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彭镇观音阁 百年茶馆印蹉跎 张继欣 文/图

无为子

<h3>距成都机场一箭之遥的双流县彭镇,安静老街的角落落,鲜活着一家名闻遐迩的百年老店~在四川,一杯淡淡的花茶能让你喝出浓浓乡愁的,可能只有这家坐落于杨柳河畔,极具川西民居特色,积淀百年巴蜀文化的观音阁老茶馆了。</h3><h3> 每天凌晨4:00,启明星还高挂在头顶,大街小巷还一片寂静之时,茶馆伙计们一定会准时卸门板、开煤炉、迎老客……</h3> <h3>观音阁得以保存至今且被江湖周知,不得不提起茶馆的老板 —— 李强。</h3><h3>这个未及半百的彭镇汉子,有着一腔燃烧百年的朴素热情,自1995年承包茶馆,至今已二十三个春秋,由于他的顽强坚守、不改初心,使老茶馆任凭屋外时代变迁,坚定保留了最纯粹的初始模样和百年不变的传统习惯。<br></h3> <h3>老茶馆是成都慢生活的一部分,她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灵魂,老成都的文化中,除了麻将文化,最经典的就应该是茶馆文化了,泡茶馆历来是成都人最典型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与生俱来的从容和骨子里的悠闲,再没有比泡茶馆更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h3> <h3>二十余年来,光顾老茶馆的主顾们多是一些老红军、困难的孤寡、低保老人,许多老人在天还未亮的清晨四、五点钟,就来到了茶馆,开始了一天的泡茶馆生活,茶馆几乎已成了他们的家。</h3> <h3>将一壶沸水反握于掌中,提臂翻腕、辗转腾挪,细长的壶嘴在瞬间如铁龙出海,扬洒出条条热汤炙雾,既能划出变幻无穷的银色水线,又不会烫伤自己,这般古老的绝技,估计如今已少有传人了。李老板可算是数的着的得到真传的人了。</h3> <h3>换个角度,当光线与噴溅的沸水形成合适的夹角,水雾与水龙就更加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了。</h3><h3> 这个时候,往往是慕名而来的摄影师们最兴奋最激动的抢镜之时。而茶馆老板此时又摇身一变,俨然一摄影大咖,他会霸气侧漏地指点现场摄友~用啥镜头、用啥光圈、用啥速度、用啥角度、用啥构图……经他点拨,许多摄影人大呼经典!大呼过瘾!</h3> <h3>彭镇的老者是有福的。泡老茶馆,外地客10元一位,本地人则只需1元即可沏上一杯茉莉花茶,抽着茶馆免费提供的旱烟叶,在茶馆随意或固定的某个角落、某个座位,坐上一整天,或品茗或打牌或下棋或搓麻或打盹或发呆或摆龙门阵……各得其所,不亦乐乎。</h3> <h3>老茶客也懂新讲究~情商。而提壶续水有时候正是茶客们展示情商的最佳形式。</h3> <h3>茶馆里的龙门阵是每天必摆的节目。</h3> <h3>不善吹牛皮的就踏实听听别个的龙门阵,也是饶有趣味的。</h3> <h3>衔着长长的旱烟杆发呆,也是打发时间的极好方式。</h3> <h3>叼着烟卷,听着老伙计的海侃,也是悠哉悠哉。</h3> <h3>吞云吐雾之间,仿佛又见到故去的老友……</h3> <h3>斗笠下的这把竹篙椅,他已坐了20多年。</h3> <h3>旱烟袋与洋烟卷虽不时地转换,但悠闲恬淡的生活日复一日不曾转换。这是否也叫老有所乐?</h3> <h3>名师出高徒。李老板手下的店小二也是有两把刷子的。</h3> <h3>小二说:这把式叫二龙出海。</h3> <h3>管中窥豹,孔中观茶,异曲同工之妙。</h3> <h3>老虎灶前这块斑驳地面,印证了老茶馆的百年风光与百年坎坷。</h3> <h3>在金光灿灿的毛主席画像下体验一把正宗成都老倌掏耳朵,不啻于一回高大上的奢侈享受。</h3> <h3>反手拎着大号老铁壶给热水瓶灌水,这臂力与腕力确实不可小嘘。</h3> <h3>百年老灶沏新茶,伶俐小二也风光。</h3> <h3>竹篙椅,老木桌,四方茶客团团坐。</h3> <h3>近十年来,老茶馆不仅以稀罕老景观的名号闻名于世,还逐渐以摄影圣地的形象进入了公众视野 ,无论是茶馆本身还是茶馆里的老茶客 都因其浓浓的人间烟火感吸引着各地的观光客和摄影人……<br></h3> <h3>川西老屋的穹顶下,阳光直直地射入,温暖着满屋的老灶老壶老桌椅老茶客,也照亮了满世界不愿老去的那人那物那景那心……</h3> <h3>老茶馆的名气越来越大,四方茶客来,八方摄友来,连央视、旅游卫视、爱奇艺等公众媒体都纷纷攘攘而来。盛名之下,何去何从,大名气的小老板不由陷入沉思……</h3> <h3>在这里,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更多的是清闲平淡的平民生活、平常日子。老茶馆用它自己的方式留住了光阴、留住了悠闲、留住了回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