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口头语言,但拥有书面文字的却是少数,这<b>需要复杂的社会组织与悠久的历史积淀</b>。
独立发展出来的的文字体系更是世界文明的稀有品,大部分的语言都只是借用并改进了他人的书写体系。<br></h3> <h3><b>汉字的独立形成</b>,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奇迹。不仅如此,汉字还通过汉民族的外扩,逐渐影响到了周边的民族。
<b>朝鲜半岛就曾全盘接受过汉字的洗礼</b>,却因为种种原因做出了多次调整,形成了今天的朝鲜文。这段历史非常有意思。<br></h3> <h3><b>汉字东传与吏读</b> ~关于汉字传入朝鲜的确切时间,学术界还有争论。有人认为<b>商朝末年</b>箕子就把甲骨文带去了朝鲜,也有人认为<b>西汉初年</b>卫满建立卫氏朝鲜时汉字才开始传入。<br></h3> <h3><b>文字可以让信息大量复制、快速传播和存底</b>,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和统一化,所以在传入汉字之后,半岛的文明进程加速了。此后半岛南北的部落迅速走过蒙昧阶段,形成了自己的国家结构。等到了<b>朝鲜的三国时代,</b><b>高句丽、新罗、百济的书面语都是借用汉字</b>来表达。<br></h3> <h3>但结构复杂的汉字是适用于汉语音韵和语法结构的,与当地世代流传的<b>阿尔泰语系语言(有争议)</b><b>相差太大</b>,无法兼容。会写没法读这是常有的阿尔泰语系语言(有争议)事。所以为了能用汉字标记自己的语言,半岛古代的人们不断对汉字<b>加以改造</b>,使其适合当地语言的自身特点,<b>形成了杂糅韩风的汉字系统</b>。
第一个引人注目的汉字改造就是<b>公元7世纪新罗出现的“吏读”</b>,顾名思义,这主要是给社会上层的官吏使用。
在“吏读”中,半岛人群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吏读"里创造了一堆新汉字和新的汉语词汇,例如<br></h3> <h3>这些字眼看着熟悉,可是中原的士大夫见了也会一脸懵逼,形同乱码,<b>只有朝鲜官员自己才能认识</b>。
此外“吏读”有着自己的<b>语法结构和语序</b>,并有很多朝鲜语言特有的助词。比如朝鲜人利用“吏读”翻译《大明律直解》中的一段文字:
<i>凡</i><i>奴婢殴打家长者借斩,投者皆凌逞虎死,遏失</i><i>者绞。</i>(汉文)
<i>凡奴婢家畏乙把打属在乙良,并只靳齐,致投在乙良,并只卓裂死齐,失错投害属在乙良绞死齐。</i>(吏读文)
<b>“乙”、“为在乙良”、“并只”、“齐”</b>等等就是借用汉字的音标记韩国语的。所以,当时的中国人用汉语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吏读已经<b>根据朝鲜半岛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很多改良,</b>但是字形字义都是借用的汉字,并<b>没有脱离汉字的基本框架</b>,不能算是新文字。吏读依然要求使用者有相当水平的汉文造诣,这对绝大部分朝鲜人而来并不容易,所以朝鲜社会内部一直存在<b>文化的隔阂</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世纪吏读书籍《儒胥必知》∇<br></h3> <h3>在当时的朝鲜半岛,依据知识和阶级的高低,不同人群之间形成了这几种发音与写字的方式:
<b>一是说汉语写汉字</b>,这是<b>极少数文化精英</b>才能做到的事。
<b>二是说朝鲜话写汉字或者写吏读,</b>这是主流社会的<b>大部分精英</b>所能做到的
<b>三是说朝鲜话,不会写字。</b>这是占人口大多数的的底层人民。
由于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需求,第二段改造工程呼之欲出。<br></h3> <h3><b>命运多舛的谚文 ~</b><b>15世纪中叶,李朝世宗</b>根据本国特色,与几十个韩国儒生精英一起推出一套叫做训民正音的字母文字,并由此发明了<b>韩语</b>。这是一种依据汉字发展的纯粹表音文字,共有二十八个字母,<b>模仿汉字古老的篆书</b>而成,又被称为谚文。用上谚文,朝鲜人<b>能说就能写出来</b>,纠正了囗语与书面语的严重不一致。<br></h3> <h3>谈起创造文字的目的,世宗大王提到两点:一是为<b>解决朝鲜语能读不能写</b>的问题;第二也是看到周边其他民族如蒙古,日本都有了自己的文字,唯独朝鲜没有,这是<b>有损民族自尊心</b>的大事。
但世宗的苦心没有得到治下民众的体谅,谚文刚一面世,就遭到<b>朝鲜知识分子的反对</b>。以崔万理为首的士大夫担心朝鲜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会进一步抛弃汉字,这是自甘堕落到夷狄中的愚蠢行为,也有愧于宗主国明朝。更重要的是,这会<b>动摇朝鲜二千多年来依靠汉字形成的文化积淀</b>。在1444年,他满怀义愤地上书责难世宗,展开了一场君臣问答。
而世宗的回答也颇有意味:创造谚文是为了让朝鲜<b>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识字读书,</b>非但不是背中华,反而能<b>更好的普及中华教化</b>,倒也有理有据。但被臣子责问的世宗也还是发了一下横劲,把反对派关了起来,不过一天之后也就释放,此事不了了之。<br></h3> <h3>这似乎是训民正音命运的缩影。它在诞生之初不仅不为主流社会接纳,还一度受到后来一位朝鲜暴君——<b>燕山君的禁止</b>。用朝鲜文字写成和译成的书都被集中起来烧掉,使用朝鲜文字及知情不报者都受到严惩。另一方面,朝鲜士人依然写汉字,读汉书,更留下了<b>大批李朝汉文文献。</b>
就这样,使用汉字的朝鲜在中华文化圈内又安然度过了<b>400多年</b>。<br></h3> <h3><b>近代的剧变 ~ </b>朝鲜用汉字习汉文,无外乎<b>仰慕中华文化</b>,到了<b>19世纪末</b>期,随着清末中国地位的下降以及本土民族主义的上升,朝鲜国内<b>废除汉字的声音开始出现</b>。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半岛也掀起<b>“文明开化运动”</b>,逐渐开始从专门使用汉字过渡到汉字与表音字结合使用,即汉字词使用汉字书写,而语句中固有词和表达语法结构的部分用民族文字书写,和日文非常类似。<br></h3> <h3>而真正<b>促成</b><b>韩国人拥抱韩文,彻底抛弃汉字</b>的,也的确<b>是日本殖民者</b>。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为了从根本上动摇朝鲜族的民族主义根基,<b>日本学者宣扬“日鲜同祖”</b>,日本民族和朝鲜民族有着同一个祖先,既然是同一个祖先下来的,韩国人又何必进行反抗呢?<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相比“日鲜同祖”,还是连着大陆靠谱些∇<br></h3> <h3><b>日语和朝鲜语的语法、词汇都有很大的相似性</b>,日本学者认为从语言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日鲜实为一体。自然就没必要再学朝鲜语了,<b>使用日文</b>成为了殖民当局同化殖民地的首选政策。<br></h3> <h3>李垠、李键、李鍝参拜靖国神社,他们都是李氏朝鲜的王族∇<br></h3> <h3>在明治维新后日文中也保留了大量汉字,<b>日本殖民者把这些汉字连同日文在朝鲜强制推广</b>,既不是日文也不是汉字的谚文更没有生存空间,处处受到打压。而这一切反而<b>触动了朝鲜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b>,被外族左右的悲情记忆不断发酵,连继承中华正统的自豪也变成了一种屈辱。朝鲜人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那么自然也该使用自己<b>“民族的固有文字”</b>。
<b>1939年日本颁布“创氏改名”令,允许朝鲜人更改日式姓名。</b>比如金锡源,日本名字金山锡源;朴正熙,日本名字高木正雄。<br></h3> <h3>所以在短短几十年间,<b>汉字被迅速污名化</b>,成为了日据时代的“遗产”,使用韩文成为了民族主义的标志,被视为反日、爱国、革命的象征。<b>1945年</b>日本战败以后,南北在1948年后不约而同地<b>废除汉字,推行谚文</b>。
在朝鲜,<b>金日成</b>于1945年开始发出指示<b>要求朝鲜内部出版物不许夹用汉字</b>。随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政策推行,仅仅四五年后,朝鲜的朝汉文混用时代就正式结束。<br></h3> <h3>韩国政府则于1948年制订<b>《韩文专用法》</b>,首先将韩文规定为官方文字,规定政府公文必须使用韩文。此时尚允许“过渡期间公文附加条款中汉字和表音字并用”,李承晚时代还在小学施行汉字教育。
但不久,<b>朴正熙就在1970年发表汉字废止宣言</b>,下令禁止在小学教导汉字,实行所谓全面实施韩文教育的政策,仅允许在初中、高中教授900个基础汉字。为了显示其<b>“去汉字化”</b>决心,他以雷厉风行方式废除汉字,<b>连历史建筑</b>悬挂的牌匾也被他取下来<b>改写成“标准”韩文</b>,全都成了“不伦不类”的非历史文物。 <br></h3> <h3>光华门,前为朴正熙改的韩文的匾额,后为改回汉字的照片。<br></h3> <h3>500多年前崔万理所担心的局面终于出现,<b>抛弃了汉字的韩国,也抛弃了自身传统的积淀。</b>千百年来,汉字一直是韩国精英群体的主流文字,塑造了韩国传统的方方面面,一朝毁弃,所造成的<b>文化断裂</b>是不可估量的。
在韩文教育下成长的青年人<b>对传统汉文文献与文物几乎丧失了理解能力</b>,这引起了韩国社会的普遍担忧。而韩文作为表音文字的一些固有缺陷也不断暴露出来,比如大量同音不同意的单词(想象一下拼音化的汉语)无法分辨,需要结合汉字才能形成完整的意思。
比如安重根义士,韩语<b>只记拼音且没有声调</b>,“义士”与“医师”无法区分,以至于会有韩国小学生把民族英雄安重根看成一个医生的囧事。
于是从80年代开始,韩国的汉字教育禁令开始松动,<b>近年以来,恢复汉字的声音更是越来越大,</b>相关新闻更是不断。最新的消息是,从2019年起在全国小学5-6年级教材上标注汉字及其读音和释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词汇。<br></h3> <h3>作为文明载体的<b>文字语言</b>,从来都是<b>跨越民族与国家边际的</b>,从激烈的去汉字化到低调的有所回归,韩国关于汉字的迷思还没有找到答案。
民族国家<b>如何</b><b>继承古老文明的遗产</b>更是一个困扰东亚乃至世界的问题。<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转载地球知识局,特此鸣谢。<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与人为善,海纳百川,弘扬正能量。</h3></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澳中文传社(AUST333),2006年6月6日在悉尼成立简称【澳中文传】,秉持传播澳、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己任,弘扬中华文化传递海外侨社声音,讲好澳、中故事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信任,促进构筑和谐侨社的发展,以做“中华文化使者”为追求的公益性传播机构。</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