺是五台山的第一大寺,始建于汉明帝 永平 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大孚两个字是弘扬和信仰的意思。北魏时扩建,时称花园寺。 清康 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 ),改名为大显通寺。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 ,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世称“中国第二古寺”。</h3></h3> <h3>  显通寺向后面走,有一座金碧辉煌的铜殿。据记载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了三座铜殿,一座置于峨眉山 ,一座置于南京宝华山 ,一座置于五台山 。三个铜殿均在 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宽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6扇门,下面四 面八扇门,殿内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铜殿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 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h3> <h3>  据说,清圣祖康熙第二次朝台时,怀疑这铜殿是不是真的名副其实,曾毫不犹豫地抽出腰问宝剑狠劲劈向铜殿 西北 角那根铜柱上,结果证明彻里彻外货真价实。只可惜完美无瑕的铜殿从此在那根铜柱上留下一道裂痕。</h3> <h3><h3>殊像寺</h3><h3><br></h3> 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又为五台山青庙十大寺之一。<h3> 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h3></h3> <h3>罗汉塑像<h3><br><h3>  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反映了罗汉在峻岭间的千姿百态,有降龙伏虎、撼山探海、聆听讲经、端坐习定、脚踩水兽、坐船渡海、飞行空中等各种形像。这一巨型彩色悬塑,规模宏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场景多变,给人一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博大深远之感,是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彩色悬塑画。</h3><h3><br></h3></h3></h3> <h3> 二日行程,意犹未尽,佛教的博大精深又岂是短短数时即能通解。在朝拜的路上,依然有许 多佛理需要去思索去开悟,刻意用历经身心的磨难去苦行,也许正是感悟人生的必修课。<h3><br><h3>  五台山 ,我欠你一次大朝台。</h3><h3></h3><h3><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