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聚焦备课四个“三” 助力教师快成长

晓风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为一所发展较快的学校,城东分校每年都有三四十名新教师入职。新教师中大部分为非师范专业,加之没有教学经历,突然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身心准备明显不足,加上部分家长对年轻教师期望过高,且不愿等待,使得一些青年教师一开始难以处理好复杂繁重的教学工作,从而产生烦躁、抱怨、害怕、逃避等消极心理,这既不利于其个人成长,又有损学校教学品质,还常常是家长来访的焦点。如何让新教师尽快站上讲台,又站稳讲台,也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首先让新教师明确学校《教学常规五项内容与要求》:计划与总结、备课与上课、作业与检测、辅导与沟通、学习与研究。教师每天对照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工作,不断反思。</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抓住“备好课”这个关键点,做好“教师个人备课”和“教师集体备课”工作。<br>&nbsp;&nbsp;&nbsp;&nbsp;&nbsp;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是备课的前提和基础。教学工作计划是在年级学科组为单位集中研讨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教情后,教师个人据此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学的“地图”。学校要求教师统一上传到公共网盘,便于教师个人随时查看修改完善,也便于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抓好教师个人备课”上,我们借鉴于漪教授的“三备课”理论: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凭个人见解准备教案,强调自我经验。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比较。哪些东西,我没想到,别人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想到了,别人没想到,在课堂上用一用,看是否有道理。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预设和生成的不同细节中,进行课后反思。一是围绕经验与理念的反思,二是围绕设计与现实的反思。<br>指导年轻教师的备课,还训练其关注备课前的“三看”:一看《课程标准》,二看各册教材,三看相关资料。关注备课中的“三问”:一问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二问现在要学什么,三问学生最困惑的是什么。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每节课都有新的收获。通过“三问”的方式,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准确定位,精准设计。关注上课后的“三思”:一思学生的对与错,二思自己的得与失,三思他人的肯定与建议。<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教师个人独立备课是基础。单打独斗,事倍功半;抱团发展,大有作为。在做好“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集体备课”质量。每个年级备课组都有1-2名先行成员,由有较好基础、有成长愿望、有科研意识的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构成,思想先行,理念先行,行动先行。在他们的组织下,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智慧,以集体研讨为手段,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提升为目标,开展“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究,在教研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先行者与新教师结为师徒,师傅上课的时间安排作适当调整,徒弟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后,执教每节课前先观摩师傅的课堂教学,自己再进入课堂,先模仿入格,再逐步升格。除了集中的大教研,每天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组还利用下班前15-20分钟进行小教研活动,说一说今天的得与失,议一议明天的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点等。在这个学研团队中,一位教师既可能是师傅,又可能是徒弟,梯队发展,抱团前行,让每个人接力走好每一步。</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 教学管理者对新教师备课的方法指导与严格管理,能加快提高新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把握课堂教与学的能力,使得新教师尽快站上讲台,更站稳讲台。<br>&nbsp;&nbsp;&nbsp;&nbsp;&nbsp;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未来。做好小学教育工作,需要勤奋,更需要专注。每天,我们也感动于有的青年教师晚上七、八点钟还在教室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整理事务,我们也相信点滴付出的汇聚定会迎来新的收获。<br></h3>